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的方法——观点与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12:46
议论的方法——观点与材料
作者:互联网 | 日期:2007-09-20 09:22 | 点击166 次
第一部分
我们都学过《义理、考据和辞章》,这是一篇借前人说法谈写作的文章。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指出:“在义理、考据和辞章这三者中,义理应当是灵魂、是统帅。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材料是要由观点来统率的。”这句话准确地说出了议论文中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正因为这样,所以在写作中,要先有观点,才好选材;有了材料,才能谈布局谋篇的问题。(当然,学生作文的观点正确与否首先有一个是否切题的问题。而审题立意的问题我们准备在下学期考场作文辅导时再详细解说。)
观点,是经过审题立意之后,表明自己意见、态度的一句话,它可以反映出你对事物的认识。观点的正确与否,也就是考试说明所提到的思想是否健康。思想健康,你文章所表现的内容就要能给人以有益的启发,促人上进。从目前来讲,就是不能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要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四化建设。虽然现在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了,但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封建等级思想还是与我们的社会公德格格不入的。作文本身就是要你表情达意的,表的情、达的意都错了,还有可能被评卷老师看好吗?思想健康是对考场作文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有不健康的思想,作文分会很低。当然,这里说思想健康,并不是要你无限制的拔高,吹牛皮,说大话,而是不要写那些颓废、消极、片面、错误的内容,例如,今年高考作文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写作中,就有同学不顾现在全国都在批判**功这一现实,说“**功的功法确实可以治病,还有可以利用的一面,只是他们的宣传过分了”,还有的同学说“日本侵华时期,731细菌部队用人做实验,残害中国人民,确实不对,但他们的实验却推动了医学的发展”,“袁世凯称帝使自己变成了众矢之的,遗臭万年,但实际上他还是作了不少好事的,比如,他坚持不肯在巴黎和会签字,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也坚持了民族气节,保卫了国家利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都有理”,以上这些说法表面上看好像是离经叛道,但反映的思想观念等方面有严重问题,表达上也根本站不住脚,虽然写的振振有词,却只能得到几分、十几分。我们复习时写了一个作文“假如我是 的话”,有的同学这样写“假如我是文天祥的话,我就会投降元朝,因为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如果我处在居里夫人的位置,我绝不会把自己辛辛苦苦提炼的镭拿出来,无偿地捐献出去,因为这是一笔很大的财产啊”……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说反面的例子不能说,更不是说不能标新立异,而是说观点求新,必须建立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之上。比如,居里夫人的例子,如果说“如果我是居里夫人,我绝不会把自己辛辛苦苦提炼的镭轻易拿出来,一定要确信别人不会用我的研究成果去残害人民我才肯捐献”,这样说立意就没有问题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观点正确呢?这就要求作者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认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古人常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就有一个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的含义在内。这是从作者主观方面来说的。从客观方面来说,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道德规范,国家的政策法令,对我们的观点都有一个制约作用,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道德、国家法令的,就是好的观点,违背这些,就是不好的观点。孙中山先生说过:“我们做事要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符合社会之潮流、人民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坚决为之,则未有不成功者也。”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世界,辩证地认识问题,我们的文章要表达积极向上的精神,要有正确的生死观、金钱观,要有正义感、进取心、集体主义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质,要有鲜明的爱憎。我们要热情歌颂社会上的光明的、积极的、健康的事物,批判那些阴暗地、消极的、腐朽的事物,这样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好的观点还一定要鲜明。只有观点鲜明、说理透彻的文章才有说服力。所谓观点鲜明,首先是指文章的观点一定要用一句简洁的话明确地表达出来。通篇找不到你的观点,当然也就谈不上鲜明。其次是提出观点的位置一定要突出、醒目。所谓“片言居要”“一言以蔽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请看这样一个观点:
我们应当发扬优良传统,克服恶劣的积习,勇于在探索的实践中养成积极进取的新习惯。
这个观点包含了三个意思,一是好的习惯要保持下去,二是要克服陋习,三是要养成积极进取的新习惯。一篇七八百字的文章,要论述这样三个意思的正确性,显然是很困难的。更何况从这个观点根本看不出作者在主张什么,几个意思虽然互相关联,但毕竟不是一码事,不如从三个意思中只取一个,观点反而鲜明。也就是说,要做到观点鲜明,论题一定要集中,从一个角度,只谈一个问题;观点的表述要简洁明了,话不能太长。至于提出观点的位置,从应试作文的角度来看,最好还是在文章的开头,这样更为醒目。另外,观点鲜明的文章还要求中心论点贯穿全篇,不允许中途转移话题。其中理由非常明显,限于篇幅,在这里就不准备展开论述了。
强烈的针对性,是文章生命力之所在,也是评价一个观点好坏的重要标准。且不说我国自古就有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历史发展到今天,那种无病呻吟,无的放矢,空发议论的文字也是没有市场的。
观点确立以后,就有一个如何选材的问题了。
前面已经说过,材料是由观点统帅的,因此,选材的第一点要求就是要和观点保持高度的统一,也就是说材料要能够很好地为观点服务,恰当地证明观点。例如论述“近墨者未必黑”,选用屈原的例子,说他出污泥而不染,就是很恰当的例子。上一讲提到的种种分析方法,目的也是为了使材料与观点结合得更为紧密。
选材的第二点要求是典型性和代表性,不能选偶然的、个别的现象为例。这一点,在上一讲中已经说过,也不再赘述。
选材的第三点要求是新颖。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如果我们的文章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条材料,也就缺乏吸引力了。我们的同学们,一说到勤奋,马上就想到“头悬梁”“锥刺骨”,就会想到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例子,如果我们换一些新鲜的东西,加入“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把“高效阅读法”“瞬时记忆法”等追求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成果的高效率、效益材料也选进来,也会使你的文章新颖得多。
大家都写同样的内容,你就应该关注多数人可能还不在意的那些,尽量靠前,选取新材料;或者后退一步,选取大家暂时没注意的东西。如26届奥运会闭幕,我国运动员载誉归来,各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去机场采访。运动员一露面,众记者蜂拥而上,想顺利采访谈何容易!一记者见状,从人群中钻出,把摄像机对准了乱作一团的记者群--于是,“新闻记者采访大战”成了当时的独家新闻。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再如,一次,电台请了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大家请他谈谈自己的成功之道,他只是淡淡地一笑,说:“还是出个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的拥去,然而,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路,如果你也在其中,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走,也有人说游过去,但他含笑不语。很久,他说:“为什么非得去淘金?为什么不能买一条船搞营运?”大家愕然,但想一想,又不能不承认他说的有道理。在那样的情况下,你宰得渡客只剩一条短裤,人们也会心甘情愿--因为前面有金矿啊!
这似乎有点投机,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干他人不想干的,做他人不曾想的。”这就是成功之道。
这位商界奇才的成功之道是否也在启示我们,选取新的材料、大家都未想到的材料,是文章出新意的有效方法。
 
第二部分
下面我们就具体地分析一篇学生习作《勤奋--成才》,看一看在写作中观点和材料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奋者,勤奋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有的人说:“鸟飞,得有天空;马跑,得有场地;我们青年人的成长也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吧?”我常常这样想,生活的环境固然重要,但是,能不能成才,关键取决于自己能否不懈地努力。历史上的大科学家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许多科学家在成才的过程中身居恶劣的环境,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终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大发明家爱迪生,少年时家境贫困,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当时他在班里成绩很低,可是他不灰心,不气馁,刻苦学习,摘写了四十五万页的材料,从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百多种植物中研制出了灯泡和灯丝,发明了电灯。居里夫人竟在一间木制板架下经过四年的研究试验发现了镭。物理学家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地工作,提出了牛顿三定律。他们是天生的头脑灵吗?不是的,他们的聪明才智都来自于勤奋,并不是在舒适的环境下产生出来的。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不畏劳苦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本人为了写《资本论》,就曾经花费了四十五年的时间,勤奋学习、收集资料。
坚持不懈的劳动,自然是“苦”事,但它是成功的必由之路。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旺盛地燃烧起来,而使它成为熊熊烈火的方法,那就是劳动、再劳动。”劳动再劳动就是勤奋,勤奋是产生天才的根本原因。有了明确的目的,又能下一番苦功,没有做不成的事业。在学习中,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走马看花、跳跃前进。这里需要的是点滴的积累,踏实的工作。
勤学有为,懒惰无知。博学多才来源于勤奋忘我的劳动。只要我们在学习上舍得花力气,用功夫,就必定能够用辛勤劳动的汗水和智慧浇开芳香的理想之花,获得真才实学。
本文开门见山,推出中心论点。然后用了一个过渡段,在肯定环境条件对成才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能不能成才,关键取决于自己能否不懈地努力”,由此引出下文的事实材料。第三段连用三个著名科学家勤奋成才的事实作论据,然后通过对设问的回答,提炼出这三位科学家的共同本质:“他们的聪明才智都来自于勤奋”,使材料和观点紧密地结合起来。第四段进一步引用材料来证明论点,既有理论,又有事实,两相印证。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伟大建树,正是他不畏劳苦勇于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结果。第五段再引用高尔基关于成才的一段话作为论据,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说明勤奋劳动是产生天才的根本原因。最后一段在分析事例的基础之上得出了结论。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除了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证明观点之外,还要求论证的严密性。比如,本文的中心议题是阐述勤奋与成才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成才是需要好多主客观条件的,勤奋并不是唯一条件。因此,文章第二段先用“有的人说”提出了环境条件的影响,然后用“生活的环境固然重要”一句肯定环境条件的作用,再进一步强调“勤奋”是关键性的因素。这样,使观点全面,无懈可击。在举例论证中,作者选取了在恶劣的环境中由于不懈努力而成才的例子,这表明勤奋本身就有着克服困难、艰苦攀登的含义。另外,成才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有正确的目的。文中列举的伟大天才无一不是为了造福人类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因此,在文章的第五段又特意指出“有了明确的目的,又能下一番苦功,没有做不成的事业”,从而使论述更加严密。由此可见,议论文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不仅要靠恰当的论据,准确的分析,严密的逻辑性也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