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豆腐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11:00
桥牌腐乳
作者:    泛舟小西湖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2    更新时间:2009-6-3
五通桥的豆腐乳鲜美可口与“中国五通桥毛霉”有极大的关系。这是五通桥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而孕育出来的一种天然的微生物霉菌。此种霉菌有特别的淳香,其状如雏鹅的毛绒,毛丝生长在发酵的腐乳块上直立向上而生,不分枝,毛丝长度有8—10公分,最长的可达12公分。这种霉菌是1938年由中国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一批科学家在德昌源作坊首次发现并命名为:“中国五通桥毛霉”。由方兴艿、肖永澜执笔撰写论文发表在当年的《黄海》杂志第四期上,引起了世界微生物学界的轰动,从此五通桥德昌源豆腐乳走出了国门被外国人称为“中国黄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将此霉新命名为“AS3-25号标准毛霉”,成为豆腐乳行业的通用菌种。1958年元月参加全国轻工业食品展览会,被中商部命名为“四川特产”;1987年被评为“四川省商业厅优质产品”,“商业部优质产品”;“1991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首届巴蜀食品节金奖”;2004年获“著名商标称号”。
附图忠州豆腐乳千年等一回
时间:2006年03月15日15:29


【来源:重庆日报】
文/图 记者 颜明华
忠州豆腐乳这个中华老字号,似乎还“养在深闺”。
我国首条从选豆到成品包装全自动的腐乳生产线3月底将落户忠县。这标志着“忠州豆腐乳”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即将拉开。
忠州豆腐乳,始于唐代,盛于清朝,光大当今!
“等了一千年”
“等了1000年啊!”在忠县老城区一栋简朴的民房里,年近七旬的张和唏嘘不已。
老人解放初期就一直在腐乳厂工作。而他的祖上,一直是忠县做豆腐乳的名家。不过几十年来令他“耿耿于怀”的是,从年少进厂做学徒直至退休回家颐养天年,他和工友们都是在用双手制作那一块块早在1924年就被国民政府命名为“中华特产”的忠州豆腐乳。
屡获殊荣的忠州豆腐乳:1958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土特产品,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其注册商标“石宝寨”被重庆市工商局首批认定为“著名商标”……虽然忠州豆腐乳又于2001年通过了国家“中华著名特产”的认证,但老人当时并无大喜———“手工作业,产量、品质还是受限制啊!”
“小脚女人”

这样的手工作业方式,将成为历史。
忠州豆腐乳虽然一直闻名遐迩,但在县内却有“小脚女人”之称。
名气大、“脚板”小,是为何故?记者在当地新闻通讯社翻到了一组刊于2002年6月17至19日的报道《忠州豆腐乳:解开你的裹脚布》,从中窥见一斑。
报道言辞显得不太客气,但直击软肋———“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诸多殊荣的老字号,且不说驰名海外,也应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相当知名度,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而实际情况却是,“2001年,该公司腐乳销量仅160吨,产值250万元。
在全国现有的30多个腐乳品种中,忠州豆腐乳的整体规模和经济实力仅居中下水平”。
就是在重庆本土腐乳市场,先于900多年前就产生的忠州豆腐乳仅占了不到20%的份额,其销量的60%以上“足不出县”。
“我是看中了这块招牌的含量才肯下‘注’的”,成为忠州豆腐乳新东家的民营企业主黄代平坦言,当初他买过原腐乳公司时的感觉就是一个“大作坊”———整个生产过程全靠手工而标准化程度低,而且工艺流程不合理,既耗工时又浪费原料。而在产品开发上,除了10多种不同口味外,这么多年就一直是单一的佐餐食品。
机制亟待创新
在一块金字招牌的光环下,忠州豆腐乳从解放至今已历经了三个历史时期:解放初期,县里的三家酿造作坊经公私合营组建为国营酿造厂;直至1997年,酿造厂由内部职工集资买断产权,组建股份公司;后在经营一度难以为继之时,腐乳公司于2004年二次改制,由县内一家民营企业集团“收编”。
老字号千年迈一大步,当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但应该认为,自改革开放后,与产品调拨的计划经济时期渐行渐远时,忠州豆腐乳早就应解开“裹脚布”了。可记者在查阅档案时却发现,自公私合营到二次改制前的50年里,腐乳公司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改的总投入仅60余万元。而在开辟市场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首次改制几年里,用于宣传和营销上的投入仅为销售额的0.5%。
首次改制是由厂里职工集资买断产权,而这所谓的股份公司仍是一碗水端平的“平均股”。更致命的是,按县内相关部门一负责人的说法,首次改制是“换汤不换药”———老一套经营思路,老一套经营机制。
捧着这么一块“金字招牌”,忠县县委、县政府这些年一直费尽思量,想要将其盘大盘强,并将其纳入工业强县的重点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但这个从国有经济时期蹒跚走来的企业,一直极端求稳,部分经营者坚持认为,要将豆腐乳盘大盘强必有风险,现在略有盈利,能稳步发展就不错了。结果,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前往忠县学习腐乳制作工艺的四川夹江、乐山五通桥腐乳等也后来居上,其销售的“势力范围”早已超过“师傅”。
“质变”的时刻
二次改制后,新“掌柜”们积极酝酿着初期变革———提高标准程度,优化工艺流程,改革薪酬制度,频频出击展销会,大张旗鼓地扩张营销网络。仅通过改制一年的牛刀小试,2005年,腐乳公司年产值首次突破1500万元,而此前平均年产值不过350万元。同时,腐乳产品已覆盖全国10多个省市,另还有部分出口至英国、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县外市场已扩张至60%。
现腐乳公司已与市内两所高校联合研制恒温恒室恒氧系统,预计今年8月投入生产———这将使忠州豆腐乳千年来每年仅3个月的生产期,一下延长至全年12个月。而与此同时,腐乳公司正在招兵买马,准备在休闲、火锅汤锅辅料等诸多方面的研发上大展身手。
“好啊……好啊……”当记者又将这些消息告诉张和时,他更是激动不已———老人有理由激动,因为较他的祖辈而言,他有幸在有生之年,目睹了忠州豆腐乳“千年等一回”这个“质变”的激动时刻。
新闻链接
思路决定出路
一粒大豆,要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追求附加值的希望,必须经历那“惊险的一跳”。从忠州豆腐乳千年的蹒跚旅程可看出,农产品的市场之路可谓崎岖难行。
但忠州豆腐乳最终还是迎来了一个“历史机遇期”。不过,它喜获新生的物质基础,是在生产力水平日益发展的情况下,科学技术予以的“提携”。但归根结底,能及时抓住机遇的,还是人新的经营思路,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新的经营机制。
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
毛霉
“豆腐乳”五通桥民间雅称“豆腐鱼” 五通桥豆腐乳的规模化生产始于清代同治年间,园酱园就是其中最大的豆腐乳制造作坊。经过多年的精心研制和反复试捡,对用料上和制作工艺上都有极大的改进。一是必须用片区不含盐碱的山地上种的豆;二是要用井的水淹浸泡适度,精推细麾;三是毛霉菌丝长似鹅绒;四是酒用西坝米酒,香料精挑细选;五是大坛储存小坛出售。于是德昌源豆腐乳独秀于沿岸成为老少兼宜的佐餐佳肴,竹根滩西坝也成为沿长江商贾的云集之地。
说五通桥的豆腐乳就不能不提“五通桥毛霉” 。这是五通桥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而孕育出来的一种天然的微生物霉菌,此种霉菌有特别的淳香,可以食用,其状如雏鹅的毛绒,毛丝生长在发酵的腐乳块上直立向上而生,不分枝,毛丝长度日8--10公分,最长的可达12公分。这种霉菌是1938年由中国黄学工业研究社的一批老一代科学家在“德昌园” 作坊首次发现,命名为:“中国五通桥毛霉” 。由方兴艿丶肖永澜执笔撰写论文发表在当年的<黄海>杂志第四期,引起了世界徵生物学界的轰动,五通桥德昌源豆腐乳走出了被外国人称为“中国黄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将此新命名为“AS3-25号标准毛霉” ,成为豆腐乳行业的通用菌种。
解放后公私合营让德昌源规模扩大产量上升,质量也更加稳定。1958年元月参加“全国轻工业食品展览会” 被中中商部命名为“特产”。1987年被评为四川省商业厅优质产品,商业部优质产品。1991年获中国首届食品一博览会银质奖,首届巴蜀食品节金奖。
五味调和豆腐乳
来源:    2008-10-05
苑丛梅
作为家常下饭菜的豆腐乳,是不上席面的。然而在川西平原,家家嗜吃、善做豆腐乳。小时候,住家隔壁是家酱油铺,每逢吃饭没合口菜时,就拿着一个小瓷碟,到隔壁花上五分钱,端回一个四四方方用白菜叶子裹着的豆腐乳。一口白米饭,一口豆腐乳,滋味醇厚,回味悠长。
家里最爱吃豆腐乳的,要数姨妈。工作以后,每逢周日,我会骑着自行车,到姨妈家坐上大半天,和姨妈海阔天空地摆龙门阵,最爱听姨妈摆年轻时候的往事:新婚不久,姨妈穿着5寸的红皮高跟鞋,携姨父回到都江堰娘家。乡里亲戚要盛情款待新人,姨妈说,“啥子都不要,只管将你们家的豆腐乳拿来吃便是!”
姨妈说,外婆做的豆腐乳最好吃。先前,乡下人年年要做豆腐乳、粽子、米花糖、酱肉、香肠。在孩子们看来,每做一样东西都像过节一样,大人们更是乐在其中。
姨妈年纪大了,对豆腐乳的向往仅限于与我的神侃。母亲却更多继承了外婆爱动手的优点。每到秋天,要买上两厢嫩豆腐,切成小块,放在竹篾筲箕中,晾上半个月,待豆腐长出茸茸细毛,用筷子夹住发霉的豆腐块在白酒里泡泡,裹上辣椒面、花椒粉和盐,小心放进瓷坛里,窖上20天就可开吃了。
在成都,时常见到推着三轮车的大爷或婆婆,载着一大坛自家做的家常豆腐乳沿街叫卖。称斤论两地买回去,味道大致相差不多。近年来超市卖的海会寺香酥豆腐乳,滋味香浓,堪称一绝。海会寺豆腐乳由四川蒲江县人罗克之于1933年创制,每块腐乳的外层用特别腌制的白菜叶包裹,不但突出了腌制白菜的鲜美味道,而且具有独特的辛辣滋味,外观红褐油润,内心呈杏黄色,以其酥软可口、细腻无渣及麻、辣、鲜、香五味调和而著称。据蒲江县志记载:早在清朝光绪年间,蒲江民间就有普遍制作白菜豆腐乳的历史传统,每年秋天,这项活动成为了许多人的“家庭作业”。其中,尤以罗克之家乡寿安镇制作的最为精细有名。
五通桥豆腐乳、唐场豆腐乳、夹江豆腐乳也都是四川地区有名的品牌,颇受川人推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