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派头”迷幻药(南方周末 2007-1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03:12
[自由谈]“派头”迷幻药
南方周末    2007-11-08 14:53:20
社会把脉
□张鸣
*公车对相当多的地方来说,是很难取消或者削减的,个中原因,其实就是两个字:派头。*
北京街头堵车现象日甚一日,乃至于被人戏称为“首堵”。不过,北京的堵车也有缓解的时候,中非论坛的那几天出行,车少,路通,人心也顺。堵车现象的缓解,是由于政府下令,北京城里大部分的单位用车,一律不许上路,一下子路上少了几十万辆轿车,当然也就不堵了。有意思的是,那几天公车虽然都停了,但据说公事并没有耽误,各单位省了多少油钱,没人统计,估计少不了。
现在政府部门和各个事业单位的公车消耗,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买车一笔,耗油一笔,折旧一笔,人员工资奖金一笔,停车保管一笔,还要加上各种名目的公车私用的消耗,一个北京城,几十万辆,其费用消耗,不用细算,想想头都大。中非论坛时期的现实证明,公车的存在,实际用处并不大,在通讯、公共交通如此便利的情况下,送往迎来,有没有公车其实两可,完全可以靠出租车和对官员的私家车实行补助来解决。南方一些城市试行取消公车,对政府官员实行车补,看起来效果很不错,公家省了一大笔钱,官员还有了实惠。相当多的官员开着自己的私家车上下班,买车的贷款,靠车补就差不多抵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公车对相当多的地方来说,是很难取消或者削减的,个中原因,其实就是两个字:派头。
讲派头大约是上海人开的头,有四轮马车则坐四轮马车,有汽车则坐汽车,实在不行,坐黄包车也要雇个拉包月的;至于平头百姓,则家当有九百,八百八十都在自己的一身衣服上。用布票那阵,衬衣缺少,上海人发明了“领头”这种东西,外套一罩,只露一个领子,看起来也像是件不错的衬衫。懂不懂外语,但说起话来必须夹杂几个洋话单词,纵使被外国人笑为洋泾浜,自我感觉也比中国人高一头。派头看起来似乎有点洋,要论源头,其实还是地道的国货,即国人对面子的酷爱,只不过加了一点洋货,一点洋人的皮毛,或者说洋人的面子货色。
晚清以来,上海是中国时尚的风向标,上海人民走到哪儿,全国人民跟到哪儿,大体上只有跟得紧和不紧的分别,没有跟与不跟的选择。
所以,或早或晚,国人的面子,都掺合上了派头的内容。自从汽车、飞机、手机、电脑这些洋东西传进来并且扎下根以后,各地有钱有权的人们,对派头的追求,基本上等于少男少女们的追星,狂热而执著。所以,北京的公车制度总也改不了;刚刚工作的白领们,为了人前夸耀,贷款买部私家车,结果被还贷压迫成了车奴,追根溯源,其实是中了上海人的毒。
在当年的上海,派头是有实际用处的。把家当都穿在身上,出门“白相”,往往就能白相出内容来,即使白相不出饭来,多进出几次大场合,别人见了,自己脸上也有光彩,回家跟亲戚朋友可以吹吹牛皮,那些包装漂亮而且脸蛋也漂亮的,还可以骗得女人的欢心。至于那些出有车之辈,外面混世界,更是耍派头。办交易,轧头寸,不管自家实力如何,有派头办起来就方便。派头,有的时候,不仅是通行证,还可能换来面子,换来实惠。
现在的上海人,已经今非昔比。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仅仅有派头,所能换来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如果非要在实惠和派头之间做出选择,上海人宁可选择实惠,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上海人大概不会干了。可惜的是,时尚的流传,总有时间差,在实惠和派头之间,还就是有相当多的人选择派头,哪怕为此而活受罪,也在所不惜。
那些刚工作就买车买房的人们,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把自己的负担,转嫁给自己的父母了(在此暂且不谈房地产的黑幕),但是,那些同样为了派头的虚荣存在的公车,却要由纳税人为它们埋单。当然,如果把纳税人理解为官员的衣食父母,似乎也说得通。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的这些子女们,怎么如此不孝,为什么不睁眼看一看,你们的父母,为了供养你们的虚荣,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1108/pl/200711080066.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