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8:27:15
存在主义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條目或章节需要擴充,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2010年6月11日)
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扩充请求中找到。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汉漢▼▲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转换内容:
  1. 大陆:基尔克果;台灣:祁克果;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基尔克果
  2. 大陆:萨特;台灣:沙特;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萨特
  3. 大陆:加缪;台灣:卡缪;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加缪
  4. 大陆:海德格尔;台灣:海德格;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海德格尔
  5. 大陆:陀思妥耶夫斯基;台灣:杜思妥也夫斯基;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陀思妥耶夫斯基
顯示↓關閉↑字詞轉換说明

字詞轉換是中文维基的一項自動轉換,目的是通過计算机程序自動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異,以達到閱讀方便。字詞轉換包括全局轉換和手動轉換,本說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術,都屬於手動轉換。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为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獨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叔本華尼采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保羅·沙特和作家卡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人們選擇而且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不選擇」;世界和我們的處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懼的瞬間。

這些命題曾經影響了文學(例如:杜思妥也夫斯基和卡繆)、精神分析學(例如:賓斯萬格羅洛·梅)和神學(例如:田立克布爾特曼)。

目录

[隐藏]
  • 1 歷史
  • 2 存在先于本质
  • 3 參見
  • 4 外部連結

[编辑] 存在先于本质

其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沙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法語: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卻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因為一個人是由他的行動來定義的。

存在主义否认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沙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沙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狱」。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是地狱」。

以上所說並非一定,其實存在主義並沒有否定神的存在,例如祁克果就是一名基督徒,他認為存在主義是基督徒思想模式的開始。但多數存在主義學家大多均反對已死的教條式宗教信仰,特別是以尼采為最,他在其著作《快樂的科學》(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和《反基督:對基督教的詛咒》(Der Antichrist.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中提出「上帝已死」的反基督立場,相信自我的選擇是存在主義學家最重要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