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35:44
导读:天才来自勤奋,这虽然是一句看似冠冕堂皇的话,但它确实也是一句真理。古今中外,很多名人或饱学之士都有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这习惯也让他们从中获益匪浅。

达·芬奇笔记
文/李新刚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或饱学之士都有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这习惯也让他们从中获益匪浅。
在我国,汉代路温舒小时家贫无钱读书。一次,他在野外放牧时,发现宽宽的蒲草可用来记字造句,于是便将蒲草采回家,边读书、边在蒲草上做笔记,读了一本,又抄一本,终于谙熟《春秋》经义,成为有名的法学家。
南北朝学者任末虽然家境贫寒,但酷爱读书。因为无钱买纸,就拿自己的衣服做笔记。他的学生十分珍视老师的这种笔记,往往抢着用新衣裳来换。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书斋里摆满各式各样的陶罐。每个陶罐都有贴标签,里面装有他平时记录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每隔一段时间就倒出来,把它们整理成篇。据说,《白氏六帖》就是这样完成的。该书共30卷,杂采各种成语、典故,供当时作文选录词藻之用。
唐代诗人李贺的笔记本是布袋。每日出门,他总是背着个布袋,灵感一来,就随手把诗句写在纸条上投入布袋中,晚上回家再整理成篇。
元代有个文学家,名叫陶宗仪。据说他常在农田里干活,干累了,就靠在树边休息,只要想起、听到、看到什么好诗句、好材料,就立即摘下身边树上比较阔大的树叶,记在上面,回家就放进一个罐子里。就这样,年复一年的,竟积下了十几罐树叶。后来他把树叶倒出来,作了仔细的修改和整理,抄录成30卷,这就是“积叶成章”的《南村辍耕录》。
近代著名诗人龚自珍用一个竹簏来储存自己的诗作。公元1839年,诗人辞官回到故乡杭州,在南方逗留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北方,其间行程九千余里。旅途中,他每有诗作,便写在纸上投入竹簏中。旅行结束后,他打开竹簏,整理诗作,共315首,这就是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己亥杂诗》。
现代诗人郭小川也有小笔记本不离身的习惯:走到哪里,他就观察到哪里,随时记下那些生动的语言,就是听到一句俏皮话、一个新鲜词儿也不放过。
艾芜的小笔记本:将每天听到的新鲜话毫不遗漏地记录上去。不论是在车船上还是其他公共场所,他随时都会拿出它来使用。
而列夫?托尔斯泰身边也总是带有笔记本。在与别人交谈或自己读书时,每逢遇到睿智的话语或者对人物以及环境的精彩描写,他都会一一记下来。托尔斯泰十分重视写“观察笔记”。他说:“遇到读书和谈话时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我都把它们记下来。”
契诃夫一直坚持从生活中吸取营养,积累创作素材。在1890年,他长途跋涉,来到专门用于流放犯人的库页岛进行调查。契诃夫不辞辛苦,走访了一万多名流放犯人和移民,用卡片记下他们的生活状况。他曾经对朋友说过,他的笔记本中尚未利用的材料,再用来写5年也绰绰有余。
在俄国作家中,果戈里是最有名气的“笔记迷”。他有一本名为“万宝全书”的大笔记本,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什么天文地理、民情风俗、贫民生活、趣闻轶事……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据说,有一次果戈里请朋友到餐馆里吃饭,发现了一份与众不同的菜单。他迫不及待地掏出笔记本抄了起来,后来在创作一部小说时,果戈里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这份有意思的菜单,使情节充满生活情趣。
达?芬奇的腰带上平时总是系着笔记本,用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心得体会、创作设想和素描。直到他去世时,人们发现他的腰带上还有不少这样的“腰带笔记”,惊叹不已。
爱迪生也准备了一个小笔记本,一想到什么新鲜问题和见解,不管多么微不足道,他总是立刻记在里面。
所以说,天才来自勤奋,这虽然是一句看似冠冕堂皇的话,但它确实也是一句真理。
(来源:半月谈系列刊物《品读》——全国十佳文摘期刊,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