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反伪冤案说开来(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35:41

由反伪冤案说开来(1)

(2008-06-07 20:44:08)转载 标签:

学术讨论

由反伪冤案说开来(1)

 

学术界“三大冤案”系列评论文章之一(共3篇)

由反伪冤案说开来

龚正

 

    作者按: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科学工作者,酷爱文学和医学,对数学、物理学也感兴趣。自去年以来,开始浏览电脑,发现了不少关于学术界的“三大冤案”的文章。本来只想看看热闹,但时间一久,受到了感染,因此也想写点儿东西,为搞清这“三大冤案”究竟冤不冤做点儿贡献。无奈我未学会打字,只好用纸笔写成草稿,再令孩儿们打成电脑文章,在网上查阅或托人推荐网站、博客发表,并拿出有关“三大冤案”的系列评论文章3篇奉读。因为鄙人不是生物学专家、物理学专家和数学专家,所以不能直接判断这“三大冤案”中的成果是否正确,间接判断的案情也难免出现错误。因此,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最近这些年,网上盛传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邹承鲁等人,把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蒋春暄的数论打成伪科学,制造了学术界的三大冤案。为了这件事,以何祚庥、司马南、方舟子等人为代表的反伪斗士和以宋正海、陈一文严谷良等人为代表的废伪勇士吵得不可开交。我第一次听到这一消息后,并没有大惊小怪,而是深感大快人心,甚至拍手称道。因为我作为曾经的科学工作者,最恨的就是伪科学。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支持何祚庥、司马南等反伪斗士们打击胡万林、李洪志等人打着科学的旗号,骗人、骗钱、骗物的勾当。所以,我听到上述消息后,也想怀着愉快的心情,来欣赏欣赏这场反伪事业的漂亮仗,顺便再给反伪斗士们助上一臂之力。于是,我便一头扎入网络中。

       然而,我认真地阅读了反伪斗士和废伪勇士的文章后,愉快飞到九霄云外,忧虑压入无底心头。因为我发现,反伪斗士和废伪勇士,双方敌对,语言激烈,感情色彩浓厚,事实成份淡薄,口号辩论雄壮,真伪识别不顾。总之,双方都没有按照科学民主原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哥本哈根精神,讨论科学问题,似乎并不是为真理而战斗。因此,我想撰文,指出反、废双方各自的不足,劝说双方克制感情,抛弃成见,实事求是,团结一致,为了搞清“三大冤案”的真相而努力,为了祖国的昌盛而奋斗!

       为此,我先介绍一下这盛传的“三大冤案”的概况:

       ①张颖清事件概况:

       晨报记者了解到,张颖清是原山东大学全息生物研究所所长,199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上,张被选为国际全息生物学学会终身主席。据山东大学全息生物研究所网站披露,当时,张颖清曾三次到诺贝尔评奖机构所在地瑞典讲学,并被国家有关部门认为,他将有希望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生物学家。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995年,全息生物学被何祚庥主编的一本科普著作打为“伪科学”。新华社2005年初的报道证实,“乱扣伪科学帽子的后果使张颖清的命运急转直下,他创立的全息生物学在学术上遭到封杀,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被取消,研究经费无人支持,申请评奖无处受理,有的大学开设的全息生物学课程也被停止。更为痛惜的是,由于学术生存权得不到保障,张积怨成疾,身心俱毁,从2000年起肺肝病变,胸腔积水,久治不愈,不幸含冤病逝。”

       ②徐业林事件概况:

       2004年年底,《光明日报》报道了一条科技消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业林发明的‘无偏二极管’,陆续获得俄、英、美、中四国的发明专利……在不需要外加电能、化学能、太阳能等能量的条件下,只要环境温度高于负273℃,该器件就能奇迹般地输出直流电流……这将是一种取之不尽、完全没有污染的新型能源。”

       同年12月9日,方舟子在《北京科技报》发表《永动机神话为何重现江湖》一文,将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定性为“永动机”、伪科学,随后研究物理的何祚庥院士也指责徐业林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不过,以宋正海等人为代表的北京部分科学家,却坚持为徐业林“鸣冤”,认为“何祚庥院士和方舟子根本没弄懂‘热力学第二定律’。”

       ③蒋春暄事件概况:

       费马大定理是有近代数论之父之称的17世纪数学家费马提出的一个猜想,350年来一直困扰着全世界的科学家。1994年,英国数学家威尔斯被认为解决了这一难题,他的论文于1995年5月,发表在《数学年刊》上,从而轰动全球。然而中国航天部高工蒋春暄对此强烈反对,他指出,早在1991 年,他已早于威尔斯完成了证明。蒋的有关证明论文1992年发表在国内的《潜科学》杂志上。随后,“反伪斗士”将他的发现打成“伪科学”,认为他和成千上万的宣称“解决了世纪数学难题”的无知业余数学爱好者的“发现”一样毫无价值。

       然而,蒋春暄的“发现”却得到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桑蒂利的盛赞,他把蒋春暄的数篇论文发表在美国基础研究所主办的杂志《代数·群·几何》上。

不久,方舟子等撰文称桑蒂利不是数学家,《代数·群·几何》杂志也不是SCI收录的国际权威数学期刊,指责蒋春暄异想天开。

       上述“三大冤案”的概况介绍完后,我再举例指出反伪斗士和废伪勇士各自的不足,说明反、废双方的意见均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都不能说明三大冤案”是否真冤。

       例1  反伪斗士们的意见:

       ①反伪斗士何祚庥的意见:

       ⑴关于张颖清事件,何祚庥回应废伪勇士们说:“我没有写过关于他(张颖清)是伪科学的文章,最早对他这一理论提出质疑的,是邹承鲁院士。我所编著的《伪科学曝光》编进了邹承鲁院士推荐的相关文章——我介入伪科学有一条原则:不是我(所研究的)行业中的事情,我都要问专家。像生物学,我就要找邹承鲁和方舟子,他们说的我相信。在张颖清之前生物学上没有全息这个名词,我觉得他对全息这个词在生物学上的概念没做任何解释。”

       我认为,何祚庥不应该只听生物学专家邹承鲁院士说张颖清的成果是伪科学,就按伪科学打。你得看看邹承鲁院士说得有否根据。事实是,邹承鲁院士给你推荐的、被你编入《伪科学曝光》的材料,只不过是一个医生写的一篇讨论性文章,根本够不上把张颖清的成果打成伪科学的根据。这你是应该知道的,但是你还是以此为根据,把张颖清的成果打成了伪科学。这就说明了你在这个问题上的感情色彩。

       ⑵关于徐业林事件,何祚庥在对晨报记者谈到自己对“无偏二极管”的“打假”时说:“这就是永动机,他的文章里就写上了永动机,而且说永动机可能是对的。他的理论就是说能量可以无限释放,这是违背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的(方舟子说,只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不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何祚庥和方舟子这两位反伪斗士,至少有一人对徐业林的成果内容未搞清楚,这还谈什么打假)。他说他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他的实验本身做得就不严格,他没有跟外界屏蔽起来。这些必要的实验措施都没做,就忙着宣传他的成果和重大意义,因此我说他的成果是永动机,而国际上公认永动机是伪科学。”

       我认为,徐业林在文章中写上了永动机,也不见得就是错误的,因为有能量供给的永动机就不是错误的,这样的永动机并不鲜见。例如,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转等等,就是这样的永动机。再说,有网文报道,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在工作时,周围的温度就自动降低,大气中的热能通过某种机理转化成了“无偏二极管”输出的能量;还有网文报道,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是通过吸收空间的辐射能而工作的,所以“无偏二极管”是不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由此看来,你说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是没有能量供给的永动机,违背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就是感情用事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的生物物理学研究所所长王志新说,他们所对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开了一个论证会,对他的“实验现象进行了肯定”,“有位副所长……一直向中国科学院推荐这一成果”。你一个外行,对人家内行集体肯定了的实验现象,在没有用实验证明是错误的情况下,就说人家“不严格”,就把人家内行领导“一直向中国科学院推荐的这一成果”打成伪科学,就是感情用事了。

       ⑶关于蒋春暄事件,何祚庥说:“蒋春暄如果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他应该投到有正规审查人的正规科学杂志去发表。通过审查认为是科学的,才能发出来。蒋春暄没发过,就证明他的理论连起码的科学价值都没有。华罗庚说过:‘人上月球是可能的,但是骑着自行车上月球就不可能了。’就是说你想用初等方法解决高等问题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何祚庥的上述意见是错误的。首先,蒋春暄的论文并不是没有发过,他的论文曾发表在《潜科学》《代数·群·几何》上。如果何祚庥不认为《潜科学》《代数·群·几何》是正规的科学杂志、而只认为《中国科学》《数学学报》等杂志才算正规的科学杂志,那么何祚庥也应该注意到这样的事实:

       何祚庥说的正规科学杂志的正规审查人,无非是本学科内的佼佼者,但他们对革命性、原创性的论文或交叉学科的论文也是陌生的,因此就有可能看不懂。看不懂时,就会以经典理论为正确的标准,将原创性的论文或交叉学科的论文予以否决。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并不鲜见:

       例如,世界四大数学家之一、数学王子,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高斯,看不懂22岁的挪威流浪青年阿贝尔的、号称向人类智慧挑战的、解决了300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世界大难题的论文《论一般五次及其以上的代数方程不可能有根式解》,只好以“太可怕了,他怎么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的名义打入冷宫,大大延缓了人们认识数学的进程。

       又如,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力学家、物理学家泊松,看不懂20岁的法国神童伽罗华的开创群论的论文《论方程的根式可解性条件》,只好以“简直莫名其妙,真是不可理解”的名义否决,致使人们对群论的认识推迟了约40 年。

       还如,瑞士著名植物学家内格里,看不懂奥地利小人物孟德尔的奠定遗传学基础的历史性论文《植物杂交试验》,只好以“豌豆试验难于完成”的名义作废,致使遗传学的建立推迟了约50年。

       再如,中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早在1980年就讲过一个例子,说的是:我国学术权威部门向国际学术会议选送论文时,审稿专家看不懂两名学生的论文,就以“学生著述”的名义淘汰。这两名学生不服,通过学校直接把论文寄给国际学术会议,结果被选中。

       另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傅惠民,在向导师学习疲劳强度概率密度函数时,总是提出反面意见,并搞出一套新的理论。他的导师没有压制他的新思想,而是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与他辩论,越辩论导师越觉得傅惠民有理,最后完全被说服。于是,导师便让傅惠民写成论文投向国家某高级刊物,结果审稿专家看不懂傅惠民的论文,就以“无名小辈编写”的名义枪毙。导师也无他法,只好带着傅惠民的论文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结果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一炮打响,国际学术界承认了傅惠民的新理论,傅惠民也受到许多国家邀请,成为世界著名的专家。

       审稿专家虽能看懂被审论文,但出于嫉妒而违背学术良心,剥夺被审论文的发表权。

       例如,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实验中发现了电对磁的影响后,引起英国科学家戴维和沃拉斯顿的兴趣,并以沃拉斯顿为主进行磁对电影响的实验,结果失败。戴维的助手、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订书匠法拉第,用与沃拉斯顿完全不同的方法实验成功。但是,作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戴维,感到自己的助手超过了自己,顿生嫉妒,竟然宣布法拉第剽窃了沃拉斯顿的成果,并命令法拉第撤回他的皇家学会会员候选人资格证书命令法拉第劝说推荐他为皇家学会会员候选人的皇家学会会员撤回推荐在这两道命令失败后,又利用会长的权力,要亲自撤销法拉第的候选人资格。在遭到以沃拉斯顿为首的学会会员们强烈反对后,推迟了半年才举行了会员选举的会议。

       又如,网上有人撰文说,中国科学院邹承鲁院士,获悉张颖清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时,心生妒意。于是便以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的身份,写信推荐批判张颖清的文章发表在《中国科学报》上,而不让张颖清的反驳文章发表;组织专家评审并否定了张颖清的成果,还把一些否定材料交给反伪斗士何祚庥,借何祚庥之手把张颖清的成果打成伪科学。如果何祚庥觉得这一例子不属实,就应该要求把评审张颖清的成果的专家名单、评审过程、评审结论及理由公布于众,以正视听。如果老是捂着盖子,反而容易被人怀疑里边有鬼。

       ⒊ 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朝代,刚建立时,都是政通人和,官员清廉;欣欣向荣,人民安康。但是,随着腐败的日益蔓延,最后导致这个朝代的灭亡。学术界也不例外,腐败现象更是日趋兴盛。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杨玉圣,挑头批判学术腐败的事业虽然宣告失败,但也是学术腐败的见证。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邹承鲁的下述名言,更是学术腐败的铁证

       我国近年来,学术腐败事件迭起,情况极为严重,其中不少事件的严重程度,已经不仅是什么简单的违规或学术不端行为,由于其所包括的浪费人民财力的经济问题性质,实实在在只能称之为学术腐败.

       这些学术腐败事件如果不积极进行整治,后果将极为严重.主要是学术诚信风气败坏,破坏了学术上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使孜孜不倦、勤恳努力的科学家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而鼓励了不择手段、巧取豪夺的腐朽作风.这不是简单的使我国有限的科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鼓励少数人以不正当手段,求名逐利,不劳而获.只要上面有人护着,得名得利,毫无风险,何乐而不为?长此以往,打击了勤恳努力的科学家,我国科学如何得以不断前进?只能把我国科研工作引向歧途,给青年人极坏的影响,最终必将导致学风败坏,导致整体科学水平日益低下.其次是这些学术腐败事件严重败坏了我国的国际学术声誉,已有反映,我国科学家投往国外著名刊物的优秀论文,已经开始受到影响.

       为此,我国必需对已经发生的学术腐败事件予以严肃处理,才能挽狂澜于既倒.学术腐败有如人体的癌症,不予以及时的克制,它就会蔓延、扩散,以致危及整体的生命.何祚庥院士曾著文号召严厉处理已发生的腐败事件,才能遏制我国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风气,还我学术界一片净土.我完全同意何祚庥院士的意见.

       要遏制我国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风气,必需首先探讨学术腐败风气的起因以及此种风气不能得到遏制的原因何在.我认为,我国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的起因是日益严重的以权钱为中心的社会风气,而学术腐败风气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原因,是当前各级领导对此种风气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或者只看到本单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我国科学的健康发展,因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本单位学术腐败予以遏制,甚至也不排除有的单位部分领导本身与有关腐败集团或个人有千丝万缕的利害关系,因此才对腐败集团进行包庇的情况.

       应该看到,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基金委都已认识到我国科学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并分别制定了各自的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和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条文,并宣称“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解聘等处理”,“以严格和严厉为准则,一经查实,就将永远向行为不端者关闭科研和就职的大门”,“对我国出现的学术腐败要有一个查一个”.教育部曾公开宣称说,“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中国青年报》2006年5月11日)这些决定无疑都是非常正确的.可惜的是空言无益,实际上真正得到严肃处理的教授级以上人物,只不过是其中极少数,如清华大学刘辉、上海交通大学陈进、同济大学杨杰等屈指可数的几件.

       现在的问题不是建立不建立学术规范的问题,而是执行不执行的问题.科学院、教育部都早已有学术规范的条文,但约束力很小;基金委虽然处理过少量违规事件,但只是其中极少数.对许多腐败事件,甚至并未予以曝光,直接有关的单位还尽力予以保护.现在确实需要如教育部曾经公开宣称的那样:真正做到“出现一件,曝光一件,调查一件,处理一件”,这样来几次以后,才能震慑住腐败分子继续不断地对我国学术风气的破坏,而现在的学术腐败风气才有可能逐渐刹住.只是规范这样那样,什么实质的事也不干,“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

       学术腐败问题已经蔓延至院士群体,有此类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的了.几个月以前,当某一位院士的问题开始在媒体上曝光的时候,我曾通过学部,给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席写过一封私人信件.我认为,科学院有责任处理院士的问题,要求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就这件事进行调查,如果属实,应予以严肃处理.几个月以来,我一直在等待,但迄今为止,没有看到这件事的任何处理结果.

       光说不干是不行的,对学术不端行为,一定要严查严办.希望各有关单位,各级有关领导真正予以重视,认真干几件实事,才能克制当前的腐败之风,还我国科学界一片净土.

       世界顶尖科学家丘成桐说的下述情况,也印证了邹承鲁的下述名言“学术腐败问题已经蔓延至院士群体,有此类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的了”和“我国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的起因是日益严重的以权钱为中心的社会风气”:

       “在中国还有一个怪现象是,先当校长再当院士,而不是先当院士再当校长。我坦白地讲,要想做院士,只要你用足够的金钱去贿赂。让选你的院士得到好处,好处多了以后,他会投你1票。香港就有很多人做这个事,国内也有很多人做这个事。”(此段说明:很多院士是用金钱买来的,故很多院士是假院士)

       “在我看来,院士制度根本可以废除。一个群体,假定是最高学术水平的一个群体,结果60%都名不副实,这个团体存在有什么意义?”(此段说明:60%的院士是假院士)

       “在中国,用金钱名利来引诱人的事情做多了,名教授也好、院士也好,也都不觉得羞耻了。有些学霸在很多的评奖委员会中担任主席。他给你一个奖,说让你去选其他的人做院士。谁把持了经费,谁把持了评奖的权力,他就有这个影响力。”

       “著名大学引进一个学者,用这个名字可以到教育部拿一大笔钱。这种人不止一个,有很多。《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此段说明:很多或大部分学者是假学者)

       “中国很多大项目,表面上请了很多人来,特别是引进很多外国专家,实际上都是假的。很多名教授在国外是全职,按照规定必须9个月在美国国内(做研究)。比如哈佛大学的教授,必须9个月在美国,只有3个月可以在外面。所谓全职引进,都是假的。为什么要做假,有钱可捞就有人做。北京大学也好,其他学校也好,给的是全职引进的钱,一年就捞几百万,为什么不捞?”

       (此段说明:很多教授、专家是假教授、假专家)

       “引进一个人,可以拿几千万的资金到学校来,何乐而不为?挂个名字,在学校的老师阵容里面又多了几个名教授,挂牌出去,排名也可以得到提升。学校拿了几千万,给你(指引进的教授,记者注)一两百万有什么关系?反正不是他的钱,是国家的钱。骗的是谁?是老百姓,是研究生。”

       还有一个事实印证了邹承鲁的名言“我国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的起因是日益严重的以权钱为中心的社会风气”:

       近期报上、网上报道说,我国被《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占世界第9位,但是,经过世界专家们用影响因子等方法考察以后,中国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只占世界的第142(一说120多)位。并且,报上、网上还报道说,中国不少大学和科研单位,实行以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多少,作为对科研工作的奖励和评定职称的标准,因此激发了人们用请客、送礼、拉关系的手段,换取审稿专家的权力,将论文发表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从而造成了中国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量多质劣的现实,也加速了学术腐败的蔓延

       针对上述的存在审稿专家看不懂革命性、原创性的论文和交叉学科的论文的情况,存在嫉妒、存在学术腐败的现实,蒋春暄的论文不能在何祚庥认为的正规的科学杂志上发表出来,就有可能是上述3种情况的产物。因此,蒋春暄的论文不能在何祚庥认为的正规的科学杂志上发表出来,也不能证明蒋春暄的论文是错误的。所以,何祚庥说:“蒋春暄的论文没有在正规的科学杂志发表过,就证明他的理论连起码的科学价值都没有” 就是感情用事了。

       关于何祚庥说的“骑着自行车上月球”的问题,在有些情况下,是不能用初等方法证明世界数学大难题的,但对于费马大定理,没有一位数学家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不能用初等方法证明。再说,蒋春暄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并不是初等方法,而是比现在的高等方法更高等的方法。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方法看成是最高等的方法,比自己低等和更高等的方法,都会被看成比自己的方法更低等的方法。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洛伦兹、勒纳、迈克耳逊、斯塔克极力抵制相对论,伯尔尼大学的教授们都说物理业余爱好者爱因斯坦是一个胡说八道的疯子。这一事实就非常恰当地说明了,洛伦兹、勒纳、迈克耳逊、斯塔克以及伯尔尼大学的教授们,都把比自己更高等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看成了比自己更低等的理论了。

       由此可见,何祚庥的上述见解也是感情用事的产物。

       ②反伪斗士方舟子的意见:

       方舟子的意见,集中在网文《科技关注:识别真假科技新闻案例追踪——2006年3月16日在东亚地区科技记者研修班的讲座记录》中,现将该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如下:

       ⑴方舟子认为,张颖清、徐业林、蒋春暄的成果是伪科学的第一条理由是:他们没有完成这种成果的身份、资格和资质。方舟子说:“第一,要去查查他们这些人的身份,看看他们是否有做这些专业研究的资格。”并认为,“像孟德尔在花园种种豌豆也能发现遗传定律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在现在,如果没有经过恰当的科研专业训练,没有必要的研究条件,要做出科学发现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要做出重大科学发现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接下来,方舟子就把这几个人的底细给抖了一下,抖出张颖清、徐业林、蒋春暄的身份如下:

       张颖清“1966年高中毕业后没有上大学,而是下乡插队。在插队时学习了针灸,由此学习了一点生物学和医学。文革以后他上了电大,拿到了电大文凭。这就是他受过的全部教育。所以,如果做(作)为一个生物医学的专业人士去看他写的文章,会觉得这个人对生物学其实是一窍不通的。对于一个没有受过生物学的专业训练,连生物学的基本知识都没有的人,有没有可能创建一门生物学学科,发现生物学新定律呢?这就非常值得怀疑了。”

       蒋春暄“实际上并没有受过数学专业的训练,而是受过工程方面的训练,他196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下放到东北,1973年调到北京,从那个时候起开始研究数论。在退休前他是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工程师。

       “徐业林看上去还有点专业背景。他在196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当研究员,所以他还算是学物理出身的,但是他发明的那个东西,和他的专业也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把这些人的背景做了一番调查之后,就可以认定他们要做出他们所说的那些重大发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他们并没有做这些研究所需要的专业资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