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食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7:50
 饮食失度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平衡饮食应当成为现代饮食科学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了解一下——

  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适量,在节制饮食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具体方法。被后世称为“医书始祖”的《内经·素问》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具体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腆满闭塞(腹部胀满堵塞),下为飧泄(腹泻),久为肠澼(痢疾)”。此后,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在节制饮食方面,继续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不暴饮暴食

  一次食量过大,使胃的负担骤然加重,于是引起胃痛、呕吐、腹胀、嗳气等症状,严重者导致急性胃炎、肠炎、胰腺炎、胃穿孔等。一日暴、十日寒,给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危害是难以弥补的。为此,宋代张果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也就是现代科学主张的“少量多餐制”。

  大饥勿饱食,大渴勿过饮。人在大饥大渴之时,最易一次吃得过饱或饮水太多,从而使胃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这是防止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的科学办法。唐代药王、长寿老人孙思邈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诫道。“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如果一旦出现饥渴难耐的情况,重温这些节食训诲或以此劝导孩子缓缓进食,渐渐饮水,就可避免身体受到伤害。

  饮食不可勉强

  出现厌食的原因,一是生理性的厌食;二是病理性厌食;种种心理因素也可引起厌食。不论哪种情况,只要没有食欲,就不应当“努力加餐饭”。积极的办法应当是:调整饮食制度,加强体力活动,参加娱乐活动,保持精神愉快,创造轻松的进食环境,烹制色香味形俱能诱人食欲的饭菜等等。关于勉强进食的危害,梁代陶弘景《养生延命录》曾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总之还是伤脾胃,而脾胃被中医视为人体健康长寿的“后天之本”。所以注意节食,保护脾胃,实在是健康长寿的关键环节。

  进食要定时定量

  孙思邈《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这对维持胃肠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规律性是十分重要的。明代《修真秘要》更说得明确:“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饥中饱,饱中饥。”这种饮食适可而止、常处不饥不饱状态的节食理论,与现代科学所主张的观点非常一致。

  胖人更应缩食

  古代养生家有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语出《太平御览》)。这句话中的科学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肥胖者必须通过削减主食(谷气)来加强元气(脏腑功能),这样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带来的一系列胃肠道和心血管疾患,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节制饮食的问题,早已引起全世界的极大重视。意大利学者考纳娄,于1958年所著《延身健身的可靠秘法》中提出“节食延寿”说。他自己严格遵守节食原则,每天只吃固体食物360克,喝液体饮料400克,结果他活到100多岁,而在83岁高龄时,据说还能骑马、爬山和写作。美国科学家谢尔登,从1928年开办“健身学校”达40年之久,通过节食调节生活制度,使数万名各种病弱患者恢复健康。苏联皮茨赫拉乌里教授,在他1975年所著《高加索人的长寿》一书中,为百岁老人制定的饮食原则是:食量适度。

  纵观古今中外养生家的经验,都十分强调节食对健康长寿的作用。所以在饮食养生方面,第一是要全面摄食,使营养平衡,第二是要饥饱得中,保持肠胃的正常功能。在这一前提之下,因人制宜地确定合理饮食制度。这便是古代养生家节食观给予我们的启示,也被现代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寿良方。  适时饥饿保平安。这是一种养生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治疗的方法。现代中医的经典中经常出现的‘损谷’就是饥饿疗法。在《红楼梦》中,晴雯感冒后几近痊愈,因补孔雀裘复感,病势渐重,便用了贾府中的风俗秘疗!即饥饿疗法,又慎服药调治,便渐渐好起来了。像患者这样病后不吃得太饱或者只吃清淡的东西,以防由于饮食问题导致复发,也是这种养生的方法。

  饥饿养生不是完全不吃或者真的让自己挨饿,而是在外感(常见的是感冒、中暑)或者是食滞(常见的是消化不良)之后,让不堪重负的脾胃有个休息的时间。从祖国医学角度来讲,饥饿养生是对脾胃的修复,是欲擒故纵。从西方医学角度讲,饥饿养生是让胃肠道中的物体排空,有利于粘膜的修复。当然,作为一种养生方法的这种饿和作为治疗原则的禁食不同,不是净饿,而是不要吃得太饱。中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活了73个春秋,就与他坚持节食养生有关。唐代名医孙思邈,活了101岁,也得益于节食养生法。                                            节食养生(一)
长寿之道,在于养生,养生之本,在于饮食,饮食之要,在于节食。这是古训。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告诫人们“饮食有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养生名著《太平御览》也指出:“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如今,古今一理,通过科学实验得到了证实:节食不仅能减少疾病,还有利健康长寿。但为何现如今芸芸众生很难做到节食呢?针对这个问题,在临床调查结果发现,有不少人在贪吃问题的认识上存有误区:其一,觉得吃得多比吃得少舒服,是一种享受。其二,觉得吃得越多营养就会越充足。其三,认为食欲是生理反应,要顺其自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如此才有利健康。
显然,以上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极不科学的。其实,吃多了并不舒服。人在吃多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反会加重胃、肠、肝、胆、胰等消化器官的负担,造成这方面的疾病。临床上也发现胖人多喜食肥肉和油腻食品,Ⅱ型糖尿病患者不仅嘴馋、食量大,而且喜吃甜食。如果按此种人的食欲所好,不仅不能增进营养,反而会加重病情。
节食要讲科学,应按各自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同情况制订食量标准。这里还有一个简便制订食量标准的方法,就是可以跟着感觉走:如果你没有胃肠疾病的话,但经常打饱嗝、泛酸、上腹部有胀满感、口臭、舌苔厚、放屁较多、大便不爽、易困倦、精神迟钝、手脚心发热和进食前及睡前口中、胃中尚存有饱胀感,这就提示您吃多了,应该考虑在进餐时要注意减少食量。
此外,节食还要讲究科学进食:除了进餐时要细嚼慢咽,还要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并多搭配汤品。这样就容易产生饱食感,可达到节食目的。归结成一句通俗的话,即:汤饱、菜饱、慢吃等饱。
                                                   节食养生(二)
公元1314年至公元1320年间忽思慧在元宫廷任饮膳太医,负责宫廷中的饮膳调配工作,是当时有名的营养学家。他结合自已的实践,参阅诸家本草、名医方术、民间饮食,在1330年编撰了《饮膳正要》一书,它是我国最早从营养卫生和健康长寿的角度来论证皇室烹饪调和的一部文献,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较为系统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对今天的饮食搭配、合理进食及治疗慢性疾病等仍有指导意义。
忽思慧在书中总结前代饮食养生经验,强调营养学的医疗作用,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重视粗茶淡饭的滋养调节搭配;从平衡膳食的角度提出健身益寿原则,主张饮食季节化和多样化,重视原料药用性能的鉴别,防止中毒;要求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早刷牙不如晚刷牙”、“酒要少饮为佳”、“莫吃空心茶”等。
忽思慧认为养生的理论核心是“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如何“守中”呢?这就要求“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等。人的“保养之道”重在“摄生”和“养性”。“摄生”要“薄滋味”(不追求华美的饭食),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借元气”,而“养性”则要“充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
中国饮食文化中一个积弊甚深的现象,就是有人吃得过饱,吃得生病,许多皇帝就是因此而丧命的,而忽思慧在书中大力提倡“食饮有节”,要求“生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这一饮食思想,确实值得发扬光大。
针对元代皇室饮食中过分追求五味的现象,忽思慧又提出了“五味偏走”的学说。这一学说源于《黄帝内经》中的一些观点,忽思慧对此有所发展,他根据一些病例指出:“多食咸,骨气劳短,肺气折,则脉凝泣而变色”,“肝病禁食辛,宜食粳米、牛肉、葵菜之类”。这些观点,完全合于现代医学。他主张“五味调和,饮食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疾,少者为益,百味珍馔,日有慎节,是为上者。”
忽思慧根据元代皇室和贵族们的饮食习惯和特点,从营养卫生学角度提出了不少关系健康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在中国古代养生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现代人的饮食健康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节食养生(三)
   (1)古人对节食养生的论述
先秦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尽数》中记载: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谓五脏之葆。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管子》曰: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
晋代张华在《博物志》说:所食愈少,心益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
中国记载寿命最长的李庆运,生于1679年,卒于1935年,他说:食不过饱,过饱则肠胃必伤。余二百多年,从末食过量。
     (2)老年学对节食养生的科学研究
20世纪30年代,美国奈尔大学的营养学家克来德-麦卡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限制一组小白鼠的热量的摄取量,但保证其他的必要营养;另一组小白鼠自由取食。结果,自由取食的小白鼠175天后骨骼就停止生长,而限制取食的小白鼠300天、500天、甚至1000天后骨骼还在生长。自由取食的小白鼠2.5年后全部死亡,限制饮食的小白鼠则活3-4年。经过多次重复实验,结果都一样。这就是老年学研究中惊人的麦卡效应。
为什么限制饮食可以长寿呢?一是限制饮食可以增强免疫功能;二是可以减少重要器官的发病率;三是有效地改善新陈代谢;四是有利于内分泌系统地调节;五是限食最佳开始期在生长期(青少年),并要做到长期持续进行。美国免疫学家奥福尔研究指出:限食可使肌体免疫力在老龄时候仍然保持旺盛,使免疫中枢器官――胸腺地紊乱得以推迟,从而延缓衰老的进程。如果能坚持限食,人类的寿命应该是180岁。事实上,人类是因为多食而早死地。美国动物学家罗依-瓦尔福特教授说,减缓衰老的第一条就是限制饮食,低营养能延长动物的寿命。在不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情况下,限制热量摄取,可以延长寿命,减少疾病,可以使衰老的过程放慢。
澳大利亚科学家布雷格尔在《饥饿奇迹》中说:饥饿是通向健康的道路,是通向体力上、智力上、精神上永远年轻的道路。
世界著名老年学家沃尔夫说:衰老本质在于饮食多,提倡进食谨慎,节食可以延寿强健。
可见,节食限食是延长寿命的灵丹妙药,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

                                                (3) 吃的挚言
                                                老在腿上 死在嘴上

                                                  贪吃贪睡 添病减岁

                                                 一日之忌 暮勿饱食

                                            宁可锅中存放   不可肚子饱胀

                                                 欲得长生   腹中长清

                                            寿命长短不在天 善处饮食得永年

                                               夜晚减一口 活到九十九

                                                 少食多滋味 多食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