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粤语歌谣 唱出水乡几多情 传奇佛山 南方网佛山频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19:18
佛山粤语歌谣 唱出水乡几多情时间: 2008-07-29

 

今年72岁高龄的余婉韶是我市著名的民俗研究专家。

 

公记隆丝织厂61岁的退休工人黄群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

 

 

在近期举行的一少儿节目表演中,孩子们正在演唱童谣。

中心记忆

舒服的和声,淡淡的歌声,似母亲呢喃、低唱着哄宝宝睡觉,若有似无,恬静而悠远,带人走进童年的美好时光……一曲浅吟轻唱着的粤语童谣,承载着多少佛山人儿时的幸福记忆。

昨日,记者获悉由佛山作家协会和佛山诗社主办的佛山首届童谣大赛已经启动,大赛分粤语童谣创作大赛、粤语童谣歌唱比赛、粤语童谣舞蹈大赛三方面。其中粤语童谣创作大赛正在广征童谣新作,童谣歌唱比赛、童谣舞蹈大赛则在八月举行。

按适宜对象划分,歌谣分成歌唱成人世界的生活、情感体验的民谣,以及歌唱少年儿童生活的童谣这两类。这些代代相传的粤语歌谣是如何产生与传唱的?它纠缠了多少平民百姓的生活故事,它凝固了什么样的记忆,有多少歌谣飘零在历史中成为绝唱?它又将何去何从?记者带着好奇心去追溯粤语歌谣发展的历程……

记者手记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大学时代坐在高然教授“广东话教程”的选修课堂,他中气十足、声音嘹亮地指挥我们唱《月光光》、《鸡公公》……。我们在课堂下心不在焉地学习,间或交头接耳议论这些歌曲的期末考题形式。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站在不知道过去,也不想知道过去的一群人中间。

古老的粤语歌谣披着朦胧雾气的轻纱,穿梭在时间的河流里。那些并不复杂的乐曲,以及诗篇般的奇异生命,有时沉重,缓慢前行,有时短暂,随着傍晚的记忆消褪。

多年后的今天浅浅吟唱一曲古老的歌谣,遥想属于曾爷爷曾奶奶甚至更久远时代的传奇与感动,恍然有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沧桑感。历史的车轮轰隆隆轧碾而过,许多东西无可奈何地抛在过去,自然规律不可避免。然而我也怀抱“自去自来梁上燕”的从容心态,像坚信真理一样坚信,有些美丽的歌谣也 如《赤壁赋》一样经得住历史风霜的考验,亘久不衰。   

佛山民谣:飘零在历史的风雨中

在这座城市化高度发展的现代都市里,去寻觅那些古老的歌谣,对于本报记者而言是一种奢侈。

日前,带着一丝渺茫的希望,记者在晨曦中的祖庙、日暮下的公记隆丝织厂退休工人宿舍,寻觅能唱丝织女工歌谣的老人。令人欣慰的是记者遇到公记隆丝织厂61岁的退休工人黄群。尽管老人不记得了当年喧嚣时代下歌谣的歌词,却依旧能哼出昔日歌谣的优美旋律:“到工厂,忙埋位……”

“我1965年进丝织厂,当时丝织厂文艺非常活跃,工人在晚会、活动的时候会唱这些丝织女工歌谣,但是现在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有人唱起来了。”黄群告诉记者。

事实上,这位能依稀记得昔日歌谣旋律的老人,是记者在我市知名民俗文化学者余婉韶老师的指引下才几经辗转找到的。

今年72岁高龄的余婉韶是我市著名的民俗专家,她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承接国家科研项目,寻迹乡野古道,搜集民间歌谣,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辑-歌谣集》。1990年她出版《金三角风雅》,收集了两百多首粤语歌谣,勾画出绚丽多姿的民间风俗图,这本著作获得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二等奖。

《金三角风雅》的序言中记者得知佛山粤语歌谣是如何产生:佛山人民在勤劳地耕织着美好生活的同时,以粤语方言为基础,以歌抒情,以歌言志,以歌咏物,创造了丰富的歌谣。余婉韶说:“歌谣来自民间,非常朴素,生活怎么样就怎样唱。比方一首‘行得快,好世界,谷米又平,子女又快长’这首歌曲唱得多好,唱出了家长的心情,希望子女快快长大,过上好日子。”

余婉韶向记者介绍佛山歌谣的两大特点:“首先历史上佛山河道宽敞,水网如织,因为这里生活接近水,许多习俗和水有关,所以佛山歌谣水的味道很浓。顺德就是粤语龙舟歌的起源地。其次,自古以来,佛山地区丝织、铸造、陶瓷业、农业发达,因此许多歌谣的题材和这些行业有关。”

虽然粤语歌谣在广东地区普遍传唱,但《金三角风雅》中我们寻觅到专属佛山地区的歌谣,“比如反映石湾陶瓷工人劳动生活的陶工歌谣,反映丝织女工在旧社会悲惨生活的《数茧歌》、《缫丝女自叹》,反映新娘眷恋娘家的叹嫁歌《嫁去西樵嫌路远》……”

余婉韶笑言:“这本书的科研成果是搜集到佛山地区优秀的劳动歌,这也是获得鲁迅文艺奖的原因。”

翻开《金三角风雅》发黄的扉页,余婉韶娓娓道来其间故事。“我从50多岁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歌谣。在这过程中,我采访到公记隆丝织厂一位83岁的自梳女,名字叫张仿,她会唱很多丝织女工歌谣”。这类歌谣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明末清初佛山丝织行业发达,为许多女子提供就业机会。张仿这样的女子从事丝织行业,拿到比较高的工资,经济独立,不愿意踏入旧式不平等的婚姻,于是几个姐妹住在一起相互照应,自梳发髻,终身不嫁。

书中一曲《自梳女嫁人》讲述顺德桑蚕工业衰落后丝厂倒闭,不少自梳女失去独立谋生的条件,逼着嫁人求生,引起人们的讥笑:“真好笑,笑挛筋,湜海有件好新闻,梳起头来嫁炳根。赁定高台赁定凳,赁定屋仔娶民珍。”

余婉韶说:“这些粤语歌谣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有些行业自然消亡,再好听的丝织女工歌、陶工歌等歌谣也不得不消亡。”   

粤语童谣:在流行音乐风中渐行渐远

年过五旬的老马,在某些不经意的快乐瞬间仍会不自觉地哼起那些儿时的歌谣,中指随着古老的旋律轻盈起舞。

在他轻吟浅唱的那一刻,他会忘记时间、忘记地点、忘记年龄。

老马是土生土长的佛山本地人,说起民谣他唱不出两句,但是他可以哼唱许多粤语童谣,他说:“童谣是以广东话为基础,老人家哄小孩子吃饭、睡觉的时候唱的。许多歌曲教育小朋友热爱大自然、尊敬父母。我记得以前香港动画片里能听到这些很老的粤语童谣,现在的小孩子上幼儿园也能学到几首童谣。”

这样的说话不仅仅源自坊间,暨南大学文学院高然教授也肯定了老马的说法:“类似丝织女工歌、采茶歌、哭嫁歌等民谣描写成人世界的生活、情感体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着行业、习俗等变化不可避免地消灭,但是童谣时代性不强。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孩子都需要喂吃、睡觉、玩游戏……所以古老的粤语童谣至今仍然具有实用性。我知道许多粤语家庭中成长的小孩仍然会学唱这样的童谣。”

虽然残存在中老年一代人和学者记忆中的童谣尚未消亡于滚滚的历史车轮,但是粤语童谣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遭遇尴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昨日,记者从广东首届粤语童谣大赛主办方了解到,此次童谣比赛原定在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举行,但却由于收集的童谣创作曲目少,没有幼儿园和小学排练粤语童谣舞蹈等原因,导致大赛延期到暑假期间举行。

消息披露后,不但勾起了老一辈岭南水乡人的回忆,而且引发了佛山老一辈文艺界人士深深的担忧。佛山诗社社长彭乐田说:“过去随处可以听见的粤语童谣和粤语讲古如今已是难闻其声、难见其影了,曾经作为本土幼儿文化中长久发挥着作用的粤语童谣已经日渐边缘化,只存在上一辈水乡人们的记忆里,如不再进行挽救,可能会成为绝唱。”

记者连续几天走访了佛山几家幼儿园和小学,采访中发现佛山文艺界人士的担忧不无道理。在多家幼儿园的唱歌舞蹈课上,老师教的基本上都是《小燕子》、《春天在哪里》、《两只老虎》等这样的普通话童谣,几乎听不到粤语童谣。

在小学,记者随机问一些学生,是否会唱粤语童谣?绝大部分同学都说没有唱过,也几乎没有听过。对于《老鼠爱大米》、《香水有毒》这样的流行歌曲,同学们都能唱过八九不离十。同学们说,电视、广播、手机彩铃都是流行歌曲,哪有粤语童谣的踪影。据抽样调查,至少80%以上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只有10%的学生知道粤语童谣。 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对于童谣一点也没有兴趣,对于《香水有毒》、《菊花台》、《死了都要爱》却曲不离口。

据一些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介绍,粤语童谣的冷落有多方面的因素,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普通话教育的推广、外来人口的定居、流行歌曲的铺天盖地都对粤语童谣造成很大的冲击。张老师告诉记者:“现在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上课还是课外活动,老师用的大都是普通话,更谈不上教粤语童谣。另一方面流行歌曲的铺天盖地和无孔不入,也对粤语童谣形成巨大的冲击。”

即使是佛山本地人,家长王先生认为孩子学习中文和英语比较重要:“虽然粤语童谣是一种根文化,但是孩子满脑子儿歌对造句、记忆英语单词没有帮助,因为地方方言的语法和普通话、英语的语法不同。人们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老在地方狭隘的文化里打转转。”   

粤语歌谣:在沉淀中期待厚积薄发

对于这些承载着人们美好回忆的意象,人们始终存有难以割舍的情怀。身处尴尬境地的粤语歌谣将何去何从?不同的人有自己的看法。

余婉韶的《金三角风雅》中收录这样一首佛山地区独特的拆字歌《七月秋风女爱凉》:上树摘花除下叶,后园摘菜二除黄,大海撑船除下里,七月秋风女爱凉。这是一首女子选夫婿的歌谣,有叶、黄、李、梁四姓男子前来求婚,羞涩的姑娘唱歌给媒婆听,每句歌曲末尾三个字暗示了姑娘只爱梁姓男子。余婉韶说:“现在青年男女相识相爱不需要媒人介绍,不结婚就可以住在一起,社会风气改变了,这样的歌曲没有人会唱了。我能做的事情是尽可能搜集、整理、记录这样的歌谣,作为资料保存下来。”

长期从事方言研究的暨南大学文学院高然教授感慨:“老实说我很孤独!”他在大学里开设选修课“广东话教程”,然而年复一年总是有学生问他同样的问题:这些歌曲太土了,现在已经没有人唱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学?高然教授说:“最可怕的是年轻一代不知道过去,也不想知道过去。”

除了人们熟知的《月光光》、《落雨大》《鸡公公》等童谣,高然教授为记者介绍许多首饶有趣味的童谣,其中一首是:种葵树长出柳,种瓜长出豆,秋天插禾春天生,鸭仔踏死牛。他说,儿歌里面有许多带有喜剧色彩,故意说反话,逗乐小孩子。

“作为学者,我们不能创作不能描写,我们只能尽量搜集、展示。我的学生责备我,并不了解我的用心良苦。不可否认,这些民间歌谣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自然消亡,但是我在课堂上教学生唱这些歌曲目的是希望为学生打开这扇门,不感兴趣的人在门外张望、走走过场,真正感兴趣的人可以继续朝里走。”

佛山作家协会主席郑启谦希望能够在幼儿园和小学举行粤语童谣普及、学习、创作、比赛等活动,这对于保护粤语童谣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佛山作家协会也计划组织佛山本土作家,定期开展珠三角童谣创作活动,创作出更多具有粤语方言特征、珠三角水乡文化、岭南水乡风情和时代气息的童谣出来,以丰富童谣文化。

总之,以余婉韶、高然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尽力搜集、整理、记录这样的歌谣,他们通过保存资料来传承传统文化。文艺界人士则通过改编、创作来传承传统文化。

“原封不动的只能是资料,我们是在活动中活用传统文化元素,我们许多少儿节目、舞台表演都有吸收粤语歌谣的精华,将传统元素注入现代艺术。”佛山群众艺术馆馆长助理关宏认为,改编不会破坏原貌,因为粤语歌谣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从来没有停止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