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夺走了教师的“幸福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26:29
谁夺走了教师的“幸福感”http://view.QQ.com  2008年09月09日22:16   百灵网  李良智  我要评论(79)

重庆市有关部门进行了“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六成老师没有“幸福感”。如果教育者缺乏了“幸福感”,那样教育者又会带给学生多少“幸福感”?调查的结果给教育管理者鸣响了警钟。教师的幸福感哪里去了?是谁夺走了教师的幸福感?

笔者认为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别学校的办学不规范。个别学校明里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认认真真搞形式,以图政绩;暗里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以分数论英雄,以图“成绩”。大考小考不断,不断给教师排名次,部分教师不堪其累。个别学校实行“末位淘汰”,不作具体分析,成绩不行就被淘汰出局。校长大会小会不断给教师加压,开口解聘,闭口解聘。如此压力下,课业负担自然加重了,加班加点自然习以为常了,音乐美术等所谓“副科”自然被挤占了,如此境地谈何幸福?

二是教师待遇的区域不均衡。教师工资、福利、休假、培训等方面,区域差异太大。一碗水端不平,自然生发怨言。就拿最基本的工资福利待遇来说,一县一制,相邻县市竟然相差三倍。例如某县中级职称人员大约月收入1500元,相邻的北边县市3000元左右,相邻的西边县市4500左右。差别之大,令人惊心。

三是来自自身的身心压力太大。特别是基层教师,他们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有人在,平均寿命相对较低,很多人退休之后就在疾病缠身的状态下度过晚年。教育又是一个人才堆积的地方,学历相对普遍较高,要想在工作上出类拔萃,难度相对较高。教育又是育人的艺术,对教师的社会良知的要求更高,面对如此社会责任,很多教师都是兢兢业业,带病工作,知难而上。

四是来自社会的压力相对较大。最光辉、最神圣、蜡烛、春蚕、人梯、铺路石、园丁等等社会定位,就为教师的言行无形定制了高标准高要求,高处不胜寒,教师必须时时小心谨慎,处处维护自我形象。

要改观这一现象,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优化教育干部队伍,抓干部促规范。抵制教育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实现教育干部专家化,好的校长就是好的学校。教育专家李希贵在《学生第二》一书中曾经阐明了这样的观点:教育管理者只有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才会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二是努力实现较大区域的教育均衡。待遇不怕多寡,就怕不均。变小区域的均衡为大区域的均衡,让广大教师尽量得到一样的工资福利、培训学习待遇。

三是适当地减少达标评比活动,抵制教育上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做法。有些地方对教师的上课、教案、作业批改等方面要求过于教条,甚至出现了“教八股”现象,必须抵制,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四是不要神话不要鬼化,还原人化。落实人本思想,把教师看作一项职业,把教师看作平凡的社会人群,让教师从虚空中回归到坚实的大地上来,不要仰视,不要俯视,只要平视。

相关专题: 教师辛苦,其它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