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的美——京剧艺术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2:05:46
-
-
近日听了几部梅派京剧,那一板一眼的唱、念、做、打、舞,韵味实在是沁人心脾,尤其听的这出《霸王别姬》真正让人感到凄凉激越、柔肠百转了!
以前总是说等老了一定要好好探讨下京剧艺术,因为那时年轻,年轻时接触的多是新鲜东西,那也不像京剧需要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文化底蕴了!但如我等六十年代的人大都唱过现代京剧,也就是耳熟能详的样板戏,此记忆之深刻多少年也抹不掉的了。那时就感觉其唱腔之华美、气势之不凡,无出其左右者,尤其喜欢那种如行云流水般的悠扬的韵味。不觉时光匆匆,越加感觉京剧的知性美较之其它舞台剧更加值得欣赏了。
被当作“国粹”艺术的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现在的京剧艺人在学习和创新上下的功夫少了,就象业内人士所评,会几句那谁谁的唱腔就称什么派了?我最不以为然。文革时李少春演《白毛女》时就经过了许多改良,那也是京剧发展史上特殊年代了。京剧要发展必须有它的规矩和它的程式,但是博采众家之长才是其发展的道理;京剧为终结艺术之说显然不可信,也不能相信,因为它是如此的受众广泛了。而略知京剧的来由也许你就会明白,它本来就是从众家之长得来的,并非京味的艺术。
-
-
-
所以,说到京剧没人不清楚它与徽班的历史源远。徽班,是以安徽籍(特别是安庆地区)艺人为主,兼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等腔的戏曲班社。开始多活动于皖、赣、江、浙诸省,尤其在扬州地区,更以“安庆色艺最优”(《扬州画舫录》)。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当时正是地方戏曲勃兴、花雅争胜的时期,一些新兴的地方剧 种,如高腔(时称京腔)、秦腔等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又合京、秦二腔,特别是吸收秦腔在剧目、声腔、表演各方面的精华,以充实自己。同时适应北京观众多方面的需要和发挥各班演员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为:“三庆的轴子(指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指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的把子(指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的孩子(指以童伶出色)”。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据《梦华琐簿》)。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也是徽班的涅槃了!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
-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又称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其角色上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
-
-
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为1840年-1860年间(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京剧,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形成了以“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为代表的各俱特色的京剧表演艺术。形成了如《文昭关》、《捉放曹》、《定军山》、《击鼓骂曹》等一批传统剧目。二为1883年一1918年间,以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为代表,时称“老生后三杰”将京剧表演推向了成熟。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三是从1917年以来,京剧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其中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
-
-
-
-
如今繁华落尽,那些只为看热闹的观众被新娱乐吸引去了,留下来的是真爱京剧的人。如我等只是一种喜好算不得真爱京剧艺术了,所以今天我们看京剧最主要的乐趣是应该能在感性了解的同时,充分领会京剧的知性的美!
-
-
标签京剧艺术知性徽班表演艺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