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进三同”蕴含的实践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09:34
试论“三进三同”蕴含的实践观
□郑清华
在全市机关干部中开展的以“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要内容的“三进三同”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知情与意行高度统一的实践载体,为新时期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新格局、切实有效地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作风教育、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改进和创新干部选拔培养机制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探索成果与有效路径,彰显出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三进三同”是演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观的全新平台
“三进三同”,这是重庆在城乡统筹大试验、大推进的历史背景下创造出来的演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观的全新平台。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带着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课题,重庆10万干部下乡寻找答案和办法。他们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实地察看村社建设,宣讲政策释疑解惑,深入调研指导发展,帮助“两委”理清思路……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加之年年定期回访,组合成完整的程序链条,这正是实践、认识的螺旋升级过程。例如,科技系统的干部下去后,看到贫困地区农业落后的科技弱势,深感责任重大,发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更多科技元素”的心声;又如,领导干部通过调研,发现重庆发展的短板在“两翼”,“两翼”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农村发展的症结在农民收入低的瓶颈所在,从而寻找到实现“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计划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当前,部分机关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思想作风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表现为:不读书、不学习,跟着感觉走,凭经验办事,当糊涂官,干糊涂事,“平平稳稳占位子、忙忙碌碌做样子、吃吃喝喝混日子”;工作不务实、步子不踏实、决策不惟实,在作决策时不调查研究,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拍脑袋决策,造成失败后果,却又不敢担责;长期浮在上面,不深入基层,不联系群众,把“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即便偶尔下去,也只是坐在车子内考察,坐在酒桌上调研,坐在办公室里杜撰……所以,要求机关干部在“三进三同”中,要严守“三带”、“四要”、“五不准”纪律,到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去,深入农户家中,时间还得不少于一周并每年回访一、二次,就是为了通过制度设计,让干部联系群众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三进三同”是开启党和政府执政新思维的具体实践
执政为民的出发点是解决民生根本问题,落脚点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归根结底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当前,重庆农村正经历着重大转型,其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与农村相关的人口、土地、农业、教育、情感、诉求、愿望等都出现了诸多变化。如何面对和处理农村发展中的复杂、重大问题,真正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三进三同”无疑是躬身实践的有效载体。
执政党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动力。“三进三同”让干部选择偏远落后的山村、处境困难的农户,以一名普通“亲戚”的身份与困难群众融在一起,用农家筷、吃农家饭、睡农家床、盖农家被、干农家活,身体力行,感受贫困,体验艰辛。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做法,却让党员干部与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群众真正把他们当成了自家人、知心人、领路人。一些干部在日记中写到:“只有对群众有真感情,才会有群众的真满意。”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调研、帮扶,让农业、农村、农民的真实情况“浮”了上来,让更多的资金、项目、政策“沉”到农村,让更多的老百姓富起来。这意味着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把群众的难事当成自己的事,尽其所能地办理一批惠及民生的实事好事,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积极回应群众利益诉求,及时解决一批群众最急最盼的突出问题,有效处置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或长期搁置的矛盾纠纷,给农村社会安装上“稳定器”。这正是“三进三同”的目的所在,更是执政新思维在干部的脑海里扎根、发酵,在干部的实践中运用、生效的生动表现。
“三进三同”是历练干部作风增长才干的感性载体
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作风教育,必须虚功实做,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生动活泼的感性载体。“三进三同”有效地将城与乡、机关与农村连接在一起,将党员与群众、干部与农民联系在一起,让干部通过这个平台历练党性作风、增长才干。
党员干部的革命意志和优秀品质,并不是自然而然、与生俱来的,是需要不断磨练和砥砺的。机关干部走下去,把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思想作风与解决群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联系起来,通过住在农家,对比自己“高楼、洋房”与困难群众“住房勉强遮风挡雨”;吃在农家,对比自己“吃饱喝足”与困难群众“基本吃个饱”;干在农家,对比自己“办公室、用电脑”与农民“早出晚归、日晒雨淋”,这些巨大的反差,对灵魂形成强烈的震撼,从而深刻体会到群众的疾苦,不断反思自身在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群众观念、服务人民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不少干部坦言,面对艰难繁重的任务时,缺乏老百姓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韧劲。不少党员坦言,农村是锤炼党性作风的“大熔炉”,几天的经历既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又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人民群众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和艰苦奋斗精神,正是党性作风锻炼的镜子和楷模。同时,通过“三进三同”,干部拜农民群众为师,可以虚心学习农民群众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学习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学习基层干部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