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谈金融改革:动力应自市场和股东的约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35:53
2010年10月13日 12:31《新世纪》周刊【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1条
在过去五年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一次涅槃。如果将改革的基本逻辑简单总结为两条,一是上市促改革,二是 IT技术革新促进银行管理的飞跃,那么在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均已完成上市,银行IT系统也已基本完善之际,下一步银行改革的动力何在?
对此,中国建设银行[4.78 0.63%](601939.SH/00939.HK,下称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回答说:应靠市场内部推动力,以及来自股东的硬约束。
9月30日,郭树清接受本刊记者专访,与半年前的专访更多着眼宏观经济全局(参见本刊2010年第13期“郭树清:宏观政策进与退”)不同,此次侧重于阐述银行的资产质量、公司治理、收入结构等微观机制在宏观环境中的收与放,而落点则是金融改革的得与失。
建行近几年来的战略调整、结构转型和宏观预判,源于建行股改的先行先试。 2005年准备上市时,郭树清在建行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转型,2009年初在金融危机肆虐之初率先推动贷款出笼,又在其他银行一拥而上之时降低了贷款增速,甚至甘愿放弃市场份额。目前,建行的拨备覆盖率205%,为四大行中最高。
“去年贷款增长即使是四大行也迥异。这说明银行间的经营战略开始显现出差异化和个性化,这是一个很大的体制进步。”郭树清说。
不求市场份额
在采访前夕,9月29日晚,房地产调控的“第二只靴子”刚刚落下,央行及银监会公布了新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持续低迷的银行股估值再受打压。
在人们的印象中,建行是最大的按揭贷款银行,一直也以包括房地产开发的基本建设贷款为特色。不过,这已是老皇历了。“我们已经不是最大的个人按揭贷款银行。”郭树清表示,2008年前建行仍将市场份额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去年予以取消,“我们的分行在当地的贷款份额是第二或第三没有关系,甚至是第四、第五也行。”他说,“要鼓励分支行去做低风险和相对高收益的产品。”
建行中报显示,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为五年来最低,前十大单一借款人中没有一家是房地产企业。郭树清称,建行两三年以前还有6000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客户,现在只有3000多家,减了一半。
谈及对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基本判断,郭树清认为,从总量上讲,居民贷款余额十多万亿元,其中房贷是五六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16%,相对于美国约90%、欧洲约40%的同类占比,“风险有限”,郭树清认为,从银行角度,“关键是防范假个贷。只要做到这一点,百分之八九十的房贷风险就控制住了。”他强调信贷风险控制应关注关键环节,不赞成对贷款的每个环节无休止地严格审批和限制,“那会无效率可言。”
郭树清1998年在贵州担任副省长期间主持推出过颇有特色的住房改革,他一直密切观察房地产市场变迁。
郭树清认为,除了总量宽松的原因,中国房地产的结构性失衡也是导致房价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房地产业务高度集中在几大核心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房价上涨过快,从而导致全国房价水平攀升。
郭树清认为,结构性问题有长期性,需要在城市布局、区域规划上调整。比如大企业、大机构都集中在少数城市,而美国500强企业、名牌大学等很多设立在中小城市。针对应走星星点点的小城镇模式还是建立整体综合规划的大城市带的路径之争,郭树清表示,应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国家有许多政策手段可以使用,同时对市场力量要因势利导而不是硬拧。
郭树清称,建行也是支持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建设力度最大的银行,另外建行持股75%的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目前贷款余额70多亿元,主要支持保障房的建设。他称这些都是商业贷款,“桥归桥,路归路,不可能由商业银行给财政补贴。”
今年8月,郭树清在半年报发布会上透露建行正在申请成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近期计划是成立100家村镇银行。对此,外界疑惑不已,因为即使每家1000万元的资本,每年20%的净资本收益,总计也就几亿元利润,此举对年利润超过千亿元的建行意义何在?郭树清认为这事关建行的战略,称这个市场潜力巨大,被严重低估,“实现了工业化的乡镇可能比落后地区的一些地市的金融资源还要丰富。”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培养人才和队伍,必须从小的市场做起。在村镇银行的架构下,公司治理、激励机制等方面可以进行独立探索。”郭树清说。
<< 前一页123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