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大饥荒弃婴追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43:36

温州扬名坊16号,教养院旧址,670个弃婴50年前从这里被送往河南抚养。

编号002853的保健证
“50多年前,我送他们走。现在,我要一个一个把他们找回来”
670个温州弃婴北上河南求生
2008年,温州市儿童福利院的档案室内。
外面的阳光渗进档案室内,飞尘在光线的照耀下,忽起忽落。
年轻的女记者林倩看完许多档案材料,问曾在温州教养院(福利院前身)工作的李阿姨:“你还记得自然灾害时那些孤儿的事吗?”
李阿姨:“记不清楚,只是觉得突然来了很多孩子,到处都是哭声……”
这是导演陆建光新拍电影《血缘》中的一个片段。
影片中的女主角林倩是温州当地报社的记者,她不断帮助50年代被送到河南抚养的温州弃婴寻找亲人。
而影片中的李阿姨,陆建光说,现实中也是有原型的,是温州一个叫李根程的老人。
他顿了一下又说:“她也是一位孤儿。”
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吗?
——————————————————————————
2004年的一天,阳光如同往常扫过那个位于杭州左家新村的陆建光家。
那天中午,他看到一条新闻:一个温州家庭在50多年前遗弃了一个女孩,父亲临死前要儿子重新找到早年遗弃的妹妹。
故事的最后,儿子找了很多年,最终在河南找到了父亲说的那个“妹妹”,但通过DNA的比对,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兄妹,但他们仍要继续相认。
“找不到了,就不找了,这样不也挺好。”陆建光对新闻最后的那句话尤感深刻。
“看了以后,我就记在心里!”2007年春节,陆建光发现温州有着大批这样的寻亲故事,很多跑来寻亲的河南孤儿都会说,自己是从温州出去的。
“这些有关遗弃和寻找的寻亲故事都非常戏剧化,矛盾冲突极强。”谙熟好莱坞剧情的温州人陆建光决定,拍一部有关温州孤儿寻亲的电影,初定名《血缘》。
5万弃婴北上求生
在电影筹拍的过程中,一段大规模的温州婴孩北迁旅程被陆建光慢慢揭开。
1960年前后,食品极度匮乏,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人们陷入困境,一些家庭不得已将孩子丢弃。在上海孤儿院最多的一天收到108个弃婴。各地儿童福利院均已收留了数倍于正常年份的弃婴,福利机构已无力抚养。
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找到时任内蒙古第一书记的乌兰夫,希望他能从牧区调拨一些奶粉。乌兰夫在请示了周恩来总理之后,做出了更加有力的决定:发动整个内蒙古,将一批孤儿送到牧区,交给牧民抚养。
很快,内蒙古也满了,有文献记载草原上曾出现溺婴事件。
地方政府严查此事后,来自苏浙皖各地的弃儿开始沿着铁路线到处寻找其他栖身之所。这一路北上究竟留下了多少孩子抛别家乡的哭声?事后多年人们估算,是5万人。
“这段历史现在已经很少人知道了。”陆建光掩卷思考。
筹拍电影的那些夜晚,陆建光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个隆冬的深夜,冒着蒸汽的火车朝北飞驰,孩子的哭泣声穿透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