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锋资产张高:中小盘牛市格局或持续到2011年-《财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8:52

鼎锋资产张高:中小盘牛市格局或持续到2011年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0年09月26日 17:03  共有 0 条点评
  • 打印
  • 推荐
  • 收藏
  • RSS
  • 分享
  • 单页阅读
字号: 在1个多小时的访谈中,张高谈到了私募行业面临的困境、2010下半年市场未来的走势以及鼎锋未来的发展之路等话题。更重要的是让人认识到一只目前规模达5亿的私募基金,如何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2010年成功“起舞”。

  【《财经》记者 王娟】“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后鼎锋依然会是业内的奔跑者。”这句话出自被业内誉为“投行老兵”的上海鼎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高之口。

  在外界眼中,阳光私募资金规模小、进出灵活,凭借快进快出的彪悍风格赚取绝对收益。但这不是张高的风格。一开始他就想把它作为一项长久的事业来做,所以在成立之初鼎锋的注册资本就达3000万,迄今为止资产规模达到5亿,而且旗下的“鼎锋成长一期”颇具代表性,从成立以来连续18个月下来收益率始终保持在前八分之一梯队里。

  在1个多小时的访谈中,张高谈到了私募行业面临的困境、2010下半年市场未来的走势以及鼎锋未来的发展之路等话题。更重要的是让人认识到一只目前规模达5亿的私募基金,如何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2010年成功“起舞”。

  主题博弈:具有产业背景但估值偏高 用泡沫化孕育希望

  《财经》:鼎锋的投资理念是价值投资加上主题博弈,价值投资对于很多投资者还是比较熟悉的,但“主题博弈”应该怎么去理解它?

  张高:主题博弈是我们十来年一直折腾国内市场的思考。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比,大多数都是高估的,例如它的估值,分红收益率等等。在高估的市场上,你不能完全按纯粹的价值投资来做,纯粹的价值投资一定会经常出现很绝对价值投资机会面前,比如分红收益率可以有5%以上,香港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形。这时候我敢越跌越买的,因为它有绝对回报在那儿。但A股市场很少出现这种情形,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沪深300,最好最大的300家公司出现这个时间点是非常少的,绝大部分都是高估的。高估的市场,又是散户化很高的市场必须考虑主题博弈的策略。

  《财经》:一般人理解“博弈”是有投机性的,您怎么看?

  张高:博弈在英文里是游戏的意思。我们自己的理解是博弈是更高层次的投机,你是要去猜测对手的想法,因为赌博是我就自己赌大小就押一注,博弈是要判断概率的。我认为这种行为或趋势出现的概率有多大,我为这个事情下注。博弈就是我猜对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它会做什么样的错误,我赚的是他犯错误的钱。

  《财经》:能不能给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您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主题博弈都是如何体现的?

  张高:去年年底的时候,当时我们注意到3G特别是无线增值板块的产业机会。主题往往是由被市场关注到认识,到学习,然后到狂热地追捧,然后再冷却的过程,它整个主题相当于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当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个主题机会的时候认为会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而且它是由产业背景支撑的主题,这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主题。

  我们在去年年底就布局到3G无线增值这个板块,后来市场特别追捧这个板块。到今年一季度,当我们认为市场对这个板块已经情绪很高昂的时候,我们就撤离了。今年8月份很明显是主题博弈板块很明显的月度。例如稀土板块。

  主题博弈具有产业背景,但它整体估值处于偏高甚至带有泡沫化的程度。它与价值投是有一定区别,它的估值很高,是来自于市场对未来主题的预期。它有可能最终是两种命运。第一种命运,最终这个主题得以成立,它有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第二种情形,这种主题以泡沫崩溃收场,但更多的具有的是第二种情形。

  《财经》: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或者对未来博弈的一种猜测?

  张高:是这样的,整个技术在美国市场,主题博弈也是贯穿始终的。有一本书叫《随机漫步》,就讲华尔街历史的演变,每隔十年就有一个比较大的主题被炒作。曾经有一段时间,电热毯刚刚兴起的时候也被炒作,塑料刚刚兴起的时候也被炒作。每一轮炒作就会有一个新的产业孕育。但这个产业里也会有很多公司死去,它就是用泡沫孕育希望的一个过程。

  《财经》:鼎锋发第一只产品的是在2008年,与很多私募不太一样鼎锋一开始的注册资本是3000万,当时业内普遍是500—1000万左右。在2008年熊市如此大的举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张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做长远一点,把它作为一项长久的事业来做,所以我希望我们能把注册资本做大一点,本来股东希望能做到5000万,我们当时还折中了一下,考虑一下定位3000万。

  第二, 关于鼎锋一期阳光产品发行时机的选择,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1、 战略上,我们认为2008年必须要发阳光私募产品,这是我战略上很重要的一步,这件事情我必须要做。

  2、时机的选择上,在2008年下半年我们认为市场的风险至少是不大的,我不清楚会跌到哪里,但我对市场有一个风险度的判断。我觉得至少处于中低风险区域,在这个时候发产品,我从中长期来讲赢的概率是很高的,主要出于这两点考虑。

  《财经》:您具有投行的经验,按正常的人生轨迹去走的话,您现在也许是投行老大,笑看风云不会面对一级市场。投行的背景对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吗?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张高:是这样的。首先正面的影响,做投行或在企业里待的时间比较长,跟企业跟的时间比较长之后,你还是希望对你买的一家公司能深入地了解它,就是你还是希望赚的是公司的钱,希望很深入地把握这家公司成长的历程,这个是我觉得做投行留下的经历。第二,做了投行之后,会积累很多上市公司的资源,这可能也是了我们的一个优势。第三,由于有这样的投行背景,我们往往与上市公司可以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大家会有更加紧密的一些联系。我觉得这是投行带给我的,这可能也是整个投资界比较另类的。这种方式提高了确定性,因为你对一家企业的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了解更加得深入,甚至你还能给他提供一些投行的服务,比如资本运作、市值管理、再融资,你可以给他提供一些建议,这样的一种做法,在国外巴菲特某种程度上也在做这样一件事情。

  介入一家公司之后,他是要给他们的经营管理提建议的,也就是说他除了挖掘价值以外,研究其实是做挖掘价值的工作,就是说我发现了一个好的宝贝被低估了,研究员去发现,投行做的事情我还给你创造价值,把你的价值提升到一个台阶,这是很正面的东西。

  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像很多公募基金经理对这种大类资产的轮动的把握比较擅长,这是我们的弱项。有些时候,市场一轮行情是一个板块接一个板块走,像09年就很明显,这种自上而下对大类资产或对热点轮动的把握能力可能是我们欠缺的,是我们的不足。

  《财经》:一般所谓的投行都是看过去,而我们基本是看未来,对未来市场的预计,您在操作过程中,思维的转换是不是会有一定的限制?

  张高:这对我个人倒限制不大,因为我做四年实业投资,在云南做投资的时候也做了四年多的实业投资,那对我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投资肯定是看未来的。从我们公司的投资风格,就是我们喜欢挖掘成长股,成长股更重要的就是看未来,而且我们也总结了一套怎么看未来的一些方法。

  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中长期胜出者

  《财经》:在中国这个股市环境下阶段性风光的私募确实不少,但能在两三年内真正有持续稳定业绩的产品真的是少之又少,据相关数据显示,鼎锋连续18个月的收益率排名前十,而且从它成立以来这个业绩一直处于前八分之一梯队的样子。对于今年轮动的市场,反复的震荡调整您是如何把握这个机会,又是如何控制这个风险的呢?

  张高:第一,我自己认为,阳光私募的历史还比较短,现在我们来评说还为时尚早,包括对我自己的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需要时间的,至少一个完整的牛熊,我们才知道哪些阳光私募是做得优秀的,哪些是做得不好的,对我们来说有这样的心态,需要时间去检验。鼎锋做产品或这个事情,更愿意把我们自己定位中长期胜出者,我们愿意用时间的积累来做中长期前列的奔跑者,我们并不追求在单个季度、月度,甚至年度一定要做得非常出彩,我更愿意做一个长跑选手,就是三五年、五六年之后回头看我们鼎锋它一直保持比较不错的成绩。

  张高:做这行我自己最大的体会,心态是最重要的,而这种心态的修炼是永无止境的,因为你每天都在面对着剧烈波动的市场。而这种波动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影响到你的,在这样一种剧烈波动的市场里,你怎么样去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我认为是做好投资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我们所说的推广到你怎么样去做风控,怎么去做收益。心态是前提,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够面对其它的事情,比如说你对风险的态度,如果你是很急功近利,内心会想我这次博一下,会有赌博的心理,因为人的心态很急。如果你的心态很平和,你就会按照你既定的框架来做,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鼎锋对风险的控制,对收益的追求首先还是建立在一个中长期的稳健平和的心态。

  青睐成长股、“后重组股”类股票 仓位最低时候三成多

  《财经》:今年的市场是反复震荡的,是大家比较认同的话题。那您在阶段性下跌过程中怎么操作或者在上涨过程中怎么操作?在下跌过程中您的仓位占几成?

  张高:今年确实是一个震荡市,但我们看今年市场的特点是中国股市和历年市场最大的不同是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中小板走在牛市的通道里,而沪深300,特别是中证100大块头是走在熊市的通道里,这是今年以来最明显的区别于以往市场的特点,就形成了这样的震荡,因为两个指数走势完全不一样。这个背景下,鼎锋和我本人本身就喜欢做成长股,比较偏好中小市值的公司,正好契合了这样的市场特点,所以,我想我们今年胜出或者要做得相对好一点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正好契合了市场的一个结构特征,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第二,来自于我们对某一些个股比较强的把握能力,能够抓住一些好的机会,这两点是我们今年能够超越沪深300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包括也超越了中小板中指,还是跑赢了大盘,这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总而言之就是既配对了方向又选好了个股。

  《财经》:你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仓位又打到比较低的程度吗?

  张高:一般我们的仓位是三成多,很低,其实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某种程度上我们面临投资行为的异化。

  《财经》:这怎么理解呢?

  张高:我认为阳光私募可能都面临这个问题,阳光私募都希望扩大规模,扩大规模你就要有客户,就要去不断地去吸纳客户,要去借用银行的渠道。很多客户,包括银行对风险的偏好是很谨慎的,他就会提出他的风险偏好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风险偏好的要求,在你的投资里其实是有双重目标的,本来投资里是一重目标,我追求某一阶段我的收益率最大化。在中间这个过程我是要忍受一定波动的,但作为银行这样的渠道,它是很难忍受中间的波动,这时候你为了减少这种波动,要去放弃一些从较长时间有可能带来收益的看法,比如你很看好这只股票,但它在下跌的时候你不敢买,你怕它跌的更多,但如果这个钱是你自己的钱,你就敢大胆去买,反而这时候是最应该买的时候。

  往往有这样的客户行为,相对你要考虑客户的承受能力,你没有心无旁鹜在做投资,你的目标不是单一的,我认为这不是最好的状态。但所有的阳光私募,包括公募都面临这个问题。

  《财经》:现在国家对重组的问题十分敏感,您在介入重组股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张高:即使在美国这样完善的资本市场里或者在欧洲,非常优秀的基金经理都会关注重组股,比如我们研究的一个对象是富达基金在欧洲的基金经理叫安东尼•波顿,它称为欧洲最牛的公募基金经理。他做了二十年,每年的符合回报是20%多,非常厉害,在欧洲公募基金经理里面排在No•1,长期下来,他买一只股票的时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选股标的是这家公司有没有可能被收购。重组股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第二,我们长时间地研究国内股市发现,很多牛股都是从重组股里产生的,甚至我们研究了2005—2010年涨幅最大的十只股票,里面有六只都是重组过的股票,你在这个市场生存不能忽视这个板块,应该关注它,要为客户创造价值。当然,在这里面要把握一点,你怎么控制风险,这里面有两个风险,一是监管风险,二是重组失败的波动风险。这两个风险怎么来控制是有讲究的。

  我们现在一般比较喜欢介入后重组股,就是说这个公司大股东已经变更了,但还没有做的资产注入,或者已经做了资产注入,但市场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这时候我们可能对它认识得比较深一些,就会提早去布局、关注它。

  还有,我们做重组股一定是以组合的方式来做,有可能我配5只股票,5只重组股里面会有2只成功,有3只都会失败,但这2只成功就足以把我组合的收益率提高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

  中小盘上涨趋势甚至会持续到明年

  《财经》:您刚才也提到中小盘的问题,因为现在中小盘的估值都认为很高了,而所谓沪深300里的大盘股现在估值都认为低的不能再低了,面对这种极大的分化,您怎么看今后的中小盘股呢?或者现在是不是大盘股买入的好时机呢?

  张高:我认为这个趋势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会持续到明年。这里面有几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现在整个中国处在一个转型期,这种现象其实也反映了市场一种心态,他对未来经济看不清楚,因为大盘股主要都是周期期,看沪深300权重股主要集中在金融、地产、煤炭、能源、化工,可能60%—70%都是周期股。再一个在转型期,周期股你是看不清楚的,不要看银行现在的业绩很好,但它明年会不会比今年更差,包括化工股会不会比今年差。在剧烈波动的经济转型期,周期股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大多数投资者就有意识回避这个东西,它有可能是好的,最后两年下来发现这些周期股根本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差,但这时候大家门卫是看不清楚的。我就回避它,它的估值就很低。这是一个基本面的原因。

  另外,中小盘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医药、机械、电子、信息服务,大多数是非周期股,这就形成了两个基本面资金的行为模式,我回避这个不确定的,买确定的。从取向上他有这样的偏好。

  第二:从2010年整个市场进入全流通以后,整个中国股市资金格局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前公募基金市场占总市值市场份额是很高的。现在我看到一个最新的数据,随着全流通逐步实施,到今年年底公募基金的资产份额占到总市值的比重有可能不到10%,也就是说,公募基金作为权重股最主要的买入对象,它的份额是在不断萎缩的,而壮大的是“大非”、“小非”、社会资金、阳光私募,这些资金比较偏好于中小市值公司的。

  一方面有资本面的情况,另一方面有资金的状况,这两者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严重分化的现象。在这样的状况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我认为这种趋势会持续。

  到什么时候会改变呢?第一,中国的结构转型或升级大家看的比较清楚了,发现大盘股没有那么差了,银行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悲观,包括房地产没有那么悲观,会有很大一部分资金回流起来,权重股一上涨,或者周期股一涨,资金就会从中小板中撤回来。越是看不清楚的时候,反而这些中小市值的公司就越有机会,我自己总结叫做“乱中求变”。

  《财经》:是不是等待后面政策更加明朗一点?

  张高:不仅是政策,实际上政策是一个先导,市场也在不断学习和思考的,也在不断观察经济走稳没有,转型能不能成功,如果大家认为转型没有问题,中国经济又可以进入新的增长,那时候市场会对很多周期股重新认识,没有那么差,化工也不差,房地产也不差,很便宜,那时候他们会有一个大规模的估值修复的过程。但这个时间我认为有可能到明年下半年,甚至到后年。

  《财经》:刚才您说要依靠经济转型的明确,还有别的条件会影响到格局的转变吗?

  张高:还有一种情形,中小市值的模式遭受重创,往往一种运作模式出现大的问题,就是自我循环难以为继,比如遇到监管的压力,就像当初“5•30”一下子把二三线股的炒作热情打低。因为它毕竟估值偏高,所以首先是监管的压力,但我个人认为再出现“5•30”的概率很小,政策其实也在学习,它不会非市场化地干预市场。也就是说,由于外力的介入或者由于中小市值泡沫到了一个难以为继的地步,它自己崩掉了,就像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一样,这时候风格是会转换的。但我认为今年这种概率很小。它一种模式形成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

  房地产板块估值偏低但存在心理压力 看好房地产转型类股票

  《财经》:您刚才也谈到了房地产,因为房地产和金融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两个板块,但从最近的一些研究报告来看,很多私募都看好这两个板块,认为这两个板块现在随着房地产逐步回暖,一系列的数据,他们认为可以介入了,您怎么看?

  张高:如果从地产股本身估值来说我认为确实是不贵的,它已经反映了房价一定的下跌,有研究机构测算,已经反映了20%—30%的房价下跌。从价值本身来说,它已经是不贵了。

  但现在大家面临的是一个心理压力,就是政策面给你的心理压力,因为老担心政策喊打,一会儿又来折腾你一下,像这样你进去的资金是不得安宁的,你买了它之后又出了一个政策或者要出什么政策,大家就很紧张。本来市场心态就很浮躁,所以它就会影响到市场参与的热情的。这时候取决于资金愿意看多长,如果你是三五年的资金可以介入房地产,负责你的资金期限很短,那就要等政策的趋势明朗。

  但我个人认为房地产也会有分化。我们最近也投一些房地产股,很有意思,我们不知不觉买的是房地产转型股,它本来是做房地产的,这个房地产公司也意识到这个行业的政策压力,也需要转型,它往哪方面转呢?第一往商业地产转,以前是做住宅的,现在开始做商业地产。商业地产毫无疑问受政策的影响小得多,而且它下游面对的是零售行业,不是民生的情况,下游有强劲的消费需求支撑的。这是一类公司。第二类我们注意到一些地产公司转型,比如说做新能源。第三类房地产公司转型去做矿产资源,比如他去拿矿产资源,它有一块主业是房地产,开始去投一个新的产业。

  张高:举个例子,像中国宝安,以前房地产是它的主业,现在延伸出了两三个大的主业,第一块是新能源汽车,电动车的产业链,我们研究下来它这个产业链是最完整的,它整个沿着这个产业链在布局,它是有产业链雄心的,不是纯粹做一个项目。第二块它做医药行业的投资,第三它还做部分风投。它就是一个典型的房地产转型股,我们从纺织行业演变的轨迹就看到这个迹象,往往转型的公司会比不转型的公司获得市场更高的认识和估值。

  比如纺织行业的杉杉、中茵股份、雅戈尔都是转型出来的,而坚守在以前纺织行业的鲁泰集团估值很低,只有十来倍的PE,杉杉、中宜估值几十倍,市场还是更希望看到变化。所以,对房地产我们就要关注转型的房地产公司。

  《财经》:您现在的仓位大概是多少?

  张高:我现在仓位大概60%多。

  国庆后或卷土重来 下半年看好消费服务板块

  《财经》:还可以,属于比较中等的水平。您下半年投资策略是什么?讲一下大方向?

  张高:大方向我觉得是这样的,首先,我认为下半年肯定是有机会的。第二,还是一种结构性的机会,我认为消费服务板块,包括医药板块、成长股,甚至包括一些主题概念炒作的还是有机会,而且我认为国庆之后,如果海外没有大的问题的话,会卷土重来,最近这个调整只是消化一下市场的担心和对长假效应的反应。

  刚才我谈了,行为模式这种趋势改变是需要外力的,目前我们没有看到导致大趋势出现逆转的因素出现,所以这种趋势一定会自我强化的,就是节前在这些板块里挣到钱的资金没有被重创,他不会闲的。他会想节前我钱挣的挺好的,还要折腾。

  投研、营销和风控三者都要抓 百花齐放才是春

  《财经》:回过头来看一下您管理的这个公司,目前鼎锋发了有5只产品,还有2只马上要封闭,加起来总共有7只,,资产规模大概是5亿左右,现在很多网友认为,规模大会影响公司的业绩,因为一个公司太大了操作会缺少很多的灵动性,因为您也比较看好成长股、小盘股之类的,所以,您是怎么回应这种质疑的,会不会影响您的操作呢?

  张高:因为我们对自己的风格比较了解,也有银行比较关心这个问题,我们有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美国富达基金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他的规模是从大概几千万美金,后来管理到140亿美金。在这样规模膨胀的过程中,他的收益率丝毫没有受影响。

  核心还是你的投资策略是否能容纳更多的资金,我们的投资策略还是建立在中长期的基础之上,就是有的品种我甚至会拿一年以上,这时候我的资金规模由5亿到50亿,在这只品种上我的买卖影响对我是不大的,比如原来我只买1000万,我有可能就会买到5000万,它市值可能是上百亿的,对我的影响是不大的。这是第一点,有些品种我们拿的时间足够长,这个规模对我们影响不大。

  第二,我们也在有意识地降低我们的换手率,就是我的买和卖做得更加有耐心。换手率的下降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有利于你收益率提高的,因为你有可能做得太急了之后反而有些品种有更好的一段没有吃到,你在上涨过程当中可能卖得太快了,你分步减持,它可能会使你的收益率有更高的提高。当然,开始减仓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你先买一个点,再加上两个点、三个点、四个点,再这样加上去会使你的成本下降。我们自身的操作,从1个亿到5个亿,收益率基本没有受什么影响。

  第三,公司越大我们会有更多的投资经理来加盟,多基金经理制,它可以很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财经》:还是一种投资策略的转变。

  张高:或者这种投资策略我们认为是可以容纳更多资金的,因为我们不是靠频繁交易来赚取收益的,不是靠做短线,做短线就有一个资金瓶颈。

  《财经》:您刚才也说,因为现在很多公募,或者一些证券公司投研人士都会转到私募行业里,这种人才流动很频繁,对于长期以来,“one man show”经常被包装成实力雄厚的团队,或是“公司具备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 这种非常典型的“江湖气”在业内不乏其例。而类似的创业期企业的特征,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行业缩影。那么鼎锋资产现在的投研团队是怎样的?今后对于投研方面的发展您有何想法?

  张高:您刚才说的这个现象,有一句比较通俗的话叫“公募私奔”。首先私募的发展有两种路径,一种路径是“一股独大式”,就是你刚才说的一个人在这儿折腾这种,另一种实际上是一个团队作为,我们选择的其实是团队作为的路径。这两种路径我认为并不能说就哪一种完全不好,哪一种就完全好。

  鼎锋我们既然选择这样的团队,这样的路径,首先我们是做一个企业,不是在管理一只基金。做企业的链条,比如工业企业有人财物产供销,同样做阳光私募,如果是一个企业的话就涉及一个问题,就是你的战略、文化、组织要素,做阳光私募在你的价值链里最核心的我们认为是三点:第一是你的投研,第二是你的营销,第三是风控,当然风控是包含在投研里的。这三点我认为构成阳光私募最重要的核心要素,这三点做好你这个公司一定会做好。

  我们现在对投研是高度重视的,对投研的投入再大都不为过,不停地投入是值得的,它的回报、投入产出比是很高的。

  《财经》:目前鼎锋投研团队有多少人?

  张高:我们现在投研加起来有11个人,但我们还要增加。

  《财经》:这是很重要的方面。

  张高:是的,这与我们的策略有关,因为我们是以赚公司钱为主的阳光私募,如果以赚市场钱为主的就不需要这么多投研,就需要营销和交易员。我曾经见到这个公司有十几个交易员,就一个老板。

  《财经》:您刚才也谈到了鼎锋的企业文化是讲究“稳”与“和”,现在私募发展两年多了,大家认为私募发展到一个平静了,您刚才也比较认可这个观点。您觉得目前私募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张高:我本人因为比较年轻不应该谈论这个,只能谈我们自身的一个体会。第一,我认为要像一个企业去运作,不能把自己定位成纯粹是做投资的基金或作坊,这可能是私募到一定程度之后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你实际上是一个企业,而不是几条枪,大家组合在一起折腾股票。你是企业就要面对企业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制度建设,最核心的你的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绩效管理、薪酬体系,这些都是一个正规企业必须具备的,而这些对私募来说,包括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你以前更多是做投资的,突然让你由投资人变成管理者,这对个人实际上是一种挑战。你要更多思考这些问题,怎么给员工设计薪酬,因为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很现实的问题。

  然后你要去做营销,怎么去做营销?你的营销策略是什么?你怎么做营销的组织架构?它就有很多管理层面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对阳光私募,特别是操盘者最大的考验。我反而不认为是业绩方面的问题,业绩只是一个方面。它的瓶颈是,到了这样的规模之后必然变身为一个企业,这时候对你组织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投资能力。

  阳光私募的收益就应该超过公募基金 外界对公募可能太过偏激

  《财经》:我再问一个题外话的问题,您认为私募发展越来越壮大,今后像您这样的私募公司如果发展到一定规模,能与公募相抗衡的时候,您认为两者怎么样区别?会不会面临公募现在这样的问题呢?。

  张高:我认为这不是很长远,一定是个趋势,就像我们投资一定要看未来,我认为这个趋势是确定的,无非是时间不确定。

  从国外情况来看,私募和公募是共生共存的,对于客户来说,公募往往是为日常老百姓提供日常生活理财的产品,比如老太太上街买白菜,顺便买点公募基金。但阳光私募相对门槛比较高,100万起步,更多是为中高端人群提供的一种理财产品,所以,阳光私募的收益就应该超过公募基金,否则你凭什么有这样的门槛?这是第一点要求,它的定位是不一样的,是一个更高端的理财产品。

  第二点要求,确实公募和私募商业模式是有区别的,公募是以规模来收取管理费,商业模式很核心的一点就是你怎么赚钱的,公募赚的钱是,我靠规模提固定管理费,所以我的核心是扩大规模,而阳光私募是靠绝对收益提成,所以,我的核心是一定要追求绝对收益。这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的出发点,也就决定了它不同的价值取向。

  《财经》:是不是现在还是有很多误解,让公募、私募它们互相掐,因为很多人觉得今年8月份私募业绩跑赢了公募,跑赢了一对多,经常这么比,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本来私募的业绩就应该好?

  张高:是的,我认为就是应该这样,公募就是为大众、老百姓服务的,它追求的就是一个稳健的收益,就是一个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就应该是这样做的。

  《财经》:私募一定会面临一个淘汰的过程,就像您这样从长远角度考虑的,有些作坊式的,一定会面临优胜劣汰的过程。

  张高:这个淘汰是两个层面的淘汰,第一是经营层面的,第二是监管层面的,就是说不是他的业绩做得不好,他的业绩做得很好,但他中间风控出现了监管层面的政策风险而被淘汰掉了。

(网络编辑 刘玥)

  相关链接:

  张高,上海鼎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投资总监。西南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15年的证券投资经验;1992年始涉足中国证券市场,1997年加盟君安证券(现国泰君安证券),任投资银行总部业务董事,负责多家企业的改制和推荐上市工作,对相关行业和企业有深刻的理解;2001年赴云南电力集团负责对外投资,管理社保资金的运作,并于2002年参与了招商银行的战略配售,获得丰厚的收益;2001年-2005年的5年熊市期间,管理资产年复合收益率超过15%;2006年,联合多位投资行业的资深精英共同组建了上海鼎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