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矿山矿产资源管理问题以及模式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07:09
莫焕东   2009-12-31
摘要:本文对传统资源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对进行现代矿山矿产资源管理进行管理改造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最后对矿山的矿产资源的泛股制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矿山;资源管理;模式;
一、传统矿山资源管理体制的弊端
我国传统的资源管理体制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今天,它的弊端也日益凸现出来。此外,它还有一些并非计划经济体制下所特有的弊端,亟待克服。
1、条块分割的资源管理体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分割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的资源管理体制,这使得《宪法》中明确规定的矿产资源属于国有在实际操作中不能真正得到落实。矿产资源所有权常常被行政权或经营权所代替,产权不清,管理混乱,大矿小采,一矿多采的现象十分普遍。企业规模较小,使得总体投资加大,非生产性资产及人员剧增,根本谈不上什么规模效益。更为严重的是,众多开采主体受利益的驱使,对矿产资源实行了掠夺式的乱采滥挖,致使国有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损失浪费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而从经济运行规律来看,矿业被认为是具有天然垄断性的行业。所以,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资源壁垒,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实行统筹规划,以实现矿产资源的
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产生可观的规模经济。
2、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体制没有得到真正确立
传统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过于注重资源实物形态的管理,没有将它作为一种资产来进行管理,缺乏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违背了经济规律和科学原则,因而产生了一系列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日趋普及的新形势下,这种管理体制与股份制所要求的产权商品化、货币化、证券化和市场化产生了较大矛盾,客观上障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有人认为,我国从1994年4月开始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就已经实现了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这是不正确的,向企业征收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并不是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上策。由于机构没有理顺,国家和地勘部门均蒙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地勘部门经费紧张,致使
探矿增储工作相对比较滞后。资源危机已成了制约矿业生产和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实行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是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及科学原则和经济规律的矿产资源发展战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资源性资产管理体制和模式,逐步扭转我国“资源管理混乱、开发无序、效益低下和消耗过快,资源业日趋萎缩”等不利局面,就必须深化我国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资产化管理。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是基于市场体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将矿产资源作为资产,将矿业(包括矿产勘查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按照科学原则和经济规律,在市场条件下运作,达到产权清晰,权能结构合理,经营者自主经营,国家所有权得到维护,所有者权益在经济上得到实现的良好局面。其实质就是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以有偿使用为目标,企业转变运作机制,进而促进整个矿业的“两个根本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是:力求通过实行资产化管理,使自然资源业由事业型运作机制向经营型运作机制转变;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模式;达到产权清晰、权能结构合理的目的;资源业成为独立的产业;经营者能自主经营,资源性资产开发权出让、转让进入市场;国家所有权得到维护,所有者权益在经济上得到实现;资源性资产开发利用合理、高效、节约;强化投入,配置优化,实现资源、环境、生态一体化,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成为壮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杠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通过出售、租赁或赊销及其它方式转移矿产资源的矿业权,在经济上实现其所有者的权益。而地勘部门的收益就包含在矿产资源的整体价值中,这些收益通过先由国家取得,再转回地勘部门的方式来获得,其中既包括地勘勘探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又包括勘探成果的净收益。
三、、实行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地勘成果商品化,促进地勘单位经营性机制的形成
由于地勘部门的权益得到了实际体现,这样就实现了地勘成果的商品化,进
而彻底改变了地质勘探费靠中央拨款的体制,确立了地质勘探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从而促使他们实行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成为真正独立的产业,建立一个运转高效的经营性机制。
2、有利于引入风险资金,走地质勘探主体多元化的道路
地质勘探单位经营性机制的形成,为风险资金的注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地勘企业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的形式多方面筹集资金,分散投资风险,走勘探主体多元化的道路,尽可能地多探明矿藏,以解决日益严峻的资源危机。在这方面,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都走在了前面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3、有利于构筑资源壁垒,以资源为纽带,组建大的矿业公司
国家可通过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将分割的资源合在一起。在实施产权转让时,把那些人力、物力有限,不能好好地保护矿产资源的竞标者剔除出去。通过资源壁垒,以资源为纽带,组建大的矿业公司,实行规模经营,以产生可观的规模经济。
4、有利于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工作
矿产资源的产权清晰是实施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的之一,而这恰恰是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所要求的。实施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必然要对矿产资源进行科学、细致地资产评估,这一数据恰好可作为在股份制改革时国家以资源入股的股份,而且这种方式有望成为今后实施矿产资源有偿转让的主要方式。从某一方面来说,实施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试行泛股制的管理模式
泛股制通过对各利益主体在企业中的责、权、利重新加以界定,可以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为产权明晰化的改革装上了“减震器”,使产权明晰化与消除物力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同时成立。它以生产要素系统增值为依据,以全要素生产率为统一尺度,把按劳分配的收益与全要素的所有权收入统一起来,使公平和效率有了一个合理的变换,从而使企业真正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
值得提出的是,泛股制并不是简单的内部职工持股制,它既可以存在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合作公司中,又可存在于有限责任公司中,并不妨碍公司对外发行股票、发展社会股东基金,并不妨碍公司的合并、联合等资产重组活动。
1、泛股制的股权设置
泛股制的股权结构除了比普通股权结构多了劳动股与技术股之外,其余部分基本相同。所以,这里重点讨论这两种股权的设置。劳动股的一部分股本可来源于企业的原有税后留利。将一部分税后留利以劳动股的形式按贡献量化到个人,是承认劳动力在再生产中创造了价值这一事实的具体体现。从国外经验来看,美国的许多大公司也都采用了无偿转让部分股份,按劳分配给职工的做法。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侵占了公司股东的资产所有权和收益,但实际上由于激励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带来了更高的收益,结果使出资者和劳动者都可以得到比在一般股份制公司更高的收益。
劳动股还可按劳动包括的技术含量的无形资产入股,企业经营者、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工人均属于劳动力作价范围。根据国外经验,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由于生产函数不同,测算劳动股的办法要有所调整,其原则是资金股与劳动股代表在董事会上事先协商确定,参照标准是社会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工资之比。关键要在生产过程开始之前确定,而不是在分配时再确定。这样所有权收入与劳动工资收入就可以在共同生产中达到按比例增长,而不会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为争得各自较大的绝对额而发生冲突。
(1)劳动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有效的办法来考虑劳动实绩和工龄长短。
一般劳动实绩占劳动股的70%——100%,工龄长短占30%——0%
(2)对生产工人尽可能实行计件定额工资,对厂长和其他管理干部按岗位责任制进行考核,按责任大小确定系数。厂长享受最高系数,其余依次类推。
(3)劳动股总额:相当于当年实发工资总额(包括奖金)。
(4)劳动股除作为年终分红依据之外,还按其价格支付劳动力收入。根据职工劳动实绩一年一定。
(5)按上年劳动股的标准确定当年的职工负亏额。
(6)以劳动股整数部分计算投票权。
2、泛股制的收益分配
(1)按规定进行成本核算,其中劳动力价格以及预计部分劳动力分红(总和相当于现行工资总额)应进入成本,但预计分红在税后并入分红中进行分配。
(2)按规定上缴税款。
(3)税后利润国家应得部分一般实行优先股的方法,只有在赢利时才按事先确定的分红率分红。当年若完不成,待以后赢利时再补交。
(4)企业公积金、公益金(生产发展基金和福利基金)可采取先分后提的办法。
由董事会确定比例从投资者分红收入中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公积金的提取比例不低于利润的百分之几,公益金的提取比例不低于税后利润的百分之几,余下的才是分红收入。提取的公积金计入个人名下,作为个人增值股参与分红。
(5)劳动股分红及资金股分红按入股财产的有机构成不同在年初由董事会协商采用不同的分红率,以平衡两类要素占有者的利益关系。
(6)职工投资入股按银行债券利率支付利息之后(利息计入成本)进行分红。
当赢利总和超过股金的25%时,可全部转为个人增值股。职工劳动力收入
超过现行工资总额和免税奖金税额度及与税务部门商定的增长幅度时,超收部分可转为个人增值股。当企业亏损负债时,资金入股者和劳动力分别按投资额和负亏额承担有限责任。劳动力负亏的补贴顺序是:个人投资股、个人增值股、当年或下年劳动力收入。
参考文献:
1、李荣融.今年企业工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经济管理,2000.6
2、王虹等.略论企业内部市场管理机制的建立.经济体制改革,2000.3
2、张正堂等.分配方式转变与企业经营者报酬的决定.科学管理研究,2000.4
4、张波.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人才与激励因素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0.4
5、春兰集团公司.创新管理体制促进持续发展.经济管理,2000.6
6、华西集团铜坑矿:企业管理科提供.华西集团铜坑矿现代化企业制度新模式,研究项目基础资料.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