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风暴中的不沉之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26:44
作者:星空下的小屋    文章来源:经济风云    点击数: 169    更新时间:2007-12-1
美国金融风暴中的不沉之船
星空下的小屋
对国际经济比较关注的读者都知道,最近美国的金融业发生了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动荡。这个金融体系最先崩溃的是次级按揭市场。由于付不起银行贷款房子被银行收回拍卖的案例达到了几十年来最高的程度。风暴很快延伸到华尔街,而且影响迅速波及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中东、甚至香港和中国。速度之快不亚于两年前席卷路易思安娜州的 Katrina 飓风。从此可见,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从十月份以来,华尔街几乎每天都会爆出动辄几十亿美元亏损的消息。美国的就业、消费都开始感受到这个风波带来的影响。近两个星期投资者更是沉浸于美国经济会进入萧条的恐惧之中,导致股市急泄。有分析家认为,美国的经济其实已经进入萧条。
美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也是最复杂的一个金融体系。很多人对这次金融风暴的来由并不是十分清楚。大家都知道这次金融风暴是由次级按揭市场引起的。所谓的次级按揭市场 (subprime market) ,简单说来就是指那些风险比较大的按揭。这些人由于收入比较低,信用历史不够好,还不起贷款的机率也就比较高。这批消费者为了从银行那里贷到款买房子,就要比那些信用好的人付更高的利息,以补偿银行承担的高风险。好在有房子做抵押,一旦付不起贷款,银行可以把他赶出家门,把房子收回拍卖,回拢资本。但毕竟这是一个两败的结果,因此一般来说银行会仔细评估贷款人的风险。如果风险太大,利息再高,还是不会贷款给你。
然而最近几年美国的按揭市场开始发生一些变化。简单来说就是金融业,包括按揭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hedge fund)等金融机构开始追逐这个次级按揭市场。这个市场的高利息就象血腥吸引着追逐高收益的鲨鱼。几年前香港的汇丰银行收购美国的家庭融资公司 (Household Financials) 就是看中了这家公司拥有美国着最大的次级按揭市场。
其实这些金融巨头并非愚蠢。之所以敢于追逐明知风险比较高的市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金融业近些年兴起的按揭贷款的证券化 (securitization)。银行把款贷给消费者之后,不再继续持有这个贷款,而是把这个贷款像应收账目 (Accounts Receivable)一样卖给其它的金融公司。然后这些贷款流到华尔街,经过打包、切割,再像其它金融产品一样在市场上出售。这些金融产品被称为“债权抵押证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简称为CDO。不仅华尔街的各大银行都有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投资在这些 CDO 上,而且很多基金,甚至包括通用电器的短期货币基金也间接地收到影响。这样一来,风险就被分散到整个金融业,甚至外国的投资者。由于这些 CDO不像股票 一样在公开的交易所进行,而是通过私有的渠道 (private distribution channel) 交易,透明度低, 美国的证监会也难以监控。
由于自己不再独自承担直接的风险,那些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按揭公司、银行便无所顾忌地大量兜售这些次级贷款。明知有些人的经济能力有限,还是以低首付、低利息为诱饵,使很多人超越自己的经济能力去贷款买自己实际上负担不起的房子。其实所谓的低利息只是开始几年(3年或5年) 。 这几年过后,利息重新计算。新的利息一般会比开始这几年的利息高得多。这种贷款称为“可调整利息的贷款”(Adjustable Rate Mortgage), 简称 ARM。这种人为创造的需求也使美国的地产市场 在近几年迅速上升。有些地区(如迈阿密)再加上投资者的炒作,房价更是狂涨。更有的楼盘每个小时的价钱都不同。有的人交了押金,但开发商把押金退还客户,回头就以更高的价钱出售。其中的案例就包括佛罗里达州一个以传奇人物 Donald Trump 命名的楼盘。
然而,纸毕竟是包不住火的。银行放的毒最终还是会流回来。当上千万的次级按揭消费者在 ARM 到期面临高得多的利息的时候,还款开始滞后,然后是彻底付不起款。银行只好收回房子拍卖。因为银行急于收回资金,这种拍卖一般都会赔钱。回收的房子越来越多,开始导致房价下滑,地产市场萎靡,开始出现负资产。房价的下降使很多人重新按揭的设想破灭。这种恶性循环循使得这个肿瘤越来越大。从对风险的追逐到对风险的恐惧。资金成了宝贝。哪家银行都不愿再随便贷款给别人。美国的借贷、信用、和清算度 (liquidity) 陷入危机。而且,这个风暴迅速地波及全球。 风险的
分散也是风险的扩展。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见势不妙,在9月份先发制人,超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大幅度减息 0.5 个百分点。又在10月份再减 0.25 个百分点。同时还向美国的金融市场注入上千亿的资金,试图给借贷市场打一剂强心针。几个受此风暴影响的国家也纷纷效法。8月9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向市场注入$240亿美元,欧洲中央银行注入$1300亿美元。第二天,欧洲中央银行再次向市场注入$840 亿美元,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再加 $380亿美元。此外还有日本银行的$85亿美元、澳大利亚银行 $42亿美元。最近一次在11月1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又向市场注入$410亿美元。这种通过货币供应的调整来影响经济是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税收政策) ,也是 货币主义的中心思想。以刚刚接替格老上任的联邦储备银行主席 Ben Bernanke 的话来说,就是要把任何使美国经济步入萧条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联邦储备银行大幅减息 0.5个百分点的当天,华尔街一片欢腾,股市大涨。大家松了一口气, 觉得我们可能已经逃脱了经济萧条的厄运。谁知好景不长,十月份,华尔街几家最大的银行开始爆出坏消息。10月24日,美林证券 (Merill Lynch) 宣布因为次级按揭市场的影响将冲销 (write down) $79亿美元的资产,造成第三季度亏损$22.4亿美元。10月30日,美林的董事会主席和CEO Stan O'Neal 决定退休。董事会开始物色新的掌门人。几天以后的周末,人们刚刚从因为夏令时结束而多得的一个小时的睡眠中醒来,花旗银行便宣布他们因为次级按揭市场的影响将冲销$80亿至$110亿美元。
董事会主席和CEO Charles Prince 11月5日宣布辞职。花旗银行由曾任美国财政部长的 Robert Rubin接管。11月14日,美林证券任命现任纽约股票交易所的CEO John A Thain 为其新的董事会主席和CEO。 华尔街两个巨头就这样在顷刻之间倒在次级按揭市场这个美丽的毒物上。
除了这两个巨头,华尔街上几乎所有的大银行都有数十亿的损失,包括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的$37亿美元,熊士坦(Bear Stearns)的$19亿美元,美国汇丰银行的$34亿美元,英国Barclays银行的 $27亿美元 (13亿欧元)。此外,据估计Lehman Brothers和瑞士银行(UBS) 也将分别减记$38亿美元 和$106亿美元。11月19日,高盛更将花旗银行的股票降级成“抛售”,并估计花旗银行最终可能 要冲销 $150 亿美元。同一天,瑞士再保险银行 (Swiss Re)也宣布要冲销$10.7亿美元。这说明受次按 影响的不再只是银行。这种扩散更加令人担忧。人们不知道这片沼泽到底有多深。
然而,人们注意到,华尔街的另一个巨头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市场中仍然那么潇洒。好像穿了一套无形的盔甲,在刀光剑影中毫发无损。这个巨头就是投资银行高盛 (Goldman Sachs) 。高盛 多年来在公司并购领域一直最为出类拔萃。当华尔街的同行们在这场风暴中纷纷落马的时候,高盛第三季度的利润却增长了79%!不仅如此,花旗银行、美林证券请来的救世主们也都出于高盛。
刚刚接管花旗银行的 Robert Rubin 从1966年至1992年在高盛从一个 associate 做到 Co-Chairman, 达26 年之久,直到1993年进入白宫成为克林顿的经济顾问,并在1995年至1999年期间担任美国的财政部长。接管美林的John A Thain在领导纽约股票交易所之前,也已经在高盛做到 CFO和 President.
高盛的名人录上还包括现任财政部长 Henry M. Paulson Jr,新泽西州的州长  Jon Corzine,白宫的 大管家 (Chief of Staff) Joshua B. Bolten 等等。在金融业,高盛的名气就象工业界的通用电气, 咨询业的麦肯锡一样。高盛的成功和声名源于它的精英文化 (elite culture)。 如果说高盛 聚集了大量 的 天才应该不为过分。高盛的精英文化根植于它紧密的合伙人制度。即使在成为上市公司之后 仍然保持着它的合伙人制度。在高盛成为一个合伙人比在华尔街的其它公司更加艰难,不仅要经过9-12年 的评估,还要通过360度的审核,且不说和众多常春藤毕业的精英们的竞争。为了保持 高层管理的年轻化,高盛鼓励在挣足了一辈子化不完的钱但仍然年轻的合伙人早些退下,为那些精力更加旺盛的后来者创造机会。也正是这种精英文化使得高盛就象一个印钞机。仅2006年发给公司职员的年终奖就高达 $160亿美元。
疾风知劲草。正是在这种恶劣的市场环境下才能真正显示出一个企业风险管理功底的深厚。无庸置疑,高盛在这场考验中脱颖而出。其实,美林之所以选择 John Thain , 不仅是因为他在纽约股票 交易所 (NYSE) 的战绩 (通过一系列大胆的改革使NYSE 从低迷中走出,恢复了它的活力和竞争力) ,还是看中了他对高盛风险管理体系的熟悉。金融毕竟不是赌博。
这场金融风暴给美国的经济和市场带来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房价不但没有回升的迹象,而是继续以 4.4% 的速度直线下滑。高盛的纽约首席经济师 Jan Hatzius在分析报告中指出,次按市场的 持续低迷可能会令金融机构的损失达400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在出席新加坡一个研讨会时也指出,现时美国与次按相关的投资达6.3万亿美元,若问题进一步恶化,影响将较七年前的科技网股泡沫爆破大五倍。更为可怕的是,楼市的低迷开始影响消费者的信心。在最大的节假日圣诞节来临之际,零售业经营状况普遍不佳。沃尔玛(Wal-Mart) 为了刺激消费,不得不把节假日的 减价促销提前。汽车的销售也有可能要降低到十多年来最低的水平。
让事情更加复杂的是通货膨胀的风险。原油价格几次逼近一百美元一桶。加油站的油价也几乎到了3美元一加仑。原油的价格会牵动很多商品的价格上升,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还有空前疲软的美元。一块美元已经换不到半个英镑了。加元的价值已经超过了美元。尽管美元的贬值有利于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的经济有好处。但另一方面是进口的货品更贵了,增加了通货膨胀的风险。而且美元的持续下滑使得很多资金从美国外流。中国政府表示外汇储备中要减持美元,增加强势货币的比重。美国的金融家罗杰斯(Jim Rogers)  最近在中国也声称美元不再是外汇储备的 首要货币,而要大量增持人民币。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外债最多的国家。美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的国际资本。这是因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当这种地位受到
动摇的时候,国际资金不再钟情于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美国金融体系的信用度和清算度,为这场金融风暴雪上加霜。这些复杂的因素使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既想继续减息,以防美国经济进入萧条,又担心减息幅度太大会造成通货膨胀。再加上正值大选之年,经济的好坏对大选的结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联邦储备银行主席Ben Bernanke 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反思这次金融大动荡,正是应验了“物极必反” 的原理:过度的信用膨胀导致了信用危机。然而 这场风暴最终会过去,尽管复苏之前还会继续经历一段痛苦、艰难的时期。但愿这场风暴 带给 我们的不仅是沉重的损失,还能使我们痛定思痛,无论是金融业、消费者、还是政府的监管机构都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制定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防悲剧的重演。
11月19日,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下令所有银行在年底前停止一切贷款,以抑制发展过热的经济。也许正是美国的金融危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