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信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07:50
-----原型理论与宗教
荣格的原型理论实际上是以现代潜意识心理学的形式重新“复活”了古代的灵魂论,他把心理学引向了与宗教问题有关的方向。他作为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当代西方非教会方面最杰出的宗教思想家。他一生关注宗教问题,共写下了二十多种宗教学著作,其中有:《心理学与宗教》《以心理学方法研究三位一体教义》《弥撒中的转化象征》和《对约伯的回答》等。在这些著作中,他涉及了原始人和原始宗教、东方道教和佛教、心理治疗家和牧师工作的关系等,特别是涉及了基督教,对基督教中关于上帝及其超越本性的教义从现代潜意识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独特的深入研究。
必须指出的是,对原型理论和宗教关系的研究对于分析心理学或心理学以及宗教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在两个领域中都是热门话题。荣格的原型理论有着深深的宗教烙印,甚至于可以说,它是以现代潜意识心理学的形式“复活”的古代灵魂论。下面,们先探讨荣格是如何运用原型理论来分析宗教问题的,然后分析原型理论对宗教信仰和研究的影响的双重性质。
一、用原型理论来重新解释宗教
(一)区分宗教和宗教信条
荣格要用原型理论来重新解释宗教,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将宗教学和神学的领域置换到心理学的领域。为此,他首先区分了宗教和宗教信条。
在《心理学和宗教》一书中,他给宗教下了一个定义,宗教是“对某些充满活力的要素细致而小心的体察。这些要素被设想为是各种‘力’---灵气、魔鬼、神祇、法则、观念和理想等”。换句话说,他认为宗教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体验,即它是直接的、主观的,因此是心理现象。他将自己对宗教的定义与新教神学家奥托对宗教的定义---“对秘”等同起来,意思是对一个最高的客体的敬畏和尊重。他指出宗教体验是一种自性原型的体验。由于自我不是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整个心灵的中心,自我只是意识的中心,自性才是心灵的整体和中心,因此,当自我突然遭遇到自性时,过分理性化的、片面的自我意识便会产生敬畏和恐惧等强烈情绪体验。荣格认为,与宗教体验的强烈的情绪特征相反,宗教信条是“原初宗教体验的法典化了的和教条化了的形式”。宗教体验的内容在一个严格的往往十分精致的思想结构中被神圣化和凝固就形成宗教信条。宗教信条是宗教神学的语言,由于它很可能会歪曲或压制作为其源头的宗教体验,使之变得模糊不清、不可体验,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揭示宗教体验的结构和过程对于宗教研究来说是必要的。宗教体验是心理学的对象和目标,从某种意义上看,分析心理学的任务正在于挖掘宗教体验的结构和过程,这是个新的心理学体系其核心是个性化的理论。个性化的涵义是个体在经历了一系列艰难困苦或精神痛苦之后,能超越自我而进入到更大的心灵整体(自性)或宇宙的世界(与自性相对应的宇宙整体)中,从而获得完整性。
(二)上帝、上帝—意象和自性
荣格要重新解释宗教,主要是西方的基督教,必然要对其信仰的对象----超人间化的上帝发表看法。他循着区分宗教和宗教教条的思路,基于现象学的立场,首先严格区分了上帝和上帝—意象。他认为,关于上帝是否作为一种实体而存在友及上帝具有怎样的性质等问题都超出了人类直接经验,从而不是科学研究的问题,而只能是属于宗教和神学信仰的领地.因此,尽管我们有时会经历某种特殊类型的体验,获得神秘的灵感和启示,它们仿佛是来自心灵之外的某种更高的存在,但是不应该齐头并进我们遇到了上帝,我们所遇到的只能是上帝的意象,上帝作为补休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
基于同样的理由,荣格认为,唯物主义以在银河系中不能发现上帝的存在而断言上帝不存在也是错误的。因此,他把自己的研究对象明确地确定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上帝—意象,而非宗教或神学所信仰或思辨的对象—上帝。他说:“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误解对象和意象,不能对‘上帝’和‘上帝—意象’作出概念上的区分,因此认为如果一个人谈到‘上帝-意象’,他就在谈论上帝和提供‘神学的’解释。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并不要求将上帝-意象实体化。但是,事实是,不管上帝是什么,必须重视上帝—意象的存在……上帝-意象对应于心理事实的一个确定的情结。因此是一个我们能操作的量; 但上帝在他自身中空间是什么仍然是超出了心理学所能解答的资格之外的一个问题。
其次,荣格对上帝-意象的性质进行了描述。在许多著作中,他都表达了以下的两层意思:第一,上帝-意象同任何意象一样,是不同于它试图代表或所指对象的一个心灵的产物; 第二,上帝-意象是一个能将羿质的心灵碎片整合起来或把对立的两极统一起来的、超越的象征。它超越了意识、特别神秘,能迫使注意力转向它、吸引心灵的能量,并且它类似于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和在所有的时代以一种相似的方式作用于人类身上的那种观念,即它是一种代表整体的原型。荣格指出,上帝—意象作为整体的一个意象,是“作为最高的价值和在心灵等级中最高的统治者,上帝—意象直接地与自性相联系或等同于自性”。自性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型,指意识和潜意识心灵的整体和全部精神的中心,它有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能赋予心灵活动以秩序和组织,即使潜意识转变为意识或促进意识的增加; 另一种功能则是使意识活动复归混乱或将其破坏、摧毁。前者可以被类比为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创造了人,后者则是神毁灭了人,或者前者是上帝的善,后者是魔鬼的恶。因此,对于荣格来说,一切都取决于自我和自性的对话,而且上帝—意象同时具有善和恶两个方面-不是像基督教传统中将善和恶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上帝是全善的、魔鬼是全恶的,他指出产生恶的原因是自我的狂妄自大、对自性的无知,而消除恶的办法也只能是增进自我意识或个性化。
最后,荣格对“自性”一词的使用也是颇具深意的。如荣格学者芭芭拉·汉娜指出的,它是荣格从东方的古代智慧中借用的。根据汉娜对分析心理学中自性和自我的关系所作出的出色解释:“自性和自我”以一种现代的陈述表达了一个古老的事实,这就是对保罗所说的:“我活着,然而并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身上活着”。从古代起,东方人就已用“自性”这个词来表示更为广义的人格中心了。
(三)宗教体验:原型的、关系的和个人发生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荣格空间是怎样完整地解释宗教体验的。实际上,他不仅强调宗教体验的原型性质或动力,还从关系的视角-既包括个人内部的意识、潜意识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身之外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从宗教体验的个人发生的角度来理解它。
首先,荣格强调,从宗教体验的心理发生的动力或基础来看,它是原型的。所谓宗教体验,他认为就是个体的自我进入到更大的精神整体中去时所产生的某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和获得的某种知识观念。根据他对人格结构的假定,人格的最深层是人类共有的心灵-集体潜意识或原型,它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中分化和发展出来,并且又要经常被迫回到这一精神背景中,自我回归的过程就会产生宗教体验。荣格把集体潜意识看成是整个人类经验的结晶,它超越了个体存在的有限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法则制约。他写道:“倘若能使潜意识人格化,我们则生与死的集体人,由于它拥有一百万或二百万年的人类经验,我们认为它几乎是长生不死的”。换句话说,集体潜意识简直就是神的代名词。原型浸染着圣秘的色彩,特别是自性的原型,荣格认为,自性就是“内部的上帝”。他指出,那些没有意识到宗教的潜意识起源的人就没有理解宗教的本性。
其次,荣格认为,从宗教体验中自我与上帝—意象的联系来看,它的性质是关系的。在宗教体验中,个体的自我与上帝—意象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个体的自我是部分、是创造之物、是现实,而上帝—意象则是整体、是创造者、是超现实,在二者的统一体中或在宗教体验中,个体的自我既意识到自己与超现实的权威之间有一种强烈的个人的、双向的关系。荣格对宗教体验的性质应该是涉及关系的理解与布伯既相类似又有所不同。布伯说,宗教“只是人类与上帝的关系的事,而不是上帝本人的事”。他认为,“我—你关系”即与其他愉、与自然和上帝的关系,在心灵的最深处被体验到,形成了宗教体验的基础。布伯是在与其他物的关系中体验到神的中心性的,这种宗教观是超出心灵定向的。而对于荣格来说,宗教体验只能是内在于心灵定向的。不过,荣格对布伯的这种宗教的性质是关系的新思想持开放的态度。在晚年写给布伯的一封信中,他写道:“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没有相互关系个性化进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也同意你的观点,即一种宗教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相互关系。但是,我不知道这种程度的大小”。
再次,荣格认为,从宗教体验总是发生于个体的内心中,是个体的体验来看,它是个体的。在荣格看来,虽然原型作为一种先验的模式对个体的经验起模塑作用,从而使在全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某些经验总是反复出现,成为神话,传说、童话和民间故事等的母题,但是,荣格认为,原型在个体心灵中的呈现并不可能是“纯粹”的,它总要被染上个体后天经验或所处的文化的色彩。
最后,根据发展流派牛腾的看法,宗教体验的这三个要素在荣格心理学中是结合在一起的。他分析了荣格在《对约伯的回答》中对诸多事件的情绪反应,认为在荣格本人的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中以及在分析心理学中,原型的、关系的和个体的这三种因素的结合十分重要。也就是说,牛腾认为,宗教体验与个体的心理发展密切相联----我们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原型、后天经验和人际关系的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处于心理发展的一定阶段和水平,上帝----意象有时便会自发地呈现----要么是因为现实中自我的脆弱而作为一种补偿,要么是因为自我变得更加强大,能够理解大于自身的东西,总之,这种宗教体验是自主心灵的一种个人的表达和理解方式。这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关于宗教本质的看法,在心理学上它是由荣格首先提出来的。
二、原型理论对宗教研究和信仰影响的双重性质
原型理论对宗教进行了重新解释,揭示了宗教根源于人类普遍心灵结构,即原型,上帝—意象是个性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自主心灵的自发表达和理解方式,从而为宗教信仰提供了现代心理学或现代科学的基础。而且,荣格肯定了历史上宗教具有心理治疗或拯救人的灵魂的功能,因此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只是因为启蒙运动以来,宗教的信仰和价值观日益衰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丧失了可以拯救人的灵魂的功能,所以他的原型理论和心理学才必须被创造出来,以给旧的宗教传统输入新的活力,或者说代替旧的宗教传统,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归属于宗教传统。简言之,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我们的内心中便具有神的意象,并且原型理论或分析心理学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隶属于宗教传统,从而这就对宗教信仰和宗教研究提供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积极支持。
但是同时,原型理论对宗教的这种重释----把外在实体的神转变成内在原型的意象,实际上也否定了传统对外在于人的神的宗教信仰,并且也否定了以后一切的对外在的神的存在信仰。因此,原型理论又对宗教信仰或宗教研究产生了同样是意义深远的消极或否定的影响。这就是原型理论对宗教信仰和宗教研究影响的双重性质。
后荣格流派中经典流派的埃丁格将荣格的心理学或原型理论作为继基督之后西方社会的一种新发展的宗教形式,他认为每种宗教都内涵一种独特的上帝—意象;上帝—意象的进化经历了六个历史时期,即:泛灵论时期、母权制时期、等级制的多神教时期、部落的一神教时期、普遍的一神教时期和荣格对自主心灵的发现----个性化进程时期。前面已经指出,荣格的心理学或原型理论不是宗教,因为它不是基于对外在于人的神的存在信仰,而是以宗教体验,即自性原型的意象为主应该是从意象或体验的角度来看待宗教和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因此他的观点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且这一观点似乎也暗示了人类的历史时期与宗教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平等对应的关系或因果的决定论,暗示了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这一宗教形式的发展只是原型的幻想。原型流派和发展流派可能都会认为,埃丁格所说的这些上帝—意象是上帝—意象的不同风格,它们是可以并存于同一历史时期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