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改革开放,还有历史回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15:19
----在“市场化三十年讨论会”上的发言
郑也夫
大家好。天则所先后几次邀请我参加这个会,我很高兴参加,也早就答应了。昨天中午我给会议秘书打了个电话,要求把会议日程给我发过来,我看后一惊,安排了我的发言,这是此前没有告诉过我的,而且给我出了题目。我一想现在天则的朋友正忙,别打扰他们了,我也愿意发言,愿意为会议出点力。但是,命题作文我不喜欢写,自己就赶紧琢磨一个发言题目。
我觉得这个会议的议题非常好:市场化三十年。因为这一段到处都是改革开放30年的论坛,改革开放30年的讨论,我自己觉得“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七个字特别别扭,甚至讨厌这七个字。所以就由此说起。昨天晚上拟了一个发言提纲,题目叫做“不是三十年,是几个时段;不是开放,是半开放”。
从我讨厌这七个字说起。首先我觉得“改革”这个字眼已经成了套话,成了八股,现在“改革”这个字眼非常容易让我联想起文化后期的一个字眼“革命”。1966年6月开张的运动,不管我们以为它是不是革命,毕竟从表面上看靠谱,具有改变现状,改变现存秩序的特征,这确实是革命的内涵之一。到1968、1969年之后,先前种种行径,不可以再搞了,遭到禁止了。但是与此同时,“革命”的字眼甚嚣尘上。革命是什么?革命就是不满现状,就是革现状的命。不革命是什么,就是拒绝变革现状。反革命是什么?就是反对变革现状。到了1968、1969年的时候,官方意识形态中的革命体现在宣传中就是:现在的形势很好;认同现状、不想变革现状的是革命者;说现在的形势不好,要变革现状,就是反革命。那个时候官方告诉你的“革命”和“革命”这个字眼的本意已经完全背离了。
我们感觉和体会一下“改革”这个字眼。我们现在还在改革?我大不以为然。但是与此同时,改革这个字眼甚嚣尘上,极为时髦,一番又一番,一出又一出的讨论会在伺候着。现在还有改革吗?我很表怀疑。改革开放三十年,我觉得这七个字很像一个咒语,当你一张嘴说这七个字的时候,就进入了官方话语霸权的笼罩之下。毫无疑问改革不可能由草民发动,它是自下而上的,从字眼本身就可以看出这个意思,而中国的改革当然是1978年开张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七个字该怎么理解?如果把话说充分一些,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其意思是1978年搞了一场改革,现在过了三十年,纪念一番,我没有异议。我也觉得1978年开始的改革很伟大,改变了中国,改变了我自己,我拥护改革。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七个字还可以做别样的理解,可以把前面四个字看作定语。我们说话的时候很多“的”字省掉了,“我的家”说成“我家”,“血色的黄昏”说成“血色黄昏”。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可以理解为“改革开放的30年”。而这是我不能同意的。所以,我的题目的前一半:“不是三十年,是几个时间片断”,改革开放非常好,是上面启动的。如果叫改革开放三十年,意思似乎是不仅由上层启动,而且三十年一直进行。可惜我不承认一直进行。我认为有几个阶段发生了改革,推动了一桩或几桩事情。是不是贯穿了三十年?没有的事。在今天我更看不见有改革的举措,看不见有强烈的改革愿望。我看不到。
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地说出上述这些呢?是因为我认为自上而下的改革不是一件常有的事,是稀罕的东西。是因为我认为上层的改革愿望,改革动力不是时时存在,只在稀少的时刻存在。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一点。统治阶层中的多数人有改革的愿望,我认为在30年当中只有1978年时出现了这种状况。甚至再往前推,我认为60年来,即从1949年到今天,我只见到一次——统治阶层中的大部分人有改革愿望,我只在1978年看到了,只此一回。朱学勤说发生了两次改革。虽然1978年、1992年确实是被中间的时段分割成了两块,他这么说有他的道理。但是我认为那还是一次改革。我认为1992年的时候是我们改革的总设计师觉得改革搁浅了,他在垂老之年里还想尽他最后的力量使他的政治理念不被搁浅,不要中缀,让它实现。我认为还是一次。所以我要说,改革是稀罕的东西,大家不要以为改革是稀松平常的东西,呼之即来,没这个事。
1978年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个原因,不改革就亡党,这是我们领导阶层充分意识到的事情。亡党亡国常常放在一起说,但是我不认为会有亡国的事情。20世纪六七十年代,殖民时代划上句号了,不再可能有亡国灭种的事情。面临的就是亡党的事情,因为执政党把国家搞的那么糟糕,那么多人吃不上饭了。如果亡党怎么样呢?统治阶层将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当然不愿意发生这种事情,所以有了改革。那么,他们一定享有一个共识了,为什么有共识,哪里来的?毛泽东造就的。
毛泽东自1956年开始一意孤行,背离了他的全体同僚。讲权术,三百年无出其右,同僚们要么跟他走,要么下台或者一边凉快去,他可以驱赶所有不赞同他的主张的同僚跟着他走。除了马屁精和野心家没有人从内心支持他的主张。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甚至林彪,没有一个认同他的治国方针。
越来越多的新近披露的史料证明,副统帅是不支持文化革命的。那么为什么他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公开发言支持毛泽东呢?这是党史上的一个费解的谜。我的看法是,林彪其实就是第二个高岗。他们都是讨厌白区的人做接班人。林彪并不是不赞成刘少奇的主张和政策,而是看不惯这样一个白区出来的、没有带过兵的人这么嚣张,对老大这么不恭敬,大有接班的势头。如果1965年毛泽东突然过世,刘少奇接得成班吗?我猜想接不成。一个靠着枪杆子获得政权的执政党,半数以上是军人出身的元老们很难让一个没带过兵的人当头领。所以林彪支持毛反对刘,未必说明他在政见上认同毛泽东。我从一个极端来论证,林彪都不支持毛泽东,由此推论,几乎可以说没有一个元老是支持毛泽东的路线的。在毛泽东离世前,他已经将党内95%以上的人造就成他自己的潜在的反对派。他走了,元老们就开始共商一件大事,告别毛泽东的路线。在历史上我找不到第二个大独裁者死后,下属们空前团结,要背离他的路线和政策,我找不到。斯大林也没到这个份上,只有毛泽东做到了。这是非常稀有的局面,他走后元老们同心协力,同心同德:掉头。
他们在改革上是什么认识呢?不是什么高深的认识。我认为他们的改革就是要回到1956年,甚至更早。包产到户,明清就是这么干的,秦汉就是这么干的,城市搞民营经济,以前就有,只是规模不同而已。这不是大的革新,是什么?是保守主义,是回头有路可寻的,前人就是这么走的,只是毛泽东的乌托邦在跟常识决裂。
总而言之,我觉得他们有共同的动力,有共同的认识,回到1956年,不是革新,是复旧。拥有如此多的共同的东西,以后的改革过程中,还屡屡发生分歧,“秘书长”要不断换马。现在这样的稀有的时刻过去了,统治阶层再不会享有这么多认同了,我们有什么理由期盼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桩可持续的事情能?
有些朋友会说,市场经济的改革一旦启动,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续很长时间才能发育成型,怎么是一个或几个时段呢?不错,这样庞大的事情,启动了就有后续的问题要解决。但解决后续问题,并不意味着主动改革。古罗马哲人西塞罗说:“愿意的人历史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历史牵着走。”改革中国社会,应该也必然有多个改革选项。邓小平开启了其中最要紧的一个选项,在一个时段中发轫,在另一个时段督促,终于不可逆转。除此还有很多选项呢。顺应历史的领导者,毫无疑问应该开启新的改革选项。垄断部门,医疗、教育、新闻出版,早就问题严重,积重难返。僵死的户籍导致的城乡二元,使得两亿农民工实为城镇人却享受不到城镇人应有的诸种权利。凡此种种,几乎都没有提到改革日程。所以我说,不是三十年,是几个时段。
下面说开放,什么是开放?我真没有看到过权威的解释。其实我对改革开放的这个字眼没有兴趣,不关心这个事情,只是对天则所高朋满座、高谈阔论感兴趣。开放是什么呢?我以为,就是外资准进,外国人准进,中国人可以出国,私人可以办企业。还有,农村人可以进城,但是没有城市户口,在择业、薪酬、劳保、医疗、低保、信贷、子女入学等诸方面享受不到城市人的权利,农村人的准进只能叫半合法。言论也开放了一些,像我现在说这些话,毛泽东时代肯定枪毙,确实开放了很多,但是也不是完全开放了,奥运期间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觉,媒体管束是非常严格的,我是体育迷,经常写体育评论,强烈感受到这种管束。关于奥运我写了20篇,第一篇和最后一篇都被枪毙了。第一篇谈的是奥运名称,Olympic Games直译过来就是“奥林匹克游戏”,而不是运动会,是和战争、生产有别的一个游戏。我在文章中说:你尽可以叫运动会,但必须明白创立者的宗旨是游戏。这就不行了,大概是觉得我矮化了奥运。就这样一篇文章没有一家报刊敢用。所以说,我们的开放其实是半开放,别以为是开放。
为什么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不可持续的,为什么是半开放?道理很简单,有利于上层多数人利益的改革,是稀有的。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忽然发现一个改变现状的思路符合上层大多数人的利益,没有的。只有毛泽东可以在特定的时空中造就这样的情形。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很简单,两个字:动力。高层一同有了动力和共识,是稀罕的事情,可遇不可求。
那么今天改革的动力在哪里呢?我是个迷恋智力游戏的人,不像很多人对经世济民的事情这么认真,因为我知道经世济民需要外部条件,不是想通了就能实现的。但我也在有意无意的想这个事:改革的动力在哪里。我想动力就是维权运动,我觉得今后三十年可以改变中国面貌的就是维权运动。维权运动将为中国的法律注入生命。我们国家的法律是一纸空文,为什么?这是中国法律的出身决定的。国外的法律都是利益受到伤害的相关群体经过奋斗推动建立的。不执行?不可能的。人家既然能够建立起相关的法律,就能够让它执行。我们的法律是怎么来的?是高层人士觉得要和世界接轨,咱们的法律中没有这个条款不行啊,比如居住自由,言论自由,没有不行,太丢面子,加进去吧。我们的法律建立的时候,各利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容易被伤害的群体,都不在场。因此大家都没有这个法律意识,无论是侵犯别人利益的人,还是被侵犯利益的人。于是,该侵犯的还在侵犯——一直就是这样嘛,法律什么时候干预过,我怎么不知道。该被侵犯的人还被侵犯,他们不懂得这是他们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如此出身的法律,只有靠日后的维权运动为它注入生命。
发件人:  2009-04-18 0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