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龍舟説唱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廣佛都市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55:54

順德龍舟説唱

2009年07月22日 17:35 綜合

     唱龍舟,並不是我們腦海中常有的龍舟的物體形象,而是民間説唱的一種。

  龍舟説唱用廣州方言演唱,形成于清乾隆年間。藝人多在渡船上為過渡者演唱,演唱者手持一支杖頭木雕龍船的長棍,胸挂小鑼小鼓,邊敲邊唱,內容以神話故事和勸善祝頌為主,基本上是吟誦式,腔調樸素粗獷,富有鄉土氣息。
龍舟以順德腔為正宗,故順德有“龍舟之鄉”之稱。新中國成立前,常有民間藝人手持用木材雕刻精巧的小龍舟,這些小龍舟配有龍頭、龍尾、劃舟人、鑼鼓手、小羅傘,儼然真龍舟一般,挨家挨戶站在門口,先講一番吉祥話,然後敲響龍舟鑼鼓,開唱祝頌的龍舟。

  龍舟説唱的傳統曲目內容豐富,以神話傳説和歷史故事為主。如《八仙賀壽》、《仙姬送子》、《昭君和番》、《三聘孔明》、《鳳儀亭訴苦》等,都頗受群眾歡迎。辛亥革命前後,曾有所謂“社會龍舟”(或稱“政治龍舟”)出現。這些作品。評述時局,抒發政見,對鼓吹革命,起過積極的作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社會龍舟庚戌年廣東大事記》。
龍舟的題材沒那麼廣泛,它要求有比較完整的情節、敘事詩形式,而且一般有道具,不像木魚般單調。
龍舟形成于清乾隆年間,賣藝人都是在渡船上為過渡的人演唱,手持一支杖頭木雕有龍船的長棍,如果做得精緻,也是相當漂亮的藝術品,胸上手上挂著拿著小鑼小鼓,邊敲邊唱,再配合龍舟的搖動使船槳發出聲音,作為打拍子用。而內容以神話故事和勸善祝頌為主,基本上是吟誦式。而現在龍舟也已是漸趨消亡了,它最後的歸宿便是在曲藝裏保留了一絲痕跡,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著名粵劇家文覺非的一首《倒卷珠簾》便是龍舟説唱的最後輝煌,從那以後就再沒有人寫過龍舟唱詞了。

  龍舟説唱的産生主要有兩種説法:一是清乾隆年間,順德縣的一個破落大戶子弟首創;二是清康熙年間,“天地會”等組織為開展宣傳而編創。普遍認為,順德盛唱龍舟,可以説是“龍舟之鄉”。龍舟本是端午節期間比賽用艇的名稱,而民間藝人、曲藝作者卻用鑼鼓點配襯,編成合韻律的民歌。後來演變成曲藝、粵劇的一種“曲牌”,成為帶有濃郁鄉土味、易編易唱易懂的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唱形式。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句法結構與木魚比較接近。演唱時一人手執木雕小龍舟(舟上人物可用線牽動),胸前挂小鑼小鼓,邊唱邊敲,用以掌握節拍。

  “龍舟説唱”這一民間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並公布於世,其發源地順德區杏壇鎮文化站立即著手籌辦龍舟説唱培訓班,並計劃在今年國慶期間舉辦龍舟説唱藝術比賽,將這一日漸式微的民間藝術保存並傳承下去。

  據了解,起源於清朝的“龍舟説唱”現已瀕臨失傳。記者在杏壇鎮北水村找到了當地僅存的兩位“龍舟公”,他們正好是師徒倆。“他今年已經80歲了”,今年也已69歲的徒弟尤學堯告訴記者,“今天‘唱龍舟’已屬副業”,尤學堯説,他在村裏承包了幾畝魚塘,不過,逢正月裏他仍走村過戶去“唱龍舟”,直至鬧完元宵才停下來。而平時,“一般是有人請才去,一年大約也有兩三次吧”。而師傅發叔年歲已高,不再外出“唱龍舟”。

  “現在‘龍舟説唱’面臨的最大困窘是,會唱的人越來越少,而想學的人幾乎沒有。”曾為不少龍舟歌撰詞的原順德文聯副主席黎庭棟老先生認為,後一代沒人學是導致“唱龍舟”衰落的最直接原因。據悉,從2003年開始,杏壇文化站就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願意學龍舟説唱的年輕人獎勵500元。但幾年過去了,該獎勵始終無人問津。

  不過,“現在有了一個好的契機,那就是龍舟説唱終於列入了‘非遺’”,作為杏壇鎮文化站的負責人鄧家聲頗為興奮:杏壇鎮擬成立一個“民俗民間藝術培訓基地”,培訓班計劃招收數十名學員,目前已有十來人前來諮詢,其中有幾個旅遊景點的導遊。另外,文化站已發動了杏壇13個曲藝社社團,要求每個社團都派幾個人來學,學成後再向社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