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有害生物信息系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25:22
薇甘菊
编号: 175
>>查看更多相关图片>>
记录号: PL00175
中文名: 薇甘菊
英文名: Mile-a-minute weed,South American Climbe
中文别名:
拉丁学名: Mikania micrantha H.B.K.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菊目
科: 菊科
属: 假泽兰属
原产地: 热带南美洲和中美洲。
入侵地: 广东、香港、澳门和台湾等省区。
入侵时间及地点: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广东和香港,1919年在香港发现。
传播途径:   有自然扩散和人为扩散,且两者常相互关联。薇甘菊的自然扩散为其种子随风、水流等扩散,而人为扩散则是通过运输以及人为活动等携带传播扩散。薇甘菊原产中南美洲,其达到亚洲的远距离扩散,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入侵我国的香港、深圳等地亦未能排除人为因素造成的扩散;而在苗圃及其周边生长的薇甘菊的繁殖体(种子或枝条)可随苗木的运出定植而扩散。当薇甘菊成功定居后,所产生的大量种子为其成片成长提供了充分的种源。
为害特点:
被列入世界最危险的100种入侵种名单。薇甘菊于二战后被引进印度,用于装饰机场。1919年曾在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现广泛分布于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薇甘菊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藤本植物,英文名称为"一分钟一英里(1.6093 km)",形象地比喻其快速的生长和扩散。攀上灌木和乔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窒息而死,薇甘菊与其他植物竞争水和营养,也可通过产生化感物质来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对6~8m以下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经济林、风景林的几乎所有树种,尤其对一些密度较小的次生林、风景林的危害最为严重,可造成成片树木枯萎死亡而形成灾害性后果。薇甘菊是对印度和印尼茶叶生产构成最大威胁的三种杂草之一,还威胁到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橡胶生产。在萨摩亚,薇甘菊的入侵使得当地人不得不放弃椰子种植园,还有报道说薇甘菊造成大面积面包树的死亡。与此同时,薇甘菊还给油棕、香蕉、可可、林作物和牧场带来严重危害。在超过0.47 km2的广东深圳内伶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80%的范围遭受薇甘菊的危害,造成灾害性危害的面积已达0.8 km2,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危及到岛上的600多只猕猴、红树林、鸟类及其他动植物的生存,这些猕猴依赖为生的香蕉、荔枝、龙眼、野生桔及一些灌木和乔木被薇甘菊大片覆盖。此植物在台湾最早被采集的标本是1986年采自屏东万峦,在1990年代于台湾海拔1000 m以下迅速扩展领域,尤其是荒废地及无人管理的空地均为其覆盖。2003曾报导小花蔓泽兰已分布到中央山脉海拔1600 m山区。在果园或林地,蔓藤爬至森林树冠上层,造成重重覆盖,致使林木因光合作用量减低而衰弱。蔓藤覆盖林分冠层也改变鸟类的栖息环境,对野生动物生存有不利影响。新造林地因苗木及稚树高度较低,若未能实时进行除蔓作业,往往整片林地为其覆盖,无法挽救(郭耀纶等,2003)。
形态特征:
茎细长,匍匐或攀缘,多分枝,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幼时绿色,近圆柱形,老茎深褐色,具多条肋纹。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长4—13cm,宽2—9cm,基部心形,偶近戟形,先端渐尖,边缘具数个粗齿或浅波状圆锯齿,两面无毛,基出3—7脉;叶柄长2—8cm,上部的叶渐少,叶柄亦短。头状花序多数,在枝端常排成复伞房花序状,花序梗纤细,顶部的头状花序花先开放,依次向下逐渐开开放,头状花序长4.5—6.0mm,含小花四朵,全为结实的两性花。总苞片4枚,狭长椭圆形,顶端渐尖,部分隐尖,绿色,长2.0—4.5mm,总苞基部有一线状椭圆形的小苞叶(外苞片),长1—2mm。花有香气;花冠白色,管状,长3.0—3.5mm。搌部钟状,5齿裂。瘦果长1.5—2.0mm,黑色,被毛,具5棱,被腺体,冠毛由32—38(40)条刺毛组成,白色,长2.0—3.5mm。
生物学特征及发生消长规律:
多年生草质藤本。 自然次生林,水源保护林,果园,耕荒地,海岸滩涂,红树林。从水平分布看,薇甘菊主要集中分布在北纬21—24(24以北地区尚未发现),东经111—117地区。从垂直分布看,薇甘菊分布在海拔0—600m的地方,且主要分布在50—200m的低海拔地方,尤其是在山谷,河溪两侧的湿润地带。 花果期:在广东南部从8月至翌年2月。在花期,从现蕾至盛花期时间大约5天,开花后5天完成受精,再过5~7天种子成熟,即散布。 喜光好湿,但不耐阴和土壤干瘠;薇甘菊多发生在居民区附近的洼地、沟地、路旁、丢荒地等人为干扰强烈之处和疏于管理的果园、圃地。
控制方法:
预防和控制薇甘菊的蔓延是当务之急。在那些尚未受薇甘菊蔓延危害的地区,要高度警惕,密切监测,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措施以予控制或灭除。特别是农田、经济作物园、果园等要精耕细作,使薇甘菊难以入侵。在薇甘菊入侵的地方,则加以防除,防止其继续蔓延,加深危害。目前,对薇甘菊的控制一般采取人工、化学和生物防治三种方法。(1)人工防除:包括人工拔除和火烧的方法,效果较差,对人工清除的时间选择,清除方式及清除后的土地恢复尚待以后深入探讨。(2)应用化学除莠剂或其他化学物质的防除控制。
相关文献: Barreto RW, Evans HC. The mycobiota of the weed Mikania micrantha in southern Brazil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fungal pathogen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Mycological Research, 1995, 99(3):343-352.
冯惠玲,曹洪麟,梁晓东,周霞,叶万辉. 薇甘菊在广东的分布与危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