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强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44:44
这是借来的一个题目。11月19日腾讯网评论频道推出了个相关专题,汇集了几位知名学者的文章,总题如此。虽然有照猫画虎之嫌,还是觉得大致涵盖了人们的心理趋向,便也不觉得虚张声势。尤其在即将进入2008年的时候,中国的好消息接踵而来:一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GDP年内将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经济大国;二是法国社会研究所在德、意、英等国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绝大多数被询问者都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号强国是中国;三是韩报称中国的9省市已经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仅广东的GDP已超过了韩国。于是,看到一些人在主流传媒为之摇旗呐喊,“大国”、“强国”的喝彩声不绝于耳。相形之下,在虚张声势方面本人倒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据瑞典的《哥德堡邮报》说,人类进入21世纪的重要国际现象之一,就是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由此带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从30年前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世界强国”,中国人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西方发达国家300年才走完的崛起之路。这时候,最关键的是许多中国人希望知道世界怎么看待中国的国力上升,又如何看待自己的国际地位。准确地说,今天的多数中国人还没有做好成为“世界强国”公民的心理准备,许多人无意识流露出来的是一些不健康的心态(原文如此)。所谓的“不健康心态”,我猜想,大概是一方面人们不承认自己的“强国”地位,另一方面却为自己进入“世界强国”而沾沾自喜。换句话说,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富裕的速度让自己都没有回过神来。
不管外国人出于什么心态,中国是世界强国的说法也不乏理论依据。论国土面积,中国位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居第三位;论经济总量,中国的GDP仅次于美国、日本,已经跃居世界第三;论人口数量,中国一直高居世界之首。如此众多硬性条件显而易见,放在任何一个学术层面去考量,都是当之无愧。但是,中国一家网站调查显示,有65%的网民并不认可这个结论。开始还认为是大多数中国人对学术问题没有兴趣,直到重庆家乐福踩踏事件发生才明白,外国人强加给中国的“强国”概念,的确不是从民众的生活中体现出来的。
也许是中国人太渴望强大了,即使明白这是某些居心叵测者奉送的“鸦片”,也愿意吸食几口,甚至有些人对此像西班牙的公牛一样变得敏感而亢奋。当然,这样的心结完全可以理解,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个泱泱大国沦落到了积贫积弱的地步,亡国奴的称谓像一块烧红的烙铁,时不时被人熨烫在胸口,“劣等民族”、“黄祸”等鄙称更是不知凡几。正是这样,许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奋斗,就是为了争取民族尊严,使自己屹立于强国之林。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淡化了民族尊严成分,把经济发展指数当作了强国的惟一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国际地位,委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近百年来,中国流行一句至理名言:落后就要挨打。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中国当年之所以沦为西方列强蚕食的对象,就是因为经济落后,国力不昌。其实,历史所表述的也未必是绝对真理,如果以客观的心态去回望一百多年前那段丧权辱国的过程,人们就不难发现,真正使满清帝国走向灭亡的主要因素并非贫穷,而是离心离德的社会制度。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晚清宫廷生活见闻》载,咸丰时期的经济总量是同期英、法、美经济量的总和,堪称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但经济的强盛并没有使那时的中国人扬眉吐气,恰恰相反,却成了举世公认的东亚病夫。朝廷挥霍无度,官僚贪污成性倒在其次,关键是他们无视民众的死活和世界文明潮流的发展,顽固坚持独裁统治,对内残酷压榨,对外奴颜卑膝,把搜刮的民脂民膏全部用在了维护自己专制统治上了。这样反动腐朽的政府,要不挨打那才是天理难容!
如果说满清帝国气数已尽,不具同期表征意义,那么还可以把目光投向伊拉克。从经济实力方面看,当年的伊拉克无疑属于富裕国家,而经济的发达并没有奠定他们的大国地位。穷兵黩武的萨达姆应不应遭到绞杀另当别论,但衡量其行为是否正确,要看他是不是服从了国家和国民的利益。就算当时伊拉克的GDP居于世界强国之列,为了巩固家族政权把无辜的民众置于连年战火之中,也不值得世人尊重。
事实上,强国的终极目的无非是为了富民,以改善民生为基点,让每个公民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才是科学的发展途径,这是所有英明执政者的第一要务,也是众望所归。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遗憾的是,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在中国一直没有占据正统地位。比如,近年来贫困地区修建豪华办公楼事件层出不穷,地方官员的奢侈记录也在不断刷新,各地的形象工程更是大放异彩——今天要建造世界第×高楼,明天要安装全球第一摩天轮,后天计划开辟国际顶级游乐园……样样冲击“世界之最”,到处声称GDP增长创历史新高,而区域内物价飞涨,众生穷困无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仇富仇穷现象日益严重。倘若这也是一些人期许的“强国”标准,不是自欺欺人也是对自身形象的极大反讽。
经济强势发展固然重要,但以牺牲社会道德和公平正义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无异于自杀。晚清政府便是个极有说服力的标本,因为当时的国家经济强弱只是朝廷上下一小部分人的事情,和全国老百姓毫不相关。而社会道德沦丧则关乎每一个人,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基本素质,以致使后来所有的人只知钻钱眼而不知廉耻,国力再强大也是危机四伏,终究没能逃脱改朝换代的命运。恰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言: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必先亡天下,而亡天下者皆恃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