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学生“学而不归”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7:25:19
关于留学生“学而不归”的思考
留学生“学而不归”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晚清中国的第一次官派留学生中,就有半路逃跑的人。不过,当时影响他们的因素不是不想归国,而是基于某些因素无法归国,最终成为天朝弃民。在国家危难的近代境遇下,绝大多数留学人还是不畏艰难回国献身。民国后期,尤其是解放战争前后,才出现了真正大规模“学而不归”的学生。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战争因素和美国方面的作用所致,其中有一种李白那种“有策不敢逆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的逃避心理。不过,在政治的决斗尘埃落定,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来以后,还是有大量留学人冲破美国设置的障碍纷纷回到大陆或台湾。当然,还有大量留学人没能冲破美国的束缚和控制,未能成行。
应该说,近代中国历史上留学生“学而不归”的现象大都是各种外因所逼迫,而且比重不是太大。改革开放后,这种现象日渐成为潮流,不归者远远超过回来的人。对此,钟仲教授曾著文《当代中国留学生“学而不归”现象探析》分析如下:
一、导致中国留学生“学而不归”现象的深层原因
1.发达国家综合因素的“拉力”诱惑
二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作为最重要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活动呈现出新的特征,即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劳动力和科技专家,由不发达或发展中国家流向西方发达国家,由其他发达国家流向美国。中国留学生的滞外不归也符合世界劳动力的流动特点。
对高技术、高科技人才的争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才争夺,也是发达国家的人才战略之一。对发展中国家人才的争夺,特别是留学生中的人才争夺起码能给留学生接受国带来两个益处。第一,吸纳了大批人才精英、为该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准备了充足的主力和后备力量,比如美国的硅谷目前约7000家高科技公司中约有2000家由华裔创办或管理。硅谷地区的高科技创业者李信麟在接受《亚洲周刊》采访时说:“没有中国人,硅谷就不成其为硅谷。”近些年来,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校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很多到了美国,但学成回国的廖廖无几。我国海外专业人才资源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大量“拿去”,占领了科技制高点。第二,截住留学人才使接受国节约了巨大的基础教育开支。因为留学人才大部分的小学、中学、本科教育乃至硕士研究生教育均在国内完成,因此前期教育经费就不需留学生接受国“投资”,他们只需在后期高级教育中投入,如最后能留住人才就大大赚了一笔投入开支。因此,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一些很有诱惑力的措施,比如美国联邦政府对外国留学人员提供高额的助学金和奖学金,确保学业顺利完成。同时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制定了允许有特长的专业人才留在美国的“移民法”。再加上发达国家经济科技比较发达,具有良好的研究条件,先进的技术设备,自由的学术气氛,高水平的同行以及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这些“拉力”无疑对留学生是一种很大的诱惑。发达国家的“拉力”结果导致一部分留学生滞留海外,而“学而不归”又直接造成了国内的人才断裂。
2.国内环境的“推力”作用
留学生回国目的是为了学有所用,回报祖国,回报社会,体现自身价值以及回收投入的教育成本等等。而国内的政府在留学生回国问题上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第一,只做表面文章,忽视创业投入。有不少留学生回国不是为了待遇,而是为了创业,但国内不少地区只做表面文章,忽视创业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回国人员只能搞无米之炊,很难有所作为。
第二,国内不少单位唯长官意志是从,用人机制有失公允。把引进留学人才的数字作为政治资本,而对怎样创造条件来充分发挥所引进留学人员的作用,却不甚关心,从而形成“轰轰烈烈引进,实实在在闲置”的局面。
第三,没有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承认和体现,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留学生们产生错觉,认为在国内成功很难,只有在国外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第四,国内知识分子待遇偏低。这里讲的偏低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国际间的比较看,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收入只及发达国家的1/30—1/20(当然,我国居民的平均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亦有同等差距),这种悬殊是诱使留学人员不回国的重要经济因素;二是就国内来看,知识分子的收入只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是使留学人员滞留的又一原因。
第五,国内成才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较差,论资排辈,重官轻民,嫉贤妒能,以人划线,排斥异己,关系网等等,都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使身在异乡的留学人员望而却步。
3.个人因素的作用
留学生学成的同时,就要对自己的何去何从作出一个去留选择,这因人而异,但是内因起着决定作用。有一部分留学生愿意抛弃国外的优厚条件毅然返回祖国,报效祖国,这当然是我们所期望的。但“学而不归”者他们有的在接受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比较认同西方的人文环境和政治气氛,一下难以适应国内的政治环境和生活方式,因此不愿回国;也有的留学生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得较多,相对来说,对祖国的责任考虑得要少些;有的留学生对国内的某些现象包括体制表示不满,愤世嫉俗,但又不愿为改变这种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诸多原因,导致“学而不归”。
(来源于《侨务工作研究》2005年5月刊)
发达国家综合因素的“拉力”诱惑是才长期以来的共同原因,近代史上国内外差异更大,这种拉力比现在要大,但是近代绝大多数仁人志士还是纷纷克服了这种诱惑。这样,当今“学而不归”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还在于国内环境的“推力”作用,没有形成相对优良的人才机制。国内外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巨大反差,以及缺乏平等竞争机会的环境和氛围,使不少留学生担心回国后能否独挡一面,从而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感到怀疑。其实,这种情况不单是留学生面对的,也是现在优秀学子普遍面临的事情,很多在很多方面术有专攻,甚至初步著书立说的年轻学人,在很多情况下被迫长期仰人鼻息,委曲求全,甚至生计困顿。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留学人选择他乡留居或离开工作地就非常自然了,这种环境和氛围,很难长久留下真正需要的人才,长远来看,定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只能说,我们国家虽然比近代历史上的苦难辉煌很多,但很多情况尚需要自我监督和不断革新,需要进一步优化社会机制,使其与新人一起获得真正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