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英语口语的得体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47:51

【内容摘
浅谈培养学生英语口语的得体性

【内容摘要】言语得体是说话的根本原则,本文论述了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什么是言语得体。并分析了在英语教学中,造成英语口语表达不得体的原因。英语口语表达不得体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背景是制约得体性的一个主要因素。最后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使用得体的英语进行交际,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英汉两种文化因素的差异性,处理好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关系,处理好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从而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道、得体的英语进行交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得体性;英语口语
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人们用于交流的工具。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当我们用英语交流的时候,都要仔细考虑自己说出来的话是否与听话人的情况、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相适合。得体性是对口语交际最基本的要求,能否成功的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者在表达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的得体性。得体的表达能够促进交流,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人认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强就是口语流利,往往忽视口语表达的得体性,只要能把自己的思想用英语连贯、完整地表达出来并做到语音、语调以及语法正确,就算是可以了,但是在表达的过程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了一个人的形象、品德、学识、气质和修养;说话时,话语的适度和恰当,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交谈的气氛融洽,变生人为朋友,甚至化干戈为玉帛,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如果只注意是否流利是否正确,而不注意是否得体,就会被认为不礼貌,引起不愉快和反感,以致达不到交际的效果。影响英语口语表达得体性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中西方文化差异就是影响英语口语表达得体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规则,可是由于对英语文化,尤其是交际文化,所知不多,加之受母语的影响,在口语表达的得体性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使用地道、得体的英语口语进行交际,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让学生熟悉英语在各种场合的具体用法。本文将初步探讨英语口语表达的得体性。
一、对英语口语表达得体性的理解
言语得体既是培养口语交际的方向,又是培养口语交际的标尺。“事实上,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场合),对适当的人说了适当的话,这便是言语得体。言语得体不是语法或者修辞上的事,而是语言符号之外的事,即对人、对事、对社会规范、对道德规范、对价值观念上而言的事。”不看对象、身份、场合所说的话往往是不得体的,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话,遇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话,这些都是需要说话人的注意。得体性要求说话人既要注意、重视、保持自我,又要注意、重视、适应交际对象,同说话人的身份和风格保持一致,就是得体;否则,就是不得体。此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需要尊重东西方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东西方各自持有不同的文化礼节都没有因为他们离开自己的国家而有所改变,而是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是始终如一的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应该说不同的话,两种不同民族文化,常常导致对同一句话的反应迥然不同,同样一句话对东方人来说是得体的,对西方人来说却是不得体的。例如以下几个例子: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你吃了吗?”,外国人对这样的问候语就很不理解了,甚至引起很多不可思议的反应,比如,一位在中国工作多年的英籍教师谈到他在某大学教英语时,学生一见面就用英语问他“你吃了吗?”刚开始他感到很奇怪,后来见这样问候的人越来越多了,他感到很厌烦:“你们是不是说我没钱吃饭啊!”很长时间之后,才慢慢的了解到这是中国人的问候习惯。
为了体现相互关心,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你去哪里?”“干什么去啊?”“你多大了?”“你家里有些什么人?”“你干什么工作的啊?”“你的工资多少?”“你结婚了吗?”,但是讲英语的西方人是很尊重个人隐私的,这些个人私事一向被当作“禁区”,“我上哪里去关你什么事呢?”“干嘛你要问我的工资呀?”。在西方,对不太熟悉的人,这些是不宜过问的,否则就是失礼。讲英语的人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知道。如果有人打听别人的私事,那就是很不礼貌了。如果出于工作或者交朋友的需要,那么在打听隐私前必须先说明清楚,或者先自我介绍一番,而对于天气、工作、业余爱好、地方和国家性事件等方面,可以让人们随便讨论。
讲英语的西方人很难以理解中国人的谦恭客套话,如果你对一个外国大老板说“我刚参加工作,没有工作经验,对这里的情况不熟悉,请老板多多指教。”老板会认为你这种人没有进取精神,只能叫你走人。
学习英语还应该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尊重彼此的社会习俗,例如在翻译这个句子“海伦就像一只骄傲的公鸡,从来不爱搭理别人。”时,西方人会翻译成“Helen is proud as a peacock, and she never talks to others.” “孔雀”在中国人眼里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而公鸡因为常把头昂得高高地,尾巴翘到了天上,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子,因此成了“骄傲”的化身。但西方文化不注重孔雀美丽的一面,认为它们很骄傲,所以英美人在形容一个人骄傲、狂妄和爱慕虚荣时,就把他(她)比作 peacock。再比如在西方,男子可以当着姑娘的面说“How beautiful you are.”姑娘听了会很高兴,冲着男子一笑“Thank you!”但是如果对中国姑娘说这样的话,姑娘会很恼火,认为你在轻薄她。遇到大方的可能会说“哪里! 哪里!”听到赞美中国人的正常反应就是“哪里哪里”外国人却不明白“怎么还得说出哪里漂亮呢?”这种就是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引起表达不得体,产生交际障碍,在英语口语表达中是屡见不鲜的。在与外国人交际过程中,所有人都希望受到礼貌的对待,而不是无理的对待,所有人都希望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言语得体是最好的方式,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得体的表达。说得体话,做文明人,是时代的需要,是交际的需要,这对中国人来讲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表达不得体的现象
(一)表达不符合英语的习惯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往往是在中国环境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许多人在国内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在与外国人士交流时,受中国环境影响,表达出来的经常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让听者不知所云。例如一中国学生在告诉他的外籍教师“Denis himself doesn’t work hard, however, he is always red-eyed of other people’s achievements.”他的老师就感到很奇怪,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中国人说一个人嫉妒用“眼红”,但英美人则用“眼绿”来形容。英语的 green 除了表示颜色之外还有“嫉妒”的意思,又如:I was absolutely green (with envy) when I saw his splendid new car(我看到他那辆漂亮的新车非常眼红)。其实,英语中许多表示色彩的词汇都有特殊的含义,不能照字面去理解。再比如:He gave me a black look(他恶狠狠地蹬了我一眼);She visits us once in a blue moon(她难得来看我们一次)等。
(二)在口语表达过程中使用书面形式的表达方式
英语知识掌握多的学生有意识的使用他们已经学过的一些词语,可惜使用不得体,反而弄巧成拙,在口语交流中使用书面语,有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自由发言时这样叙述:Last week ,I went to the city in an attempt to  purchase a sweater which will help me to protect me from the terrible cold weather but I was so    disappointed and my efforts in vain…… 这位学生叙述的是进城买衣服那么一件小事,而且是在非正式场合下的自由发言,他竟连续使用了很多个庄重的书面语词语“ in an attempt to ,purchase in  vain”等来表达,显得很不得体很可笑。
(三)不熟悉没有掌握规模巨大的同义表达手段,不能随场合的变化而选择适当的表达手段,把一些临时学到的时兴的俚语俗语到处乱用,给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吸烟时,一般用“   Help yourself to something”,而不用“please.” 另外在举杯敬酒,请外宾干杯时,如果用“bottoms up”确实有点令人为难,如果用“cheers”以示敬酒,就显得更为礼貌、得体。“bottoms up”只适用于非正式场合,而且是在真的想让别人喝干时才用,在随便场合才用cheers!在一般场合这样说:“Here’s to the health of our friends!” 在正式场合应翻译成“Now allow me to   propose a toast to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四)忽视中英文表达的方式和规范不一样,礼貌原则也不尽相同
中国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的英语课堂上常用的“Good morning, Teacher"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 morning, Mr xxx"或"Good morning,Miss xxx"。
“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五)受中文习惯的影响,在英语口语表达的过程中常常加一些不必要的修饰语
“汉语中,我们可以这样说‘请给我们多提宝贵的意见’,但是在用英语表达时,我们就不必说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opinions,别人能提意见、建议,我们肯定认为是宝贵的,再用valuable 一词是多余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Your opinions will be appreciated.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用英语表达“他的病情好转多了这一汉语句子时,中国学生往往说成,His sick condition is much better.实际上        condition本身就表示‘疾病’(sickness, illness),所以句中的sick 也是一种无意义的重复。地道的表达方法是 His condition is much better. 或者更简单的说He is much better.”
三、造成英语口语表达不得体的原因
(一)学生缺乏对英语国家的风俗和惯例方面知识的学习,以及缺乏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不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
文化孕育着语言,人的一切活动蕴含强烈的文化因素,因此语言的得体与否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制约,用英语口语表达的过程中忽略了中英文化差异。“因为不同文化的国家有其独特的语言使用规则,有其得体的标准,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表达,用于不恰当的场合如与说话人身份不相符合,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甚至还会造成误解。”在汉语中得体的语言到了英语中就不一定得体了,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不同的风俗习惯对同一客观事物可能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比如“龙在我国是高贵的象征,而在西方, ‘dragon’(龙)却是一种可怕的形象,可用来指凶暴的人,因而外国朋友建议中国所指的龙最好不要译成‘dragon’, 可译成:the east dragon.”文化意识在外语学习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口语表达中,但是在我们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往往被忽视,经常出现满嘴英语,可是却体现中国文化内容。如:外国人说You have done very good job.中国人根据自己的文化意识回答No , no. 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而中英文化差异又很大,在与英美人士交流时,他们往往对于我们在语音和句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而对于我们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违反讲话规则的情况则常常认为是不懂礼貌.例如“圣诞节到了,学生给外教送一份小礼物时,常说:This is nothing    much, but please accept it.(礼物很轻薄,不成敬意,请笑纳。)这是典型的中国人自谦品格的表现,然而,外教很难体会到学生想表达的‘礼轻情义重’的心情。”
(二)中西方思维表达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一般具体型思维,擅长抽象思维,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节,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中国人恰恰相反,“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这种思维模式可称为具体一般型表达。”
(三)语境因素      表达得体与否与语境密切相关,任何语言的意义不仅来自词汇、语法、语音本身,同时也受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同一个英语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却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单词“thin” 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意义。
Everyone in our bedroom is thin.(瘦的)
The girl is very thin and she looks very beautiful. (纤细的)
The girl is so thin that she looks sick.(骨瘦如柴的)
又比如:“If youd kindly wait a minute, I will see if he is able to   talk to you.  Hang on a minute, love, and I will get him.
这两个句子表达相同的意思,都是对一个电话中的一个请求做出的反应,但是前者正式、礼貌,可能是年轻人对长者,而后者则反应出对话者之间的亲密随便。虽然两句话中的信息是一样的,但其中的用词不同。”
(四)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英语口语表达得体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很少从得体角度出发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往往是在脱离英语交际的真实情境里学习英语,许多老师往往只重视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包括发音、拼写、词法、句法等等,而忽视培养学生使用得体的语言,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学生和老师大量时间和精力是花在解决语言的正确性上面(主要是语法正确性,这对应付考试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使用语言的机会大大增加,如“自由发言”,使用语言不得体现象大量出现,主要表现为讲话时用词、句子太正式、像背书。
四、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口语表达得体
(一)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语言的社会语境,观察什么场合用什么语言比较得体     有意识的把口语表达与社会语境结合起来,不得体与母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有关。中文式的英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说英语者的本族文化干扰所致,因此,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用西方人的表达方式来说英语,学会正确恰当地运用英语、表达英语。
(二)教师应注重文化现象的讲解与学习    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是由民族、地域、时代等文化因素构成,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英语口语表达的得体要求跟汉语也有所不同。
(三)尊重彼此的习俗      例如,“西方人用‘How are you?’ 问候时,并不要将其视为一种对对方或个人状况的问候,事实上,这样的问候语背后并无任何关心之意,仅仅是问候而已,对这类问候的回答最好是‘Fine, thank you.’如果你对这样的问候的背景不了解,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回答您最近的状况的话,恐怕您的那位外国朋友早就听得不耐烦而找借口离开了。因此,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一旦发生文化冲突,我们就要站在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的立场给对方充分的理解,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众多不必要的麻烦与误解,才不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精神上或是经济上的损失。”
五、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得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和社会语境的支配,不会结合语境,不懂得英语文化,就不可能得体的使用英语。因此要不断积累一些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点,弄清不同语言背景后的文化特征。要进行恰当的交际,不仅句子要符合语法规则,用词恰当,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句子能和语境或文化、表达方式密切配合。
要】言语得体是说话的根本原则,本文论述了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什么是言语得体。并分析了在英语教学中,造成英语口语表达不得体的原因。英语口语表达不得体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背景是制约得体性的一个主要因素。最后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使用得体的英语进行交际,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英汉两种文化因素的差异性,处理好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关系,处理好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从而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道、得体的英语进行交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得体性;英语口语
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人们用于交流的工具。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当我们用英语交流的时候,都要仔细考虑自己说出来的话是否与听话人的情况、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相适合。得体性是对口语交际最基本的要求,能否成功的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者在表达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的得体性。得体的表达能够促进交流,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人认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强就是口语流利,往往忽视口语表达的得体性,只要能把自己的思想用英语连贯、完整地表达出来并做到语音、语调以及语法正确,就算是可以了,但是在表达的过程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了一个人的形象、品德、学识、气质和修养;说话时,话语的适度和恰当,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交谈的气氛融洽,变生人为朋友,甚至化干戈为玉帛,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如果只注意是否流利是否正确,而不注意是否得体,就会被认为不礼貌,引起不愉快和反感,以致达不到交际的效果。影响英语口语表达得体性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中西方文化差异就是影响英语口语表达得体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规则,可是由于对英语文化,尤其是交际文化,所知不多,加之受母语的影响,在口语表达的得体性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使用地道、得体的英语口语进行交际,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让学生熟悉英语在各种场合的具体用法。本文将初步探讨英语口语表达的得体性。
一、对英语口语表达得体性的理解
言语得体既是培养口语交际的方向,又是培养口语交际的标尺。“事实上,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场合),对适当的人说了适当的话,这便是言语得体。言语得体不是语法或者修辞上的事,而是语言符号之外的事,即对人、对事、对社会规范、对道德规范、对价值观念上而言的事。”不看对象、身份、场合所说的话往往是不得体的,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话,遇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话,这些都是需要说话人的注意。得体性要求说话人既要注意、重视、保持自我,又要注意、重视、适应交际对象,同说话人的身份和风格保持一致,就是得体;否则,就是不得体。此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需要尊重东西方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东西方各自持有不同的文化礼节都没有因为他们离开自己的国家而有所改变,而是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是始终如一的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应该说不同的话,两种不同民族文化,常常导致对同一句话的反应迥然不同,同样一句话对东方人来说是得体的,对西方人来说却是不得体的。例如以下几个例子: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你吃了吗?”,外国人对这样的问候语就很不理解了,甚至引起很多不可思议的反应,比如,一位在中国工作多年的英籍教师谈到他在某大学教英语时,学生一见面就用英语问他“你吃了吗?”刚开始他感到很奇怪,后来见这样问候的人越来越多了,他感到很厌烦:“你们是不是说我没钱吃饭啊!”很长时间之后,才慢慢的了解到这是中国人的问候习惯。
为了体现相互关心,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你去哪里?”“干什么去啊?”“你多大了?”“你家里有些什么人?”“你干什么工作的啊?”“你的工资多少?”“你结婚了吗?”,但是讲英语的西方人是很尊重个人隐私的,这些个人私事一向被当作“禁区”,“我上哪里去关你什么事呢?”“干嘛你要问我的工资呀?”。在西方,对不太熟悉的人,这些是不宜过问的,否则就是失礼。讲英语的人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知道。如果有人打听别人的私事,那就是很不礼貌了。如果出于工作或者交朋友的需要,那么在打听隐私前必须先说明清楚,或者先自我介绍一番,而对于天气、工作、业余爱好、地方和国家性事件等方面,可以让人们随便讨论。
讲英语的西方人很难以理解中国人的谦恭客套话,如果你对一个外国大老板说“我刚参加工作,没有工作经验,对这里的情况不熟悉,请老板多多指教。”老板会认为你这种人没有进取精神,只能叫你走人。
学习英语还应该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尊重彼此的社会习俗,例如在翻译这个句子“海伦就像一只骄傲的公鸡,从来不爱搭理别人。”时,西方人会翻译成“Helen is proud as a peacock, and she never talks to others.” “孔雀”在中国人眼里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而公鸡因为常把头昂得高高地,尾巴翘到了天上,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子,因此成了“骄傲”的化身。但西方文化不注重孔雀美丽的一面,认为它们很骄傲,所以英美人在形容一个人骄傲、狂妄和爱慕虚荣时,就把他(她)比作 peacock。再比如在西方,男子可以当着姑娘的面说“How beautiful you are.”姑娘听了会很高兴,冲着男子一笑“Thank you!”但是如果对中国姑娘说这样的话,姑娘会很恼火,认为你在轻薄她。遇到大方的可能会说“哪里! 哪里!”听到赞美中国人的正常反应就是“哪里哪里”外国人却不明白“怎么还得说出哪里漂亮呢?”这种就是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引起表达不得体,产生交际障碍,在英语口语表达中是屡见不鲜的。在与外国人交际过程中,所有人都希望受到礼貌的对待,而不是无理的对待,所有人都希望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言语得体是最好的方式,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得体的表达。说得体话,做文明人,是时代的需要,是交际的需要,这对中国人来讲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表达不得体的现象
(一)表达不符合英语的习惯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往往是在中国环境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许多人在国内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在与外国人士交流时,受中国环境影响,表达出来的经常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让听者不知所云。例如一中国学生在告诉他的外籍教师“Denis himself doesn’t work hard, however, he is always red-eyed of other people’s achievements.”他的老师就感到很奇怪,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中国人说一个人嫉妒用“眼红”,但英美人则用“眼绿”来形容。英语的 green 除了表示颜色之外还有“嫉妒”的意思,又如:I was absolutely green (with envy) when I saw his splendid new car(我看到他那辆漂亮的新车非常眼红)。其实,英语中许多表示色彩的词汇都有特殊的含义,不能照字面去理解。再比如:He gave me a black look(他恶狠狠地蹬了我一眼);She visits us once in a blue moon(她难得来看我们一次)等。
(二)在口语表达过程中使用书面形式的表达方式
英语知识掌握多的学生有意识的使用他们已经学过的一些词语,可惜使用不得体,反而弄巧成拙,在口语交流中使用书面语,有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自由发言时这样叙述:Last week ,I went to the city in an attempt to  purchase a sweater which will help me to protect me from the terrible cold weather but I was so    disappointed and my efforts in vain…… 这位学生叙述的是进城买衣服那么一件小事,而且是在非正式场合下的自由发言,他竟连续使用了很多个庄重的书面语词语“ in an attempt to ,purchase in  vain”等来表达,显得很不得体很可笑。
(三)不熟悉没有掌握规模巨大的同义表达手段,不能随场合的变化而选择适当的表达手段,把一些临时学到的时兴的俚语俗语到处乱用,给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吸烟时,一般用“   Help yourself to something”,而不用“please.” 另外在举杯敬酒,请外宾干杯时,如果用“bottoms up”确实有点令人为难,如果用“cheers”以示敬酒,就显得更为礼貌、得体。“bottoms up”只适用于非正式场合,而且是在真的想让别人喝干时才用,在随便场合才用cheers!在一般场合这样说:“Here’s to the health of our friends!” 在正式场合应翻译成“Now allow me to   propose a toast to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四)忽视中英文表达的方式和规范不一样,礼貌原则也不尽相同
中国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的英语课堂上常用的“Good morning, Teacher"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 morning, Mr xxx"或"Good morning,Miss xxx"。
“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五)受中文习惯的影响,在英语口语表达的过程中常常加一些不必要的修饰语
“汉语中,我们可以这样说‘请给我们多提宝贵的意见’,但是在用英语表达时,我们就不必说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opinions,别人能提意见、建议,我们肯定认为是宝贵的,再用valuable 一词是多余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Your opinions will be appreciated.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用英语表达“他的病情好转多了这一汉语句子时,中国学生往往说成,His sick condition is much better.实际上        condition本身就表示‘疾病’(sickness, illness),所以句中的sick 也是一种无意义的重复。地道的表达方法是 His condition is much better. 或者更简单的说He is much better.”
三、造成英语口语表达不得体的原因
(一)学生缺乏对英语国家的风俗和惯例方面知识的学习,以及缺乏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不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
文化孕育着语言,人的一切活动蕴含强烈的文化因素,因此语言的得体与否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制约,用英语口语表达的过程中忽略了中英文化差异。“因为不同文化的国家有其独特的语言使用规则,有其得体的标准,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表达,用于不恰当的场合如与说话人身份不相符合,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甚至还会造成误解。”在汉语中得体的语言到了英语中就不一定得体了,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不同的风俗习惯对同一客观事物可能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比如“龙在我国是高贵的象征,而在西方, ‘dragon’(龙)却是一种可怕的形象,可用来指凶暴的人,因而外国朋友建议中国所指的龙最好不要译成‘dragon’, 可译成:the east dragon.”文化意识在外语学习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口语表达中,但是在我们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往往被忽视,经常出现满嘴英语,可是却体现中国文化内容。如:外国人说You have done very good job.中国人根据自己的文化意识回答No , no. 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而中英文化差异又很大,在与英美人士交流时,他们往往对于我们在语音和句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而对于我们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违反讲话规则的情况则常常认为是不懂礼貌.例如“圣诞节到了,学生给外教送一份小礼物时,常说:This is nothing    much, but please accept it.(礼物很轻薄,不成敬意,请笑纳。)这是典型的中国人自谦品格的表现,然而,外教很难体会到学生想表达的‘礼轻情义重’的心情。”
(二)中西方思维表达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一般具体型思维,擅长抽象思维,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节,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中国人恰恰相反,“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这种思维模式可称为具体一般型表达。”
(三)语境因素      表达得体与否与语境密切相关,任何语言的意义不仅来自词汇、语法、语音本身,同时也受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同一个英语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却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单词“thin” 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意义。
Everyone in our bedroom is thin.(瘦的)
The girl is very thin and she looks very beautiful. (纤细的)
The girl is so thin that she looks sick.(骨瘦如柴的)
又比如:“If youd kindly wait a minute, I will see if he is able to   talk to you.  Hang on a minute, love, and I will get him.
这两个句子表达相同的意思,都是对一个电话中的一个请求做出的反应,但是前者正式、礼貌,可能是年轻人对长者,而后者则反应出对话者之间的亲密随便。虽然两句话中的信息是一样的,但其中的用词不同。”
(四)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英语口语表达得体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很少从得体角度出发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往往是在脱离英语交际的真实情境里学习英语,许多老师往往只重视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包括发音、拼写、词法、句法等等,而忽视培养学生使用得体的语言,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学生和老师大量时间和精力是花在解决语言的正确性上面(主要是语法正确性,这对应付考试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使用语言的机会大大增加,如“自由发言”,使用语言不得体现象大量出现,主要表现为讲话时用词、句子太正式、像背书。
四、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口语表达得体
(一)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语言的社会语境,观察什么场合用什么语言比较得体     有意识的把口语表达与社会语境结合起来,不得体与母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有关。中文式的英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说英语者的本族文化干扰所致,因此,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用西方人的表达方式来说英语,学会正确恰当地运用英语、表达英语。
(二)教师应注重文化现象的讲解与学习    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是由民族、地域、时代等文化因素构成,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英语口语表达的得体要求跟汉语也有所不同。
(三)尊重彼此的习俗      例如,“西方人用‘How are you?’ 问候时,并不要将其视为一种对对方或个人状况的问候,事实上,这样的问候语背后并无任何关心之意,仅仅是问候而已,对这类问候的回答最好是‘Fine, thank you.’如果你对这样的问候的背景不了解,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回答您最近的状况的话,恐怕您的那位外国朋友早就听得不耐烦而找借口离开了。因此,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一旦发生文化冲突,我们就要站在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的立场给对方充分的理解,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众多不必要的麻烦与误解,才不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精神上或是经济上的损失。”
五、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得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和社会语境的支配,不会结合语境,不懂得英语文化,就不可能得体的使用英语。因此要不断积累一些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点,弄清不同语言背景后的文化特征。要进行恰当的交际,不仅句子要符合语法规则,用词恰当,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句子能和语境或文化、表达方式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