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手机支付业务模式与问题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47:35
 2005年11月8日 星期二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网站导读 -用户注册 -您的留言
',1)">

您的位置:技术精粹>>技术专题>>移动支付 发布时间:2004.11
手机支付业务模式与问题分析
手机支付业务是一项跨行业的服务,是电子货币与移动通信业务相结合的产物。手机支付丰富了银行服务内涵,使人们不仅可以在固定场所享受银行服务,更可以在旅游、出差中高效便利地处理各种金融理财业务,从而有效利用无线通信资源。同时,利用国内无线移动通信的技术和覆盖范围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广泛地为所有投资者提供专业服务,为银行业务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 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建设已初具规模,手机用户达1.5亿以上,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并且以每年3000万的数量递增。而我国的银行卡总发卡量已近5亿张,具有消费、转账、支付日常账单、个人理财等功能以及唯一身份标识、面向个人服务等特征。对实力雄厚的银行来说,国内现存的庞大的手机用户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消费群体,也是一个较高质量的群体,他们拥有巨大的金融市场需求。可以说,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手机支付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手机支付业务开展于1999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率先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合作,在北京等17个省、市开通手机支付业务。到目前为止,他们已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六家银行签署了开展手机支付业务的协议,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开展了手机支付业务,手机支付用户已近10万,月交易量近15万次。
手机支付业务的三种形式
一、 手机银行
所谓“手机银行”就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的手机连接至银行,实现通过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金融理财业务的服务系统。手机银行是移动通信网络上的一项电子商务服务。客户使用装有银行密钥的大容量SIM卡,即STK卡,通过移动电话网的短消息系统,利用其提供的智能菜单进行操作,将有关银行账户、个人密码、业务代码、交易数额等信息送至相关银行,由银行计算机处理后将结果返送回手机,完成手机银行的服务项目。手机银行可以使用户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手机交付由银行代收的电话费、水电费等,并可查询账户余额和股票、外汇信息,完成转账、股票交易、外汇交易和其它银行业务。
手机银行一般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①账务查询,可查询在银行开立的信用卡和存折的余额和最近交易;②自助转账,可实现同一银行间同名账户间的资金转账和证券保证金转账; ③金融服务,可进行深、沪两地证券的行情查询、到价提示及外汇牌价等信息查询; ④自助缴费,可直接在手机上查询和缴纳移动电话费、固定电话费、水费等银行代收、代缴的所有业务。
目前,许多银行都已开展手机银行业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项业务并没有如人所愿,迅速进入繁荣期。相反,一些银行的此项业务发展缓慢。
二、 手机钱包
所谓“手机钱包”又被称为“小额移动支付”,国内主要的移动运营商都在尝试开展此项业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以客户的话费账户或者是关联客户的银行卡账户,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开展的消费购物活动。例如,曾有移动运营商推出了用手机买可乐和地铁票的手机小额支付业务。用户只要通过拨打可乐机和地铁票机上的特定号码,根据提示信息,按键选货,就能自动购买相关商品,随后用户还能收到一条购买成功的确认信息,购买费用会自动在话费中扣除。
移动运营商推出的手机钱包业务以及近期推出的互联网上支付下载软件业务给用户和收费商家带来了方便,推动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解决了目前许多难以实现的收费问题。但这项业务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还要逾越很多障碍。
三、手机支付
又被称为“移动支付”,它是在移动运营商和商业银行之间加入了第三方,例如中国银联。手机银行和手机钱包两种业务模式基本上都是点对点的业务模式,一家移动运营商不能通过与一家银行的联接实现与多家银行的业务合作。而通过第三方构筑的转接平台,就可以实现“一点接入、多家服务”的局面,是一种实现社会资源合理化配置的较好业务模式。
手机支付的主要业务项目可以总分为4个大项: 查询、缴费、消费、转账。在此之下又可以划分为多个细项,例如,查询功能可以分为公共信息查询和个人特色信息查询;还可分为实时信息查询(商品防伪编码查询、考分查询、股票行情查询、交通信息查询等)和信息订阅/点播(标题新闻、影视节目预告、股票实时涨跌告警、新股发行通告)等。
由于有第三方的介入,银行和移动运营商之间在技术、业务等合作领域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无需做很多的改造。在开展业务项目和种类上,手机支付较前两者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业务发展状况来看,第三方的出现不会与运营商和银行争抢利润,反而会对市场的开拓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但是这项业务模式还比较新,三方合作是否能够进一步演进,在一些局部形成新的模式,还需要做很多探索。
三种业务模式的问题与分析 一、业务层面存在的问题
1. 手机银行
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服务的范围比较广,凡是网络覆盖到的地方,都可以提供服务。通过短信完成的业务收费标准低廉,用户完成一笔业务一般只需要0.1元。但是,一些银行联合通信运营商推出的手机银行,用户必须首先缴纳一定的手续费,换取一张STK卡,这项入门手续对于手机的机型有一定的要求,也为本项业务的广泛推广设定了一道门槛。
对于申请成功并使用此项业务的用户而言,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服务内容大多雷同,不能实现诸如异地、异行划拨等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手机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显然,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是个人用户,其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有效果。目前,欧洲和日本的电信运营商就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虽然中国不必完全模仿国外,但以前有许多行业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办法实现银企联合的,今天实际上可再做尝试。
当然,手机银行是银行服务的主要渠道之一,但不会完全取代原有的服务渠道。手机银行的服务渠道是建立在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其成本大大低于传统的营业网点,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如果能够和银行的已有服务渠道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充分发挥无线互联网和手机这种灵巧终端的优势,开发出独特的产品或服务,那么手机银行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金融机构也会具有更充分的竞争优势。手机银行与网上银行同样具有低成本优势,但其使用更方便的特点使手机银行的开通正成为银行发展的新战略选择。
在信息社会中,封闭的营销方式将直接导致企业的消亡,增加自己的销售渠道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面对新型的销售渠道应该迅速建立并争取在这一渠道中的优势。因此,国内的银行应该及早着手,从战略角度认识这一新生事物,打破一些原有的思想禁锢,多方联合,将其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式武器。
2. 手机钱包
通信运营商的业务领域和业务优势都是在通信上,而开展手机钱包业务使得它跃出了这一传统业务领域。但是,它首先要面临着政策风险。2002年武汉市公共交通票务管理中心宣布,为公交IC卡的持卡人提供增值服务,将公交IC卡引入更多的小额消费领域,如超市购物、麦当劳用餐、充当公园门票等。很快,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针对此“一卡多用”事件宣布,因其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已被叫停。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有关人士表示,非金融机构不能开展金融业务,企业内部卡也不能代替货币职能,否则就有非法集资之嫌。公交IC卡没有银行信用作保障,跨行业使用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由于同样的原因,当地某公司准备与农业银行武汉分行联名推出的泊车IC卡扩展功能服务也被叫停。
通信运营商的手机钱包业务是否也将面临着同样的局面呢?
其次,抛却政策风险不谈,把用户原本通信支出的费用,分出一块用于消费,在现今的市场条件下,是否会损害到通信运营商原有的利益?针对预缴款用户来看,预缴款的滞留可以使通信运营商获得利差,可调度资金更为充裕,而消费对预缴款的分流,是否能带来较原先更多的利益还是一个未知数。针对后付费用户,消费功能的增加并不能改变原有的一些问题,例如话费的风险问题(曾有通信运营商表示,希望银行的加入能帮助其克服或改善这一问题)。相反,新功能的增加使得通信运营商必须做更多的工作,像开拓特约商户市场、协商收益分配问题、做好风险防范等工作。总之,通信运营商涉足到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利益分配模式不定,有很多全新的工作有待开展。
第三,关于小额的界限。现在开展的手机钱包业务又被称为“小额移动支付”,所谓小额的范围和界定是多少?这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而界限不确定会带来很多麻烦。首先是风险,额度问题决定了可能出现的风险的大小以及防范措施的制定工作。金额的确定有助于估计来自外界的攻击以及来自内部的损害。它还关系到业务开展的范围,这也是关系到此项业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目前,通信运营商对于这项业务也是心中无数。因此,这项业务多是在半公开状态下以试点的形式出现。实际上,通信运营商将通信与生活相结合的领域可供拓展的形式有很多,没有必要在政策不明朗、自身优势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的情况下匆忙进入该领域。
3. 手机支付
合作应是手机支付市场的一个主旋律。手机支付市场是一个全新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容量和性质决定了它不是哪一家或者哪个行业所能垄断的了的,要想开发利用这一市场必须是多方合作。
在我国,尽管手机业务已经推出一段时间了,但是却一直没有大的市场启动动作。从银行端来看,有人认为是“时机尚不成熟”,因为银行还不可能提供稳定、实用的业务内容,而且用户的观念和习惯远未形成,银行不愿过早地承担风险。还有人认为,由于各家银行所推出的手机业务内容非常相似,大家都不愿花自己的钱为整个行业做推广,之所以推出这项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显示自己的科技实力不比其他行差而已。而投入资金大规模地推广难以预见进账,所以不做。并且,银行机构担心通信运营商在开展业务时控制他们的金融交易过程,从而引发矛盾。故而在银行看来,担当开拓市场、培育客户重任的应该在通信运营商。对于通信运营商来说,发展个人移动支付市场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大诱惑力,但是银行应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他们只有设备及技术上的优势,不能管理风险。种种原因导致他们之间的合作仍存顾虑。
在此种情况下,出现类似于银联这样的第三方,对于推动这项业务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它一方面具有开展金融业务的优势,一方面能够有效化解双方的矛盾。第三方建立一个转接平台,保护参与方各自的业务不被外界干扰,同时又能促进其在各自的领域内充分发挥特长和政策优势。另外,第三方也可以发挥自身地位上的特殊优势,积极推进该业务的发展,例如做广告推广,受益的决不是某一方,而是合作整体。又如,第三方也可站在公平的立场上为此项业务制定规范,建立合作的行为准则。当然,由于这一市场的广阔性,不排除今后还会有其他以中间身份加入的合作方。
二、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1. SIM卡与STK卡
STK是一种小型编程语言的软件,可以固化在SIM卡中。它能够接收和发送GSM的短消息数据,起到SIM卡与短消息之间的接口作用,同时它还允许SIM卡运行自己的应用软件。这些功能经常被用于在可通过软件激活的电话显示屏上,用友好的文本菜单代替机械的“拨号-收听-应答”方式,从而允许用户通过按键轻松进行复杂的信息检索操作或交易。所以STK被广泛地应用于手机银行、股票交易、外汇买卖、理财秘书等领域。它服务形式单一,却对用户的素质有很高的需求。同时,STK有一定的技术缺陷,例如开发难度高、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发展空间小等。在利用手机开展金融和消费购物业务时,无论银行还是通信运营商通常都愿意采用STK卡。但是,当前的手机市场上仍存在着大量的SIM卡。如何降低用户换卡的支出成本,或者采用新的技术包容目前大量存在的SIM卡用户,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的技术课题。
2. 不够及时的短消息
短消息的根本用途是实现移动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同时也可以通过短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可以发送短消息的实体,包括移动用户、固定用户、语音信箱、寻呼中心、信息点播平台、Interent网络及其他业务系统。通过短消息中心及其相关增值业务系统还可以实现诸如股票交易、银行业务、信息点播、GPS监控、E-mail通知等信息服务,以及日程安排、预约留言、电话号码薄等移动秘书服务。在利用手机开展业务时,采用短消息传递业务信息是一条很重要的传输途径。但是,短信息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手机业务的发展。
利用手机开展的金融业务,一般要求通信的实时性比较强,而手机短信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是储存并等条件具备后才转发的,具有一定延时性。因此,一些业务品种无法利用短信息来实现,例如购物等。如果采取语音方式,又会产生通话费用,导致增加交易成本。目前,虽有利用语音回拨的方式实现购物等支付的方法,但需要通信运营商作出一定让步才行。如何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将这一问题解决是又一个技术问题。
3. 手续繁琐操作复杂
一些银行推出的个人移动支付服务,在使用中,其繁琐的设置会让人望而却步,特别是一些下载并安装相应的操作系统软件和客户端程序的工作,以及携带身份证及由银行客户端程序生成的数字证书序号去银行柜台办理手续,然后还要进行相应的数字证书导入等,是十分复杂的。尽管这些银行在推出该项业务时,都有相应的人员指导、开通服务热线等辅助措施,但办理手续的繁杂极有可能拦住一大批客户。简化业务处理手段不仅是一个业务问题,其实质更是一个技术问题。
4. 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在手机支付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一方面需要银行对用户的交易密码做加密处理,对于一些重要数据做硬件加密处理,所有文件不能以明文形式存在,对于系统的访问有安全日志,对于所有应用系统发生的错误都要记录在错误日志中。对于通信运营商来说,需加强信号传播中的安全问题,如防止信号被截获等。
一项新业务存在业务风险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安全与正常业务运营的关系,把安全系数设定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如果强调百分之百的安全,不仅很难做到,而且势必会舍弃许多利益。既照顾到安全问题,又兼顾业务发展,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另外,从法规建设上看,因通过无线工具查询银行账户以及电子支付等操作造成的银行或个人隐私暴露,责任方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也需要具体予以明确。当然,这是一个与技术相关的业务问题。
5. 其他问题
要实现手机支付,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例如完善个人移动设备的实用普及程度和技术成熟度;在交易完毕后如何提供安全交易的信息反馈、交易费用等。
摘自“计算机世界”2002年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移动通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州市弘宇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