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姜子牙守株待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57:34
最近看到了这样一则笑话:说有一位先生教了两个弟子,其中的一个他非常喜欢,而另一个又让他十分讨厌。有一天,两个弟子在读书的时候都睡着了。老先生狠狠地批评了他不喜欢的那一个弟子,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一看书就睡觉。”然后转过头来,表扬起了另一个弟子,  “这孩子多好,睡觉都忘不了看书。”对同一件事情,既可以说好,又可以说坏,这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好恶,喜欢和不喜欢一个人、一件事情,都能够找到合适的理由,也都能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找到适当的词汇。以前还听说过这样一件事,说有位将军在对敌作战时,屡战屡败,但他在向上面呈报情况时,却用了屡败屡战这样一个词。虽说事实一点也没掩盖,但这么一说一下子就把意思反了过来。屡战屡败可能是因为无能,而屡败屡战肯定是出于无奈。
上面的两个例子,别以为都是个别人所为,这种对同一事情却有着不同说法的现象很普遍,有时候我们整个民族几千年内都那么说、那么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守株待兔与姜太公钓鱼。这两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在后人评价这两件事情时,守株待兔者往往是人们嘲笑的对象,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机械主义的象征。而钓鱼的姜太公却与后来的诸葛亮一起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守株待兔的那个人,虽然不够明智,但他的行动毕竟还是有一定根据的,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因为前面有一只兔子撞死在了树上。既然有了第一次,就可能会有第二次,这样说来守株待兔的行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不能算是什么太大的错误。这个人错误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很好地考虑兔子撞树的几率有多大,靠这样得到兔子是不能维持生命的。而钓鱼的姜太公所用的渔具只有一根鱼竿和一条鱼线,连个鱼钩都没有。尽管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鱼资源十分丰富,可他还是一条也没有钓上来过。就是这种钓法,他老先生在那里一坚持就是好多年,他维持生活的方法就是靠着自己的老婆吃饭;凭什么我们就说他比那位守株待兔的人更明智呢?两个人一个流芳百世,一个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后来的姜子牙,成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帮着周文王建立起了八百年的周朝。所以连他那愚蠢的钓鱼行动都成了美谈,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在习惯的作用下所犯的一个错误吗?假如当初守株待兔的是他,假如当初他没有碰到周文王,他也没有赶上那么好的历史机遇,我们还会这么对他顶礼膜拜吗?恐怕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一个永远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