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了,就一定幸福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11:00
——关于幸福感的讨论(上)


我们过去曾经以为,只要富裕了人们就一定幸福,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幸福最终是由主观感觉判断的,幸福与财富并不是简单的正比例关系。——李强

社会应该鼓励每个人找到自己最擅长的方向,人们在自己最擅长的技能中才能充分发挥潜能,增强幸福感。  ——彭凯平
■ 将新闻进行到底
主持人:孟丽娟(本报实习生)  姜晨怡(本报记者)
嘉  宾:李  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
■ 对话背景
全球知名调查机构盖洛普针对全球130多万人的一项研究显示,以丹麦为首的4个北欧国家均跻身全球前五大“最幸福国家和地区”,而中国大陆则位列125,香港排名81。无独有偶,最近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也公布了“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青岛居首位,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无一入选。
究竟该如何定义幸福?幸福与经济发展有何关系?北欧等国的高幸福感对我们有何启示?是否存在中国特色的幸福感?在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在本篇中将重点探讨幸福的定义及北欧国家对我国的启示,下篇将与专家一起探寻“中国特色”的幸福感。
——定义幸福——
幸福感是主观指标,落实到每个人时差异非常大
主持人:从社会学角度,如何定义幸福?
李强:简单来说,幸福是一种心态,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活、工作的满意程度,是人们对于生活主观感受的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幸福感是主观指标,落实到每个人时差异非常大。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云南山区的某个少数民族村民,他的生活条件与城里人比起来可能差很多,但是他唱着山歌、过着自己的乡土生活,有可能他自己觉得很幸福,而城里去的人却有可能把他定义为贫困人口,以为他不幸福。所以,幸福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与客观物质基础有可能并不成正比例关系。当然,幸福也与客观物质条件有联系,比如,如果连饭都吃不饱,也不会幸福,幸福也是有一定的生活、工作、环境指标作为基础的。
主持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定义幸福?
彭凯平:心理学家谈幸福强调两个特点,一是可以做实证研究,我们所定义的幸福行为和心理活动必须可以做客观分析;二是幸福定义相对而言是普适的,对大多数人有意义的。因此,我们是在各种不同定义中寻求相同点,即最大公约数。
我们有关幸福的四个最新定义是:第一,主观幸福感。就是每个人从个人的生活基础上去判断自己是否幸福,包括我们对生活是否满意,我们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否有价值,对未来发展的目标是否觉得有希望等。主观幸福感不是虚的,心理学家发现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关系,与人的行为也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人们自我报告的主观幸福感来观察人的生活、未来发展和行为表现。第二,幸福的情绪和心情。幸福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的情绪反应,快乐的心情是幸福的产物和保障,情绪的好坏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家庭关系和事业发展。第三,幸福的性格。我们发现快乐的人朋友比较多,愿意帮助别人,寿命也比较长。幸福的性格可以测量,在心理学中被称作“幸福人格测量”。第四,感官的享受与欢愉。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我们常说日常生活中的美感、生机、悦目、赏心,其实就是幸福感。听觉、嗅觉的愉快也是如此。
——提升幸福感——
主动积极的精神是幸福的重要来源
主持人:决定幸福感的具体因素包括哪些?
李强:决定幸福感的因素会有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人情和亲友关系。特别在中国这样一个“熟悉人社会”中,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亲情和友情等人情关系,亲情、友情关系好的人往往幸福感强。我曾做过的一个关于城市农民工生活幸福感的调查,结果发现,农民工在城里打工不如在农村老家的幸福感高。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在亲人、朋友等熟人圈子中更加感到幸福。此外,幸福感还包括生活满意感(人们对于自己日常物质生活满意与否,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工作满意度(包括收入,升职机会,自己特长的发挥,工作环境等)以及健康满意度等因素。
主持人:具体而言,哪些方式可以增加人们在生活中的幸福感?
彭凯平:一是多做好事。而且,我们不要过于强调牺牲自己做好事的圣徒精神,而要树立做好事终有好报这样一种社会心理。二是培养感恩之心。三是培养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对自我能力的确认,知道自己能改变很多事情,能做很多事情。由于以前官僚体制下偏执心理的存在,人们常常处于一种被动心理中,这是一种心理伤害。我们应该追求积极主动的心理,积极的改造环境,改造世界。主动积极的精神也是幸福的重要来源。四是发掘自己的潜能,找到自己的优势。现在的教育是让所有的人按一个模式进行发展,这种思想是偏执的。社会应该鼓励每个人找到自己最擅长的方向,人们在自己最擅长的技能中才能充分发挥潜能,增强幸福感。五是加强心灵的沟通和联系。幸福都是与他人相联系的。亲情、友情、社会关系的建立,都是体验幸福的重要途径。
——北欧启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主持人:北欧社会的哪些特点会带来居民的高幸福感?北欧四国的高幸福感,对中国有何启示?
李强:北欧国家人均GDP非常高,人口又少,这是他们实行高税收,高福利的前提。北欧国家用征收来的税款,覆盖全体人群的福利待遇,贫富差距很小,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很强。从这一点来看,社会成员在参照中发现自己和参照群体的差距不大,人们容易形成满足感,所以主观幸福感也就程度高。北欧国家住房、公共卫生、养老、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比较完善,这也是居民幸福感高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慈善传统在北欧社会中有巨大的影响,这说明了社会幸福感和理念、信仰、道德、价值观的紧密联系。这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巨大启示,中国目前经济高速发展,但精神体系的建设却不能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平衡,理念、道德、价值观的建设明显欠缺。我们过去曾经以为,只要富裕了人们就一定幸福,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幸福最终是由主观感觉判断的,幸福与财富并不是简单的正比例关系。现在,也有的人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是,出现了夫妻反目、家庭因财产继承问题搞得分崩离析,矛盾冲突,可以说,他们不幸福。所以,幸福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积累,也需要精神财富的积累。我们民族在最近30多年里,物质财富极大增长,GDP总量已经处于世界前三位。所以,虽然继续创造财富、继续发展经济仍然很重要,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如何积累我们的精神财富了。现在,中国如果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严重失衡,人们也不会幸福。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在财富的分配上做到合法、合理、公平正义,另一方面,要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人的理想、信仰、道德、价值观的精神支撑体系,当然,亲情、友情、爱情,诚信等也是这个精神体系的重要内容。
彭凯平:一是高福利,北欧国家人口少,这有利于社会福利的维持。而中国人口基数太大,高福利的生活方式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
二是民主制度。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尊重每个人的权利,让每个公民觉得有责任感。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权利,人人才有社会归属感和幸福感。中国要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完善民主和法制体系。
三是在对待心理学的态度上,北欧对心理问题的看法很平和,将其视作和感冒发烧等生理疾病一样需要关注的问题,心理援助十分普及,心理疾病的治疗也在医疗保险体系中。而我国对待心理学的态度比较狭隘,一直以来都认为心理学是唯心的,心理问题是政治觉悟和人生态度问题,其实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问题。
四是历史文化方面,北欧民族主张追求个人的舒适与心态平和,而中国文化中存在一种争强好胜的心态,为人处世追求比人超出一头的感觉。北欧历史上战争比较少,破坏较小,发展一直比较平稳,所以幸福感较好;而中国经历了多年动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才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稳定发展的时间还尚短。这使我们更应珍惜中国历史上千年一遇的和平发展时期,踏踏实实做好社会发展的实事,慢慢提高我们中国人的幸福感。
■ 相关新闻
多数国人因压力大而生活满意度不高
8月7日—10日,在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超过6.9万人参与的《中国城市压力调查》发布,结果显示,90%的被调查者有孤独感,46.9%的受访者对生活满意度不太高,19.1%的人甚至表示对生活非常不满意。
调查还显示,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虽然有手机、互联网等交流工具,但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还是越来越大。购房、子女养育、家庭负担等组成的经济问题,对职场晋升空间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压力源”。北京、上海、深圳占据压力最大城市的前三名位置。然而,在面对压力的时候,75%的受访者都不会主动释放压力。
近10年来,中国的GDP每年都以超过8%的速度高速增长,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新调查却显示:2005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另一项调查则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与一路向上的经济发展曲线并不同步。
北欧国家幸福指数最高中国排名125
全球知名调查机构盖洛普的一项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国《福布斯》杂志上。调查显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来自北欧的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在受调查的155个国家中名列前四,感受幸福的人比例最高。荷兰位居第5,人均GDP世界第一的美国排名第14位。中国大陆则位列125,香港排名81。从2005年到2009年间,“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155个国家通过电话和入户等方式访问了数千人,获得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关于其生活幸福程度的数据。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国民收入虽和幸福有密切关联,但心理和社交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也是幸福关键,包括拥有社会支持、发挥个人能力等等,这些与金钱关系不大。“每日体验”幸福指数主要反映了这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哥斯达黎加虽然国民收入不高,但是却在调查中排名第六,“每日体验”幸福指数为8.1,超过了丹麦。此外,委内瑞拉、巴拿马、冰岛、印度尼西亚和巴拉圭等国的这一指数也超过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