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21:35

注册登录
论坛
搜索
网页游戏
帮助
导航
默认风格
欧美同学会
动感分栏
动感分栏hidden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2)
论坛任务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京华论坛 »健康话题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211# 跳转到 »
发表于 2009-1-27 06:50 |只看该作者
祭灶[春节习俗]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 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 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跳灶王”是民间由古代“驱傩”发展而来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乞丐们的活动,由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进入腊月后,乞丐们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闹于门庭,乞钱,谓之“跳灶王”,也含有驱邪之意。这一活动主要在我国的东南方进行。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京华论坛版主制度说明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212#
发表于 2009-1-27 06:51 |只看该作者
春节对联
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人勤物阜,国秦民安
春光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烟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爆竹传笑语
腊梅吐幽香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风移兰气入
春逐鸟声来
地暖花长发
村幽鸟任歌
东风迎新岁
瑞雪兆丰年
笛弄梅花曲
莺啼杨柳风
莺迁金谷晓
花发锦城春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桃红映人面
水绿织克光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春暖风和日丽
第丰物阜民欢
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昨夜春风才入户
今朝杨柳半垂堤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花承朝露千枝发
莺感春风百啭鸣
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舞春风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不自满求创新
天增岁月不增寿
春满人间福满门
春回大地千峰秀
日暖神州万木荣
旭日融和开柳眼
春风摇曳送莺喉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燕翻玉剪穿红雨
莺掷金梭破绿烟
晴绿乍添垂柳色
春流时泛落花香
阶前春色浓如许
户外风光翠欲流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桃花已恨三层浪
玉树长含万里风
碧岸雨收莺语柳
蓝天日暖玉生香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春色去还来
花开彩槛呈春色
莺啭芳林报好音
解趣黄鹂频送韵
知情绿柳渐拖丝
利用空间相册发图片帖 不丢图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213#
发表于 2009-1-27 06:52 |只看该作者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TOP
五色风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五色风 (五色风)当前离线
UID
1232402
帖子
35349
主题
31
精华
60
积分
709686
龙币
37865 个
竞猜积分
61 分
威望
247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837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24
最后登录
2010-10-15



版主

帖子
35349
精华
60
竞猜积分
61 分
在线时间
8374 小时

214#
发表于 2009-1-27 20:22 |只看该作者
现在家里的门已经不适合贴春联了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TOP
关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关心. 当前离线
UID
1426619
帖子
11333
主题
163
精华
20
积分
227594
龙币
12893 个
竞猜积分
33 分
威望
242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30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2
最后登录
2010-10-15



版主

帖子
11333
精华
20
竞猜积分
33 分
在线时间
3039 小时
215#
发表于 2009-1-27 21:06 |只看该作者
老D辛苦了
TOP
槛外人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槛外人 (槛儿)当前离线
UID
1386942
帖子
24506
主题
176
精华
43
积分
491761
龙币
26177 个
竞猜积分
30 分
威望
217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290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9
最后登录
2010-10-15



版主

帖子
24506
精华
43
竞猜积分
30 分
在线时间
2908 小时
216#
发表于 2009-1-27 22:07 |只看该作者
D老师辛苦啦,祝您牛年吉祥,万事如意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217#
发表于 2009-1-28 06:28 |只看该作者
宋代五大名窑
钧窑,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器物多为鼎、沪、洗、盆、盘、碗、瓶、人物、尊等。产品贵在窑变画,画为天然非人力所绘,有“钧瓷无双”之说,元代起南方即有仿钧器皿,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宜钧为陶胎,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广钧亦为陶胎,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层铁锈色底釉,故釉面颜色较深且有兔毛纹状。炉钧是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烧的一种低温釉,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胎色洁白,釉较薄,光泽性强,缺乏宋钧高温那种厚重奔放感。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地处汝州而得名,所烧陶瓷精美绝伦,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烧制于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南宋时汝瓷“尤难得”,传世品全世界仅存60余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上海、英国、日本等博物馆收藏,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后天蓝色的晴空,温润古朴;抚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古朴、典雅、凝静、大气,象征着纯结、平安、吉祥和富贵。对汝官瓷的拥有和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和艺术涵养。汝瓷烧制技术失传800多年,近年来仿烧成功,使天青釉重见天日。
哥窑 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定窑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涩胎无釉,故在一些精细的制品上常用金、银、铜钤口。钧窑创造了以氧化铜、钴等金属矿物质为着色剂,烧制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
官瓷 有别于汝官瓷,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官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北宋产品胎薄而轻,胎色洁白。白釉呈乳黄色,积釉处多见泪痕,隐现黄绿色。器外壁薄釉处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器形以盘、碗、碟、盒和枕为多,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主要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纹为多,常见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整齐,讲究对称,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划花常见莲纹、水塘双鱼和莲池游鸭等,刻划花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划纹饰的极少见,北宋早、中期定窑覆烧法尚未出现,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着垫烧的砂粒或支烧痕。北宋后期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称"芒口",其它部分满釉。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铜的边圈,芒口为定窑产品的一大特征。宋代景德镇所仿定窑瓷器,称为"粉定",亦采用覆烧法,口沿无釉,用金属镶包口沿,刻划花水平也较高,几可乱真。区别之处是景德镇仿定瓷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除五大名窑的瓷器外,宋代耀州窑、磁州窑和北宋黑釉制品也是宋瓷收藏品中的重要部分。耀州窑是北宋时期执中国青瓷生产之牛耳的窑场,青中闪黄的色调是其特有,刻花技艺犀利刚劲、精湛高超,纹样线条宽厚,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在宋代同类技法中首屈一指。在有层次的化妆土上剔刻纹样是宋代磁州的一大特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是其装饰风格。黑釉是宋代南北窑场的重要品种,其中油滴和兔毫是其在烧造过程中出现的铁结晶形成的,成功之作很难得。
TOP
关心.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关心. 当前离线
UID
1426619
帖子
11333
主题
163
精华
20
积分
227594
龙币
12893 个
竞猜积分
33 分
威望
242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30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2
最后登录
2010-10-15



版主

帖子
11333
精华
20
竞猜积分
33 分
在线时间
3039 小时
218#
发表于 2009-1-28 16:31 |只看该作者
汝 官 钧 哥 定五大名窑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219#
发表于 2009-1-30 07:59 |只看该作者
“福”字切莫随便倒贴!
春节之际,很多家庭都在自家大门上倒贴福字,很多人以为福字是要倒贴的,取“福到”之意。实际上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和家里的箱柜。
在我国传统民俗中确有倒贴福字的说法,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福到”了。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种地方。第一种地方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这种作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至”来抵消“福去”,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种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的说法:不是说所有福字都要这么贴,尤其是大门板上。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冯骥才如是说:“像时下这样,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正,有失滑稽,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倘以随意倒贴为趣事,岂不过于轻率和粗糙地对待我们自己的民俗文化了?”
据《梦粱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
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 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 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因此倒贴“福”字在民间已经成了定律,无论大“福”,小“福”。门内“福”还是门外“福”一律倒着贴。到底福字倒着贴好,还是顺着贴好呢!这得一分为二来看,贴在大门的“福”字必须正着贴,寓意开门迎福,福气临门的吉祥美誉,如大门的“福”字的倒着贴话,可就把福气倒在门外了,跑到别人家里去了哟!大“福”字也得顺着贴,这才能起到正福临门,否则把“福”字打倒了,福气溜着了。不过在屋子的内贴的“福”字适合倒着贴,在家里即使把“福”打倒了也是到在自己家里,福气也被关在自家屋里,满屋充满了福气!还有就是贴在马桶、垃圾箱、衣柜……上的小“福”字也必须倒着贴的,有小“福”不到大“福”不来的寓意!
TOP
DBSoft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220#
发表于 2009-1-30 08:00 |只看该作者
破5为什么吃饺子
一: 破五的由来(历史):
为什么把正月初五叫“破五”呢?民俗中有许多不同版本的说法, 下面分别来说下。
1. “破五”的第一种说法:
有些地方又把初五日叫做“圆年”,意思是说年过完了,到这一天要做一个总结,划句号了。其实,这是“破五”的变种,是由于不知“破五”的由来,慢慢的演变出来的
据《封神榜》所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有令她“逢破即归”。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让人讨厌的背夫之妇,封了穷神以后,就更让人讨厌了,还没听说有谁是喜欢穷神的是不是?所以人们就在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即归”----马上滚回去吧!
2. “破五”的第二种说法:
还有一说,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大摆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寓意就是迎接财神的到来。不过,财神是有两位的----一个是文财神比干,一个是武财神赵公明,这两位老爷不会是同一天的生日吧?究竟是谁的呢?有兴趣的可以查下《封神》,呵呵,,
3. “破五”的第三种说法:
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请回来过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挂祖宗牌位,烧香上供,意为请祖宗过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到了初五,就要送祖宗“回去”了,过年过完了,所以,这一天要烧香,烧纸钱,恭送祖宗。
由于初五日肩负着送穷神、接财神等多重重任,所以这一天非常重要也就不奇怪了。这许多的讲究综合起来,就形成风俗----要摆宴席,要放鞭炮,要吃象征“元宝”的饺子。
二: “破五”的各种不同的风俗: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于是吃饭。
这风俗,在关中,东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后,所吃食物,不尽相同。西府的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据说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过年也吃搅团,但不是破五,而是腊月三十,如三原县和武功县。这和陇县也一样。陇县是过年期间吃三顿搅团,腊月三十,正月初五,还有正月初七。彬县在正月初五这一天也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彬县人说,反正不能吃酒肉。地处渭北高原的淳化县,这一天也吃搅团,也说是用来填穷坑,并且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这是秦人的发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扫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他们是吃饺子。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馅。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秦人豪迈,办事彻底,这样做,竟不只是赶走"五穷",而是要赶尽杀绝,有点"食其肉寝其皮"的味道。
按:"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曾见于韩愈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无论内心如何思谋,行文总是比较平和,虽属我的大患,还是客客气气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实话实说,"赶五穷","填穷坑",而且动用了爆竹扫帚,不能客气。这毕竟不是请客送礼。赶尽杀绝,当是其中最为慷慨激昂淋漓尽致者。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五马日(破五)。正月初五日,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凶吉,说这一天晴空万里则主骡马兴旺,据东方朔《占书》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不知山东如何讹牛日为马日。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尺剪做针线活,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天还未亮,人们就都煮好饺子,上供、烧纸、叩头,接着把神主牌位收存起来,只等三声大炮一响,全族男人带着香纸鞭炮集合一起,排着队伍前去上坟,叫做送老祖宗回家。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来到坟地再焚香纸叩头,喊道:“爷爷奶奶,到家啦!”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垦利、寿光等地于这天鸣放鞭炮,全家聚餐,以示新年过去。
鲁西南地区在年除日把剪刀用线缠住放在床铺的席下压住,到初五这天才能开始使用。临沂、邹城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钱,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三: 吃饺子的习俗:
大凡很多重要的节日,饺子无疑在饮食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如,大年除夕吃饺子,“破五”要吃饺子,入伏要吃饺子,立秋要吃饺子,到了冬至也要吃饺子,,很多很多啦。 下面就详细说说,,,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月初五为什么吃饺子:
除了年夜饭要吃饺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
TOP
关闭侧边 论坛精华
·社区办活动,欢庆重阳节
·自然之声
·爱的呓语
·俯瞰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1950年深圳中英街的公安
·来源于骨牌中的老北京话
·重阳节,哪些老年人不宜登高!
·新疆喀纳斯
·红叶中的 长城——雄伟
·我看余英坊
·千岛湖掠影
·狗狗也做环保小使者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夫妻缘
·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 山楂树开满
·摄影拍什么
版主推荐
·儿子那点事(10月5日的故事)
·长篇爱情时尚小说《网络恋歌》【
·PDF下载:摄影构图之进阶指南
·精美电子书下载——数码摄影入门
·【九钻珠宝】十全石美!3EX顶级美
·群星《Hi-Fi夜迷情 DTS》感性十足
·长篇爱情小说《通吃岛演义》【9月
·京华论坛2010世界杯“足球大猜想
·磁性的嗓音吸附你心灵深处-陈瑞《
·群星《丝丝入扣(柔情女声)》3C
·杨曼莉《民歌红IV DSD》新世纪发
·群星《金耳朵·烟雨江南》2CD 效
·张蕊《语过添情》UP-DTS 独特的声
·欢迎大家在此举报下载失效的帖子
·雨帘心情小记(更新中)
精彩图片
最新关注
·发现一个很赞的关于世博的活动
·90后世博最美志愿者,有图有真相
·国庆节七日自驾游感想
·国庆节七日自驾游感想
·给孩子买车
·谁说女人只能开小车?
·国庆节去海边烧烤
·一辆车的感动
·BH女上司唯独对我温柔似水
·一辆车的感动
·给孩子买车
·国庆节去海边烧烤
·谁说女人只能开小车?
·准婆婆说,只有这些才能配上她家
·BH女上司唯独对我温柔似水
人生热线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千龙网 |联系我们 |Archiver|WAP
GMT+8, 2010-10-15 08:33, Processed in 0.076005 second(s), 8 queries, Gzip enabled.
Powered byDiscuz! 7.2
京华论坛商务合作:010-84686905( 工作日 : 09:00-17:00)

_xyz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2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6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7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8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9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0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1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2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5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6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17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0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3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5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6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7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9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3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4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5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6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7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8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