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学术文化随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17:45
《宗白华学术文化随笔》
作者:宗白华
文章来源:
浏览:675 次
前言:
百年中国,沧桑巨变。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
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
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
二十世纪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
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
面冲击。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
历了起码三次重大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
腊与希伯莱)精神,到文艺复兴时期以降的理性精神,再
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而
中国却延续了二千余年汉语文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
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性文化所
中断。这就使得在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现代与后
现代之间,中国文化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级关怀的失落,同时也
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
统,因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
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故尔出现
了新转型的学说——新儒家、新道家;而西方基督神学
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
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因此,当代中
国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及当代转
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
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得以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
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
体系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事实上是开窗敞门向西方学
习的进程。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
性不易把握。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
从古希腊、希伯莱、古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和后
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
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
的“第一世界”国家。这种概念含意的复杂性导致中国
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
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
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希伯
莱文明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
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
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
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
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学界究竟该接
受谁?是全盘接受而搞非历史的横向移植——全盘西化
(极端的激进主义)呢?还是部分接纳——半盘西化(温
和激进主义或自由主义),即只接受古希腊的民主、科学
精神,不要希伯莱的宗教精神和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只
接纳近代启蒙理性精神,不接受反形而上的现代主义精
神呢?是拒斥西方文化的渗入,否认中国传统文化转型
的必要性(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呢?还是承认中国文
化可以借鉴西方走创造性转型之路(温和的文化保守主
义),即不仅讲求形而下,关注事实世界领域,而且讲求
形而上,关注价值世界问题呢?甚或,像当代某些后现
代文化批评家那样,只要所谓“新”的反理性、反理想、
反启蒙、反文化的“后现代主义”,不要现代性或民主、
科学、真理、启蒙、公正,而走向经济消费主义和生命
玩世主义(当代虚无主义)呢?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
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
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生存意义的迷失、价值的失
落,是终极关怀和生命理想层面的问题。
就学术文化史而言,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
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而且,在
世纪末,中国学界在接受西方文化时遭遇到中国传统、西
方古今与意识形态三方话语的紧张冲突,如今又迭加上
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这导致了中国
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困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的问
题,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今天的“东西”之争、
“南北”之争、“灵肉”之争”。这种古今、东西、南北、
灵肉之争,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
调。“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
“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
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
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
沦问题,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这四
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时倍感失语和受
阻,同时面对西方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对话也
十分艰难。
今天,在中西文化开始“对话”和“交流”进程中,
不是要把中国文化纳入西方轨道或把西方学术范畴强加
于中国,而是要找出一条转型性创造的学术文化之途,寻
绎到学术文化的普遍理性形式,以使东西方文化思想得
以沟通和互补;不是要使真理、正义、理性、启蒙让位
于语言游戏和价值虚无,而是秉承刚健清新的中国文化
精神,面对风云变幻的“后冷战”国际舞台,调动知识
和心性来扩充智慧与精神,用普遍的文化知识和理性的
方法,来表达现代人的胸襟和生活价值观,来弘扬中国
文化所蕴涵的内在智慧和超越精神。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
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这包括两个问题,一
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
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
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有通
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发挥民族文化生命的原动力,焕发
精神生命跃动中的内在光辉;只有通过批判性价值重建,
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
文化无国界。东方深厚的文化精神无疑对人类的明
天仍有滋养作用。华夏文化理应真正进入与“第一世
界”文化对话的话语空间,以一种“他者”的形象,成
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意方式,藉此,消解西方中心话语
向第三世界播撒的权威性,打破第一世界文化的中心性,
展示本土新文化的和谐清新风格,并指明走向新世纪的
新的可能性。
真正的学者将生命和学术联系在一起,在时代文化
转型的风云中直面人生苦难,体验着生存深渊并敢于进
入深渊揭底。他以理性和语言去探索人性中的未知领域,
在现代人的情感萎缩中唤醒对存在状态的思考,投一束
思想的光亮去照澈幽昧的思想暗夜,在严峻的学术文化
追问中寻找中国文化生命的真正意义和未来远景。能以
真血性、真情怀去担当一个世纪的苦难并开出新境界的
是真正的学者、哲人。
回首二十世纪,一代代学者以“学术者,天下之公
器”的精神,为世纪立言,为中国文化立心。学者们殚
思竭虑,将中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大视野中去审视,放
在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中去对比:或关注中国文化原典精
神,对中国原典进行现代阐释;或注意中国文化中的学
统、道统、政统关系,期望在道德理想主义中由内圣开
出新外王;或关注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问题,致力于东
西方哲学思想的汇合;或身处“政治与学术之间”,从事
考据与义理之间的学术研究;或以高人逸士的风范,吞
吐中西的胸襟洞察心性灵魂而独出机杼写出诗性感悟;
或独标“散步哲学”,在“流云”般的自由思想中寻求人
类精神安顿的“家园”。哲人们以本真生命为底色,以人
类面临的世纪灾难为基点,为这千纪年的世纪末转换发
出新世纪的“天问”——问向天人之际,问向古今之变,
问向灵肉之间。
在一个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术大师和优秀的学者
以其超迈的胸襟和戛戛独造的胆识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
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在碑文上镌刻着这样的
大字:重建文化,再铸国魂。在文化转型中的价值稗史
时代,这种黄钟大吕之声犹如空谷足音,申说着华夏人
格精神魅力,并留下一份沉重的“未来千年备忘录”。
编选这套百卷本的《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
系》,旨在立足于人文科学领域,以宽广的视野、博大的
胸襟审视二十世纪学术思想历程,并进而展望新世纪中
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前景。“大系”分为两个系列:“系列
一”主要选编业已去世的现代思想学术大师的代表性篇
章,以展示大师们对中国文化的体验、理解、反思;“系
列二”选编当代著名学者的代表性篇章,以展现当代学
者在世纪之交的节点上反思、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最
新成果。“大系”分五辑(每辑二十卷),五年内出齐。严
谨的思想体系、求实的学术品格、素朴的编辑作风是我
们编选这套大型丛书的追求。需要说明的是,为保持原
作风格及其时代感,作品的行文造句、用词用字基本保
持原貌。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观念,一个
时代的思想者有其处身时代的思想烙印。相信今天的读
者会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重读”、“重释”这些作
品的意义。
愿这套丛书在寻求心灵对话的途中与你相遇。
是所望焉,谨序。
王岳川
一九九四年岁末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