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与东林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59:01
杨时与东林书院
朱中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由东林党人顾宪成所撰写的名闻遐迩、广为传诵且朗朗上口的对联,也让无锡东林书院千古留名。“文革”后,“三家村”的幸存者廖沫沙先生书写了此对联,后来就悬挂在东林书院的依庸堂中。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东林书院就是始于明代,东林党人就是书院的象征。其实,东林书院是建于北宋,由当时的著名学者杨时所建,原址也不在现在的无锡东门,而是在无锡城南的保安寺旁。杨时为何建东林书院?书院是怎么建造的?为何命名为“东林书院”?在明代之前,它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坎坷?有名的道南祠又是什么年代建造的呢?这里提供一些史料供大家研究并探讨。
杨时(1053-1135),晚年隐居于龟山,后人又称他龟山先生,是北宋的一位著名学者,南剑州(今福建所属)将乐县人,宋熙宁九年进士,官至龙图阁大学士。后弃官不做,师从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学习“伊洛之学”,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四人称“程门四子”,朱熹和杨时有间接师承关系。有则成语叫“程门立雪”,指的就是杨时站在一尺多深的雪地中,恭敬等待二程求见的故事。后来杨时学成南归,程颐送别杨时感叹道:“吾道南矣!”意思是他的学说将由杨时带到南方去发扬光大。
杨时因与曾任兵部侍郎的常州士绅邹道乡、无锡籍官员李夔友善,所以经常到常州、无锡访友并讲学。李夔之父李赓,福建邵武人,与杨时同属南剑州人,后移居无锡东胶山;李夔之子李纲,是历史上有名的抗金名臣,现在无锡东胶山有李纲祠。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的一天,李夔陪同杨时到南门保安寺游览。杨时见这里临伯渎港,前临清流,周围古木森天,环境清幽,与庐山东林寺颇为相似,确是一个研究和传授学问的理想场所,便有意长期在此讲学。李夔知道杨时的意思后,全力赞同,特地在保安寺后面建起一所书院,杨时定名为“东林”,这就是东林书院的由来。
杨时为何要将书院定名为“东林”,这是因为他到庐山东林寺游览过后,对那里的景色非常欣赏,曾赋诗《东林道上闲步三首》以纪之。庐山东林寺的林间松声、“虎溪三笑”的典故、高僧的超然物外,一切都深深吸引着他。他看到无锡保安寺周围的环境与庐山东林寺相似,便勾起了对庐山东林寺的向往之情,遂决定以“东林”来命名书院。
杨时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前后达18年,培养了喻樗、尤袤、罗从彦等优秀人才。杨时去世后,杨时的学生和地方人士在无锡县城城东的弓河上(即如今的东林书院所在地)为他建了一祠堂——道南祠(即杨时祠),以纪念这位学者。
杨时离开无锡后,城南保安寺南的东林书院逐渐废弃,到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僧人秋潭于其上建东林庵,学舍被辟为僧区,称为东林精舍。直至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僧人信谅又加重修,百余年间,其地成为僧区。 过了三百多年,由于明代邵宝幼年时曾在此读书。邵宝后来出仕,曾力图在那里的原址修复东林书院,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后来东林精舍归华云所有,仍为学舍。
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革职回原籍的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共同倡议重修书院,此倡仪得到常州知府欧阳东风和无锡知县林宰以及乡绅们的大力支持。但考虑到因为道南祠已建在无锡县城东门弓河上,所以决定在那里重修东林书院,并由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薛敷教、钱一本、史孟麟等人共同捐资,重建东林书院。从此宋代极一时之盛的南门保安寺的东林书院遂无人问津,被称为“旧东林书院”。如今知道旧东林书院的人已凤毛麟角,当代许多学者、即使是无锡学者,由于不了解无锡的这段历史,也误以为杨时当年所建的东林书院在无锡县城东门弓河上——即如今东林书院所在地。
其实,顾宪成等所重建的东门弓河上的东林书院,距杨时所建的城南保安寺南的东林书院已有500年。
来源:扬子晚报
清刁承祖撰“载道而南揭理一分殊之旨十八年春风化雨,奉神以祀萃仁至义尽之儒两三朝威凤祥麟”,联中指杨时讲解理学十八年,即“政和元年(1111年)杨龟山先生五十九岁,三月四日,初寓毗陵(常州)之龟巢巷,四年十一月遂徙居毗陵,至建炎三年(1129年)先生年七十六岁,乃自毗陵还南剑之将乐龙湖村。前后共留十有八载。有讲舍在锡邑城东隅弓河之上,地名东林。”清刁承祖另撰“道启东南一代师儒光俎豆,学宗洛闽四方贤哲共烝尝。”此联讲宋杨时开启二程之学到南方,并为儒学增添荣耀。以上联句都是颂扬杨时之作。       东林书院内大门(仪门)上“洛闽中枢”砖雕门额系清乾隆遗物。洛指“洛学”,即北宋二程之学,因二程为河南洛阳人。闽指福建朱熹“闽学”,中枢指杨时将洛学三传给朱熹,对宋代理学南传作出重大贡献,成为闽学鼻祖,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洛闽中枢”这四个大字主要是肯定并颂扬杨时的贡献,反映出东林学派推崇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东林书院内还有一座建筑的取名也和杨时《此日不再得示同学》这首诗有关,即“再得草庐”。它由无锡人高世泰建。无锡人严毂在《再得草庐记》中说:“吾邑城东隅,故有宋杨文靖公东林书院。……而又即其地之东偏复构数楹,曰:再得草庐,盖咏文靖《此曰不再得》之诗而兴起者。予惟废而后复,故其地为再得。”以杨时的诗句给书院内建筑物取名,这也是一种纪念杨时的方式。
《宋史·杨时传》曰:杨时于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这就是“道南”的来历。明代东林学者称赞杨时对理学传播的功绩为“当年道果南”。但是当年东林书院大门上“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这幅推崇杨时的门联早已毁失,现联由著名物理学家无锡籍钱伟长重新书写。文人联句由理科巨才重题,也别有深意。
福建漳浦人、无锡县令林宰在《重建道南祠记》中说:“宋儒杨文靖龟山先生,故闽产。第熙宁九年进士,调官不赴。师事二程于伊洛,归,载道而南。至梁溪之滨,邑子除舍设皋比。于是,先生止锡十八年。为阐人欲非性之旨,立儒释之防,而锡始知有程氏学。”林宰在文中阐述了杨时创办东林书院讲学十八年的意义,表达出怀念之情。
常州知府欧阳东风在《重修东林书院记》中说:“杨龟山先生载道而南,与晋陵邹道乡诸先生讲学东林之上。此东林书院所由韧也。而地以人重,至今岿然。龟山非晋陵产也,以游寓也,而故所讲学处存之至今。岂苏子瞻所云,以天下之所共有者而独私以为宠,其尊德乐道有异他邦也欤。而龟山者,宋儒也。……”“予惟龟山者,固程夫子所目为道南者也。晋陵之有宋儒学也,自龟山始也。”欧阳东风强调因有龟山而有东林书院和“地以人重”的看法,表达出对外地知名学者能到无锡创办书院的十分赞赏态度。
东林书院的后继者和地方官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肯定杨时创办东林书院的功绩。东林学派主要首领顾宪成在《请复东林书院公启》中说:“有宋龟山杨先生受业两程夫子,载道而南,一时学者翕然从之,尊为正宗。考锡乘先生常讲学是邑十有八年,建有东林书院”。“而今而往,有能冥契心宗如当年之在剑南,一传而为罗豫章,再传而为李延平,三传而为朱考亭,直接周、程之正统者乎?亦惟先生之赐。……”顾宪成对杨时创办书院的肯定及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东林讲会规则》、《会约仪式》规定:每开讲事,依古礼斋戒后,都要“先谒圣,次谒三公祠(护卫东林书院有功三位地方官:常州前任知府欧阳东风,后任知府曾樱,无锡知县林宰),次谒道南祠”。
而且明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等阉党作乱东林书院,将书院建筑全部拆毁,唯有书院左侧的道南祠未被拆除。究其原因,不在于用无锡官资重建,而在于书院创办者杨时的名声和影响。所以,明刘元珍《东林志序》中肯定地说:“东林之有书院也,以明道也;龟山杨先生创起于前,洛阳顾先生继起于后。”
历史事实证明,杨时确实是将二程之学传至南方第一人。因此,“道南”往往是杨时及其传播的理学的代名词。道南祠有大门、前堂、享堂等,内祀杨时及明清东林学者约八十余人。它是标榜前贤,激励后学的重要场所。
东林书院是杨时创办的,杨时希望通过东林书院的讲学,能让洛学广泛地传播开来,出现“万迭松声自唱酬”的动人局面。而且后来东林书院重建后,顾宪成、高攀龙着手制订院规时,在歌仪一项中,就将杨时《东林道上闲步》这首诗列于所唱诸诗之首。
杨时既有讲学之需,也有讲学之能。他投师二程,不但学到了理学的真谛,而且已有许多理学的著作,对孟子、庄子、列子以及春秋、西铭、周易、中书、中庸等都有阐述,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主张。他既为学又为官,曾做过多种职务的地方官,有经邦济世的体验。因此,他讲学深透,真正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格外受到欢迎。于是无锡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文人荟萃之地和思想舆论中心,成为关中、江右、徽州书院的楷模。
杨时一生大部分时间主要在我国东南地区游历讲学,“浮沉州县四十有七年”之久。宋熙宁五年(1072年),杨时二十岁,被地方官推举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第二年,考试不第,被补为太学生。回乡后,在小时候读书的将乐含云寺研究学问、著书、讲学。这就是史书上说杨时“以著书、讲学为事”之先河。后因在地方和朝廷做官,结识多人,与常州知名学者邹浩及曾任过北宋宰相的无锡李纲非常友善。杨时从政和元年(1111年)初寓常州,至建炎三年(1129年)离开常州、无锡,返归故里龙湖,前后在常州、无锡讲学18年⑵。但是杨时的讲学需求、江浙的经济文化基础与邹浩、李纲的引领肯定是互有关联的。
据史书记载,东林书院创办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是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之地。杨时(1035~1153)字中立,号龟山,出生于北宋将乐县龙湖村。明成化六年(1470年),龙湖村划归新成立的归化县(后改名明溪县)管辖。杨时是宋神宗熙宁九年进士,曾任徐州、虔州司法,荆州教授,浏阳、余杭、萧山知县,曾召为秘书郎,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及龙图阁直学士。杨时一生不求闻达,其主要活动是探求并传播理学,是上承二程洛学,下开福建闽学的著名理学家,被尊为“程氏正宗”“洛闽中枢”“闽学鼻祖”。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早年受教于李侗,李侗是罗从彦的学生,罗从彦则长期就学于杨时门下。所以朱熹也是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理学的形成曾经受到杨时的重大影响。
杨时离锡,东林书院废弃,学舍被僧人辟为东林庵。尤袤归居后,陆游多次来锡在乐溪叙晤,同去瞻仰东林书院遗址,游酢作《六月十四日同宿东林寺》诗云: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娆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凭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