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的评价(中)——孙涤 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0:02
在内需成为总需求主力这个坎还没过、良性循环还没形成之前,如果发生产能严重过剩、失业陡升、居民收入锐减,中途熄火煮出夹生饭,是人人畏惧尴尬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财富》最近一期的专题报道“中国并购世界”所传递的讯息:封面图画用一只有五星的红色购物袋把整个地球给装了进去,观感的表达没有比这更直截了当的了。
在他的《亚洲明日》里,罗奇再三批评,过去三十年来经济全球化互动的主轴模式——美国的超级透支消费+中国的出口导向及消费内抑导致的出超——断无可能再继续下去。
和《金融时报》的主笔马丁·沃尔夫不同,罗奇的观感颇友善并具建设性。他的先见今天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不单是美国最大的贸易入超国,中国更于2007年取代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贸易伙伴,去年越过日本握有最多的美国国债。比规模更严重的是,美国支付入超欠债的是她自己印制的美钞,而中国的美元债权绝大部分为官方所有。
罗奇盼望,这次经济-金融市场的世界性崩塌能够成为中国发展导向转为内需的契机,推动两国做根本性的结构改造。然而他失望了。
中国经济迅速走出阴影恢复增长,依靠的是政府提振,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出口刺激的投入,居民的内需并无根本改善。目前的状况,在他看来,好比一个烟民被怀疑得了肺癌,表示决心戒烟;但严重的喘咳稍缓,初步诊断也认为即使有癌症也在早期,于是吸烟依旧,病患酿成绝症恐怕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罗奇(其他的“医生”也一样)并没有就如何取代目前不可持续的互动模式提出什么高见和步骤。美国的问题在于改革的空间狭窄:由奢入俭,谈何容易!拿底特律的汽车工人为例,他们的难题是不再能找到每小时60美元(薪资+福利)的就业机会,却不愿为时薪25美元再工作了,即使同样的工作在西安或广州的报酬还不到5美元;中国的问题同样深刻,居民的消费水平逐年下降至目前占GDP的比例低于40%,虽然转变的可行性要大,由俭入奢总容易些。
至于两国的政府精英,殊途同归,都面临最为挠头的问题:怎样充分动员国民的潜能,使国力得到综合提高,然后国民的潜能可以持续发挥和充实?中国的战略调整事实上已经开始,政府仍唱主角。博弈的两个方向: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供应;建立并扩大亚洲的人民币通货区。
两个方向的战略出击,是环球经济竞争发展到现今阶段中国必需采取的反制举措,金融海啸的冲击催生了出击的时机而已。对于中国下阶段的进展,它们将影响深远。不要说这类反制战略是国家的主权行为,只能自上而下;即使是民众的消费转型,没有占据战略主动的大环境的支撑也很难成功,而且耗时。在内需成为总需求主力这个坎还没过、良性循环还没形成之前,如果发生产能严重过剩、失业陡升、居民收入锐减,中途熄火煮出夹生饭,是人人畏惧尴尬的。
“中国并购世界”专题报告比罗奇有远见,可能是《财富》几年来最到位的对华分析。报告中指出,过去十年间中国并购海外资源的1150亿美金里,2007-08的两年占其四分之三以上,2008年的海外投资又超过2007年一倍,这个势头将扩大。它例举的122个大项目(金额超过两千万美元,中位值为1.59亿)中,矿产项目36个,能源项目32个,金融项目18个,超出总数的70%,而且超大项目均属此类。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投资越来越移向发展中地区。如中国和非洲的贸易额在2008年上升了45%,达到1070亿美元,中国在伊朗、巴西的资源合作增幅更加迅猛。对照鲜明的是,中国问津发达国家的投资收购项目,要么受阻于对方的行政干扰:从中海油并购洛杉矶的尤尼科和中远并购加州长堤港的计划,到中铝增持力拓的尝试,都是夭折于对方政府的限制;要么受挫于交易对手的“高明道行”:如入股黑石或摩根士丹利导致的亏损。这说明在评判投资项目时,对投资对象的法规环境和“制度成本”,我们必须有知己知彼的清醒认识。
环球竞争及合作的形式不管怎样翻新,经济生产的结构其实并没大变,每个国家主要扮演三种角色之一:要么贡献自然资源,要么贡献劳动力,或者贡献资本(技术)。按生产要素的提供来划分,很明显,中国、印度等主要贡献劳动力,巴西、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非洲诸国等贡献的主要为自然资源,而发达国家则主要贡献资本(技术)。像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等似乎身兼两任,但它们的比较优势还是在组织文化方面,资源在其优越的制度保护之下,价值倍增。
同为经济强国的日本和美国发展前景很不一样。美国的资源丰饶、空间广袤,有纵深的内需市场,借此广揽人才,使制度建设更有弹性,从而能长期进退裕如。日本则不然,匮乏于资源,人员也高度划一,受挫时容易陷于困顿。由此来看,加、澳、美等相对有制度优势的国家,甚至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前景都更为宽阔。毕竟,自然资源才是恒久的禀赋。反观个人的信念行为,以及人群的制度安排,相对容易重塑和提升。有了这层认知就不难理解,中国在全球购买能源和矿藏资源会引起对手如此的关切。
在中国人越过小康的门槛进入富裕的自我良性循环之际,必须认明,发挥亿万劳动力的潜能要结合充足的自然资源供应。这次经济危机的重创之下,发达国家资产减值、信用枯竭、资本萎缩,自顾不暇的情况下,许多矿产和能源收购机会才出现在市场上。若能抢先一步,在其他国家(比如印度)之前进行收购,价格再不理想,在战略上也是非常值得的。
至于并购完成后怎样有效管理这些海外资源,又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我们下期来探讨。
(待续)
(作者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7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