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比大小》一课教学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18:14:36

《分数比大小》一课教学反思

[日期:2008-06-20] 来源:壶镇小学  作者:李晓铭 [字体:大 中 小]

《分数比大小》一课教学反思

                          李晓铭

在本校举行的活动中,给我留下了至今很深刻的一幕--下课了,上课的老师正起身离开教室,好几个位小朋友追上去喊着:“老师,您还没有教我们怎样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呢?你教我们吧!教我们吧!……”

    我不禁被这些好学、可爱的学生深深地感动着,回顾当时的课堂,大致如下:

上课前几分钟,老师拎着一个大蛋糕走进教室,神情飞扬地说:“同学们,看!大蛋糕,知道为谁准备的吗?--今天是老师的生日,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过生日,愿意吗?

    生:愿意。(教室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并有同学齐唱《生日快乐歌》)

    师:谢谢大家!你们想不想吃生日蛋糕?生:想。

    师:那我要考考你,你能不能用你一个分数告诉大家,你想吃这块蛋糕的多少呢?

    生:1/22/31/52/51/101/45……(板书)

    教师就从“谁吃的多呢”开始,组织学生大胆猜想、反复验证、操作归纳:

    1、大胆猜测:

    每个同学从这些分数中任意挑出两个,猜一猜这两个分数哪一个大?

    2、反复验证:

    每个小组可以从这几组分数中任意挑出一到两组或重新组合几组分数,先猜一猜大小,然后可以根据每个分数的意义,也可以利用手中的教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摆一摆,验证自己猜测的结论。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先把要验证的分数写在纸上,由组长分工,比一比哪一组验证的分数多?)

    3.交流反馈:

    你们挑选的是那一组分数?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猜测的结果是什么?你们是怎样验证的。

    (说明:教师请的几组汇报都是两种情况:A、分母相同;B、分子相同)

    4、归纳规律:

    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有一双小手一直顽强地举着想引起老师的注意,终于按耐不住的他站起来说:“要是分子分母都不相同那该怎么比较大小呢?”

    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唰的一齐投向了老师,老师小声地对那位学生说:“等一会儿再说吧!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练习完了之后又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反思小结。到了“小结”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位同学忍不住了,嚯地又一次站起来说:“老师,您现在总可以教我们学习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了吧!”可老师没有应答,而是出示了“提高题”:闯关练习。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这一幕时常在我脑海里出现,我既为这位年青老师有这样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教学策略而叫好,又替学生终究没有获得老师洒下的甘露而深表惋惜。前半节课老师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新知识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主动性强、参与面广。但是,后半节课

    同学几次提出求知要求老师总是回避,未免有些遗撼,这是为什么?老师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教他们呢?是不能教,还是教不了?前半节课,老师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但为什么在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充分激发起来以后,却又不去满足他们的这种强烈需求,而是执着地让学生做不同层次的练习,难道真的不能两全齐美吗?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在“交流”中学习,发挥了“学生共同体”的作用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大家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为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知识链”比“知识山”更重要,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系统整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比较、联系、探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于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再是堆积而成的“知识山”,而是井然有序的“知识链”。知识只有形成“链”,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头脑中不断形成有层次的、条理化的“知识链”,大大提高知识的检索、提高效率。今后学生遇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就能充分利用头脑中的“知识链”,并以“如果……(具备分数大小比较的某种条件),那么……(就采取何种方法)”的产生式.精确灵活地进行比较。数学知识是按一定的关系和一定的模式构成的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中,要适时进行整理,促使学生及时形成一个个“知识链”,再把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知识链进行组织、抽象、概括和分类,使之成为一个层次结构网络。

     三、引导讲究艺术,体验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教师没有一讲到底、一练到底,也没有随意地、无目的地让学生讨论,而是精心设计四个环节:猜测--验证--交流--归纳。引导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分类例举--概括方法--探究意义--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