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康:都市的想象与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05:44
高小康:都市的想象与发展 时间:2010-10-02 09:24 作者:高小康  主持人开场白:
  陈实:各位街坊、各位听众、亲爱的朋友们,“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五十一讲现在开始!今天的主讲嘉宾是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高小康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都市的想象与发展》。我们都生活在广州,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中,我们对广州的发展,对广州的形象都有自己的认识,也都有自己的设计。说起广州,可能就像我们说起北京、上海一样,这个城市的模样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或者钻进我们的心里,这些都可以说是都市想象。20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文化形态和公众心理的变化,中国的都市以不同的方式在表达着自己的形象,形成了各个都市不同的文化风景和文化个性。在今天的演讲里,高教授将告诉我们什么是都市想象,都市想象有哪些文化的要素。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都市文化想象的历史的变化,未来的都市想象和都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有哪些冲突和危机?
  高小康教授,是中大的名教授,他学术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中国文艺思想史、文艺美学和城市文化研究,近年来他的重点转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他是中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副主任,这个中心在我国目前是独一无二的。他是在城市的故事与大众的梦想之间,在世纪的钟声和美学的狂欢之间,在文化的喧哗和箫条之间,关注着当代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关注着文化的批判和流行的趣味。在文艺的都市化和价值追求的演变中,他找寻着游戏和崇高。高教授在生活上是一个丢了GPS就找不起东南西北的人,但是在课堂上他向来是以学术的深度和高度赢得学生们的喜爱。昨天我打电话给他的一个研究生,说高教授特别受女孩子喜爱。所以,今天高老师在我的本子上留言是“慢慢走,慢慢读,慢慢聊”,我们就在这个讲坛上跟高小康教授慢慢聊,看他今天能创造多少粉丝,有请!
  一、城市是作为想象而存在
  这些年来都市在中国,从8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改革开放开始先从农村开始,但是很快就转向了城市和城市化,乃至都市化。我从90年代开始做都市研究,有各种的研究方法,研究都市的建筑、都市的交通、都市的各种设施改造等等很多东西。而我研究什么呢?我研究的是都市的想象。这个好像和别人研究的不是一个东西,其实都是一个东西。都市是什么?一个大都市大城市它是什么?我们会想到可能是很多高楼,很多文化设施或者是服务设施,很多的人等等。但是这些很多很多,都不足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纽约、东京,它究竟是什么?实际上需要人们在脑子里构成,需要把各种元素整合起来,变成一个想象中的东西,那么城市才出现了。很多年前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到北京大学去上学,这孩子本来也是从边远地区去的,没有去过北京,非常的兴奋。当时北大在昌平做了一个分校区,新生都到那里去。他达到学校门口之后,就发现路边停着很多去北京的小巴在那里拉客。他当时就傻了,心想我不是到北京大学来上学的吗?怎么人家又叫问我要不要到北京去?因此你心里想的北京与在地理位置上的北京是有差别的。当然,今天的昌平已经变成了一个很标准的都市规模了,但是它是不是北京还是有问题的。我们在研究城市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要发展都市,你必须给出一定的指标体系来,如果最后不能建设起一种新的想象,你很多的工作就白做了。所以,这个话题的研究就是和我们每个人的体验相关的都市问题。
  我们先回到传统来看,这里有这两幅图,是关于从古代起我们城市怎么被想象的,左边的图是做了战国时代齐国临淄的模型。齐国的晏子到楚国和楚王见面,楚王想给齐国一个下马威以显示楚国的威风,就不让身材矮小的晏子从城门进去,而是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子进来。晏子就说,我如果到狗国去我就从狗门进去,我不知道我到的是狗国还是人国。楚王就只好让晏子进去了,然后又问晏子,你身材矮小样貌猥琐,齐国派你来,是不是齐国没人啊?然后晏子就说,齐国怎么会没人呢,临淄城是:“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意思就是临淄的人把袖子张一张,整个天都黑了,大家都挥一把汗,天上就像下雨那样了。后来大家就按照晏子的说法去想象当时的临淄有繁华,这个模型是尽了最大的想象做出来的。
  不过即使是现在也还是跟晏子说的有一定差距,现在如果是天安门广场搞3、4折的大甩卖,也许能张袂成阴,挥汗成雨,如果倒回去2千多年实在想象不出来。但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晏子想说什么?他想说的是齐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而伟大的国家通过什么表现出来?那就是有一个非常繁华的都市。一个国家的强大,是通过一个城市来体现出来的。首先一个城市就是一个政治实体,它整个的凝聚力,它的财富,它的人口显现出来。所以,后来有一个西方的史学家斯宾格勒说“世界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文明的发展与城市的凝聚力有很大关系,所以挥汗成雨就是一个高度发展的都市、一个非常强盛的国家的标志。
  另外这张照片是杭州做的一个宋城的景观,当然也就是假古董,模仿南宋时代临安的景象。我们老说宋代积贫积弱,弱是挺弱的,政治上是很弱;但是宋代不贫,尤其是南宋,南宋的发展尤其是都城的发展是非常发达的。很多我们现在的都市所想要有的东西,包括一些贫民的救助,我们到今天很多解决不了的社会公平问题,那个时候在临安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包括污水的处理,所以临安是一个很发达的城市。宋代词人柳永的《观海潮》里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来描述杭州的景象,据说这首词传到了金主完颜亮那里,完颜亮一看就非常向往,“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结果北宋就被金灭了。这个故事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却说明了一个从没到过江南的人,对于杭州这个大都市的一种想象。在后代人心目中,杭州作为一个繁荣、富足的城市,以及后来所谓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个天堂生活的想象,构成了我们对这个都市的理解。所以,一个城市的形象是让人想象的,我们把自己所知道的实在的东西,和也许在想象当中产生的东西整合起来,整合完成之后这个城市就形成了。城市是作为一个想象而存在,实际上翻开西方历史,雅典、罗马这些城市也是在不同时代的人心中构成的不同的想象。
  再看看当代的问题,这幅是我们珠三角的鸟瞰图,珠三角是中国80年代以来最先繁荣起来的一个都市圈。这张图是不断的涌入珠三角的农民工。这里说一说“山龟”这个词。一个香港社会学家马杰伟曾经考察过东莞,并写了一本书。东莞跟其他珠三角的城市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少的本地人口和大量的外来人口,东莞户籍人口160多万,而总人口100多万。最初人们为什么要到珠三角来?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很简单的物质理由,因为来的人多数是在欠发达的地区,那些地方就业的机会少、收入低,简单的说他们到珠三角就是来发财的。但是,马杰伟考察的时候情况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到了今天更不是这样了。到东莞来的,到珠三角来的农民工,和他原来生活的地方相比,他在这里生活的条件某种意义上更不如在家里,在珠三角他们要住在工棚里,吃很粗糙的食物,每天要干活10多个小时。钱也赚得不多,因为现在很多产业都向西部转移了,而且考虑到生活成本以及来回的车费也未必能挣钱。但是,人还是源源不断的来。马杰伟得到的答案是,虽然现在珠三角的物质诱惑力没有那么大,但是年轻人还是一定要来,因为如果没有到珠三角来的人就叫“山龟”,你到过海边就叫“海龟”,没有到过海边就是“山龟”,没有见过世面。就是说都市的发展中,一个方面我们想象都市应该是有什么财富,但是更重要的是都市构成了人们的一个梦想,人们所需要的一个对象。我一定要来这个地方,哪怕这儿不好,也要来看看。这个是人们想象中应该要去看的地方,这里可能有机遇、冒险,但是也要来看看。所以,对于当代人来说都市有作为梦想的意义,尤其是中国这几年高速发展的时候就更加明显。中国都市化的特点就是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吸引过来,农村就变成了老人和儿童的留守地,现在老人、儿童也走了。我的一个朋友在福建农村家乡援建了一个小学,但小学建成了以后没人了,一个年级只来了4个学生。为什么?大家都往都市走了,有些人把孩子带到城镇上学去了。其实条件也很艰苦,先不说发了财的那些人,农村人到了城里,家里的地荒废了,自己却到城里面拣垃圾,那么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呢?支撑他们的就是对城市的想象,所以我们在研究城市发展的时候,要知道城市到底在人们的想象当中是什么以及城市让人们期待的是什么。
  二、城市的符号要素
  1.建筑是都市重要的标志
  城市想象,其中有很多符号要素,第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建筑。“城市”这个词本身有两个词素,“城”就是指城墙,“市”就是城市里的商业中心。最古老的城市就是围起来,里面有商业。那么城市和建筑的关系就非常密切。这里有几张图片可以说明建筑的意义。这张照片是一个镀金的天安门的工艺品,上海的海派清口周立波他讲过一个事,他说他童年的时候爸爸妈妈带他到天安门,到了天安门之后他就大哭。为什么大哭?因为他认为爸爸妈妈骗了他,因为他看到的天安门没有放金光。天安门是要放金光的,不放金光的就不是天安门,这说明了建筑和一个城市的关系,是一个符号的要素。北京过去是皇权中心,建国以来就成为了国家的中心,政治、文化所有一切都集中到北京。这个至高无上就构成了人们对北京的想象,一直以来北京是以天安门为标志,体现着宏大的权力和神圣性。另外这张图就是体现天安门怎么被神圣化的局面。我曾经也参加过红卫兵,到北京去受毛主席接见,大家在天安门广场拿着毛主席语录,高呼“毛主席万岁”,这个时候天安门显得非常的高耸,建筑对一个城市的形象起着标志性的意义。天安门要代表北京,它就必然得是一个高耸的、巍峨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和以往的关于天安门的摄影都做得非常的高耸,如果画画的话也要画上金光,歌里也这样唱的“雄伟的天安门放射万道金光”。
  上海这个都市也有一个标志,那就是国际饭店。周立波说他小的时候这种地方上海人是进不去的,但是它却成为上海人确认自己身份的一个标志。我在70年代的时候到过国际饭店,当时就想进去看一看。当我推着旋转门进去之后,里面站着一个衣冠楚楚的服务生,他看到了我之后手一指,很优雅的动作,叫我再顺着门转出去,并说这儿不是你来的地方。所以,这个建筑也代表着一个文化背景,代表了一种身份。所以,建筑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在城市想象中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北京没有天安门就不是北京,上海没有国际饭店,那几乎也就不是过去大半个世纪的上海。所以,建筑是城市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要素。
  在后来的发展中,首先是1949年以后的当代中国建设,现代的城市印象中建筑有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楼房。楼房这个概念,不同于刚才讲的宏大的建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共产党快要胜利的时候,我们要建设一个新中国的时候,新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当时刘少奇形容过大家都能过上的幸福生活,叫“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一个从农村开始发展的革命对农村幸福生活的想象。50年年代进了城市以后,后来想象的幸福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所以,楼房成了后来我们确定幸福的一个标志,也就是城市生活是以楼房为标志的。另外这张图就是改革开放后的高层建筑,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规模的城市化中,全中国大概有60个以上的地级的城市,提出的规划都是要把自己的城市建成国际化的大都市。他们都有自己的概念,其中一个城市的规划者跟我说,他们已经查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那就是应该有多少多少高层建筑,而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多少多少高层建筑,我们现在只要再盖多少个大楼就是国际化大都市了。这种说法现在来看很可笑,其实今天的城市建设还是很在意这种指标体系。这个数字达到了,那个数字达到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说的这个背景支撑的是那个时代的想象,这个照片我们可以想像,这个城市形象来自于过去我们关于现代化的梦想,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形象。好莱坞拍美国现代的生活的时候,经常使用的背景就是照纽约,而且纽约的一个全景就是曼哈顿,因为那里有密切的高层建筑。所以,我们就想象,认为一堆楼堆在一起就是发达国家,建筑在我们关于城市想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城市景观是幸福生活的想象
  另外一个城市符号就是城市的景观。首先是建筑,要有城,然后要有市,要有生活的地方。这两张图片是关于城市美好幸福生活想象很重要的东西。人们为什么要进城市?因为城市是美好的,上海世博会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里面不光有高楼,还应该有幸福。黑白这张照片是一个50年代一部老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截图,哪怕你没看过这部电影,但是它的主题歌我们都记得,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浆》,这个电影和这个歌都在告诉我们关于幸福生活的想象。《让我们荡起双浆》就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景观,就是北京的北海公园。这两张照片的角度是完全一样,看白塔的位置就知道了。但是我们细看还是有一点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这里是栏杆,我们发现黑白图片栏杆大,彩色图片栏杆小。我们可以说拍摄的时候那个是镜头焦距不一样,但是白塔有却是一样大的。以前的电影拍的都是内景,后面都只是放着图片。这样后面的湖就有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幸福,就是有船,大家在那儿荡着双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景观,而是一种生活。60年代、70年代,大家每周休息一天,如果你想有什么娱乐的话,大家能够想到的就是逛公园和看电影。你要是谈朋友就一定是逛公园,所以这是代表了一个城市生活幸福想象非常重要的要素。
  后来又有了更多的景观,城市再发展的时候,宏大的街景成了另外一个要素。从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开始,很多城市都喜欢建一个巨大的广场,这个是大连的星海广场,是北京天安门的两倍。这个跟刚才的公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景观,刚才北海的那个湖还要弄得近一点,与我们生活如此接近,但这个街景和我们是如此之遥远。星海广场中间是一个五星,周围是环形路,你想到那儿去肯定是非常麻烦的。那么多车,那么宽的路,就算给你一个人行通道过去,但它是2个天安门广场大,夏天肯定会把你晒死,冬天海风也能把你吹死。所以这个地方不是让你去的地方,是让你看的地方;也不是让你走近看的地方,它是让你坐着游览车、劳斯莱斯、奔驰去看或者是航拍时才看的地方,是一个宏大的想象。这种街景构造了城市是多么伟大、多么壮丽的观念的想象,这是那个年代我们城市建设中更感兴趣的方面。
  另外一个是辉煌的灯景,这也是在现代城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灯景很有意思,在90年代很多城市都很热衷搞亮化工程。这张图片是东莞,不是大城市都做得如此的辉煌,实际上一个灯火辉煌的城市其实也是后来特别重要的一个城市想象。其实为什么城市那么热衷于亮化呢,把城市的夜间搞得非常繁华?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说是要招商引资,说外国人来了到中国来一看没有夜生活,一片漆黑,这样不利于招商引资。但后来我们发现外国的晚上其实都是黑的,人家没有说晚上一定要亮。纽约的时代广场偶尔可能会亮一下,其他地方晚上大多数都是黑的。我们在想象一个幻觉化的城市,夜间亮化了之后,城市就带上了梦幻的色彩,成了幻觉的想象。
  3.城市空间体现生活方式
  第三个符号要素是空间,所谓空间就是人在里面活动的空间。一个城市的特征就是通过特征性的活动和特征性的活动环境构成,这就是城市的特征空间。左边这两个图就是非常典型的北京的空间,天安门、天安门广场、长城,天安门是代表北京从传统到今天的权力政治、政治中心的标志,长城则是历史传统的标志。这两个活动空间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供外面的人来朝圣的,北京基本上是要让人朝拜的地方。所以,到了北京一定要到天安门留个影。在从前,去北京是非常困难的,首先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在什么地方?在北京不让你住,你要想在北京过一夜,你必须拿到省政府的进京介绍信,有一个专门的进京图章盖在上面你才能在北京住一夜,因此能到北京的都是非同小可的人物,除了有公务在身的,就是劳动模范什么。另外还要拉到长城去,这张照片是尼克松,是最早到中国来朝圣的美国的总统。所以,在北京之外的人看来北京最重要的想象就是朝圣之地。右边的两个图是上海,上面这个图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就是南京路,这是一个繁华的商业都市,所有的外地人到了上海去,绝不可能不去南京路的,到了这儿就证明到了上海的空间来了。当然,上海人会觉得南京路是外地人买东西的地方,上海人关于自己的活动空间有另外一个概念,我用底下的照片来象征。这张照片很有典型意义,这个是上海的恒隆广场,这个地方外地人不是很熟悉。对于上海人来说,它代表是上海百年积累的消费文化的一些很精微的地方,里面都是顶级奢侈品品牌店,而且上海的奢侈品品牌店和广州的奢侈品品牌店是及其不一样的,什么不一样呢?比如说在广州,像我这样打扮得随随便便的人,到丽柏、时代广场去,你说我要看劳力士表,售货员都可以给你试。这个不是说广州的服务员服务态度多么好,而是她真不知道你穿这个衣服里面口袋里有多少钱,在广州是搞不明白这个问题的。但是在上海非常不一样,在上海比如说像我这样的,我觉得也不算太烂,穿的衣服虽然算不上品牌,但是也不是地摊货。可是你进卡地亚去看看,那个服务员的目光,第一眼就知道你是来干什么的。如果知道你不是想来买东西的,她的眼光可以把你赶出去。有一次她虽然没能把我赶出去,但是她说了一句话就结结实实把我老婆直接赶出去了。我老婆说怎么卡地亚的东西没有挂上价钱签呢?那销售员说,主要是怕后面的零太多,把顾客吓住了。这就是特殊的一种文化心理,是在那个文化氛围形成的,上海人有自己的消费信念和方式。同时它也在向世界展现了一个面貌,所以这些都是这个城市空间的一些特征性的地方。
  茶楼是广州的空间特征,广州在人们的心目中,吃是非常重要的。倒不是说一定要把肚子塞饱,在广州吃是作为一种文化,茶楼的一个特点在其他地方都没有的。第一,它把吃贯穿到一天的生活方式中,茶楼有早茶,早茶完了之后是午餐,午餐之后有下午茶,然后是晚餐,晚餐后还有宵夜。人家一日三餐,这里是一日五六餐。这也是一种文化,是特殊的广州式的生活氛围。我为什么不举海鲜大酒楼的例子呢?那个只不过是时代造就的奢侈品,而广州的茶楼除了贯穿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之外,还贯穿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在茶楼里一家几代人都围着桌子一起吃,在吃的文化中还有家族亲情关系,这一点比北方强很多。在北方除非是特殊的日子,譬如说给老人家祝寿,才会一家几代人一起吃饭。进了茶楼,广州式的生活,广州市平民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历史就能体现出来。这是成都的茶馆,在里面除了喝茶就是打牌,这又是一个城市的生活空间特征。广州人生活节奏很快,很多生活内容,比如说谈生意都会在茶楼进行。但成都的茶馆就是一个纯粹的打发时间的地方,打牌、打麻将,可以一整天耗在那里。所以成都的生活节奏非常的慢,在这里就可以体现出来。因此,从建筑、景观到活动空间,这几个要素把人们对一个城市的想象构造起来了。人们说广州是什么样子,上海是什么样子,北京是什么样子的,没有这些东西的话那是构成不一个完整的城市想象的。
  三、中国当代城市想象的发展
  1.大都会恐惧
  把20世纪中国当代城市想象发展的线索做一个梳理。首先是30年代,我从叙事、故事中去寻找这个想象。这是根据矛盾小说改编的电影《子夜》,右边则是30年代上海留下的照片。《子夜》一开始,男主角的父亲吴老太爷从乡下到上海来了,他坐在汽车里觉得非常的恐怖,汽车发疯似的向前跑,他看到的就是排山倒海的灯光、建筑,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一杆地向他脸前打来。对面的车像一串怪物,头上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让人目眩的强光,一闪就过去了,看得吴老太爷全身发抖。同时他还看到什么吗?叮叮当当的黄包车,车上坐着少妇,旗袍的开衩很高,风一吹旗袍雪白的大腿就露出来了,他当场就晕厥过去,然后就中风,最后就死掉了。这就是大都会恐惧。中国是20世纪初开始出现大都市,西方的现代大都市会也就是19世纪才有的。美国作家德莱塞写了一部小说《嘉莉妹妹》,写的是一个乡下女孩到芝加哥闯世界,来了以后就发现一切东西都搞不懂,这个也是在现代大都会刚刚兴起的时候形成的大都会的恐惧,现代大都会在把我们同历史斩断,吴老太爷受不了死了,嘉莉妹妹受得了却变成另外一个人,但是她在乡下的男朋友后来根本都不认识她了,现代大都会把整个的文化切断再重组。
  2.光明的城市
  接着是50年代,那时关于都市想象有一个很重要的书就是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这个小说讲的是改造旧上海,特别是改造工商业者。这个故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旧上海的想象,是通过资本家表现出来。那时候要抗美援朝,一些资本家就想着利用这个机会制造伪劣商品或者偷税漏税,资本家们的生活都是在一些晚宴中,大家一起讲一些鬼鬼祟祟的事,他们属于一个夜间的故事。所谓夜上海,过去的上海就是以夜生活显现出来的。而小说里工人的上海是一个白天的上海,是一个光明的上海,是一个工作的上海。《上海的早晨》就通过白天的上海和夜间的上海的比较来说明怎样让一个城市变成一个光明的都市。
  3.城市的破产
  到了60年代不一样了,光明的城市破产了,从1958年的大跃进,经济崩溃,然后城市破产。当时的城市破产有一些标志,企业不叫倒闭,叫下马,人员不叫失业,叫下放了,下放呆在城市里不行,就得让人到外面去。我小时候生活在兰州,兰州在50、60年代的时候,理发馆、洗澡堂和商店的营业员都是上海人居多,因为上海容纳不了那么多人,产业破产了,就让这些人去支援边疆,这个时候的城市想象就不一样了。这张照片是《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海报,虽然是1949年的故事,但拍成电影是在60年代,里面讲的就是城市破产以后发生的事。解放军进了上海,发现上海虽然很繁华,但是上海很危险,除了美蒋特务会搞破坏以外,还有一个很可怕的问题,就是思想上的腐蚀。譬如一个女学生特别崇敬那个排长,而排长跟女学生相处久了以后不行军礼了,学着女学生伸个手说“嗨”!来了一个新兵,是个上海人,虽然也想要革命,但满脑子都是上海的生活方式,他的女朋友也一天到晚拉他去夜总会。在这个故事里面,都市是什么?都市是陷阱,是道德陷阱。50年代都市会给人带来幸福,60年代都市就变成是一个陷阱。这是另外一部电影,叫《千万不要忘记》,讲的是60年代的事情。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工人,他的丈母娘不是一个坏人,曾经经营过鲜货铺子善于钻营投机,她老在教这个女婿怎么样去生活。男主角本来是工人的孩子,但是他老婆和丈母娘是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渐渐地他也受了丈母娘家的影响,为了还债旷工去打野鸭子,还花148块买了一套毛料西服,这在当时是属于很高级的衣服了。这个时候被男主角的师傅以及厂里的党支部书记发现了,发现他的思想在堕落,然后就对他进行教育,也对丈母娘也进行种种批评,最后男主角觉悟了。这个故事是对传统意义上的都市生活进行批判,前面都市是一个陷阱,现在哪怕是都市一般的生活也是应当批判的,整个都市生活都不能要了。
  4.都市是陷阱
  另外一部电影《年轻的一代》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文革前了,是大规模的插队的前奏曲。故事讲一个学地质的大学生毕业了,他要到新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男主角有一个受了落后思想腐蚀的同学,这个人想要留在上海,就展开了积极的思想斗争,经过反反复复的斗争以后这位同学改造好了,最后也去了边疆。这个故事实际上包含的关于都市想象的寓意,就是要放弃都市。都市是一个陷阱,那里的生活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要离开都市。其实在当时,在都市破产的背景下,都市的确是不能按照常规化生存了。这是50年代、60年代都市想象的特点。
  5.空巢都市
  到了70年代的就出现了空巢的都市,《阳光灿烂的样子》写的就是空巢的都市。1968年老三届一起下放,所谓的老三届其实是包括了中学六个年纪和大学四个年纪一共10届的学生一起离开城市,也就是从16岁以上到26岁的人都走了,所以城市就变成了空巢,这是中国当代都市发展中一个很畸形的时代。另一方面,那老10届到边疆插队去了。《今夜有暴风雪》就是描述到黑龙江插队的知识青年在知道可以回城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崩溃了。当时建设兵团的团长扣住了返城的文件,直到最后一夜知青们才知道,引起了骚乱。女主角当晚正好获得站岗的机会,但是由于没人想起来给她换岗,结果冻死在驻地上。这个故事就发现都市变成了离开都市的人心里的一个心结,一个没有办法实现的梦想。所以,都市本身变成了空巢,但是它却成了人们心目中没有办法拔去的心结。中国人的都市情结在这个时候种得特别深,50年代的时候,让上海人去西北相当容易。但是到了70、80年代,你再让他们离开上海或者北京,就相当于把他们杀了。
  6.再城市化的过程
  80年代是一个再城市化的过程,那时的城市实际上已经没有了都市的特征。70年代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也没有什么都市的感觉,什么东西都得凭票供应,从火柴、粮油到自行车。当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历了一个再城市化的过程。王朔他的小说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例如《大撒把》、《大喘气》。王朔写的是两个空间,一个是北京,他是北京人。干什么呢?到广东去。为什么呢?那时的广东在酝酿一个人们想象的新的都市生活。这张照片是著名的高第街,广州高第街的小商品构筑了80年代人们关于一个新的现代化的都市,一种新的富裕的生活的想象。所以,全国地摊的东西,除了从惠东走私的来的以外,大宗批发的都是从高第街来的,重新构造着内地各个都市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再城市化的过程,随后就带来了现代化的想象。刘心武写了一本小说叫《立体交叉桥》,以前由于城市化的停滞我们的生活萎缩了,里面写了一代几家人都生活在那个房子了,到后来孩子长大了要结婚了,本来是哥哥和妹妹一起在桌子底下玩过家家,长大了以后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矛盾。而且他们居住的地方,传闻是要拆迁,要建起一个立体交叉桥。这是一个关于都市的现代设施、现代发展会带来幸福的想象,是现代化的想象。
  7.寻找城市精神
  到了90年代人们发觉现代化的想象过于简单了,又开始去寻找城市的内涵或者是城市的精神。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实际上在重新构造着一个关于旧上海的想象。它不是在极力的怀旧,而是在想一个都市应该有什么样的内涵。女主人公王琦瑶是上海一个小姐,从旧上海一直生活80年代。里面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个叫做“老克拉”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很有情调的人。他和别人不一样,不是赶时尚的东西,就喜欢穿美军的军用品,那个是1948、1949年发到上海的。他穿美式夹克,用吉利刀片,爱听唱片,用老莱卡照相机,他的生活是有情调的生活。后来周立波在讲大上海的时候也谈到不是说现代化就是上海,一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构成它自己的想象,上海话有自己的腔调,上海人的生活有自己的情调。上海在文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推波助澜的人物就是哈佛大学李欧梵,现在在香港中大。他告诉人们怎么在上海这样一个都市里面做一个有情调的人,例如你喜欢穿名牌衣服,那么你最好也要有一点名牌教授的书;如果你喜欢看好莱坞的新片,那你最好也要看看经典的黑白电影;你要喜欢流行歌曲,那么你也应该弄一点古典音乐;如果你要去欧美旅游的话,你得去看看美术馆;你要是喜欢《ELLE》时尚杂志,不妨也看看《纽约客》等等,这个叫有情调或者小资派头。这个城市是在构造自己的文化内涵,实际上从9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都在重新寻找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品味,寻找这个城市的中产阶级的特征在哪里,城市想象在往这个方面发展。
  四、城市想象发展和危机
  1.对传统的破坏
  2000年以后城市想象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发展和危机。我们知道发展本身的限制,会耗费资源、产生污染等等,以及高速发展带来的其他问题,首先是城市的发展在消灭传统。这幅图片是一个交通图,关键是中间的德胜门,北京残留的建筑德胜门被整个现代交通包围起来了,这个就牵扯到从2000年以来人们谈的保护旧北京的观点。北京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发展过程中丢掉的不仅仅是老建筑,还有北京的城市传统、城市感觉。这幅图是北京大兴的一个小区,小区很漂亮很整洁,我的姑姑和姑父一家,原来在北京四合院住的,拆迁安排他们搬到这儿来了。新房子很大,但是老两口感觉很凄凉,他们感觉被北京赶出来了,他们感觉大兴根本就不是北京。所以,城市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在把传统消灭的时候,也把人们的身份依存根据也消灭了,北京人找不到北京在哪儿,他们认为大兴不是北京,虽然那里的房子更宽敞。另外大兴有小区也接二连三的出现命案,很多都是因为仇富心理导致的,这都是在一个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危机,它把我们的记忆、传统破坏了。
  2.“前台”与“后台”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现在的城市发展一直在追求建设一个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城市,而美好就是更加奢华,更加现代。这里有几个城市的景观,都是让我们想象城市美好的一面,武汉有很繁荣的商业区,重庆有灯火辉煌的夜景。而下面这两个分别是阜阳,表面很整洁漂亮,但却出过无数贪官和大头奶粉的地方;和定西——中国最贫困、最缺水的地方,但照片里有这么优雅的一片水。这些城市让人看到的都是非常美的一面,乌托邦化了。这里面就产生一个问题了,是不是生活真的已经变得如此的美好的,定西是不是再也不缺水了,所有的城市都如此的繁荣了?英国有一个社会学家关于城市有一个“前台”的概念,就是城市里人们觉得更体面的显现,而不体面的地方叫“后台”,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城市的“前台”。
  跟大家说一个城市改造的故事,上海的蕃瓜弄是一个经典的案例,那里解放前就是一个贫民窟,住的都是逃荒来的灾民、乞丐等等。50年代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就成为了工人新村,住的是国企的工人,劳动模范优先。到后来进一步城市化这里又成为了现代商业中心。城市变得越来越繁华了,但是原来那些贫民到那里去了?城市的“后台”在哪里?城市的公园会有一些露宿者,他们没有找到合法的可以住的地方,但是城市的管理者会认为他们在公园里躺着很不雅,要把他们赶走。另外这张图片是日本的大坂城公园,这里面长期有失业的人员,政府不时的给他们救济。同样是没有地方住的人,在中国这里是不合法的居住者,没有了身份,这是现在城市乌托邦化遇到的一个问题。
  这个地方在上海还有名,这是一个白领小区,叫中海两湾城。这个小区里面每个房子都隔成了好几间,每一间里面住着这么多的人,这就是所谓的“群租”现象,最厉害的一套房子住了16个人,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到这儿来住呢?这些人在这个城市已经没有合法的身份,城市的改造中没有给他们留下空间,最后他们就像一种无意识的生物一样,像蟑螂、老鼠一样随便找地方来钻。这是城市发展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危机。
  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人们对广州的城市批评很大,说广州就像一个大的城中村。广州也有很漂亮的“前台”,中大的北门广场,拍照很美,但这个地方稍微拐一点就是城中村了。城中村被广州视为自己的疮疤,政府认为是自己的耻辱,但是城中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被人们忽略了:它构造了这个城市多种身份的共存。城中村是有历史的,这张照片是凤凰村,还有人民公社的字样,现在已经被拆掉了;这个六圣宫的牌匾,是嘉靖时期的。城中村一方面沿袭了历史,特别是有乡土的、农村的历史。另一方面那里是没有了身份、没有了居住地的人生存的地方。这个是拆迁之前的猎德,我觉得那是很有味道的地方。猎德有很多的祠堂,祠堂是家族的象征,广州的城中村一定要有河涌,一定要有祠堂,一定要有大榕树,这三个要素就构造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乡土的广州。这些祠堂是作什么用的?除了是老年人生活的地方以外,它还维系着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这儿贴红纸干什么呢?这是在龙舟比赛开始之前大家开始召集、集资的说明,城中村的龙舟比赛和政府举办的龙舟大赛是完全不同的,这实际上各村的乡民狂欢,猎德是处于几个城中村的交汇点,而且那里的河涌也比较宽,各村的龙舟到这儿来像是串亲戚一样的。比赛的时候放鞭炮,搞得像打海战一样。这种乡土生活和现在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城中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这儿它把这个城市的传统和现在,把“前台”和“后台”,把中产和主流的文化和下层人沟通起来,所以城中村是广州文化中非常有特征的东西。
  当然,城中村也有很多问题,里面脏乱差,住的人是三教九流,各种人都有。据说有一个报社的记者,住在城中村,楼上住的正是抢过她东西的飞车党。城中村里面小白领也有,飞车党也有,妓女也有,所以治安很乱。人们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拆掉。祠堂现在有还是有,但是成了祠堂大展览,全部重新挪到一块来了。村屋变成了这样的高大的建筑,现在人们担心出现另外一种事情,就是出现巨型村屋,拆迁后原来的村民都成了亿万巨富,但这些房子是他们的财产,他们不知道会不会把这些房子也像当初的握手楼那样分租出去。这个是后话,我不知道。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就在这儿出现了,我们的城市在乌托邦的过程中忽视了各种文化共生和城市与传统的关系,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可能会留下很多的问题。所以,我在研究城市,却得不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结论,而是觉得城市给我们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
  提问阶段:
  陈实:谢谢高小康教授精彩的演讲,在今天的演讲里面高教授通过建筑、城市景观等等这样一些视觉符号,给我们展示了城市行为的空间和生活方式。然后给我们带来了中国20世纪的城市想象的演变。尤其是最后,他给我们提示了2000年代整个城市的想象与发展的危机,通过一种现代化与传统的冲突,通过城市的乌托邦与文化的冲突来展示了我们整个城市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结尾,高小康教授说他没有觉得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而是城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非常感谢高教授。现在我们就按照论坛的惯例进行互动,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向高小康教授提出来。
  提问1:谢谢高教授。我的专业是城市规划,研究方向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空间,我们地理学有一个文化或者是社会转向,我看到您演讲的题目就想到一些人,例如索亚、卡斯特、福柯、洛杉矶学派,以及一些书,例如《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看不见的城市》等等。坦白说,高教授今天从建筑、景观、空间的维度,用时间排序论述城市从恐惧、光明、批判、放弃到现代化的过程。我有两个问题想向您请教,第一个是你解释的城市的想象是城市这个客体的印象和反射,实际上就是城市的意象,即“Urban Image”。我对想象这个词是很期待的,我并没有给它设一个边界,但是今天您通过茶馆、电影的分析,我觉得自己还不够满足。我读的西方的东西,例如索亚通过对洛杉矶很多个方面的分析他得出第三个空间,在世界上的都市批判很认同的东西,我觉得您通过的这种分析也很细,在国内也很新,但是我还是不满足,我们学术上有一个所谓的理论对话、学术关照,我想知道你对于西方的这种观点可以进行怎样的对话。另外一个问题,是时间与观念的脱节,我们一方面说都市不好,但是我们都生活在这个都市,我们一方面批判这个城市,但是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个城市就离开了批判原地,所以我们一直都在矛盾中。我所关注的是想象的主体是谁,谁在想象,谁有权力在想象,谁在被想象?
  高小康:关于第一个问题,你不满足首先我想跟我的专业水平有关系,此外你这个问题可能适合我们再做一个学术研讨会,当你满足的时候,可能会带给其他听众一种困惑。我基本上是把我的思路的方向点到即止,其实我也很欣赏一些西方的城市研究者,其实城市的意象的概念跟我的都市想象还不完全一样。而且我的这个分析方式和一般的后现代艺术分析也有一些差别,这个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果有兴趣我们都可以再交流。另外一个问题是说谁在想象,核心的问题就是关于想象的主体在哪里,这个东西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我讲到各个年代想象的主体是隐没了的,说白了是一个意识形态在构造这种想象。现在的问题恰恰就在这里,这个文化的危机在哪里?就是想象的合法性。一个农民工来做想象,和一个城市的建设策划者和城市的中产阶级他们的想象,这个问题被忽略了,这个问题应当是要进一步探讨的。
  提问2:您好高老师,我有四个简短的问题向您请教。第一个问题是我上周在坐车的旅途中发现的,在客村有一个创意园,我记得以前是一个服装的厂,我在车上路过的时候外围已经添置了红砖。因为早期的时候我进去过,感觉很舒服,但是那天我看到那个门的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这一整个片区让我觉得有了一种距离感,觉得非常的硬。上周还有一次我是在黄埔的一个码头,左右两侧建筑起了有点像苏州或者是安徽色调的建筑风格做了一些小生意的作坊,那一瞬间我的感觉好像跟广州这个都市有一点距离,我想请问的问题是在提出对建筑改造的人他们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想法,政府对于这么一种建筑的支持是不是意味着它在进行都市发展的过程当中,它也想见缝插针去尽可能的挽回一些传统的文化,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民间有一个说法,我们政府在大幅度的利用我们的资源去进行招商引资,进行经济建设,之后再用获得的资金去大幅度的保护我们的环境,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根据您刚才讲到,我们在用一砖一瓦在堆砌我们的城市,在各种建筑拔地而起的过程当中,在霓虹灯丰富我们夜生活的过程当中,您也提到了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那么有没有可能城市往下发展下去反而是纯朴的回归。最后一个问题是您心目当中所向往的都市发展是什么?谢谢。  高小康:第一个问题,你讲到创意园改造,这些都是对现代建筑的改造,我听你的口气是你觉得不满意,改造的人他自己有他自己的想法,政府是不是也在支持他这样做,关于政府的支持,这个我们不去多谈,因为这个东西很复杂。这两个东西我现在不能简单说他们做得好还是不好,要批评他们我还需要更仔细的调查。但是,简单的模仿风格我认为这个是不适合的,我们岭南应该有我们岭南的风格。就是说我们在建筑风貌的做法上肯定是要多元发展,但是如何去做得更好,其实这个是需要下功夫的,不能一概而论,在什么区域和什么环境氛围协调。大规划政府还是不错的,但是具体过程当中牵扯到很多商业的利益,或者是特殊的阻碍。每一届领导都要见到效果,这就会使得很多规划真正长远的,有价值的很少,这个是常见的现象,这也是我们和政府官员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要遇到的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如果说他去做保护,这未尝不是一个好事,怕是赚了大钱之后没有花大钱来保护,只是唱高调来保护,这个就麻烦了。我们北方有一个难听的话,说大话使小钱,这种事往往会发生。前面的大钱已经花了,这个没得说了,以后该怎么做这个是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后面的投入,我觉得不是更大的投入,而且是更加合理的投入,如果现在不保护,我们未来发展的空间就没有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你觉得现在的发展正在转向更加纯朴,我刚才讲到,实际上从90年代以来人们关注城市建设正在逐渐和原来简单的那个规模、先进这个方向发展转向更多层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向更有传统意味的,或者更纯朴的方面回归的愿望是有的,某些风格上也是有的。但是城市的发展真正向乡土回归,我觉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发展的整个趋力和动力性是如此之大。有时候给一个景观把它由豪华变成纯朴,费用还更高!所以说我城市越发展问题越多,而不是简单的越来越美好,这个都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我想象的未来城市发展,老实说我反对的定式的形象。人的力量可以靠智慧把这个城市变得非常之完美,我觉得这个带来最大的问题是20世纪普遍的城市规划,没有留出该留的空间。所以,我想象的城市应该还是有自由发展空间的,有多元的文化共生的,有一些不完美让人们去期待发展的余地,简单来说就是这样。
  提问3:您好,现在很多市郊的别墅区环境都很好,返璞归真的生活是不是一个主流?
  高小康:别墅所标榜的那个生活不是我想象的那种生活,如果城市建成别墅这个样子它只是城市非常小的一块地方。记得我在南京做南京城市规划的时候,做得非常漂亮的城市规划,它定的目标是联合国最佳人居城市,有一个专家说你这个定位少了一个字,应该叫“最佳富人居住城市”。那种山水、园区非常好的东西有时候会非常恐怖,河南有一年黄河断流是因为黄河水被大量的引入园区去建立景观。我迄今为止看到的别墅我没有一个是生态的,我基本上认为都是在破坏生态,破坏资源。举个例子,如果别墅你有大片的绿地,我们知道养户绿地是破坏水体、土壤,你耗用大量的水源也是对整个水环境的破坏,你占用那么大的空间之后,对城市整个生活环境和人居的关系也是一个破坏,其实我对别墅并不看好,这是我的一个观点。生态的观点也要注意,东莞理工学院的设计就请了一些高手来做,它们留着的荒坡是湿地,这样有利于保护环境,如果做成水池就很漂亮,但水池对生态的破坏很厉害,你得把下面封住。我们知道圆明园的水池曾经闹出很大的纠纷来。所以,我们看起来很好的东西,包括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球场是生态的大害。所以,我们要讲生态,要讲整个环境的关系,不是一点一点的,我们一个是要考虑人们共生的关系,不能是一部分人共生的关系。
  提问3:以前有一个楼兰文明,这个在当时是不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想象?
  高小康:因为这个是已经消失的文明,和我们这个说的话题不是完全吻合的东西。我们讲城市想象,我们有一个想象的图景。当时在那个时候的人,他们怎么样去体会这个城市,我们现在不好回答,因为我讲到,讲到战国时代齐国从晏子就知道他是怎么去想象城市,宋代怎么去想象一个杭州,因为我们有古代的留下叙述作为证明,否则我们想的是现代人的想象。所以,想到古遗址这是我们关于对历史的想象。
  陈实:您的问题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高教授讲的是城市的想象,你那个是叫文明的想象,这个可能是另外一个课题。
  提问4:感谢高老师的精彩讲座,您最后谈到了广州的三旧改造和城市乌托邦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首先我认为我不反对城市的任何乌托邦化,只要是党认为的都是正确的,但是我想城市越来越漂亮了,楼越来越高了,但是邻里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一个老太太摔倒了很多人围观没有人去管。城市越来越好了,但是人性好像越来越远离了。现在有好多人劝白领逃离广深,我想问的是谁把人性逼离了城市,而又有谁能把人性回归到城市。
  高小康: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了,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简单来说,西方有一本书叫《西方的没落》,人在城市之间是植物性的存在,我们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像植物一样生长。首先,城市本身的发展就在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最具原始的生态关系在破坏。在城市越来越走向当代大都市化的时候,也就把一个本来自然的人的关系也在破坏掉,当人密度越高的时候人就自然越紧张,我们现在看到问题几乎是文化的通病,财富越增长的时候,实际上也带来欲望的增长,而且财富不公平。这样问题都跟着来了,所以从根子上来说,我觉得现代都市的发展是伴生的问题,这个问题谁能够解决它,谁能够完美一种完美的人性,我对此持一种悲观的态度,但是我们只能想我们在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中我们能不能做得好一点,我们能不能在城市的发展当中,有一些问题不是说把它改好一些,而把它变坏的节奏变慢一些。比如说我们这个社会资源在耗竭,地球的温度在升温,我们只能想资源的消耗能不能再慢一些,温度升得再慢一些。现在我们邻里的关系很糟了,我们能不能让它不那么更糟。
  提问5:刚才那位先生提到城市想象的主体,我自己感觉这个主体应该是不断变化的,像任何政府建设城市都有一定的民意基础,可能在30年代城市想象的主体使一些刚进城市的乡村人,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是深恶痛绝的,觉得自己的传统就是落后,所以他们想象的城市就是非常繁华,到处是高楼大厦,是灯火通明的不夜城。到了50、60年代,他们想象的主体还保留了一些乡村传统记忆人的想象,他们还想保留乡村纯朴的民风,对城市里面的勾心斗角有一点恐惧,所以他们想改造这个城市。当代的城市想象主体会不会是一些已经丧失了传统记忆的人,他们做了很多好像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更加是丧失了传统的景观,导致出现现在那么多城市的问题。我请高教授分析一下,我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有一定的根据,谢谢。
  高小康:刚刚讲的这个内容你听得很仔细,想象的主体在不同时代是在变化的,而且现在城市的危机跟构造想象城市主体有很大的关系,当你建设一个城市乌托邦的时候,你想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个是谁需要想象?是需要它的人想象的。实际上还有个问题,飞车党也有他的利益,我们只看到了这部分人,比如说一个中产的人或者主流社会的人,住在城中村的人他们的想象是什么,这些就构成了城市认同的冲突,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近年来我在做的很重要的事情,包括我的博士生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去发现这些关系,实际上我们被忽视了或者掩盖了的,不同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想象的冲突,这是使得未来社会发展更和谐的研究的基础。
  陈实:我想是这样的,高教授今天的讲课,我的感觉是对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和课题,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和课题,我们将来可以采取很多方法,比如说自己的学习,也可以和高教授进行交流、探讨。就像我们文化论坛一样,我们文化论坛有一个口号,叫做“重建中国价值,回归高尚生活”,我觉得我们每一堂请的这些嘉宾,以及我们每一堂课我们都是朝着这样一个目标在前进,我也希望我们的这个论坛以及我们请来的嘉宾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东西。但是,一堂课,一个半小时的讲课不可能解决问题,我们只是引起大家的思考,引起大家通过无数次在论坛上的交流,无数嘉宾的交流,我们共同走向这样一个目标。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知道下面还有很多人想提问,但是时间已经很晚了,我现在代表大家给高教授提一个问题,高教授,请您用两到三句或者三到四句给我们解释什么叫文化?
  高小康:简单来说,我觉得文化是这样的,实际上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期待整个构造起来的就是文化。  陈实:谢谢高教授关于什么是文化的第五十一种解释,祝大家身体健康,身心愉快!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仅供学术参考,其中观点仅代表发言者!)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gzc/article_2010100220768_3.html ]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gzc/article_2010100220768_2.html ]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gzc/article_20101002207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