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45:35

注册登录
论坛
搜索
网页游戏
帮助
导航
默认风格
欧美同学会
动感分栏
动感分栏hidden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2)
论坛任务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京华论坛 »健康话题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151# 跳转到 »
发表于 2009-1-13 07:55 |只看该作者
中国100历史文化名城
迄今,中国政府已将100座城市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对它们进行了重点保护。这些城市,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选作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它们的留存,为今天的人们回顾中国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中国的100座历史文化名城如下:
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 北: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
山 西: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哈尔滨市
吉 林:吉林市、集安市
辽 宁:沈阳市
江 苏: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
浙 江: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
福 建: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 西: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 徽:亳州市、歙县、寿县
山 东: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淄博市
河 南: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
湖 北:武汉市、荆州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 南: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 东: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雷州市
广 西:桂林市、柳州市
海 南:琼山市
四 川: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 南: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
贵 州:遵义市、镇远县
西 藏: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 西: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 肃: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 海:同仁县
宁 夏:银川市
新 疆:喀什市
京华论坛版主制度说明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152#
发表于 2009-1-13 07:56 |只看该作者
本历年扎红腰带的由来
汉族人,把自己属相这一年,叫做“本历年”。过这一年的时候,
不分男女老少,都要扎上一条红裤腰带。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这个风俗是由宋朝开始的。有一年是狗年,北宋第八代皇帝徽宗是属狗的,正是他的“本历年”。朝中文武百官,为了讨好皇帝,升官得赏,都给徽宗进了不少珍贵贡品,只有左丞相范致虚,双手托着一条红裤腰带,献了上去。徽宗看了这件微薄的贡品,心里老大的不愿意。范致虚见到皇帝面带怒容,便灵机一动,编了一篇客套词。他说:“这条红裤腰带虽然不珍贵,但它的效用甚大,小民过本历年扎上它,可以避邪消灾,添财增福。我主过本历年扎上它,可保江山万代,国泰民安。”徽宗听了立刻转怒为喜,急忙双手接过红裤腰带,当即扎上,并赏赐给范致虚数件财宝。朝廷文武百官都信以为真,一到自己过本历年的时候,也都扎起红裤腰带。后来这个风俗就传到民间,一直流传到今天。
利用空间相册发图片帖 不丢图
TOP
浩然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浩然 当前离线
UID
1464678
帖子
1269
主题
0
精华
1
积分
25434
龙币
1333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5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8
最后登录
2010-9-9



论坛精英
 
帖子
1269
精华
1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9 小时
153#
发表于 2009-1-13 13:07 |只看该作者

TOP
五色风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五色风 (五色风)当前离线
UID
1232402
帖子
35349
主题
31
精华
60
积分
709686
龙币
37865 个
竞猜积分
61 分
威望
247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837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24
最后登录
2010-10-14



版主

帖子
35349
精华
60
竞猜积分
61 分
在线时间
8374 小时

154#
发表于 2009-1-13 13:19 |只看该作者
皇帝还真好蒙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TOP
槛外人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槛外人 (槛儿)当前离线
UID
1386942
帖子
24506
主题
176
精华
43
积分
491761
龙币
26177 个
竞猜积分
30 分
威望
217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290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9
最后登录
2010-10-15



版主

帖子
24506
精华
43
竞猜积分
30 分
在线时间
2908 小时
155#
发表于 2009-1-13 13:36 |只看该作者
牛年是谁的本命年呀,快扎红腰带吧
TOP
五色风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五色风 (五色风)当前离线
UID
1232402
帖子
35349
主题
31
精华
60
积分
709686
龙币
37865 个
竞猜积分
61 分
威望
247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837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24
最后登录
2010-10-14



版主

帖子
35349
精华
60
竞猜积分
61 分
在线时间
8374 小时

156#
发表于 2009-1-13 14:01 |只看该作者
莫哥的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157#
发表于 2009-1-15 07:39 |只看该作者
古代婚姻制度浅谈
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夫子;与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礼记·昏义》:“婚礼者,礼之本也”;“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习俗,婚姻主要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
后世儒家经典记载了西周时期贵族的婚姻状况,当然这种状况已经被理想化了,但它仍然对后世的法制和观念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因为西周时期去古不远,许多部族和地区在不同程度上还保留着氏族时期的一些婚姻习惯。《周礼·媒氏》里说,在仲春时候,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和私奔,国家并不禁止。《诗经》里也有许多反映民间男女自由恋爱的诗篇。近世有学者指出,一直到汉代以前,在燕、赵、中山、政、卫、齐、楚等地区,还盛行着各种非礼制的婚俗。因此,在西周时期的平民生活中,婚姻方式还是相当自由的。我们这里所谈的只是儒家经典所记载的贵族婚姻状况。
据记载,西周时期就有了掌管婚姻事务的机构——媒氏。《周礼·地官·媒氏》:“掌万民之判”。“判”就是判合,男女相匹配。可见,媒氏就是婚姻管理机关.
一、 婚姻关系的缔结
1、 缔结婚姻的限制性条件
(1)西周时,缔结婚姻关系,男女双方都必须严格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记·曲礼》:“男女无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2)同姓不婚
有学者指出,殷商时期有可能实行族内通婚。这种情况到西周时被完全改变了。按照周礼的规定,“娶妻不娶同姓”(礼记·坊记)。姓原是古代氏族的标志,同姓则同族,血缘关系较近;反之,不同姓则不同族,血缘关系较远。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认识到族内婚配不利于后代的繁衍。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国语·晋语》四)。当然,倡导族外婚还有其政治目的。“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礼记·郊特牲》)。所谓“附远”,就是通过联姻与血缘关系远的异性贵族建立姻亲关系。通过族外通婚这种频繁的政治联姻,可以用甥舅关系将各异姓贵族紧密联合起来。周族之所以能够控制广大地区,与其积极与各族联姻有一定关系。所谓“厚别”,就是严格别于同宗,以防紊乱伦常。因为既然禁止通行亲族通婚,那么即使血缘关系亲密的男女之间也应当有所回避。“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同食”、“男女不同衣裳”、“男女授受不亲”等等礼的要求即是从此而来。
(3)关于结婚年龄
西周礼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将头发全部挽至头顶结为发髻,戴上保护发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也是将头发梳理为垂于脑后的发髻),是为成年(《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女未达到成年年龄不得成婚。
《周礼》记载: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过二十三岁。有的史籍说女子十五而嫁。说法不一。但是,后来的结婚年龄显然是大大提前了。《韩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其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历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4)其他不宜缔结婚姻的情况
儒家礼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应服丧三年,在此期间不得嫁娶,以示孝道。
二、 缔结婚姻的程序
根据儒家经典的记载,我国传统的婚聘礼仪,最突出、最典型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或称纳成、纳币)、请期、亲迎。
六礼是西周时就已确定了的,其内容仪注都比较复杂。但当时有所谓“礼不下庶人”的框框,并未达于民间。至汉代,六礼才开始普遍施用,但违礼之举亦不罕见。元始四年(公元4年),立王莽女王氏为皇后,仅有纳采、问名、卜吉及遣使奉迎等程序。东汉以后,社会动荡,婚姻仪式更大为简化。隋唐以后,六礼被人们有意识地增减,如在宋代,常常是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征,六礼仅存四礼。南宋时,朱熹又将纳吉并入纳征,实际上六礼只剩下纳采、纳征、亲迎三礼。明初,官方命令士庶都要遵守《朱子家礼》行事。到了清代,又加入了成妇礼、成婿礼等礼节,但这可以看作是亲迎礼的延续。从大的方面着眼,后世婚礼大都未脱周代六礼的大框架,而是在这个框架中有所增减。增减的大体轮廓是,前五礼多有合并、减损,而最后的亲迎则不止是迎妇到家,而是显著地增益,除了成妇礼、成婿礼之外,还有很多仪俗,在时间上甚至延续到亲迎后的第三天。
两千年前制礼作乐的先贤圣哲们就指出:“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一继后世,故君子重之。”又说:“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婚姻首先是家庭、家族的大事,它关系到家族世系能否延续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大事,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1、 纳采
纳采,也就是男家请人向女家说明缔婚的请求,相当于后世的提亲、说媒。我国传统上盛行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到了当婚当嫁的时候,男方家长便请媒人向早已物色好的女方家长提亲,表达想和对方联姻的愿望。当然,这种选择是有条件的。比如,《大戴礼记·本命》即有“五不取(娶)的说法:
“遂家子不取”,即行为有违礼教,没有家法的女子不能取。
“乱家子不取”,即家风淫乱、天性冶荡的女子不取。
“世有刑人不取”,即直系亲属中有受过墨、劓、剕、宫、髡等刑罚的女子不取。
“世有恶疾不取”,即直系亲属中有哑、聋、秃疠(瘟疫或恶疮)、伛(驼背)等疾病的
女子不取。
“丧妇长子不取”,即母亲去世,和父亲一起长大的大龄女子不取,恐其缺乏生活经验。
后世的婚聘条件是“门当户对”。所谓门当户对,是指除了家族的社会地位外,还有经济条件、家族世系、职业等等。结婚当时人本身的条件也要考虑。
尽管是婚聘的第一个步骤,纳采也要携带礼品。先秦时用雁,所以这个仪注也叫“奠雁”。之所以用雁,是因为雁是候鸟,冬天飞往南方,夏季生活在北方,来去有时。纳采用雁,实际上是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选择其所在。后世纳采的礼物大大丰富了,有时竟多达五十多种,而且具有象征意义,如送羊表示“吉祥”、送鹿表示“福禄”、送胶、漆表示“和谐”……等等。
2、 问名
纳采得到准许,也就是女家收下了礼物,接下来就是六礼重的第二步——问名。问名即双方相互探问男女的姓名、年龄、生辰、籍贯、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官职等,以便对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一仪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请八字”。
如果缔结婚姻的意愿是当事的男家或女家提出,再请媒人说合的,他们对对方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个步骤就可有可无。但如果是每人主动来撮合的,问名则是必需的。但无论如何,纳采既准,双方都要主动将这些情况告知对方。
同样,问名也要携带礼物,古礼也用雁。六礼简化以后,纳采和问名便同时进行。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158#
发表于 2009-1-15 07:40 |只看该作者
中国何时开始一夫一妻
一说起历史,中国人总是颇自豪的。5000年文明源远流长,比起今天得势的西洋、东洋鬼子来,自是大大的优越。可翻开史书一看,却很有几分尴尬:我们有准确记年的历史,只能追溯至841BC,也就是西周共和元年。再往前,就语焉不详了。以至于武王伐纣这等大事儿,历史学家们也只能吱吱唔唔地说:“肯定有这事儿,具体年份嘛,不是1027BC,就是1122BC。”你看,不过是三千年多前,这么大的事儿居然就有了近一百年的误差。
九十年代中期,宋健出访埃及,看到埃及在古代史和文物研究上的成就,深受刺激。联想到咱们自己,周以前的历史,不过是东周人编撰的一些神话故事。硬碰硬地拿纪年说事儿,竟说不到三千年之外,这和埃及相比,差距未免过大。还要硬撑着说咱也是四大古代文明之一,面子上终究不太好看。
回国之后,宋健拿出5700万块钱来,交给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字专家和物理学家,让他们去河南、山东到处刨地。这,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如今,我们对夏商周三代的知识,较前已有大大的进步。这自然要得益于考古学近年来的大量新发现。黄仁宇以他的“大历史观”蜚声海内外,在《万历十五年》之后,他又于1993著《中国大历史》一书,对自己的大历史观做全面诠释。但宥于当时考古知识的匮乏,他对到底有没有夏这一朝代都不抱足够的信心。书中他这样说道:“可是关于夏朝的传说虽多,也仍没有考古的实证确断它的存在……”
随着二里头文化的进一步挖掘梳理以及齐家文化遗址的出土,夏的存在已经不是问题。但我们还是没有发现夏的文字——中国有文字的历史,仍只是起源于商朝。从传统定义来看,“文明”二字是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的:一是要建立起国家这一政治社会组织;二是要有文字。现在的问题是:关于夏,只发现了城郭,而没有文字。那么,夏是个国家呢,还是仅仅像北美易洛魁印第安人那样只是个部落联盟?它有资格被称为夏朝吗?
一批中国史学家倾向于承认夏是国家而不仅仅是部落联盟。与其说这是出于乐观,不如说是出于将中国文明历史再向前追溯一大截的急迫心情。关于夏的文字缺如,他们这样辩解道:“那时的文字都是写在竹简和丝织品上,时间久了,自然就烂掉了。”
这么一来呢,就死无对证了。心里犯嘀咕的悲观论者,也拿不出夏不是个国家的证据。这种情况下,再提反对意见,不过是白落下个“没有民族荣誉感”的恶名,谁愿意呢?!于是,史学界便“形成共识”:夏是一个国家。
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夏朝,是母系氏族社会,还是父系氏族社会?如果夏只是个母系氏族社会,那么,再考虑到没有发现它的文字,再将夏称为国家,似乎就不那么说得过去了。
乍一看,这问题似乎不存在。《史记》开篇就讲轩辕氏的黄帝,取代了“德衰”的神农氏炎帝。单从炎帝和黄帝的姓氏看,似乎就有端倪可寻:轩辕氏,自然是热衷于征伐的放牧人;神农氏,自然是个种地的农民。这暗合了理安·艾斯勒的理论:父系对母系的取代,源于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征伐。于是今天,许多人愿意相信:公元前45世纪的中国,就开始有了以一个名叫黄帝的男人为首领的父系氏族社会。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中国的父系社会的历史,即可推溯至6500年以前。而父系氏族社会,和国家这一政治社会不过是半步之遥。至于文字嘛,那是因为当初写在竹简上和丝织品上,早烂光了。不像苏美尔人的泥板,可以保留至今。
这个说法,岂不大快人心?!
可是,《史记》又告诉我们,黄帝出生是因为“其母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可见以黄帝为代表的轩辕氏,是来源于一个“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部落。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史记》的说法,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分属十二个姓。如果黄帝是个父系氏族首领的话,这可怎么解释呢?
从考古发掘来看,一直到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才第一次看到有成年男女合葬在一起的墓葬形式。其年代,是在公元前4040年至公元前2240年之间,比传说中的黄帝至少晚了500年,差不多正好是传说中属于尧、舜的时代。但是,在133座墓穴中,能够确认是一对成年男女的合葬在一起的墓,只有4座。即使是这四座,我们也无法确定葬在一起的这四对男女一定就是夫妻。
说到尧、舜其人,不免让我想起陈顾远先生所著的《中国婚姻史》。按陈先生的意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之后,舜的弟弟象,也是可以与两位嫂嫂睡觉的。另外,《淮南子·汜道训》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昔苍吾绕娶妻而美,让其兄,……孟卯妻其妻,有五子焉。”如果我们以这些为依据,认为尧、舜时期中国即已进入了父子、兄弟共妻的早期父系社会的话,未免失于轻率。要知道,这些不过都是东周人编撰的一些神话故事罢了。到底有没有尧、舜其人,都还成问题。有的史学家就以上述资料为依据,主张中国进入父系社会是始于尧、舜。如果是这样,那倒不如更进一步,干脆相信是始于黄帝得了,至少又能早上五百年。因为,《史记》里一本正经地介绍过,黄帝的正妻叫嫘祖,还生了两个有名有姓的儿子,一曰玄嚣,二曰昌意。这样的说法,你信吗?怎么会这么巧,黄帝娶的大老婆恰恰就是发明养蚕的“蚕花娘娘”?
所以,神话传说这样的“软资料”虽不可完全弃之不顾,但在解读的过程中,也要参照考古发掘这样的“硬资料”。两下吻合了,才能得出一个比较靠得住的结论。
齐家文化的时代正好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之间,与夏朝的时代吻合。不过在墓葬上,一夫一妻式墓葬的比例虽然较尧、舜时期的大汶口文化要高,却仍远不是主流。多数考古学家谨慎地认为,即使齐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态,那也只是萌芽,绝没有成为当时婚配形态的主流。
这样谨慎的态度,似乎也得到了史料文献的支持:《尚书》和《史记》中,都记载了大禹在舜面前表功的一段话:“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这段话的难以翻译,就在“ 辛壬癸甲”这四个字。它究竟是什么意思,曾颇多争议。郭沫若的解释,是说辛壬日娶妇,癸甲日生子。也就是说,大禹娶了这个涂山氏的老婆之后,过门才两天就生下了儿子启。为了圆这个说法,又有人扯出这么一套解释:那时的女性是有婚前性自由的,男子因而有“杀首子”的习俗——将娶回来的女人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杀掉,因此大禹便“生启予不子”了云云。但是我们知道,启并没有被杀掉,也没有被大禹不承认。日后,他还继承了大禹的权力,当上了夏朝的第一代国君。这个解释的另一个致命弱点是:不把启当亲生儿子,和“成水土功”之间有什么因果关联呢?为什么非得“生启予不子”,才能“以故能成水土功”呢?
对于“辛壬癸甲”这四个字,张光直先生在其《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做了这样的解释:“我娶涂山氏女子,是名门正户,且符合辛配壬、癸配甲的嫁娶规则。生了儿子启,我也没有回家看望,因而成就了治水的功绩。”这个解释不仅合情理,还与后来商朝的庙号相吻合。相比之下,郭沫若的解释这就显得很没有道理。试想,如果大禹真的娶了位两天后临盆的孕妇,他会拿这个说事儿吗?
大禹说“ 辛壬癸甲”这四个字的时候,神情中一定是充满自豪的。这让人不由得联想起古希腊的那些英雄们在战场上自报姓名的方式:“我,阿喀琉斯,高贵的珀琉斯的儿子……。”一件值得拿出来炫耀的事情,一定不会是平常稀松的。由此可见,大禹能够确认启是自己的儿子,同阿喀琉斯能够确认珀琉斯是自己的父亲一样,在当时一定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即使到了现在,祖上曾经荣耀过的人家给孩子起名字,也会与普通百姓有所不同。比如阿拉伯的奥森玛·本·拉登、西班牙的罗伯托· 唐·卡洛斯之类,这名字中间的“本”和“唐”,就是“某某人的儿子”的意思,法国人名中的“德”以及荷兰人名中的“范”等等,估计也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试想,以大禹的社会地位,照规矩娶老婆也值得如此夸耀的话,当时的婚俗,亦可想而知。
夏之婚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杂、乱。
杂,是指各种各样不同婚制的多元化并存。所谓“上古万国、至商三千,于秦则无”。这些组成了夏朝的大大小小、数目繁多的部落,其婚配模式自然也是形态各异的,既有早期的父系氏族社会,又有母系的普那路亚伙婚制,甚至还会存在更加落后的血婚制部落。
乱,指的则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一个新问题——族内婚!
我们知道,在周朝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某人生了儿子,就将他命名为某某氏;而生了女儿,则将她命名为某某姓。这样的解释是说不通的,一对男女遵守母系的婚配原则也好、遵守父系的婚配原则也好,属于他们的子女不应该有姓氏上的不同。“姓”这个字,本意即为“女生”,因此,“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真正意思是,如果是遵照母系的婚配和承继规则,那么孩子就称姓;如果是遵照父系,那么孩子就称氏。由此可见,“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时期,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婚配和承继制度并行的时期。这种双轨制并行的例子,见于云南彝族的他鲁人。他鲁人的年轻姑娘如果不愿意出嫁,那她就会和一个母系的纳西族姑娘一样:呆在家里接待本氏族之外男子的拜访;当然,她也可以选择出嫁:离开自己的氏族去和自己喜欢的男子一起生活。在前者,她的孩子随母姓,也就是“称姓”;在后者,她的孩子归男方,也就是“称氏”。
我们可以设想,在这母系和父系“双轨制”的时期,即使是在同一个氏族中,也同时存在有认同父系婚配制度的“新派人士”和坚守母系婚配制度的“传统人士 ”。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的并存,必将造成婚配上的混乱。比如: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妹,如果是按照父系的新派观点来看,他们是同一氏族的,不能通婚;可如果按母系的传统观念来看,只要他们各自的母亲不属于同一母系氏族,那这一对兄妹就可以结婚。
在实行群婚的母系社会以及早期的父氏社会,对于男人们来说,他的姊妹以及所有那些可以和自己有性关系的女人所生的孩子,都是他的儿子或女儿;对于女人们来说,她所有的姊妹和兄弟的孩子,也都是她的儿子或女儿。所以,古代一对被称为兄妹的男女,往往并不意味着他们有共同的父亲及/或母亲,而仅仅意味着他们是同一氏族中属于同一辈份的一对男女。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关于古代兄妹婚的各种传说,指的不过是族内婚而已。
父系氏族社会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男人们不但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妻子,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在一个父系氏族社会中,妻子们的来源五花八门,有抢来的、有买来的、也有从战败部落中俘获来的。所以,从早期父系氏族中妻子们的角度看来,属于同一父系氏族的兄妹之间完全有通婚的资格——只要他们不是一母所生即可。这样一来,恰恰是母系社会所严守的族外婚观念,为早期父系氏族社会中的族内婚提供了伦理上的依据。
居住在云南的基诺族,便是这种情况很好的一个例证。婚前,同一氏族内属于一个辈份的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和同居,只是正式的婚姻需要与氏族外的异性相缔结。因此,基诺族青年往往会陷入一个痛苦的境地:有机会自由恋爱,却不得不和另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缔结婚姻。不过,如果两个人实在爱得太深了,无法分开,那么,在征得族内长老的同意之后,便举行祭祖的仪式,然后就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从神话传说中,也可看出父系取代母系的过渡阶段,曾经有过的这个族内婚问题:早先母系社会的时候,人们崇拜的只是一个女神,人类是由女娲“抟土为人” 而产生。后来,她不耐烦了,改用一条鞭子在黄泥巴里蘸一蘸,朝四周乱甩,于是一个个泥点子变成了人,由此,女娲造人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这似乎解释了中国人的肤色以及何以中国会有这么多人;到了早期父系社会的时期,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也有了相应的新版本:出现了一个男神盘古——女娲的兄弟,他和女娲结婚,于是产生了人类。其它民族也有大同小异的故事,比如希腊,先是只有女神盖娅,后来她生了个男神乌拉诺斯,这一对母子再生出奥林匹斯山上的第一代众神。宙斯称王之后,便娶了自己的姐姐赫拉。
夏朝经历了约470年、十七代王之后,权力从桀的手上转到了商汤。从殷商开始,中国历史开始有了文字记载。这个来自东方的新统治集团,还保留着浓厚的母系氏族遗风。在王位的承袭上——按张光直先生的意见——还是舅甥承继,而不是父子相传。贵族们虽然都姓“子”,但是以天干为名分成十支,以甲、乙两支为首带一组,以丁为首带一组。两组间实行族内婚,以保王位血统的纯净。一个人能否继承王位,他的母亲在氏族中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夫一妻式的合葬也只占到三分之一。而且,从墓葬中陪葬品的情况来看,女性的地位并不比男人差。迄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礼器司母戊鼎,出自商王武丁配偶的墓——而不是商王本人。从卜辞上我们也得知,武丁的另一个配偶妇好,还曾经率领大军四处征伐,战绩相当辉煌。
那么,会是会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属于中原文化的夏朝,父系社会发展的水平很高。只是在被来自山东的新主子殷商征服之后,朝着母系社会“退化”了呢?这个可能性看来很小很小。一是按照理安·艾斯勒的理论,如果有一对邻居,一个是父系氏族社会,另一个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么,挑起事端并能打赢战争的,应该是父系氏族社会的那一个。另外,《论语》中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里说的“诸夏”,当指中原地区与夏王朝并存的众多部落。孔子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总的看来,务农的夏代,其父系社会形态的发展水平要低于东方和北方的少数游牧民族。在这句话中,孔子举东方的夷和北方的狄,而不是提西方的戎和南方的蛮,似乎并不是无心的。我们知道,取夏而代之的殷商,来自于东方;而取商而代之的周,则恰好来自于北方。
由上看来,夏是一个国家的可能性很小,看起来更像一个母系的部落联盟——和印第安人的情况差不多。而至于商,我们确切知道的事情有两件:
一、 一夫一妻制式的墓葬仅占三分之一;
二、从王族的情况来看,一个人能否当上王,其母亲的身份起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从墓葬的规格上看,王后的地位如果不是比王更高的话,也至少与王平等。
30代王、近500年后,商朝的王权在纣的手上丢掉了。周朝建立,时为公
元前1122年或1027年。乍一看,好像是500年前殷取代夏故事的翻版:都是边陲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入侵和占领。区别好像只在于上一次新主子从东来,这一次新主子从西北来。其实不然,周的建立,使得中国在社会形态和婚配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按周人自己的说法,他们是夏人的后裔,其祖先的名字叫“后稷”,可见是以务农为生的。其活动区域在夏势力范围的北部,生活习俗难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据《史记》记载,后稷之子叫不敚??叭ヰ⒉晃瘛保?馑际撬捣牌?嗽?械呐┮瞪?罘绞剑?奈?腿值乙谎?挠文辽?罘绞搅恕5搅斯?醯氖焙颍?庞只氐街性?厍?衽?:箴⒑筒粩的时代已不可考,只是传说后稷与舜及大禹是同时期的人物。不过有把握的是,从又一次回头务农的公刘开始,到文王的父亲季历,期间的跨度大概是四百年。
一、周在还没有取得王权的时候,就已经实行了严格的父系外婚制。同姓之间,“虽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自此以后,姑表亲之间的缔婚,在中国成为禁忌。周朝建立后,姬姓之间互不通婚,王与诸候的妻子大多娶自姜性的齐国、姒姓的杞国或干脆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通婚;自己的女儿则大多是嫁给了承殷祀的宋国或是承夏祀的陈国。
二、建宗法、分嫡庶,将父系氏族的传承规则法制法、制度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虽然王和贵族可以多娶。但嫡妻只能有一个。嫡妻之外,则只能是妾。妾生子,也只能是庶子,没有继承权。在娶妾上,也有礼法加以限制。王在嫡妻外,可以有一百二十个妾;诸候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见妾是八个;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则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则只许有一妻与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称为匹夫匹妇。这便是具中国特色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以后各朝虽然对妾的态度各有不同,但对于一夫一妻,则一贯加以严格遵守。
三、制媒妁、具六礼。官家设媒官,要求百姓“非媒不娶,非聘不见”。自由结合的只能算是淫奔。即便那个男子当时没有妻子,“淫奔”来的女子也只能算是妾。《诗经·齐风·南山》有云:“……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可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套制度,在当时已经被普遍接受。在官家的介入下,一个男人娶妻,要经过六道手续,即具六礼,分别为纳采(求婚)、问名(问女子名字及生辰八字)、纳吉(回去算算女方生辰八字吉不吉利)、纳币(送财礼)、请期(定过门日子)和亲迎(娶老婆回家)。费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之后,女方还想和对偶婚时一样,不高兴就走人,那就不是她能说了算的事情了。所以,在掠夺婚和对偶婚遗存严重的当时,这一套制度的执行,无疑起到了巩固婚姻的作用。在抑制掠夺婚的同时,将婚姻中买卖的行为程序化,无疑也强化了男子对于自己妻妾的占有观念。
但翻开史书,我们便不难发现,其实春秋战国时代,是淫乱得一塌糊涂的。王公贵族,违制多娶自不待言;贵妇们与人通奸闹出丑闻的,也是不胜枚举。比
如郑穆公的女儿夏姬,嫁给陈国的一个大夫,丈夫死后与陈灵公和另外两个大夫集体通淫,后来,又嫁连尹襄老,丈夫在外作战时,在家与继子蒸淫。更为极端的例子,又如卫宣公、楚平王,给自己的儿子娶媳妇,得知儿媳妇漂亮后,就自己扒灰了;宋襄公夫人王姬,六十岁高龄时爱上了自己的亲孙子公子鲍,强逼孙子和自己睡觉。为了公子鲍能最终继位,还杀死了自己另外的一个孙子;齐襄公和自己的异母妹文姜通奸,在文姜嫁给鲁桓公做了鲁国夫人后,还继续和她通淫,鲁桓公还因此而送了命。此外,《左传》中还记载了大夫阶层中类似于现在“换妻俱乐部”的情况,如庆封与卢蒲嫳的易内??疲?偃缃?钍び脍?爸?涞谋舜送ㄊ业鹊取
周朝这种专偶制的不彻底,原因有很多。在武王伐纣的时候,联合的部落
达400多个,可见当时是多部落氏族并存的。这些部落落后的婚俗,对周难免有所影响。举其大者齐国而论,齐国姜姓,“姜”、“羌”相通,可见是来自西方的游牧民族。建立封国后,齐国仍保留着游牧民族父系氏族早期的婚俗,即父系内的族内婚,这种现象在游牧民族中是十分常见的。故齐桓公多内宠,姑表姐妹多人不嫁,就是一例。晚至齐襄公,与同父异母妹文姜通奸后,为了遮丑,竟下令全国,家中长女不嫁,命为“巫儿”,居家主祭。民间风俗由此可见一斑。
再者,周以一个蕞尔小邦取殷商而代之,与殷人相比,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文化上,作为统治者的周人都处于劣势。从许倬云先生的《西周史》中我们得知,周王朝的大多数封国起初并没有明确的地望,被委以封国重任的贵族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只是一些象征权力的礼器、服饰和若干建制完整的殷民部落。在各个封国中,殷人并不被当作奴隶看待,而是协助周人,共同对封国内的原住民实行统治。在封国内,周人和殷人建一个城郭并一起居住在里面,自称“国人”;而生活在城外的原住民,则被称为“野人”。在边患十分严重的燕国,殷人在国内的地位几乎与周人没有什么差别;而在十分注重礼仪的鲁国,殷人也保留着祭祀自己祖先的“ 亳社”。由此可以想见,殷人的母系社会结构以及对偶婚风俗的遗存,在周朝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冲击。
另外,周关于婚制的规定,是以礼的方式推行的。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因此,对于下层百姓的管束,便很不严格。连年的战乱,使得各国亟须增加人口。于是官媒又有了另外的任务:“……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就是说,每年春暖花开之际,政府有关部门都要将未婚男女组织在一起。在一起做什么呢?当然不是跳交谊舞,而是集体通淫。其婚制推行的不彻底和士庶间的双重标准,在此暴露无遗。
造成这种不彻底性的深层次原因,还是观念上的。人们关于氏族内财产共有的思想还很严重。财产如此,用钱买来的女人当然也是如此。所以,当一个男人死后,他的女人们便理所当然的被同氏族的男人继承,这便是周代收继婚甚至不同辈份间的“蒸”、“报”婚十分普遍的原因。一个女人属于某一氏族的观念十分强大,而一个女人专属于某一个男人的观念,却相对淡薄,这是周代与现代一夫一妻制度差异的最根本原因。
这个问题,直到秦朝的建立才彻底解决。在周代,秦是个非常落后的游牧民族。只是靠给周王朝养马,才获得了附属国的地位。其婚制,还处于早期父系社会阶段。兄弟、甚至父子共妻的事情屡见不鲜。秦风之粗鄙,仅举《战国策》中的一个例子就可想而知:楚韩交战,韩派了好多使者求救于秦。使者中有一个名叫尚勒的,秦宣太后看着还顺眼,便召入宫中向其阐述其想法:“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和先王做爱的时候,如果先王只是屁股坐在我身上,那我不大一会儿就觉得累;如果先王整个身子趴在我上面,那我就不会觉得累了……”贵为太后,却用自己的性交体位打比方,来向外国使节阐述本国的外交策略,这也算是古今奇谈了。
到了秦孝公的时候,起用商鞅变法。这新法的实质,很像我们20多年前推行的“包产到户”。
周代列国,依用井田法。一个氏族分一块地,以“井”字划成九块,周围的八块,收成归氏族自己,中间那块地的收成,用来交税。这和我们曾经有过的公社差不了多少。而商鞅的新法,是将土地全部收归国有,重新丈量过后,分到
每个壮年男子头上。国家的税收或徭役,直接与每个成年男子挂钩,而不再是以氏族为单位加以征收。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两个或以上的成年男子而不分家的,
人头税按五倍算。
这样做的后果显而易见。家庭中从此只有一个成年男人,并且这个男人要
独立承担整个家庭的经济和社会责任。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至此有了适合于自己的土壤。如果这个家中的男人早死,他的女人还有孩子需要抚养,有国家义务需要履行。所以,过继或改嫁给别的男人,便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一直到了这个时候,在概念上,一个女人才真正的归属于某一个男人,既
便这个男人死了,也是这样。旧约时期的犹太人,兄死后,如果身后无嗣,弟弟是非娶嫂子不可的。但是,生出来的孩子却要归于死鬼哥哥的名下,以便这一宗支的财产继承。这便是某一女人在概念上专属于某一男人最好的例子。比如《旧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雅格的四子犹大,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早死后,没有子嗣。于是大儿媳他玛被二儿子收继,为的是生下属于死鬼大儿子的孩子,以便于继承财产——这是二儿子所不愿意的。所以,他在与他玛同房的时候,总是遗精于地,不让她怀孕。二儿子死后,因为三儿子还小,无法收继。最终,他玛还是与公公犹大同房,才有了孩子。这个故事,也充分反应了父系氏族的早期婚姻,其着重点在于财产的继承。为了得到继承人,父子、兄弟之间并不在乎各种形势的共妻。在古希腊、印度和埃及,甚至有具体的法律条文来规定,对一个无子寡妇的收继,公公、大伯子及小叔子之间的优先顺序。和犹太人相同的是,这样生下的孩子,名义上仍归于死者丈夫,以便于财产的继承。
这深刻地说明,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只有在经济模式的推动下,才能得以建立。
秦国也凭借着新法的实施,迅速强大起来。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
一了中国,随即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父权制下的一夫一妻制。公园前210年,始皇出游至会稽,对当地母系氏族遗存严重的淫乱风俗十分厌恶,乃刻石立法。这大概是中国第一个涉及对婚外性行为如何加以处罚的法律了。其惩罚的主要内容是:“有子而嫁,背死不贞”、 “夫为寄j(与别人妻子睡觉的人),(亲夫)杀之无罪”、 “妻为逃嫁(与人私奔),子不得母” 。这三条,无一不深刻地说明了父权下专偶制的本质,那就是:让男性得到一个在血统上靠得住的后代。为此,秦始皇还提出了具体实施的办法:“防隔内外,禁止淫佚”。
由上可以看出,在中国,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制,在周是折衷于礼,至秦又辅之以律。周完成了由母系向父系的转化,而秦则打破氏族结构,建立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
根据竺可桢的研究,公园前一千年左右,北半球曾经经历了一次自东渐次向西的严寒,这正与周人自北向南侵入中原的时间相吻合。从那时候起直至清朝,农业社会的中原地区与北方及西方的游牧民族两者间的战争与交融,成为中国历史上从未间断过的主旋律。
中国历史的另一个主旋律,则是所谓的儒法之争。从经济层面看,其实就是均田制和土地私有化之间的不断摇摆。这个问题,就是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所阐述的核心问题:中央集权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所有土地的唯一合法主人。因此,在中国难以建立起私有财产的观念。国家作为所有土地和农民的主人,有义务有责任让所有的农民都能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也就是“耕者有其田”。作为统治者,皇帝有义务实行仁政,以保证子民“丰年得保全生,荒年不致饿死”;而一个个耕者,则须向国家缴税——这看起来像个合同。可是,管理这么大个国家委实困难,皇帝建立起的文官系统非常低效,技术上不得不依赖于在民间建立宗族组织,以简化统治环节。这就又要回过头来求助于儒家的“君臣父子”思想,以意识形态手段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159#
发表于 2009-1-15 07:40 |只看该作者
中国百姓过年爱说的100句俗话
对中国人过年时爱说的俗话进行了大致的统计,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有民俗的,有生活的,有廉政的,仔细想想有些俗话不愧是老祖宗的杰作,还真有一定道理。不过,时过境迁,有些俗话描绘的只是过去的生活,与现代人过的小日子大不一样了。现撷取常用的100句,共同欣赏:
1、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2、有钱没钱,团聚过年
3、大寒小寒,杀猪过年
4、干净冬至过年雨
5、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
6、全家人在一起图的就是热闹
7、过年过在嘴上
8、廉不廉,看过年
9、过了腊八就是年
10、猪怕过年
11、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
12、不出正月都算年
13、三十晚上无外人
14、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
15、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16、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17、瑞雪兆丰年
18、欠债勿过年
19、腊雪是宝,春雪是草
20、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
21、二十八,贴年画
22、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23、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24、乞丐过年也要歇3天
25、小孩盼过年,大人忧无钱
26、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27、抗拒从严,别想过年
28、置不完的年货,买不完的嫁妆
29、老兵复员,新兵过年
30、每逢佳节倍思亲
31、三九.四九冻死老狗
32、走亲走亲,越走越亲,不走不亲
33、傻子过年看人家
34、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
35、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
36、人家杀猪我杀狗,肝肠肚肺样样有
37、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38、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三个月干闲
39、过年不欠债,欠债不过年
40、坦白从宽牢地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41、大账小账,三十晚上
42、腊七腊八,冻死寒鸭儿
43、有钱没钱,买件新衣过年
44、小老媳妇盼时节
45、新年头,旧年尾
46、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
47、大嫂,大嫂你别搀,过了腊八就是年
48、好受不如躺着,好吃莫过饺子
49、心到神知,上供人吃
50、寒冬至,狗肉肥
51、无酒不成席
52、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窝
53、入哩年界(年关)禁忌多
54、过不完的日子忙不完的年
55、拜年拜到十七八,捉到拜年客来杀;拜年拜到二十边,捉到拜年客来煎
56、秀才拜年一张纸
57、年好过,节好过,日子难过
58、新年到,闺女要画,小子要炮,老头要一顶新毡帽
59、要得发,扫十八;要得有,扫十九!
60、儿行千里母担忧
61、新年咸鱼冻黄豆,开春日子不但愁
62、年廿八,洗邋遢
63、有钱不买腊月货
64、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65、新姑爷进门,老母鸡没魂
66、冬至前后,腌鱼腌肉
67、三十晚上吃芋头,一年四季不会愁
68、肉生火,鱼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
69、有钱没钱娶个媳妇好过年
70、宁与他人赛种田,不和他人比过年
71、年年钱压腰,一辈生活不用焦
72、小娃儿闹过年,大人却犯难
73、二十四,写大字
74、有了猪头,年货不愁
75、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76、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饸)子往家转
77、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78、乡下忙的是八月,城市忙的是腊月
79、过年就是解馋
80、忠孝不能两全
81、三月的孩不过年
82、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83、腊月二十八,过年回到家
84、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85、一年之计在于春
86、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
87、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
88、要得发,扫十八;要得有,扫十九
89、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90、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儿就是年
91、三十晚上洗个澡,一年身体好。三十晚上洗个脚,一年有吃喝
92、剃剃头、刮刮脸、有点倒霉也不显
93、礼多人不怪
94、有爸有妈初二三,无爸无妈斗挑担
95、谁喝多了谁难受
96、父母在,不远游
97、有它过年,没有它也过年,大年三十的春晚照看、年夜饭照吃、团圆酒照喝、鞭炮照放
98、孩子“畅年兜”(高兴过年),大人乱糟糟
99、过年过的就是钱
100、冬大过年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160#
发表于 2009-1-15 07:41 |只看该作者
民间习俗-中国三大鬼节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
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旧时,中元节为目连救母做盂兰盆会,后来逐渐演变为放河灯,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
德州的中元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连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
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滕州也有放河灯的习俗,形式与德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长岛渔民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亲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点,有的甚至装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生活用品,然后点燃蜡烛,由已经结婚的同辈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山东较为普遍,一般都在午后带着祭品上坟祭祖。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以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跨着马回去。
中元节的饮食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梨等时令水果。唯独陵县例外地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吃粗茶淡饭。 清明,又称鬼节,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民间风俗-龙抬头
旧历二月初二日为龙抬头。此说早见于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代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二月春回大地,正是农事之始,人们祈望丰收。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疠丛生之时,人们祈望龙出镇住毒虫。故此有着龙抬头的说法和活动。
1.“引龙熏虫”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有“引龙熏虫”之说。古代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之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和保虫(人类)等五大类。龙是鳞虫之精,龙出则百虫伏藏。清《帝京岁时纪胜》云:“乡民用灰自门外婉蜒布入宅厨,旋  当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娱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将过年时祭祀用剩下的蜡烛,点着后,照射房案及墙壁以驱逐蝎子、蜈蚣等毒虫。这时,将要复苏的虫子被亮光晃照和油烟子熏射后,自动掉下来,即可驱灭。
人们祈望“龙威大发”及时兴云作雨,保障丰收,也祈望龙出而使百虫蜇伏,人类免于病疫。所以二月二这天就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例如:吃饼谓之吃“龙皮”;吃水饺谓之吃“龙耳”;吃面条谓之吃“龙须”;吃米饭谓之吃“龙子”;甚至蒸饼时,还要在饼上做出龙鳞来,谓之“龙鳞饼”。就连儿童在这天剃头理发也谓之“剃龙头”。妇女们在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避免伤了龙眼睛。
2.接姑奶奶
老北京人习惯把已出嫁的女儿称为“姑奶奶”。正月过年期间“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六到娘家拜了年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尤其是新婚,正月不得叫男人守空房。但是到了二月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即“姑奶奶”)“归宁”,住个十天二十天的。俗云:“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因为接不来,其中必有缘故,娘家长辈人必要亲往婆家问询。   “姑奶奶”被接回来后,一般多以薄饼。(亦称“春饼”)进行招待。
薄饼,这是北京民间特有的食品。是一种用白面烙成的双层荷叶饼,可以揭开,涂上香油调过的甜面酱,卷上“盒子菜”,(酱肘子、小肚、香肠等熟肉菜)、熏鸡丝和各种春令鲜菜。很有节日意味
旧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王菩萨诞辰,是日有所谓“地藏会”,其形式内容均与中元节的盂兰盆会毫无二致。据《帝京岁时纪胜》载:“七月三十日传为地藏菩萨诞辰。都门寺庙,礼忏诵经,亦扎糊法船,中设地藏王佛及十地阎君绘像,更尽时,施放□口焚化。街巷遍燃香火莲灯于路傍,光明如昼。”
清末以来,仅存盂兰会之举。做道场、烧法船、放荷灯亦仅七月十五一天而已。
TOP
关闭侧边 论坛精华
·社区办活动,欢庆重阳节
·自然之声
·爱的呓语
·俯瞰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1950年深圳中英街的公安
·来源于骨牌中的老北京话
·重阳节,哪些老年人不宜登高!
·新疆喀纳斯
·红叶中的 长城——雄伟
·我看余英坊
·千岛湖掠影
·狗狗也做环保小使者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夫妻缘
·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 山楂树开满
·摄影拍什么
版主推荐
·儿子那点事(10月5日的故事)
·长篇爱情时尚小说《网络恋歌》【
·PDF下载:摄影构图之进阶指南
·精美电子书下载——数码摄影入门
·【九钻珠宝】十全石美!3EX顶级美
·群星《Hi-Fi夜迷情 DTS》感性十足
·长篇爱情小说《通吃岛演义》【9月
·京华论坛2010世界杯“足球大猜想
·磁性的嗓音吸附你心灵深处-陈瑞《
·群星《丝丝入扣(柔情女声)》3C
·杨曼莉《民歌红IV DSD》新世纪发
·群星《金耳朵·烟雨江南》2CD 效
·张蕊《语过添情》UP-DTS 独特的声
·欢迎大家在此举报下载失效的帖子
·雨帘心情小记(更新中)
精彩图片
最新关注
·发现一个很赞的关于世博的活动
·90后世博最美志愿者,有图有真相
·国庆节七日自驾游感想
·国庆节七日自驾游感想
·给孩子买车
·谁说女人只能开小车?
·国庆节去海边烧烤
·一辆车的感动
·BH女上司唯独对我温柔似水
·一辆车的感动
·给孩子买车
·国庆节去海边烧烤
·谁说女人只能开小车?
·准婆婆说,只有这些才能配上她家
·BH女上司唯独对我温柔似水
人生热线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千龙网 |联系我们 |Archiver|WAP
GMT+8, 2010-10-15 08:24, Processed in 0.161366 second(s), 8 queries, Gzip enabled.
Powered byDiscuz! 7.2
京华论坛商务合作:010-84686905( 工作日 : 09:00-17:00)

_xyz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6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6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7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8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9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0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1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2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5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7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0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2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3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5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6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7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9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3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4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5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6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7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8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