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20:31
牛角挂书——李密
  
  
  
  说完魏征,就不得不说一下李密了,因为李密是魏征的第一个伯乐,如果不是李密慧眼识珠,魏征可能还长期徘徊在那个叫做元宝藏的小山头。正是李密将魏征从小舞台提携到了大舞台,因此魏征一辈子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其实不是李世民,而是李密。
  
  在中国大历史上,翟让和李密被定格在历代起义军首领的名单上,给人感觉李密就是跟翟让、陈胜、吴广一样的粗人,其实恰恰相反,刘邦和项羽是不读书的,而李密却是一个读书人。
  
  关于李密的好学,其实在历史上还留下典故。
  
  在历代读书人的脑海里,有六个读书人给人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这六个人联手给后世读书人留下了刻苦学习的范例。
  
  负薪挂角,悬梁刺骨,囊萤映雪,三个成语的背后,是六个刻苦学习的读书人。
  
  “负薪”说的是西汉名臣朱买臣,他做官前家里很穷,每天要靠打柴为生,即便这样他还是坚持读书,不仅休息的间隙在树下读书,而且还在挑柴赶路的同时把书放在担子上,这就是“负薪”。后来朱买臣时来运转,做了汉武帝跟前的高官,那个曾经嫌弃他离他而去的妻子想要回来跟他一同享受荣华富贵,结果朱买臣端来一盆水泼了出去,然后对前妻说,如果你能把泼出的水收回来,我就让你回来,这一幕就是后来戏剧里经常演的“马前泼水”。
  
  “悬梁刺骨”的是两个人,将自己头发悬在梁上防止自己打瞌睡的是汉朝的孙敬,后来成为当世大儒;用锥子刺自己的骨头让自己保持清醒的是苏秦,后来以“合纵”红极一时,最红时身挂六国相印;
  
  “囊萤映雪”的也是两个人,两个人都是晋代人,“囊萤”的是车胤,“映雪”的是孙康。“囊萤”就是把萤火虫抓起来,放在一起,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光来看书;“映雪”就是在夜里利用雪的反光来看出,都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苦学,笔者在上初中时也有过借着月光看书的经历,当时也曾为自己的苦学精神所感动。
  
  接下来说的是“挂角”,“挂角”的主角便是李密。
  
  有一天李密骑着一头牛赶路,一边赶路,一边将《汉书》挂在牛角上,就这样李密一边骑牛,一边在牛背上看书,好学精神跃然牛上!这一幕正好被当时的高官杨素看到,杨素对这个书生很是好奇,便骑着马一路尾随李密。
  
  等李密到达了目的地,杨素才叫住了李密,“你是哪里的书生,怎么如此好学?”
  
  杨素不认识李密,李密却认得身居高位的杨素,李密赶紧翻身下牛,给杨素行了礼。
  
  杨素问到,看的什么书啊?
  
  此时李密却撒了一个谎,回答道:《项羽传》。
  
  明明看的是《汉书》,为什么要撒谎说看的是《项羽传》呢?可能是《汉书》在那个时代是一般读书人都读的书,而《项羽传》则是有性格又有些特立独行的读物,李密撒谎说自己读的是《项羽传》,为的就是表明自己与众不同。
  
  撒谎还是有效果的,杨素回到家跟儿子们谈起李密,对儿子们说:“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
  
  这就便是李密给后世留下的“挂角”典故,综合来看,“负薪挂角”,“悬梁刺骨”,“囊萤映雪”都是苦读,精神可嘉,方法不可取,包括笔者借着月光看书,都很伤眼睛,不科学,不可取。
  
  其实李密的苦读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志向,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受到了一个人刺激,这个人就是隋炀帝杨广。
  
  李密家族世代为官,他的曾祖叫李弼,西魏的八柱国之一,与李弼并列为八柱国的还有宇文泰以及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等人,李弼后来做到了司徒,位列三公。
  
  李密的父亲李宽在北周以及隋朝奋斗的也不错,官至隋朝的上柱国,封蒲山公,从一品。
  
  到了李密这里,他借助祖上的余荫走上了仕途,关于他起步时担任何种职务,《隋书》和《旧唐书》发生了矛盾。《隋书》说他被授予亲卫大都督,而《旧唐书》则说他被授予左亲卫,不过无论哪种职位,他都没有做多久,便辞职而去。
  
  《旧唐书》里描述的辞职过程很是有趣:
  
  李密被授予左亲卫以后,曾经出现在隋炀帝的仪仗队里,仪仗队里那么多人,杨广偏偏看到了李密。
  
  活动结束后,杨广便问亲信宇文述,“仪仗队左边一个长的比较黑的年轻人是什么人?”
  
  宇文述回忆了一下,对答道:“哦,他是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名叫李密!”
  
  杨广说道:“这个年轻人眼神有些异常,以后别让他参与宿卫了!”
  
  一句话,杨广觉得李密的眼神中充满了风暴,这样的疑似危险分子还是不留在身边为好!
  
  不久宇文述便去做李密的工作,告诉他当兵是没前途的,还是回去读书吧,想要继续祖上的辉煌还得靠读书,而不是刀枪!
  
  李密当场谢过宇文述,便以有病为由辞职而去,就此开始了苦读的生涯。
  
  宇文述尽管很有艺术的将李密辞退,但李密心里知道,自己这个样子是不受皇帝杨广待见的,既然此处不留人,还是到书中找留人的地方吧!
  
  不过,从此以后,李密与杨广结下了一个死结。
  
  
  
  时间走到隋炀帝大业九年,李密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机会。
  
  这一年,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发动叛乱,矛头直指皇帝杨广。与杨玄感一向友善的李密听到起兵的消息后,不请自到,他要跟杨玄感一起做这件大事。
  
  然而起兵造反不是振臂喊口号那么简单,杨玄感这个公子哥喊口号可以,起兵造反却是十足的外行。李密给杨玄感出了三套方案:第一方案,占领涿郡郡城所在地蓟县,堵住杨广从高丽回军的咽喉;第二方案,直扑关中,攻取首都大兴;第三方案,占领洛阳。
  
  李密的三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最险,同时收获也将是最大,三套方案,风险依次降低,收获也依次降低,目光短浅的杨玄感选择了第三方案,然而即便是第三方案他也没能实现。
  
  前后不过数十天,杨玄感的谋反刚开了头便收了尾,自知不妙的李密赶紧脚底抹油开溜,然而还是在过关隘的时候被官兵给抓住了。
  
  等待他的是皇帝杨广的严惩,如果被押解到杨广面前,他将死无葬身之地。
  
  李密眼睛一转,计上心来,他说服同行的囚徒拿出金银贿赂看守,每天只求酒肉管够,承诺他们死后所带金银将全归看守所有。
  
  看守见财起意,每天给李密他们提供酒肉,于是李密与囚徒们天天晚上喝酒,一喝就是一晚上。
  
  连续数晚如此,看守懈怠了,李密的机会来了。
  
  就在一个深夜,李密和其他囚徒像鼹鼠一样在墙上挖了一个洞,然后从洞中天地穿过,就此扬长而去!
  
  从此,书生李密从世界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起义者李密。
  
  在这之中,李密开始在各路起义军中寻找机会,然而,理解他的人不多,看重他的人寥寥,艰难的时候,李密当过私塾的书生,靠学生交来的一点学费维持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两手空空的李密还啃过树皮。
几年过去了,李密辗转来到了翟让为首的起义军。
  
  在李密到来之前,翟让的起义军其实就是一帮乌合之众,李密来了之后,草莽部队有了文化气息,而李密很快就用一场胜仗让翟让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让李密一举成名的是隋朝剿匪将领张须陀,这是一个狠人,张狠人手下还有一个罗狠人,后来的唐初名将罗士信。
  
  张须陀剿匪很有一套,而罗士信每次剿匪前的表演更是让各路起义军闻风胆寒。
  
  罗士信的一般流程是这样的,先出阵杀死一名敌兵,然后将敌兵的首级割下,然后驱动战马高速奔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将敌兵的首级抛向空中,然后一举枪,恰到好处的正好用枪尖接住,然后恶狠狠的向起义军阵营中一指。
  
  这一指,胜过万语千言!
  
  以往遇到张狠人和罗狠人的剿匪大军,翟让还很有办法,而且屡试不爽!
  
  一个字,跑!两个字,快跑!四个字,撒丫子跑!
  
  翟让还想如法炮制,李密抬手给阻止了,这一会咱不跑,咱让他跑,最后还让他跑不了!
  
  李密火速进行了部署,他给张须陀布下了四面埋伏,不经打的翟让作为诱饵将张须陀引入了埋伏圈,进入了埋伏圈之后,张须陀才发现,这一次与以往不一样了,对手居然会四面埋伏了!
  
  原本李密的埋伏圈没有困住张须陀,他拍马冲出了埋伏圈,然而令李密没想到的是,张须陀居然又杀了回来,他不愿扔下自己的士兵自己逃生!
  
  杀出,又杀入,杀入,又杀出,张须陀在李密的埋伏圈里三进三出,为的是拯救自己的士兵。
  
  然而,事不过三,但张须陀第四次杀进包围圈的时,他没能返回,这一次冲杀是单程!
  
  一将战死,一将功成,战死的是张须陀,一战成名的是李密。
  
  取胜之后,翟让分出一支队伍,交给李密独自率领,这支队伍号称“蒲山公营”。
  
  在日后的发展中,李密爱兵如子,“蒲山公营”火速发展壮大,如此同时李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迅速超过翟让成为这支起义军最有号召力的领袖。此时翟让也表现出自己的大度,推举李密为盟主,尊号“魏公”。
  
  自此,李密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瓜分隋朝的大旗上,分明写上了一个“李”字。
  
  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起义军领袖组合一样,翟让李密的组合很快就度过了蜜月期,双方迅速陷入了无边的龌龊之中。
  
  翟让的身边围绕着一些人,李密的身边也围绕了一些人,翟让和李密之间或许可以做到肝胆相照,然而肝胆相照的范围并不能普及到他们身边的人。
  
  事实证明,古往今来,“双核”技术只能用在电脑上,用在起义军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分崩离析。
  
  共苦易,同甘难!
  
  九个月后,李密先下手为强,以“张弓为号”将翟让砍杀在宴席上,赴宴之前,翟让还是一个活人,饭还没有吃上,却已经是个死人了!
  
  从此之后,“双核”消失了,领导这支起义军的是“单核”李密。
  
  此后的李密,陷入了没有尽头的恶战,他尽管占据了洛口仓这个庞大的国家储备粮库,但是正因为有洛口仓,又让李密寸步难行。
  
  洛口仓里的大米是李密唯一的法宝,手下的士兵之所以愿意听命于李密便是因为他的手里有米,由此,吃饱饭的起义军士兵不思进取,争夺天下的目标太远,吃饱饭的目标却很实际。
  
  再加上李密手下的将领和士兵多数是关东人,对处于关中的都城大兴城并不感兴趣,他们更愿意待在洛阳附近,而不愿意长途跋涉,去占领更有战略意义的都城大兴城!
  
  手中有米,心中不慌,手中有米,李密的心中很彷徨。他也想去攻取大兴城,但是他一个人无法左右手下的数十万人,他知道,一旦离开洛口仓,失去了大米这个粘合剂,他李密就是彻底的孤家寡人。
  
  洛阳,就洛阳吧,如果能攻占洛阳城,至少也是半壁江山!
  
  然而,即使是半壁江山,也是李密无缘!
  
  他先是遭遇了从扬州杀来的宇文化及,这个弑君的将军想要抢李密手中的洛口仓,因为他缺粮。
  
  两人的队伍在洛阳郊外进行了一天的恶战,宇文化及的队伍损失惨重,悻悻离去,而李密损失同样惨烈,主力部队基本打光。
  
  李密毕竟手中有米,心中还是不慌,赶走了宇文化及之后,他又将矛头对准了洛阳城内的王世充,假以时日,王世聪的队伍必将溃散,因为洛阳城里已经无米下锅了。
  
  在这个时候,李密的亲信邴元真提出了一个“天才”计划:以洛口仓的大米换洛阳城内的绸缎。
  
  大米换绸缎?听起来挺合算!
  
  李密开始并不同意,可是架不住邴元真不断游说,他还是同意了,毕竟洛口仓的大米有的是,换点绸缎未尝不可。
  
  实际上,这是一个馊的不能再馊的主意,大米是战争时期的必需品,而绸缎不是,人可以不穿衣服,但不能不吃饭。
  
  显然这个换货计划对于王世充有利,那么身为李密的亲信,邴元真为什么会同意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可以拿回扣!
  
  经过“大米换绸缎”,王世充的士兵吃饱了饭,从此开小差投奔李密的情况基本绝迹,这时李密才明白过来,叫停了“大米换绸缎”。此时的李密如果选择持久战,还是会将王世充消灭殆尽,因为毕竟他的米有的是,而王世充的米吃一粒少一粒。
  
  虚假的敌我对比蒙蔽了李密的头脑,他拒绝了魏征等人的建议,选择了与王世充决战。
  
  在决战的那一天,李密的队伍再次掉了链子,起义军的业余本性暴露无遗,本来李密准备趁王世充大军渡河到一半时发起攻击,兵法上这叫“半渡击之”。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密派出的探马居然脱离了岗位,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王世充大军渡河。等脱岗的探马向李密报告时,王世充大军的刀锋已经逼上了李密的大营。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原本李密还有机会与王世充决战到底,没想到王世充耍了一个小花招。
  
  他居然找了一个跟李密长的非常相似的人!
  
  就在李密大军与王世充大军杀的难解难分时,王世充将李密的“模仿秀”押上了高台,向还在抵抗的李密士兵高喊:“看,抓到李密了!”
  
  王,被擒了;
  
  兵,败如山倒!
  
  
  
  李密败了,彻彻底底的败了,此时纵然他还想收拾心情进而收拾残局,然而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往何处去?
  
  李密首选投奔镇守黎阳的徐世勣,手下人摇摇头,你忘了你的手下曾经在徐世勣的脖子上砍了一刀?
  
  黎阳去不了了,还是去长安找“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李渊吧,毕竟以前还通过信,再说,我手里还有一批依然听命于我的城池呢!
  
  去长安的路上,假象还在持续,梦想还在延续,李渊派出迎接李密的使者络绎不绝,这个刚走,那个又来。
  
  这是重视的表现啊!
  
  在李密的心中,他自比比东汉的窦融不差,以他所带入长安的近两万人,再加上手中那些城池,在李渊的朝廷里做一个宰相级的高官是不过分的!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你得不到却又想要的东西!
  
  现实是什么?现实是你已经得到了,却不想要的东西!
  
  进入长安,李密知道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他的理想是宰相级的高官,然而李渊却只委任他为光禄卿。
  
  光禄卿,从三品,副部级,主管宫廷膳食!
  
  理想是位居宰相之位,管理国家大事,现实是位居光禄卿位,主管宫廷膳食。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同瀑布,一落千丈!
  
  两个月后,不甘心做李渊皇家饭店大堂经理的李密选择了出走,出走的理由是替李渊前往山东招降旧部!
  
  李渊是睿智的,也是狡猾的,他明知道李密是想出走,却装着一无所知,然而暗地里他已经为李密安排了一条路——死路!
  
  李渊先是命令李密将所属部众一分为二,一半带走,一半留下,留下的这半其实就是走了那一半的抵押。
  
  被留下当抵押的人知道李密将一去不返,他们不甘心,于是便有人给李渊上书:把李密追回来吧,他要跑!
  
  李渊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下诏让李密一个人返回,而此时李密率众已经走到了稠桑(河南灵宝市)。
  
  皇帝召回,而且只召李密一个人,这个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药名只有一个:凶多吉少。
  
  李渊的诡异诏书逼反了李密,不敢回长安的李密随即举起了反唐的大旗,他要召集旧部,重新与李渊争夺天下。
  
  一切都晚了,尽管李密“声东击西”,宣称前往洛阳,却掉头前往襄城郡(河南汝州),然而他的意图已经被唐军猜中,在他必经之路上,唐军已经扎好了口袋。
  
  穿过三门峡,翻过熊耳山,李密以为就此逃出李渊的手掌心,走上阳光大路。
  
  阳光大路是别人的,不是李密的,他的路分明写着两个字:不归!
  
  熊耳山下,李密“如约”走进了唐军的口袋,队伍被拦腰斩断,首尾不能呼应,魏公李密就此陨落于乱军之中。
  
  在他死后,他成为别人的投名状,他命赴黄泉,而别人却加官进爵。
  
  这一年,李密仅仅37岁。
  
  他给世间留下了两个成语,一个关于勤学,一个关于罪恶。
  
  关于勤学的是“负薪挂角”,关于罪恶的是“罄竹难书”,后者无偿赠送给了隋炀帝杨广。
  
  
  
  《旧唐书》里,《李密列传》独立成篇,而同样曾经与李唐王朝争夺过天下的王世充和窦建德却挤在一篇里,两人挤一个房间,而李密则是单间。
  
  《旧唐书》赞曰:乌阳既升,爝火不息。狂哉李密,始乱终逆。
  
  李密一辈子活了两字:乱、逆。
  
  
  
  时代,胜者为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