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轨与我之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33:13

米轨与我之缘

李 烜

--本文刋载于鐡道报

我出生在昆河線铁路经过的一个县城里。父亲在昆明做事,把家安在昆明,以后少不了老家、昆明两地乘火车往来。时时忆起母亲领着我坐轿到车站上火车的情景:慢车四等客车厢人坐两边,中间堆货,虽然杂乱,倒也亲切。开车不久就边爬坡边钻山洞,听到乘客吸到煤烟的呛咳声,看着窗外闪过的洞口岩石、山坡、树木和小路,过完山洞上完坡,车速就逐渐加快了。另一个印象就是,沿途车站的红瓦黄墙的站房以及大站的小洋楼子(后来才知是法国人住的),这些房屋在脑海中存在有相当长的时间。

青少年时期,乘坐火车对这条鐡路的关切在加深,在高中毕业第二年1944年又考虑到以后养家糊口的择业,我考上了云南大学工学院,鐡道管理系,除学习理工科的一些基础知识外,还较广泛地学习有关鐡路工程和营运管理的一些书本知识,又知道了当时抗日战争期间的国大后方云南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一个窄轨鐡路网:昆碧线(即原来的滇越鐡路滇段,碧河一段为防日寇入侵已拆除)、昆沾线、昆咀线三条米轨和一条600毫米轨距个碧石鐡路。四年后毕业分配我进了鐡路局。此时正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刻,的参加到宣传组织迎接解放的一些工作中去,业务的实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1950年初,人民政府接管鐡路局之后,我被派到昆明南站做车站值班员工作。在实际的行车工作中,发觉行车设备过于简陋,列车占用区间许可凭路签和密码,进路准备、道岔扳动全靠手动。没有进站信号,没有进路迥联锁,更谈不上集,一切全靠人!感觉到为克服设备的不足,更加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加需要集中精力,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没有料到的是,从这一年进入南站起,我与南站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次年我得以参加鐡路局派到北方鐡路运、机、工、辆、电部门比较齐全的综合业务学习队参加学习,对当时国内准轨鐡路所达到的管理水平开了眼界。归来仍回到昆明南站,先后担任运转主任、付站长职务。以后,除了去党校学习和短期调任昆明北站沾益站站长而外,去去来来,总也离不开南站,即便是58、59年三门干部上山下乡劳动锻炼还是在南站、北站做调度员、连结员,期满又回到南站,直至1979年全部业务、人员、家具并入昆明北站,拆除昆明南站为止。之后短期去过昆明分局工会,随即调入货运处(后来又并入运输处),直到退休。回顾我的鐡路岁月,大半在昆明南站度过。

南站小而全,对内牵涉到方方面面,对外直接面对旅客和货主,处处代表着鐡路的形象。车站工作,日夜不停,风雨无阻。工作中我逐渐机立了准时的观念,并切身体黁到只有严守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才能保证实现 “安全”、 “正点”,即使设备齐全也要如此。再就是当基层领导,必须参加劳动(经常而不是偶然),知艰识苦,处处不单用言语更需用行动来影响和带动群众。对外要像对衣食父母那样对待旅客和货主,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

回顾以往的岁月,深感党和国家对发展鐡路运输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建国后云南鐡路建设日新月异,贵昆、成昆等准轨干线从无到有克服了种种困难先后建成通车,结束了 “云南鐡路只通外国不通国内”的历史。米轨昆河鐡路从线路的轨、枕、桥、隧到站场改造会让站增设,列车牵引动力内燃化、客车车辆汰旧换新等等不必一一细说。较大的车站行车设备、客货运服务设施得到更新改造、增添和加强。单就昆明南站1979年拆除时各项设备所达到的水平而言,已经远非滇越鐡路滇段通车时南站的状况所可比拟。

近几年,随着国力的增强,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创新,国家对发展鐡路加大投入,鐡路运输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单就云南最近的成就来说,昆明丽江间的直达客车已经开行。新的昆河鐡路正以昆玉、玉蒙、蒙河鐡路三个建设项目全面展开。云南几代人发展四通八达的鐡路网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百年米轨昆河鐡路有一段屈辱的修建史,但自1946年中法签订新约正式赎回路权后,这条鐡路在以后半个多世纪中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应该,继续存在下去,它在云南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贯通国内外依山傍水逶迤南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