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是改革的动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53:54
危机是改革的动力
蔡定剑
【该文章阅读量:938次】【字号:大中小】
2009年将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9在中国本来是一个吉利数字,但在中国历史上总是与巨大变革相伴随。当然,如果以这种观点来分析历史,那就陷入历史宿命论了。但是,从当今国内外的事实分析出发分析,2009年将确实会是一个艰难的年头。严峻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将在明年突显出来。经济的衰退导致的就业率下降,与多年来积累的社会矛盾也会因此而加剧,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社会泄愤性群体事件将会上升。公民社会和部分知识精英将会进一步以各种方式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要求改革与不改革的思想冲突将更加剧烈。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政治领导层对政治改革可能更加谨慎。官方还会按现行提出的方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就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框架。十七大虽然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谈政治体制改革,但实际强调的政改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大有序的公众参与。十七大报告多次提出公众参与问题,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在基层组织中也要加强公众参与,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中的作用等等。二是进行发扬党内民主的改革,通过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下,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干部的办法,等等。
无论是十六大报告还是十七大报告,我们都没有看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宏伟蓝图。以上作为官方主张的政治改革内容,在过去几年有关部门和地方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试验。但是,改革的成效甚微,不可能也难以起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引领作用。比如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公共事务决策和城市规则等方面都有一些提倡和进展。但是,公众参与是一种决策治理方式的变革,很难说得上是一种政治体制改革。再说公众参与是一种以代议制为基础,对代议制民主的一种补充民主形式。公众参与需要有代议制民主的有效运作才能发挥其效作用。在党内民主改革方面,一些地方进行了党管干部前提下,选拔、选举干部方式的改革。这种改革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而且也不太符合基本政治原理。如改革把政务官员与事务官员的选拔相混淆,政务官员是对人民负责的,本应由选举产生,却不去试行政治官员的真正民主选举,而是拿出事务类官员来搞竞争选拔,而他们是应对政务官员负责的,需要的是专业性,不应由民意方式产生。可见,这些改革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权力结构的政治体制改革,而只是一些“小打小闹”的治理方式改革。
曾经高调要进行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广东,也曾经成为社会关注和期待的焦点。广东把深圳作为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地,曾提出了一些在基层人大代表中实行竞争性选举,扩大差额选举,开放社团登记的改革计划。当然我们不会把广东的思想解放和政改试点孤立地看成是广东省领导人的偏好,而是反映了更高层领导在更根本问题上试图改革的思考。但是,无论是广东的解放思想,还是深圳的综合改革试点,也似乎变得越来越低调了。
政治体制改革正在遭受强大的抯力。不仅是深圳,而在前几年地方进行的改革,如乡村直选,乡镇长领导的公选,地方人大的改革探索,司法改革,都面临着倒退的危险。为害怕民工的返乡、大学生就业和各种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社会不稳定,有关部门正在更加强各种社会控制,反对改革的力量也明显在加强,并挑起意识形态的争论来抯止改革。这些都与政改的方向背道而驰,可见,2009年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也不容乐观。
没有危机不思改革,有了危机又害怕改革。这就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如果把危机当挑战、当动力,也许是新生。面临危机时改革也许不是好的选择。但是,与待到危机深重的时候再改革比,也许是明智的选择。危机也许是一种压力,会推动和触发改革。古今中外很多改革都是在危机的推动下,进行较深入的改革,使社会起死而后生。否则,只能是加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