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完备,就万事大吉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6:05:55
 制度完备,就万事大吉了吗?

    ——“《水浒》带给我们什么”之六

 

高俅同志升任殿帅府太尉事件本身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高俅同志一上任,就当众严肃法纪,训斥了胆敢藐视纪律的教头王进。待“王进谢罪罢,起来,抬头看了,认得是高俅。出得衙门,叹口气道:‘俺的性命,今番难保了!俺道是甚么高殿帅,却原来正是东京帮闲的圆社高二!’”

原来正是东京帮闲的圆社高二”道破了高俅升任太尉的真相。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 国文化是君子文化,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观念是“德政”。这种“德政”观念显然有别于今日的法制思想。现代社会的政治管理建立在“法律至上”的理念之上。“德政”是挑选人来管理的,而“法制”是不需要挑选人的。“德政”思想的确立基础在于人是有主动性的,执政者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和百姓的命运,对被选择者不可不察;而“法制”思想则认为“德政”是靠不住的,你无法辨认一个人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尤其是在他执政之前。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制度体系,将执政者置于其间,使执政者成为一个机器零件,让整个机制成为监督、强迫执政者的客观保证。

不相信人,只相信法,这就是法制思想的核心。与其相对,“德政”观念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只相信人而不相信法。“德政”信任的是“德”,而不是简单的“人”,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德”,就不能称为其人。但“德政”有一个致命缺陷:当政者是人遴选出来,这就牵涉到遴选者本身的问题。如果遴选者道德有问题,或目光短浅,就会导致被遴选者过程中的失误。这种现象不是“德政”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恰恰证明了“德政”的必要。只是“德政”这种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对于那些较低层次的生命来说,似乎缺少可操作性。为了解决这个“可操作性”问题,现代人的对策就是法制理念。

刚才讲到“德政”是挑选人的。可一旦人们对法制观念产生依赖后,就不必挑选人了——每个人,甚至坏人都可能堂而皇之地走进官员行列里,而且似乎不会对国家产生危害。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人们总说“德政”好,但不愿意依赖“德政”:因为一旦没有了“好人”,或选不出“好人”时,又该怎么办呢

“德政”观念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儒家体系中还有淳化道德、教化人类的这部分内容,也就是说要培养“好人”,升华全社会人的道德水准。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当一个社会整体都能够保持正气的话,坏人是很难上台的。即使上台,也很难维持下去;相反,如果一个社会风气很坏,即使法律机制健全,也不大可能选择出好人来。《哈姆莱特》中的王子痛苦于父亲被害、奸王篡位的现实,但真正的矛盾是隐含着的。为什么奸王上台得到了那么多人的支持?是因为奸佞之臣以及求利之民很多,是因为这个社会大多成员道德的整体滑落。他们围绕在奸王身边,与其形成(准确地说,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同步共振的“场”。这就是说,邪恶当政绝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哈姆莱特复仇之所以困难重重,就在于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奸王一人,而是一个邪恶集团。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就等于说——想依靠单一的法律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是不可能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从人心入手,而以法律为辅助手段

我们举《水浒》中的例子。

洪太尉在龙虎山来到伏魔殿后,想见识一下魔王,便命监宫真人开门。真人告知先祖天师反复叮咛告戒:“今后诸人,不许擅开。” 洪太尉根本不信,见真人一再拒绝,于是大怒,“指着道众说道:‘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扇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真人等惧怕太尉权势,只得唤几个火工道人来,先把封皮揭了,将铁槌打开大锁。”

洪太尉为满足个人欲望,搬出了“法律”条文。他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如果监宫真人不服从他的命令,他极有可能利用“法律”将许多道人送进大牢,而且完全符合法律的外在条件,尽管他知道他自己的做法是违背法律、违背道德的。

当执法者高尚的时候,即使没有法律,他的统治也可能是正直的;当执法者邪恶的时候,再完备的法律也有漏洞,而且是千疮百孔。法律常常约束不了人,倒是那些自私的人可以利用法律

在王进与高俅的对话里,我们也看到了同样的场景:明明是想陷害于人,却翻检出许多法律借口来迫害对方——“至高无上”的法律居然那么脆弱无助!

王进比我们今天的人更清醒:“俺道是甚么高殿帅,却原来正是东京帮闲的圆社高二!

谁要是盲目相信“人为”的法律,就很可能将现代版的“帮闲…..高二”认作高殿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