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效应与码头意识——析媒体时代的“客京”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03:47

向日葵效应与码头意识

——析媒体时代的“客京”现象
韩朝

艺术发展端赖艺术家的不断创造,它对于环境的敏感和因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敏感变化,常常呼应着。环境与艺术家之关系,类似于土壤、阳光、水分与种子的关系,外界之于自身的重要可想而知。但其中更重要的因素却容易被忽视,譬如种子的优劣,自身生命力旺盛就有可能超越外因的制约等等。这里,有根深叶茂的先例纠正着一般和通常的判断。更何况,人的自觉选择能力却是种子不曾有的。在现实的世界里,艺术家以群体方式出场来获取更大效应的社会关注,从古至今,都曾发生和继续上演着。艺术作为文化消长的风向标常存在于大城市,明清时期形成的诸多艺术流派和风尚以及绘画的日益商品化便可为证。

每个时期艺术的主导因素都发生着变化,程度不等,方式各异。在当下,经济因素的介入正在成为艺术风向的主导。如果说,这是步入媒体时代的一个表征,那么,客京族的大量出现则是媒体至上的一个结果。媒体­——市场——资本——知名度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生产链条。谁在这个链条上占领先机,谁就与利益结了亲。或言,艺术正越来越得益与受制于媒体,媒体则受制于资本、市场甚至权力。反过来,有了媒体的支持、包装和推广,也同样可以获得资本、市场甚至权力。需要认清的是,媒体的作用之大,并不完全表现在准确、客观、真实地反映艺术的价值与成果的一面。另一面,也能包装、放大和夸张,也能混淆真假、是非、优劣,使事物附着上不同的颜色。作为如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无疑是媒体密度与力度之最佳处。靠近中心,则有得月之先。古代,即使作为隐士,也讲求“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何况在媒体时代!艺术大军集结京城自然是情理中事——这种向日葵效应与码头意识,折射出媒体与市场对于中国艺术巨大的影响力。如此一来,社会性因素迅速扩大,艺术自身因素被挤压,严峻的现实正迫使艺术家一面做艺术家,一面做推销员和商人。

向日葵效应与码头意识本无可厚非,但此效应与意识过重的结果却是:艺术家潜心研究与创作的状态被把握机会与追逐利益的敏锐所取代,无关艺术本体的才智被过分地放大,人们被媒体炒作及市场躁动左右了方向。雷同多于创造,模仿多于自我,又因此产生了多少伪劣艺术和垃圾!推波助澜的媒体当然难逃其责。我们姑且不拿 “澄怀味象”、“涤除玄鉴”等古训来要求当代画家去创作,但没有一个平稳沉潜的心态和环境,很难想象能够创造出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在市场活跃的表象下,却是艺术品质和创造力的匮乏——艺术家最宝贵品质的缺席意味着艺术的消亡,何以谈发展!

客京族中不乏优秀者,客京族亦非此局面的制造者。积极的一面,“客京”能够感触到相对浓厚的艺术氛围和艺术前沿的成果。人员或曰人才的流动与聚集,场的作用——可以激发灵感和发掘潜力,并形成比较完善的艺术社区和文化市场,体制内外互补互动以健全艺术生态,整合艺术资源,使之渐趋合理。我愿意把客京现象暴露出的问题也归结到积极的方面来(因为发现乃解决之前提),如资源分配不合理;展览选拔机制落后;艺术管理体制不健全;体制内外存在严重的审美价值观的差别,创造性、探索性的艺术缺少必要的扶持与宣传等等。

中国的一句古话对艺术生态或可有识见之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国艺术也应该在多元互补中使艺术结出更多的各具其态的果实。大浪淘沙,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师。另一面,在客京族磁场效应中,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现实:磨练与消解,荣耀与失落,遮蔽与激发,游移与坚定,积极和消极。。。。。。或许无法调解,或许并存不悖。只是对于不同的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任何盲目的追风都是自我与艺术的双重丧失。

齐白石是闯荡北京最成功的“客京族”了,成功之中,我们要看到京城浓厚的文化氛围和高人指点迷津的重要,更须看到他“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的艺术抱负。——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