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已步入下跌通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41:11
中国楼市已步入下跌通道
  
  引子
    中国楼市拐点自从7月份——海关总署公布上半年进出口数据的时候已经出现,判断的指标不是价格,而是管理层的步调从那一刻开始惊人的一致了。尽管统计局的数字表明房价还在环比上升,但这已经不重要。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应该看到,曾经总是将“经济会二次探底”或“调控陷入两难”挂在嘴边的人,也改口说GDP速度慢一点都是正常的了。而至于见底出现在什么时候,我的答案是:1、3年后——最乐观的估计  2、5年后——最有可能的估计 3、10年后——悲观但不是最悲观的估计。
  
   未来几年,中国楼市的价格将持续下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只要记住“嗜吃蚝者必死于蚝”,从原因就能看到结果。世间万事,莫不如此。而至于3个时间点的得出,则是另有玄机。
  
  第1篇 迷恋市场导向,导致房价失控
  
    医疗、教育、住房三大改革是第三代和第四代两代领导集体进行的攻坚战。但是都未能顺利达成预定目标,反而要回锅再来一次。究其原因,大家发现,过去屡试不爽的市场化导向用在这三大改革上不灵了。
  
   其实,对于医疗、教育、住房这三大领域,世界上做的成功的国家都不是以市场化为导向来解决的,而不成功的国家,要不就是不解决,要不就是解决不了。所以,这三大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成功了。这都是迷恋自由市场经济的后果。
  
   拿房地产来说,从03年到09年实行的调控,就是典型的市场化导向的调控手法。所以一直不得要领,导致房价越调越高。当然阴谋论的说法,是所谓利益集团在搞鬼,实际可能只是一方面。
  
    直到今年4月出台的调控政策才算真正摸到边。原来以为只要鼓励地产商加大投资力度就能增加供应,然后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价格自然就会降下来。这就过于天真了。
  
    实际情况是,看到价格上涨,开发商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向市场减少供应,捂盘惜售、假按揭、虚报价,一天一个价的抬高楼价。就有点像当年孙中山依靠军阀北伐一样。军阀能靠得住吗?同样的,地产商能帮你增加供应让自己的资产缩水吗?另外,地产商的资金也是有限的呀,就像军阀一样,他跟着你孙中山把子弹打完了,找谁去补回来啊?
  
   没有自己的军队,怎么会有人听你的?所以,孙办了黄埔军校,毛搞了井冈山根据地。我们的政府储备了猪肉、粮食、棉被甚至卫生巾,就是房子不做储备,当然活动板房还是有储备的,真要房价涨到30万/方的时候,相信每户还是能给你一套活动板房住的。第二篇:能力与意愿的角力——房价背后的真正推手
  
    现在,人们都在归纳导致房价上涨的原因,说了很多,其中最让人解恨的莫过于把房价上涨的原因,归罪于政府,认为是政府推高了房价,或者政府为了所谓“利益集团”的利益推高了房价。如此一来,不明真相的人绝望,别有用心的人狂呼:政府不会让房价下跌。
     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认为:一定的时间或条件下,政府有能力和意愿把房价抬高,那么另一种环境下,它也有能力和意愿把房价打下去。
  
     相对股市来说,中国的楼市在成为大众投资市场之后,只经历了一次牛市,尚未经历牛熊更替。而现阶段,大家都公认,股市是政策市。
  
     那么楼市呢?如果我说它也是或者将来会是一个政策市,相信大家也许会认同。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容易分析中国楼市的生死轮回了。如果事实证明中国的楼市不是一个政策市,那以下的分析就算不得数了,我也不会死扛着不放。为了论述的方便,那就假设它是政策市吧。
  
     从股市我们可以看出,使股价涨跌的推手其实是其中各方的能力与意愿的博弈。股市中有那些博弈方呢?管理层,机构大资金,游资大资金,散户资金,场外资金。从能力上来说,由强到弱分别是,管理层、机构,游资,散户,至于场外资金在最后一波上涨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力量,而在其他大部分时间,由于没有参与进来,是无法判断它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的。从意愿上来说,管理层是偏中性的,即不希望股市暴涨暴跌,只希望温和上涨。而另外几路资金在大部分时间里则是希望上涨的意愿非常强——当然,这是股指期货推出前。至于推出后,机构,游资,就不一定只希望上涨了,有时也希望股市下跌,主要视乎自己操控期指的能力而定了。
  
    于是,我们看到,20年来,股市的牛熊更替,无不是在管理层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在默许中,机构和游资有恃无恐地让股市经历了几次大牛市,最终场外资金进来接盘助推了最后一波上涨后,在管理层的强力压制下,最终陷入熊市的深渊,即使后来到了管理层认为可以接受的点位并试图救市时,也一样继续下跌。比如07年的牛市就是因为管理层想推出创业板和股指期货,09年是为了救市,注入大量流动性,才让股市涨了一波,还有99年,96年,93年,以及股市刚开市时的90年无不如此。
  
     下面就可以分析楼市背后的推手了。仍然是能力与意愿的角力。
     同样,楼市中,相关各方的能力依次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产商,炒房团,中介,散户炒房人。以及场外的“刚需”。至于意愿,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中央政府是偏中性的,即不希望房价暴涨暴跌——因为谁也不愿意把屁股放在火山口上烤啊,其次是地方政府,地产商,炒房团,中介,散户炒房人。
   
     而希望看到房价上涨的意愿的强烈程度也是由高到低排列的,因为实力决定愿望,越排在后面的人资金实力越弱。至于“刚需”,它的性质类似股市里的场外资金,也是在最后一波上涨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力量,而在其他大部分时间,由于没有参与进来,是无法判断它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的。至于意愿,没有买入之前,“刚需”并不希望楼价上涨,而在买入之后,已经是接了最后一棒,想涨也涨不了了,只能无奈地看着楼价下跌。
  
     类似股市,楼价上涨的时候,往往也是因为中央政府希望实现某种目标,比如,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挽救经济,保增长,保就业等,稍微一放松,那些强烈希望房价上涨的人们,由于在资金或权力上有足够的话语权,就借势让房价涨到失控的状态。最后,只有让中央政府来扑火。
  
     这是楼价上涨的过程,但是,有上涨就必然有下跌。政策市下,中央政府仍然是最POWERFUL的,无论其他各方有多强烈的上涨意愿,胳膊始终拗不过大腿,意愿最终将让位于能力。
  
    问题是,牛市过后,谁来为熊市买单?
    可以借鉴的是:上一轮股市变熊后,导致了南方证券的破产。
    而楼市变熊后,谁又会成为楼市中的“南方证券”呢?
  
    
     由于房改带来的巨大而严重的后果,年轻人应该奋起抗争。不应该逆来顺受。住房问题应该由政府想办法解决,不需要做到“居者有其屋”,只要做到“居者有其所”就可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式地逼着老百姓买房,无异于谋杀,这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正如我之前论述的那样,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教改,医改和房改三大改革,由于方向的偏差,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现在看到:教改医改的修复已经初见成效,房改正在重新考量之中。
  
     回到买房的问题,如果年轻白领们拿着多年积蓄和借来的钱付了首期,再加上20—30年还贷的压力,除非收入中途收入有了突破式的增长,否则压力相当大。最大的危害在于,当你发现有好的投资机会的时候,你将不得不借高利贷,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投资心态和投资收益了,还有就是生活品质的下降。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房价收入比真的不重要吗”里面已经阐述过了。
     
   环顾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是这样做的,法国60%的国民有资格申请廉租房,尽管只有不到30%的人住在廉租房里,其他的人因为有条件改善居住条件就买商品房去了。新加坡也是如此,即使香港也一样保证大部分人有房住。高价楼,例如去年创下67万/平的楼王,也是内地人跑去卖傻而形成的。
  
     年轻人不应该为住房支付额外的成本,并因此而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现在已经到了政府为自己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时候了。民众应该多点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多数的民众的能力和意愿才是最强大的,超过了我在上面列举的全部链条上的任何一个。
  
    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的景像是:正是因为民众有意愿更有能力让高高在上的房价理性回归。
  
     房价理性回归后,谁又会成为楼市中的“南方证券”呢?
  
     这个问题应当这样分析,如果房价回归理性,是什么因素让其回归理性的?照目前的政策取向,很可能是保障性住房的大量入市,一旦出现这种局面,正如我之前的贴中逐一分析的——地方政府会另辟财源,地产商会卖了资产变现或者委身于政府当建筑工,炒房团和散户炒房人已经提前在清货,实在清不完就留着收租。地产中介就是类似券商性质的机构,他们将大面积地消失。
  
    而高位买房的刚需们就只能眼巴巴看着资产缩水,以“房奴"的身份等待下一轮牛市的启动。第3篇:搞房地产是个累人的活儿
  
   说起来,一个甚嚣尘上又似乎很有道理的说法一直在流传:由于所谓“利益集团”的存在,政府、开发商为了自肥就一定要让房地产成为永远的暴利行业,房子问题没法解决了。
  
   有些正如我在上一篇帖子中所说,当年加入唐京公司的推销员或投资者和后来的传销人士或者不断地洗脑别人和被别人洗脑,总是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是在搞“投资”。
  
   似乎真的是这么回事啊,现在无力买房的就只能做如下选择了,赶紧赚钱或者再不行干脆就移民,逃离这个国家。
   真是谬种流传,贻害深远啊。
  
   我将在下一篇中说到,老牌的房地产背后其实是有新牌的。而且老牌的房地产其实已经老牌到快要沦落到和电力、电信、石油这样的行业相当的地步了。几大巨头房企的相对垄断和政府的大量保障性供给正在形成,超高利润正在回归平均利润。
  
   而且还有一点不为人知的是,其实搞房地产是个累人的活儿,并不是某些人嘴里口口声声说的所谓“利益集团”最想干的活儿。
  
   看完《蜗居》后联系现实,我就有了一种感觉,其实搞房地产很累人,还讨人嫌。
  
   别人看《蜗居》,女人基本关注着海萍、海藻这对姐妹的命运,尤其是海藻。男人眼中和心里关注的是苏淳和宋思明,还有就是千万不要成为小贝那样的。
  
   而我最关注的却是那个大部分人忽略的以周正毅为原型的地产商,同时也关注宋思明,不是那个包二奶的宋思明而是以上海社保案中落马的区长秦裕为原型的宋思明。电视剧中的宋思明和现实中的秦裕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搞拆迁、搞腐败后纸包不住火,最终锒铛入狱或者走上末路的。
  
   看完《蜗居》后,我就觉得宋思明或秦裕实在不值得这样做,为了区区682万,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实际上,如果他们辞职下海,要挣这点钱,实在太容易了。还有就是蜗居里面地产商拆迁砸死老太太的剧情,现实中也是有的。现在全国各地暴出的拆迁恶性事件可以说层出不穷——有自焚的,有打死人的,多得很那。电视剧绝不是在夸张,而那个原先胆小的“周正毅”,其实也没办法应付这种局面,这也基本反映了现实中的地产商的困境,别以为人家表面风光,其实遇到钉子户一拖几年不拆,项目搞不下去,资金还要付利息,过了牛市就会少赚一半的利润,那种急火攻心,相信一般的人是无法理解了。要不然为什么很多地产商在项目失败后只能选择自杀呢。
  
   有人会说,牛市的时候,搞地产不就成了好事了,大把赚钱。
   我要说的是,也未必。
   先扯开一下话题。这两年大家看到了吧,其实很多楼盘的最高价是07年创造出来的,而去年到今年只是一部分楼盘主要是市区的楼盘创了新高,还有很多尤其是偏远一点的楼盘已经卖不到07年的高价了。但为什么现在的民怨更大了呢?
  
   因为07年之前的楼市上涨是国内和国外热钱推高的,炒作的成分远大于刚需的成分。房价推高后,国外热钱趁着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美元开始走强后,撤离中国,而国内热钱因为股市的暴跌,无力支撑,所以在08年底——09年初,楼市出现松动。而09年上半年至今,由于对楼市的松绑,以及随着股市的回暖,一部分国内热钱撤出股市进入楼市,再加上大部分刚需在恐慌和政策的引诱下入场合力推高了楼价,所以表现出来的是市区的大部分楼盘比07年还高。因为刚需入场了,“刚需”要买的是用来自住的市区房。
   “刚需”入场,就意味着楼市已经到了最后一棒。
  
   所以开发商闷声赚大钱的黄金时间是05——07年,而到了09年至今的一波上涨,不能说开发商没赚到钱,是赚到钱了,但同时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房价涨了,拆迁成本高了;地价涨了,拿地成本高了;利润高了,引来央企大鳄分一杯羹了;民怨大了,宏观调控来了。
  
   在地产成为牟利工具之前,其实还有远比搞房地产更赚钱更轻松的,只是纪律风险相对较大的,那就是早期利用价格双轨制,倒钢材,煤炭等的“官倒”,只要一张批条,就可以无本生利;同样的手法,90年代的进口批文也是个轻松赚钱的手法。这些历史,相信这两年才关注到房地产的是暴利行业的人们是不会了解了。当然现在不可能再有那样的事发生了,因为一切都改变了。
   与倒批文相比,现在搞房地产要承担的道德风险和政治风险实在大多啦。远不是表面那么风光。
  
   房地产就是因为去年以来的最后一波疯狂,最终沦落为一个几乎人人喊打的行业,现在有人反复论证以地方政府为代表的所谓“利益集团”是如何地屈服于土地财政的压力,一定要利用高房价牟利,房地产是个有人不顾一切地要利用它来牟利的行业,这可能是错误的。
第4篇:老牌的房地产背后的新牌(一)
  
     所以,人呢,一旦被人洗脑后就没办法回到正常状态咯——比如现在就想着抄低买房的人;有时也会发生给别人洗脑洗多了的人自己也被洗脑了——比如搞传销的那些人和现在的房地产利益链上的那些人们。
  
   所以我们看到,别说今天的房地产多少还有一点跟老百姓的钱袋子有关,就是当年搞墓地产的唐京公司,也一样有很多人加入进去推销或投资,传销也是啊,哪个搞传销的会说自己是老鼠会的,一定要说服自己和他人是在搞“投资”。
  
   如果投资真的能够如此普及而又高利润,那请问,能赚到谁的钱?
  
   回顾一下改革开放来的30年,出现过多少真实的红火的产业?还听说过“的确良”这种布料吗?当年卖的可火了。改革开放前,上海生产的各种工业品,哪一样不是紧俏商品,如今那些厂子又怎样了呢?
  
    近一点的,比如中国的家电企业,在2000年之前是如此地气势恢宏。进入新世纪,有个家电企业准备出海搞收购,连老大去法国访问时都带上该企业的李老板,那风头劲的远比今天的地产商们大多了。现在呢,老李整天忙着家里的生产经营了,原来高薪请来的那个来了后就出书写《逆风飞扬》的女CEO据说在老李家的公司里进出几回了,只有她赚了人气又赚钱,老李是赔了金钱又赔了面子。真是骑老母猪过河——丢了牲口又丢人。
  
   今年4月,老大去G20参加峰会,带的是谁,你知道吗?——马云啊。老大还是那个老大,跟班的却换了几茬了,所以啊,如果连这些都不留意,还想投资有成绩,那就怪了,老天都不长眼了,呵呵。
     不过马云也只是暂时的,淘宝也遇到麻烦,支付宝也有竞争,当然那是IT行业的事,这里就不说了。还有一个姓唐的,吹嘘说日本衰退,美国繁荣,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股市崩盘都与他的出现和离开有着直接的联系,够荒唐的吧?这个人另一个稍微靠谱一点点的事情是,他走到哪里都一定要晦声晦色地把当年比尔盖茨和江会面的事有意无意地说成是自己牵线搭桥的,呵呵,人家盖茨08年来看奥运被安排在贵宾席总不可能又是你唐总的功劳了吧?
   说这些无非是想说,有些行业,有些人会风光一时,但都有栽的时候。。。
  
   凭什么就相信房地产就一定是永不落幕的永远激动人心的舞台剧呢?
  
   房地产只是某一阶段的利益集团的一个选项而已,如果动了与它终身厮守,白头偕老的念头,只怕将来做了怨妇后就悔恨不已咯——赔了青春,又失色啊。。。
  
    利益集团的本性只是牟利,并不是要逼得你没房子住。它最恶毒的地方在于,正好赶上大家想买房的时候,它疯狂地掠夺了你一把。
  
    这只是引子,后面再详细分析。。。
老牌的房地产背后的新牌(二)
  
  
   说到“利益集团”,我们的概念有点模糊,必须搞清楚,似乎有点难以捉摸,所以有必要分析一下。
  
    关于“利益集团”其实有很多可以说的内容,限于篇幅,这里没有必要详细解说,这里只分析其构成就可以了。
  
   其他可以暂时不说,但有一点不能回避,不得不说的是,这世界大多数情况下是由统治集团统治的,而不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依附于统治集团,先有统治集团后有利益集团——统治集团是老子,利益集团是儿子。
    在其他国家,这种老子儿子的关系是更为抽象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则是具体的血缘关系。
  
   目前,房地产的链条是这样的,地方政府-银行-地产商-炒房客-中介,也就是所谓的“利益集团”了吧,为了共同的利益,各自分工,狼狈为奸,在这个链条上,我们又可以从成分上将其进一步分类:
  
   1、地方政府,是政府机构,人民的管理机构——for the people,by the people,of the people,当然是on the people。
  
   2、银行,目前主要也是国有银行,小部分是股份制银行,有私人股份在其中.
  
   3、地产商,除了央企国家股占多数外,私营房企都是私人股份多。
  
   4、炒房客,基本就是民间资金了。
  
   5、中介,除了忽悠具体的买房人外,能量不是很大,在资金实力上就更为弱势了。
  
   “利益集团”的核心是“人”,而在这其中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是哪些人呢?
  
   答案是“儿子们”
  
   而“儿子们”这个群体目前正集中在房地产链条上的“地产商”中的民营房企和国企/央企中的私人股份——当然还有一些“儿子们”把持着地方政府和银行,这是当今中国社会除了他们的“老子们”之外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群体,而且这个群体最近30年来一直都是利用政策的漏洞、权力、内幕等牟利的,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是如此。实际上在中国30年政经领域包括一些民生领域中兴风起雨的就是这个群体,而这个群体的显著特征是——权二代,而“权”是不断更迭的——5年一换届,10年一换代。
  
    如果你想知道我为什么说老牌的房地产背后有新牌,以及是什么样的新牌,那只能从这里开始入手。。。
  
老牌的房地产背后的新牌(三)
  
   在我之前《因为别人的年龄,我们潮起潮落》里,我说到的做房地产的那伙人现在普遍都在60岁左右了,而在他们刚涉足这一行的时候,也就是大约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的“老子们”正当权的时候。如今20多年过去了,“老子们”已经换了两代。如果我们还在刻舟求剑式地认为:房地产是个永不落幕的激动人心的舞台剧,那就错了。这些从事房地产的“儿子们”的老子早已离开权力的舞台,而且更新换代后的老子们似乎并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们”从事着房地产,即使这些如今已经六十岁左右在中国正发挥影响力的“儿子们”的后代,似乎很少看到有子承父业接班继续搞房地产的。精明的他们,应该知道,房地产——这个在世界其他国家平均利润率只有5%的行业,其实并不是一个属于未来的朝阳行业,尽管今天,它如日中天。
  
   在家电企业红火的时候,对这个国家有着潜在影响力的人们——新一代的“儿子们”,在干什么呢?
   答案是:一部分人投身到IT行业。有人会说,为什么是IT而不是家电呢?因为做家电是个累活儿,很繁琐,就像今天的房地产,你真要是房地产业内人士,你就知道,搞房地产有多累人了。而当时的IT正是个新兴朝阳行业,去纳斯达克上市圈钱方便呀。你现在闭上眼睛深呼吸一下,现在有多少新一代的“儿子们”其实在那个时候是投身到了IT的?
  
     不过由于IT天生就不是和权贵能够紧密结合的行业,也就导致了这些曾经投入IT的人后来逐渐退出了。
  
   而另一部分“儿子们”成了改制后的国企高管,他们拿着高薪还免费得到股权,享受着国企发展带来的红利。而他们从事的其实是电信、石油,大金融行业中的银行、保险、券商等,而不是房地产。
  
   另外,现在利用房地产牟利的人们也必然像他们的前辈们一样,必将在房地产变成微利行业后再寻找新的暴利模式。
   只不过: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后面有余忘缩手,前方无路想回头。
  
    哪一个行业或哪一种模式将被用来快速敛财而且政治风险和道德风险远低于房地产呢?
  
   答案是其中之一就是“国企分拆上市”——这是一个巨大的金矿。像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国电等等大小小的国企/央企最终会将其细分业务分拆上市。比如中石油、中石化进军新能源,它的新能源公司分拆上市,高管们又从中得到股权。中移动和中电信将其移动增值业务分拆上市,借着国家扶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旗号,扩大高管持股的比例,现在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已经有些小小的苗头,但还没有到疯狂的状态。总有一天会疯狂的,这样成千上万个亿万富翁将横空出世。
  
   其中之二是创业板公司的幕后推手——各种创投公司或投资公司,不再细说。
  
   这些都是老牌的房地产背后的新牌。
   然而这些只是短期的、显性的利益追求和目标,都不是黑桃A。真正的黑桃A将出现在另一个有着巨大潜力,将来必将取代房地产,却被今天那些被房地产冲昏了头脑的人们所忽视的行业——金融。
  
   金融将是一个被私人长期扼住中国经济命脉的行业,一个将在20年后产生中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行业。或许,今天,一个未来200年持续影响中国命运的金融家族正在形成中,而我们却无从觉察。
  
   目前还很难判断有具体的哪个人或哪个家族会成为中国的罗斯柴尔德,但是,可以预料的是,房地产之后的新贵就是金融,中国的罗斯柴尔德也必将出现。
   由于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并不直接相关,从事金融行业的这个群体将始终隐蔽地生长繁荣,而不会像房地产那样招摇过市又威胁执政根基。
  
     20或30年后,当中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横空出世的时候,人们将大跌眼镜——为自己今天的愤怒和误判感到惭愧,并自责当年是如何的幼稚。
  
   还是那句话:大家不用担心房价降不下来,即使降不下来,房价收入比也会逐渐降低,直到接近正常的水准。
  
   房地产是个利益集团的老牌的选项,所以成也老牌,败也老牌。老牌背后必然是新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铁律来的,谁敢说不是?
  
第5篇: 楼市拐点从7月10日开始(一)
  
     楼市的拐点不是大部分人认为的从今年4月的新政出台开始,而是从7月10号海关总署公布下面这组数据的那一刻开始。尽管楼价至今仍在上涨,但这正好为调控找到更好的理由,越往上涨,将来就跌得越深,楼价恢复之路就会越漫长。
  
  
  
  6月进出口超2547亿美元 创月度历史新高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0日 11:02 海关总署网站
    >>>点击查看新浪财经宏观数据中心
  
    上半年进口增速超出口增速
  
    海关总署10日公布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1至6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54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43.1%。其中出口7050.9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497.9亿美元,增长52.7%;贸易顺差为553亿美元,下降42.5%。
  
    6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值2547.7亿美元,增长39.2%。其中出口1374亿美元,增长43.9%;进口1173.7亿美元,增长34.1%。海关统计显示,6月份,我国月度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均刷新2008年7月的历史记录,均创历史新高。从环比来看,今年6月份进出口较5月份环比增长4.4%;其中出口环比增长4.3%,进口环比增长4.6%。
  
    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迅速。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6794.9亿美元,增长46.5%,高出同期全国进出口增速3.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212亿美元,增长36.6%,高于同期全国出口总体增速1.4个百分点;进口3582.9亿美元,增长56.6%,高于同期全国进口总体增速3.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出现贸易逆差370.9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则为顺差63.5亿美元。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5277.6亿美元,增长38.2%。其中出口3325.3亿美元,增长32.9%;进口1952.3亿美元,增长48.3%。
  
    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海关统计显示,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2194.2亿美元,增长37.2%。与美国双边贸易总值为1719.9亿美元,增长30.2%。日本以微弱优势超过东盟重新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上半年,我国与日本双边贸易总值为1365.5亿美元,增长37%。其中,我国对日本出口551.1亿美元,增长25.2%;自日本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46.3%;对日本贸易逆差263.3亿美元,增长1.3倍。同期,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1364.9亿美元,增长54.7%。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646亿美元,增长45.4%;自东盟进口718.9亿美元,增长64%;对东盟贸易逆差72.9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为贸易顺差6亿美元。此外,巴西跃居我国第十大贸易伙伴。上半年,我国与巴西双边贸易总值为263.9亿美元,增长60.3%。其中,我对巴西出口103.2亿美元,增长1倍;自巴西进口160.7亿美元,增长41.1%;对巴西贸易逆差57.5亿美元。
  
    从国内来看,今年上半年广东进出口总值3452.3亿美元,增长33.9%。同期,江苏、上海和北京进出口值分别为2146亿、1717.7亿和1443.2亿美元,分别增长49.2%、42.5%和60.1%。此外,浙江、山东和福建进出口值分别为1175.1亿、859.7亿和498.5亿美元,分别增长41.3%、41%和42.8%。上述7省市进出口值合计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83.3%。从出口方面来看,上半年,广东出口1955.7亿美元,增长27.5%。江苏和上海分别出口1224.8亿美元和834.7亿美元,分别增长44.4%和33.5%。此外,浙江、山东、福建、北京分别出口822.2亿、466.8亿、326.5亿和260亿美元,分别增长39.7%、34%、39.1%和16.1%。
  
    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速普遍加快。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4170亿美元,增长35.9%,高出同期我国总体出口增速0.7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9.1%。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1686.8亿美元,增长35.7%;机械设备出口1418.7亿美元,增长36.5%。同期,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速普遍较前5个月有所加快,其中服装出口532.3亿美元,增长16%,较前5个月(下同)加快2.9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356.5亿美元,增长32.3%,加快2.6个百分点;家具出口156.4亿美元,增长33%,加快6.4个百分点;鞋类出口156.2亿美元,增长20.8%,加快2.6个百分点。
  
    在进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进口均价同比普遍出现明显回升。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在我国进口的主要大宗商品中铁矿砂进口3.1亿吨,增长4.1%,进口均价为每吨111.5美元,上涨47%;大豆(3859,11.00,0.29%)进口2580万吨,增长16.8%,进口均价为每吨442.4美元,上涨7.4%。此外,进口机电产品3026.4亿美元,增长45.5%,其中汽车进口38.7万辆,增长1.7倍。
  
第6篇:楼市拐点从7月10日开始(二)
  
     为什么鲁迅能够一眼看穿中国人的国民性,而学贯中西的林语堂、胡适等文人气太重,理想主义色彩太浓,不着边际呢?答案是,因为鲁迅学过医。
  
     孙中山也学过医,甚至还行过医。而其他的政治家或者阴谋家,要不就是农民,要不就是知识分子,要不就是流氓,都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的问题出在哪里?更不会仁心仁术地对待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因为或者有仁心却无仁术,或者就是有仁术却无仁心,或者两者都没有。当然这方面扯的太远了,就此打住。
  
     具体一点来说,在中国,小到揣摩上司的心思,大到研究宏观经济,我们都必须深谙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渗透到我们骨髓中的文化基因,甚至还要懂一点心理学常识,否则,只会说:看不懂,也做不对。
  
     还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而西医动辄就量体温,测血压,照B超,搞一大堆数据,然后判断是吃药还是做外科手术。西方的经济学也是这样,建立数据模型,根据一大堆数据作为投资的依据,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经济学家往往不是优秀的投资家,——比如长期资本的失败。而优秀的投资家做投资的时候却并不完全依赖数据——比如巴菲特的抄底和逃顶。
  
     中国人传统思维中的“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思想,大部分人都理解,包括外国人如格林斯潘,索罗斯,巴菲特等都已经掌握到了。因为格林斯潘说出“非理性繁荣”,巴菲特说“别人贪婪的时候,自己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自己贪婪。”,索罗斯就更是行家了,哪里繁荣过头了,他就去捞一票走人。
  
     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的“阴阳”观念,就深奥多了,而且影响着从古至今的政治家,阴谋家们,关于阴阳的问题,实在太深奥,我也没资格深入阐述。在这里,我只取“阳奉阴违”中的阴阳两字的意思来阐述一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俗话说“面子”和“里子”是中国人的社交的核心要素。但是分析30年来的政经现象就不能简单地用“面子”和“里子”来说事了。我只能用另一个可能也不太贴切的符合现代汉语语境的词组——显性目标和隐蔽动机来观察和分析。
  
    30年来,由于改革的特殊性和政策推行遇到的阻力,我们经常看到的显性目标和隐蔽动机经常是分裂的,很少有一致的。比如改革开放的早期,"打左灯,向右转"就是一种常态。有时会比较一致——比如上世纪90年代,前任的铁腕调控——主要还是个性使然,不具常规性。而从04年开始至今的宏观调控则更多表现出显性目标和隐蔽动机的偏差甚至反差。
  
     一直以来,房地产的宏观调控都是在“保持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的显性目标下进行的,而背后的隐蔽动机却是不同的。上个星期,陈淮——国土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在凤凰卫视的一档节目中说,今后宏观调控将持续进行下去,而且和04到07年不同的是,04到07年是紧缩地根和银根的调控,而今后则是要建更多的房子。
  
    一语道破天机,04年,当人们听到“宏观调控”的时候,兴奋不已,以为是降房价的,而实际却是紧缩地根和银根,这样一来,房价自然越调越高。如今还是那句“保持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以及“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这样的显性目标,然而在这个显性目标下的隐蔽动机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把房价打下去,为经济转型做准备。然而已经没有人相信了。
  
     还有,为什么08年金融危机至今,政府一直坚持经济刺激,不惜一切代价要为已经破了洞的经济气球鼓气呢?显性目标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而隐蔽动机则是,避免前任的铁腕调控导致的后果——通缩,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另寻一种更为高明的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以示区别——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的效果更为糟糕。
  
  这里先插一段引子,关于海关总署的数据,下一节再分析了。。。
第7篇:楼市拐点从7月10日开始(三)
  
     我列出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并不是想详细分析那些具体的数字,其实,我也只是看了个大概,大致知道这是一个中性偏好的数据。海关的数据相对统计局的数据自然要精确的多,因为那是一张张的报关单加起来的,扣除走私的部分,相对统计局的闭门造车,精确度至少95%以上。
  
   一开始我也试图从这个数据上判断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是否真的好转了。后来,事实证明,对于楼市调控来说,判断经济是否好转已经不重要。
  
   前些日子,统计局的统计显示上半年GDP超过11%。这样的经济增长率公布以后,有人高兴,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其实是个坏消息,因为经济过热了,要降温,而且这样的数据正好给了经济降温的理由。所以后来就有人开始吹风:全年增长8%就行了,为了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经济增长放缓也是正常的,这样一来,下半年能有5%的增长就足够了,因为有了上半年的11%了嘛。紧跟着,淘汰落后产能的新闻不绝于耳,钢铁取消出口退税。
   隐蔽动机是什么,那还不一目了然?
  
   正如我在上一篇所说到的,分析中国的经济走势,特别是宏观调控,一定要分析出显性目标和隐蔽动机之间是怎样一种偏差,所以自从08年救市以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语录分别是:“保稳定保增长保就业”,“保八”,“防止经济二次探底”,“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即使今年两会后,房价暴涨一轮后,还是有声音说,“防止政策叠加负面效应”,直到这组数据公布前的几天,各大网站的财经频道仍在大肆报道,**在长沙考察时说:“宏观调控陷入两难”,分析师并由此预言: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可能放松,至少楼市调控不会再出新的政策。然后紧跟着又有:传央企授意拿地托市,似乎,08年底,楼市松绑的好事又来了。
  
   所以,即使今年4月,所谓史上最严厉的楼市新政出台,也不代表楼市拐点就此出现,因为我们无法捉摸显性目标后面的隐蔽动机。
  
   有时即使是有了正确的路标,也会有人不顾危险地开倒车。
  
   然而,自从7月10日上半年进出口数据公布后,这些声音就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没变,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维护金融稳定等,还有就是即使GDP增速放缓也是正常的等,这一次终于可以肯定:楼市调控的隐蔽动机就是把楼价打下来,为经济转型铺路。
  
   不信你看,今天的最新消息:
   李克强:坚决抑制房地产投机炒作,据新华社电 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市考察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建设时强调,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改善中低收入群众基本住房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
  
   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人再敢玩火了,从2010年7月10日开始。。。
  
   当然有人会说楼价打不下来,果真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