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信智清与人生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4:02:10
By 李志文
Helen,
我在设计李志文班教学计划的时候,心里也有很大的矛盾。
我是个心高气傲的人,我瞧不起那些假公济私的鼠辈,更不愿意让别人把自己看成鼠辈。杜兰金融硕士4+1是我办浙大李志文班的一个绝好妙棋,但也是最容易招人口舌的臭棋。这步棋,大大考验了我的仁信智清。
如果我不以学生的利益为利益,就是不仁。由于我的设计很有可能为学生立不世之功,李志文 班相当容易的满足了仁字诀。
浙大与杜兰是两个独立的学术机构,如果我不在这两个学校同时任职,就根本不可能设计出这么美妙的李志文班,但是同时在两个不相统属的机构任职,随时随地都要面对“不信”与“不智”的指责。苏秦挂六国相印,六国无一信之。信字诀,难矣哉!知其难为而为之,不智矣!
两个独立的机构,自然有两套独立的会计制度。完美监督与审核,几乎不可能。清字诀,殊不易为。更何况这两个独立的单位,跨越重洋大海,从属不同文化与制度,上下其手,如此容易,取信于人,如此艰难,主其事者欲清而难为。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设计李志文班的时候,有点吞吞吐吐,我几乎放弃了仁字诀,以保自身令名。只管学生在浙大的四年学习,不管学生未来事业发展、人生走向。这就是李宗吾“厚黑学”里的锯箭法。这种不仁不义的事,在中国到处都是,做的人,还为自己高超的智慧,得意不已。各位到书店看看,那些一大堆中国智慧的书,都充满了不仁不义。毛泽东最喜欢的一本书,也是他打天下的宝典,就是充满了不仁不义的三国演义。
要做到仁信智清,是极为困难的使命。也只有在仁信智清下的成功才是真正死而无憾的成功。满足仁信智清的事业,才是命业。
仁信智清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只有最幸运的人,才有机会尝试。在五千年的农业帝制下,君王将相在丧尽天良得到功名利禄以后,在大堂中高高挂起“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也就是在祖先做尽坏事后,得到了功名富贵,才为幸运的子孙打造了仁信智清的环境。
你们是幸运的,在现代商业社会、知识经济下,你们靠自己优秀的智慧,团队的信誉,就能为自己打造仁信智清的生存环境。
李志文班的成功,绝对不是表现在你们的成绩单上,也不是表现在你们的母校在媒体的排名上,中国做为一个落后国家,浙大做为一个落后国家并不公认(起码复旦、上交、南京不服)的第三名,你们的文凭实在没有什么好吹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在浙大做到仁信智清,因而影响了中国及全世界,我们不用吹,我们已经得到心灵的安逸、成就的满足,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你们进了李志文班实在没有理由为成绩而念书。杜兰4+1 已经为你们整个制式学习做了完全保障。李志文班成员的最低要求是全国18岁3千万同龄人(cohort)中最好的3万(进浙大的最低标准)中的最好的150人,换算一下百分比,至多是(30,000 ÷30,000,000)X(150÷4500)=0.033%。这是什么的智商!这是什么的成绩!我不知道你在李志文班里面再努力的进个几名,还能代表什么?
在李志文班里拼成绩,只代表了你有IQ 没有EQ,你是成绩的偏执狂,你没有一点人生的智慧,你这辈子不可能做到仁信智清。你临终的时候发现你是个彻底失败的“人”。
我的杜兰4+1 的设计,让你们有机会去做一个真正的“人”,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李志文班用群体的成就与精神,向世人展示你们的智商、你们的道德、你们的胸怀,给你们一个有物质保障,又有精神价值的人生。
HELEN,你的感悟,让我看到你的领悟,我很高兴有你这个学生。
李志文
主题: 人生与选择——来自HELEN的感悟
李老师:
您好!
昨天我们四个同学和您聊完天后,都有各自的感悟,诸多内容包含在内。我们最后也达成一致,我们四个都从自己感悟最深的那个方面来写这封信,而不拘泥于任何分工或是形式。对于我来说,昨天与您的交谈更多的是一种共鸣,这种共鸣我想先从我的父母和家庭环境谈起。
我的父母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才有了我今天的想法和个性。我父亲出生在一个纯粹的农民家庭,包括我的祖上也全是贫下中农,所以可以说他是真正的成长在农业社会里的人。但是,父亲从小很聪明、悟性也非常高,十四五岁就离开了重庆的那个穷乡僻壤的农村,来到天津读大学。他的经历让他脱离了农民狭隘、自私的天性,而是能高瞻远瞩、放眼未来。而在我眼里,我的母亲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不管是在她对事业的追求,还是在对家庭的奉献上,但最重要的还是在对我的教育上。昨天您说到,恐怕我们这些父母是把我们当成宝贝一样,害怕我们有任何风险。但其实,我的父母就不是这样。我从小他俩就放手让我自己去干、去闯,不对我有任何钳制。就像初二时去美国那次,正值非典和911后的伊拉克战争,奶奶有些担心不让我去,父亲只说了一句话:“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一切都是她的命,随她去。”这句话对我影响之大,至此以后,我越来越有感:勇者无畏!……
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包括我自己的个性作用,所以,我不是一个安分的人。我承认,我是中国这种教育制度下的受益者,但我真真正正的不喜欢这种教育制度,从小到大都不喜欢,我讨厌为了分数而学习,我讨厌空洞的口号,我讨厌只有形势没有内容的报告……但在过去的十几年,我却还做得好,再怎么不喜欢,还是去做去写去学,但或多或少有些可悲。所以,在未来的人生中,我要冲破以往的束缚,去追求我自己向往的那种学习方式,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去美国留学的原动力。
父母对我的教育,加上我自己的一些悟,促使在很多思想和认识方面都有与您不谋而合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和这个班中那一些我所喜爱的朋友,我决定留在这个团队中。
您的这封信是让我们做去不去杜兰的选择,其实,在这之前我曾下定决心我就是拼了命也要去哥大读金融工程。这或许是我在意气用事。因为,我前男友最想去的就是哥大的金融工程,我和他认识时的第一句话也正是谈到了哥大的金融工程。但是,他最后没能去,并且他也离开了我……我是一个非常重情和感性的人,所以,这半年来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过的,当我最后不得不释怀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既然他不能去哥大读金融工程,我就一定要去!但其实,我连能不能把金融工程读下来都没有把握,只是为了争这口气。
看到您的信让我们现在作选择,我这两天着实很矛盾。我想争那口气,但我们这个团队和您的思想,又是我万万不忍离开的。我昨天想了很多,对于我来说做去不去杜兰的选择只是表面的选择,而真正我要做的是选择这个团体还是自己的意气。当我作出决定后,有个朋友就对我说,既然你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了,那这样的精神教育还能带给你新的东西和领悟么?我说,就算没有新的顿悟,但你却找到了能与你共鸣的这个老师、这些朋友,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除了我父母,我没能找到另外的人。
我想如果现在不向您说明我的一些想法,这是不仁;如果以后对于留学有所反悔,这是不信;如果为了自己的意气,又回到金融系的那种学习方式中,这是不智;…… 所以,我写下了这封信。
Helen
2009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