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各地名的传说和来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0:14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战国初为东胡地。魏、晋时属鲜卑她。十六国时属前燕地。北魏时属营州地。隋属柳城郡她。汉属右北平郡。唐属营州地。唐末被库莫奚所居。辽属中京道。统和四年(982年)置阜俗县。统和十六年(998年)置利州。南境为潭州龙山县,北境为富庶县。金属北京路利州。元属大宁路利州龙山县。明属大宁都指挥使司的营州中卫地,后改属诺音卫地。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置喀喇沁左翼旗(治所初在官大海,后迁至南公营子)。清乾隆五年(1740午)设塔子沟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塔子沟厅为建昌县。实行蒙汉分治:汉族归县管辖,蒙古族归旗管辖。一抉儿土地上有两套行政建制,旗县并立。民国三年(1914年)将建昌县又改为凌源县。民国二十年(1931年)分设凌南县。1937年凌源、凌南二县合并为建昌县。1940年撤销县。将喀喇沁左翼旗改为喀喇沁左旗,统归喀喇沁左旗管辖。

 

    官大海地名传说

关于官大海地名的传说有很多,我认为下面的说法符合实情:官大海是喀左蒙古族居集地之一,又是喀喇沁左旗第一任扎萨克衙门所在地,当地许多地名都来源于蒙古语的音译或蒙古语的意译。看下边的图片就知道了。

 

前坟和后坟的传说

 

在敖木伦河西岸,有两个相隔五里远的村子,一个叫前坟,一个叫后坟。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前坟总要刮起一阵旋风,直到后坟才消失。看到这股旋风,人们自然想起一段流传很久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敖木伦河西岸,一片茂密的树林中,有一座破毡房,住着一位慈祥的老阿嬷和她的女儿云花。云花的厄布根(爷爷)和阿爸都是这敖木伦河一带有名的厄其门(蒙医)。可是,十几年前,小云花的阿爸为了埋葬死去的厄布根,砍了森林中的一棵树为厄布根做棺木,被王爷知道了,硬说这树林是王府的,当即叫家兵绑在一根大树上点了天灯。那时小云花还很小,阿嬷为了将她养大成人,就靠她平日里向丈夫和公公学的医术为牧民治病来维持生活。
     小云花渐渐长大了.除了向阿嬷学习医术外,每天还要到林子深处和草原上去采集草药.给贫苦的牧民治病。
     离树林很远的地方一座王府,住着杀死小云花阿爸的王爷。这个王爷虽说有一群福晋.却只生一个儿子,叫巴音图。老王爷把他视为掌上明珠,派了十多个奴仆围前围后地侍奉他.指望他传宗接代,光耀门楣。巴音图长得倒也十分英俊、健壮.并且心地善良,性格豪爽,谁都夸小王子是个好孩子。巴音图不愿意整天小鸟一样关在笼子里.更过不惯王府里等级森严的生活。他最喜欢的是骑马射箭.飞驰在草原上打猎。可老王爷派人把他看得紧紧的,不许他出去玩耍,以防发生意外。

 一天。巴音图少爷偷偷地溜出了王府,骑马奔驰在宽阔的大草原上,他越玩越高兴.不知不觉地跑出了很远。跑着跑着,看见前方的森林上空有一只老雕在盘旋。他挽弓搭箭.一箭射中.老雕掉在树林中的乱草丛中了。巴音图急忙下马寻找。不料被一条毒蛇咬了一口.疼得他汗珠滚滚.只觉天旋地转,一头栽倒在地上。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巴音图被一阵浓香的气味熏醒,睁眼一看,自己躺在一座破毡房里.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正在一口一口地喂他香甜可口的奶茶。这个小姑娘长得可真美呀,王府中那么多的美女丫环.没有一个能比得过她这样惹人喜爱。这个小姑娘就是云花,原来.云花到树林深处去采药.回来时,见一个青年倒在乱草中不省人事。仔细一看是被毒蛇咬伤了腿.她就不顾一切的将他背回家来,用草药为他洗了伤.又煮了奶荼喂他,才使他苏醒过来。
     巴音图交撑着要坐起来,小云花忙把他捺住.说:“你被毒蛇咬伤了腿,不要害怕,你先好好躺着,等我阿妈回来再给你根治。”
     巴音图感激地望着她,觉得神魂颠倒,心里一阵阵热。
     这时,阿嬷回来了。听云花一说,急忙替巴音图吸出毒血,剜去毒肉.拿出祖传的解毒膏药将伤口敷上,又给吃了两粒不知名的丹药。巴音图顿觉一阵清香沁入心脾,精神马上振作起来,伤口也不太疼了。
     在小云花和阿嬷的精心护理下,巴音图的伤口愈合了.很快恢复了健康。本来应该回去了.但他竟不愿意离开这母女两个救命恩人了。白天,他和云花一起到树林深处或草滩上去采药.晚上回来,和云花一起帮阿嬷制做膏丹,他多想一辈子留在这个破毡房里啊,因为他真正爱上丁云花姑娘。
      一天.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将自己的身世和姓名告诉了云花母女.并说他从心里爱上了云花,请求阿嬷答应他娶云花作妻子。巴音图万没想到,活没说完.阿嬷就脸色大变.满目怒火,小云花一头扎到阿嬷的怀里痛哭起来。阿嬷气得两手发抖.睑包苍白。巴音图呆呆望着他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想一定是他的话伤了小云花的心.他感到心里很愧疚,刚要上前安慰痛哭的小云花.阿嬷厉声地说:“没想到.原来你是王府的少爷,狼和羊永远也不会交朋友.你马上离开这里!”
     巴音图哪里知道,小云花和他有杀父之仇啊。他朝阿嬷和小云芘深深地鞠了一躬。说:“感谢你们救了我的命.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的恩德。”
     巴音图流着眼泪走出了毡岛,离开了树林。
     这些天,王府正闹得天翻地覆。王爷发现少爷失踪后,急得发了疯.管家带人连找了三天三夜,毫无踪影;又四处张贴了告示,谁能找到王府的少爷巴音图.赏银三干两。几天过去,少爷还是音信皆无,急得王爷挥刀要砍管家和奴仆们的头。正在这个时候.少爷巴音图走进了府门,喜得老王爷连连给老佛爷磕头,抱着巴音图大哭起来。巴音图不耐烦地推开老王爷,恍恍惚惚地回到自己的房间.一头倒在床上,得了重病,水米不沾。巴音图得了病,吓得老王爷魂不附体,疼得老王爷肝胆欲裂。他命管家寻遍草原.找来最好的厄门其.可是什么药也治不好巴音图的病。
     这一天,老王爷流着眼泪问巴音图:“我的宝贝,我的命根,你说.你到底得了什么病哟?”这句话更触到了巴音图的伤心处,他痛哭流涕地告诉王爷,说他爱上了那个救他性命的小姑娘,并把他向老阿嬷求娶小云花的经过详细说一了遍。老王爷一听.恍然大悟,连说道:“我的小活佛.这话你怎么不早说呢,我一定满足你的心愿,把她给你娶来。”巴音图听了老王爷的话.顿觉心花怒放.病消神爽.一翻身坐了起来,要老王爷命令快备轿车.他要骑马亲自迎娶。老王爷忙捺住巴音图说:“不要急.不要急,你的病刚好一点.累坏了怎么得了.你安心地在家等着,今晚一定把云花姑娘给你娶到家来。”巴音图急忙梳洗干净,穿上最喜欢的衣服。高高兴兴地等待心上人儿坐着花轿车前来成亲。
     老王爷回到前厅,立即命管家带上锦缎衣服,珠宝首饰,前去迎娶小云花。管家听后对王爷说道:“我的王爷.你知道这个云花是谁吗?她就是您十几年前点了天灯的那个厄门其的女儿。”
     “啊!厄门其的女儿?”老王爷瞪大了一双眼睛。
     管家又说:“王爷,这个小丫头刁钻得很,她要是向你报杀父之仇.那可就……再说,外人听说少爷娶了个奴隶的女儿,岂不是笑我们王府……”老王爷一听,倒吸一口冷气。可一想,不管怎么样,救少爷的命要紧。他搔了搔头,向管家命令道:“你立即带上人马,把这个小丫头先给我的少爷抢来,别的话以后再说。”管家一听,立即带人跑到树林,闯进云花家的破毡房,说是奉少爷巴音图的命令,前来迎娶小云花今晚过府成亲。要是不从,就把她们娘俩像老厄门其那样点天灯。云花一听,顿觉天旋地转。原来,云花还以为巴音图是个聪明善良的少年,巴音图爱她,她对巴音图也很爱慕。可是,万没想到,巴音图也和老王爷一样狠毒。她变思念为愤怒,指着管家的鼻子骂道:“狼窝里出来的都是吃人狼,要想让我进王府,除非敖木伦河水倒流。”说完,小云花向阿嬷深深地施了一礼,一头撞死在毡房前的一棵大树上。
     管家一见云花撞死,带着随从打马跑回王府禀报老王爷。巴音图正焦急地等待在王府门前,一听说云花撞死.像五雷轰顶一样,当即昏倒在地。等他嘴里念着云花,从昏迷中醒来时,不见云花在眼前,一把推开围着他的仆人,骑上一匹烈马,飞一样地跑进树林里,跑到云花家的毡房。他滚下马鞍.一把抱住云花尸体,哭得死去活来。阿嬷见巴音图的感情是这样真挚,后悔自己错怪了他,流着眼泪劝他不要哭坏了身体。并把十几年前老王爷杀死云花阿爸的经过,还有刚才管家带人抢亲的凶恶,全告诉了巴音图。巴音图又气又恨又悔,跪在阿嬷的面前,请求阿嬷饶恕他的罪过。阿嬷轻轻地扶起巴音图,为他擦去脸上的泪痕,说:“孩子,你没有罪,造孽的是老王爷和管家。”
     为了表达对云花的真挚爱情,巴音图带病为云花选了一块风水宝地,拿出王府的大批金银珠宝,为云花修了一座大坟,并在坟地修了两个墓穴,在坟前立了一块大石碑,亲手刻下“生不同床,死要同葬”八个大字。巴音图为云花办了隆重的葬礼后,就一头撞死在碑上。
     老王爷听说儿子撞死在云花的坟前,气得顿时昏了过去。醒来后,叫家奴们把他用轿抬到坟前。老王爷指着巴音图的尸体大骂道:“逆子,逆子!我王府的万贯家财你不要,我王府的接宗传代你不顾.却为一个卑贱的奴隶去死。我……我要你生前不能同床,死后更不能同葬。”于是,在离云花的坟往南五里的地方埋葬了巴音图。
     阿嬷承受不了这致命的打击,不久也悲愤而死,人们将她安葬在小云花坟旁。
     为了纪念和报答云花母女俩的治病恩情,为了怀念巴音图少爷真挚的爱情,牧民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搬来为他们守墓。并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将巴音图的坟叫做前纹。将云花的坟叫做后坟。几百年来.以前坟和后坟定名的村名一直沿用下来.云花和巴音图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一直流传。
     人们都说,每年七月十五前坟刮起的那阵旋风,是巴音图少爷到后坟去和云花姑娘幽会.共同倾诉他们的离别思念之情。

 

喀左县辖22个乡镇(场),其中蒙古族乡镇(场)10个。



 

大城子  大城子位于朝阳市西南77公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中部,大凌河畔,属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是县人民政府驻地。

大城子之名,始于清代。辽、金、元时期大城子称利州。清朝时,内蒙古喀喇沁部蒙古族游牧到此落居,并砍伐树木,栅栏四围,以御虎狼,蒙古语称“伊和浩特”。汉语意译称今名。公元1778年清朝政府设大城子乡。1914年中华民国设大城子镇,1930年设大城子第三区。1937年伪满洲国设大城子村公所。1946年12月,人民政府建立大城子第三努图克(即第三区)。1949年始为喀左县人民政府驻地。1953年建大城子镇,1958年9月置大城子人民公社,1963年恢复大城子镇。1969年撤镇建制,归属大城子公社。1973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重新建立大城子镇,镇依村名。

    南公营子  南公营子镇位于喀左县南端大凌河畔,距县驻地大城子镇24公里,属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清代,喀喇沁左旗札萨克受封“公爵”,落居此地并修筑王爷府,蒙古语称“宫根浩若”,意为公爵王爷的官府,汉语称为“公营子”。后来,为了区别北公营子而加方位词,称南公营子。

    据史书记载,后金天聪年间置喀喇沁左翼旗。1964年12月,建立南公营子第一努图克(第一区)。1958年建立南公营子人民公社,1983年改建南公营子乡,1985年4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立南公营子镇。镇沿用原名。

    公营子  公营子镇,位于喀左县北部,牤牛河畔,距县驻地大城子镇27公里,属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公营子之名始于清代,来自于蒙古语。清朝初期,该地建有公爵王爷的行宫宅府,蒙古语称“宫根浩若”,意为公爵王爷的官府。汉语意译称今名。

    1933年设公营子村。1958年建立公营子人民公社。1983年末改置公营子乡,1984年5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立公营子镇。镇沿用原名。

    山嘴子  山嘴子镇,位于喀左县南端,渗津河畔,距县驻地大城子镇32公里,属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山嘴子一名来自自然实体,因该村位于两座黑色尖山峰之间的峡谷沟口,故得名山嘴子。蒙古语称“哈日和硕”,意为黑色的山峰。

公元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设山嘴子乡。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设山嘴子第四区。1937年,伪满洲国设山嘴子村公所。1947年人民政府建立山嘴子第三区政府。1956年置山嘴子乡,1961年建立山嘴子人民公社,1983年末复建山嘴子乡,1984年5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撤级建山嘴子镇,镇依村名。

      南哨镇位于喀左县驻地大城子镇南6公里,大凌河畔,属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镇驻地梁家营子。

    南哨之名始于清朝初期,因村处大城子南部的大凌河哨口而得名。蒙古语称为“白音爱里”,意为富饶的村庄。

    公元1914年设南哨乡约,1937年设南哨村公所。1958年建立南哨乡,1961年建立南哨人民公社,1983年末复建南哨乡人民政府。1985年4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立南哨镇。镇沿用原名。

      水泉乡,位于喀左县东北部,大凌河畔,距县驻地大城子镇25公里,属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水泉之名始于清朝初年,因村中有地下泉水涌出而得名。蒙古语称“吐日根宝勒格”,意为头道水泉。

    公元1937年,伪满洲国设水泉村公所。1956年建立水泉乡。1961年设水泉人民公社,1983年末复建水泉乡人民政府,乡依驻地名。

喀喇沁左翼旗政府搬迁之迷

现在的喀左县政府所在地大城子镇在辽、金、元时均为称利州,至后金蒙古喀喇沁部游牧于此,称为“伊和浩特”,汉语意译为大城子。民国3年(公元1914年)为自然镇 ,后几经废置,1949年旗政府迁至此地,从此,大城子镇才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73年又重置为镇。而当年辉煌数百年的南公营子现在仅仅是喀左县的一个乡镇。那么这个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和诺大王府那去了哪?旗政府为什么要搬迁? 
    翻开官方公布的资料,几乎无迹可寻。 
    但是小时侯就曾听老人讲,王府毁于一场人为的大火,纵火的人是一名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因为解放军与国民党曾以王府为战场打了一场惨烈的拉锯战,战斗中牺牲数十名解放军战士,当解放军再次攻入王府后,纵火烧掉整个王府,据说当时大火整整燃烧了二十余天。 
    以下是相关史料记载: 
    史料一:伪满任喀喇沁左旗的伪旗长,南公营子东王府公莫尔庚额,“八一五”光复后,不但不低头认罪,反而又自封为旗长,蓄意投靠国民党,人民军队给予应有惩制。西王府王爷额其尔旺宝,在蒙民中素孚众望,被选为热河省人大代表,就任了喀喇沁左旗旗长。 
    史料二:热东地区的喀左旗原东王府王公默尔庚额,在伪满期间曾任伪喀左旗旗长,充当了日本侵略者的走狗,对蒙汉人民犯下了严重罪行。日本投降后,虽然对他进行多次争取,但他仍坚持反动立场,与中国共产党分庭抗礼。所以,中国共产党对其采取坚决地反击。在土地改革中,中共喀左旗工委发动当地蒙汉人民分掉了他的土地、打掉了他的威风。喀左旗原熙王府王公鄂其尔旺宝,在蒙古族人民中素孚众望,比较开明。于是中共热东地委就安排他为喀左旗民主政府的旗长。在1947年土地改革进入高潮时,共产党当地组织又对他采取保护措施,为他易地安排了工作。 
     1947年12月,蒙汉合治喀左旗民主政府(属地的)正式在南公营子成立。原属中共热东地委和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卓索图盟喀左旗支会和蒙汉分治(属人)的喀左旗政府完成了历史使命,撤销建制。新建的喀左旗政府下辖12个努图克(区政府)。 
     从现在保存的旗王爷府建筑图纸及建筑模型来看,当年王府占地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王府毁掉后,旗政府在八家子(现南公营子镇政府所在地)五大庙之一的金卷寺居住过一个时期,后搬迁至大城子。 
     王府被毁、旗政府搬迁,卓南中学等也随即搬迁,五大庙又被挪做它用,从此310年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中心从此消失,留下的只有老人的感叹和那些美丽的敖木伦河传说。 
     喀左旗政府搬迁至大城子以后,在几乎废置的土地上又建起一个新的驻地。换句话说,大城子城镇建设史仅与共和国同岁,而利州古城也只不过是元朝以前的称呼。1973年大城子才被设为镇,此时的喀左已变旗为县。 
    由于大城子镇交通、资源等都很匮乏,县政府曾计划搬迁至公营子,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一方面是搬迁费用问题,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没有认识到搬迁的重要性,再就是搬迁到公营子后距离叶柏寿太近又偏离喀左县域的中心。 
     现在的喀左县境内将有两条铁路、两条国道,将来还要有两条高速通过境内,南北公营子各分一半,就是没有一条经过大城子,这也是一种莫名的凄凉。  南公营子王爷府 南公营子王爷府是原喀喇沁左旗扎萨克衙门所在地。开始称公爷府、乌公府,是因第一任扎萨克乌良哈部色楞于清顺治五年被清廷封为镇国公,所以,他的府第称公爷府,当地也就被人们称为公营子。至第六任扎萨克瑚图灵阿被清廷封为郡王后,才称王爷府。
   喀喇沁左旗(领地含今喀左、凌源、建昌之地),始建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诏编佐领,以乌良哈部(包括喀喇沁部)色楞(成吉思汗的重臣济拉玛后裔)掌喀喇沁左旗,授扎萨克(相当于旗长)世袭罔替。旗衙门初设官大海,第二任扎萨克奇达特(色楞之子)时,迁到南公营子。从第一任扎萨克色楞到最后一任扎萨克默尔庚额,共二十任,延续305年。
  “旗”是满族统治者依据满洲八旗制度,在蒙古原有的社会统治制度的基础上,调整或分封牧地后编立的,是清朝统治蒙古族地区军政合一的政权组织。旗最高长官是扎萨克,由清理藩院从蒙古王公贵族中选任。平时掌管一旗的行政、军队、司法、征税等事务;战时,征调一旗兵丁参战。
  “盟”是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不是一级行政机构。平时对盟内各旗检阅武备、会审案件,无权干涉各旗政务。战时,盟长带领各旗兵丁参战。喀喇沁左旗属卓索图盟(喀喇沁左、中、右旗,土默特左、右旗,喀尔喀左翼旗、锡埒图库伦旗归入卓盟)。
  清朝统治者素有“南不封王、北不断亲”之说,“北不断亲”就是对内外藩蒙古王公实行统治手段之—怀柔政策,旗扎萨克(包括王公贵族),除在公府任职外,有的调去京师任职,有的调去边疆打仗,为清廷开疆扩土,为维护好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得到了清廷的褒奖。据现存于县档案馆的“图林固英雄谱”记载的人物中有:郡王3人,贝勒、贝子5人,内务府大臣1人,理藩院大臣8人,御前行走8人,镇国公4人,卓索图盟正、副盟长4人,扎萨克13人,一等塔布囊22人,二至四等塔布囊1065人。这些蒙古王公贵族官运亨通的同时还不忘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购建良田美宅,因此在南宫营子出现了许多规模宏大的豪宅府第,其中包括旗王爷府(扎萨克办公及居住所在地)、贝子府(熙王府)、吉府(或济府)、老府等府第俗称“五大府”。
  今据《旗署老档》载:
  王爷府(公爷府)布局精巧,即有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是集办公、居住及休闲为一体的一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100亩,亭台殿阁800余间。其布局大体可分为:公爷府、亭子院、戏楼、花园、马号、青房等几部分。
  公爷府:宫门三间,两扇红门,各有虎头衔环。门两边各有月窗,门前有石狮一对,遥相呼应,门前有平台,两侧有上马石,平台前广场竖有旗杆一顶。进入宫门正堂大厅五间,中三间为正堂,东一间存文书档案,西间存武器,大厅两边各有抱厦两间,抱厦两边各有角门一个,东西厢房各七间。从角门入内是二门里,有二厅三间,两边各有走廊配房七间,东为“保安室”(最后一任扎萨克默尔庚额时设)。西边为佛堂喇嘛室,东西各有厢房七间。西七间是“印务处”,备有“蟒花鞭”、“背花条”、“手掌”、“木笼”、“大小滚杠”、“老虎凳”等十几种刑具。三门院内有七间客厅,这七间客厅地基高出地面五尺,前、东、西均有五层台阶。客厅两层各有抱厦五间,东西相对七间厢房,抱厦与厢房均有前檐游廊,整个客厅院内都是青砖铺地,中间甬路旁各有石桌一个。四门里,正厅九间两层楼房,中间塑有千手千眼观音一尊,东西抱厦和厢房连以游廊,整个四门里是公爷和娘子及侍者食宿的地方。楼房后院,还有九间正室,是师爷办公地点,草拟文件,上报下达均在此地。亭子院在公爷府东侧,正室七间,东西有带游廊房子相连,中央为一座六角攒亭,紫红色明柱撑起青瓦顶盖,六角风铃在风中叮咚悦耳,望板上彩绘富丽堂皇,栩栩如生,整个亭子远远望去玲珑别致。花园在亭子院东侧及北侧,花园内有人工假山一座,假山顶部建有攒角亭子,登上亭子可俯望全园四时花卉。这里是供王爷及其娘子消遣游玩场所。
在亭子院前有专供王爷看戏的戏楼,戏楼建于清乾隆早期,座南朝北。红色的明柱,翘起的翼角,帷幔上绘龙雕凤五彩缤纷。
  马号,在亭子院东侧,花园之南,是旗衙门驻军之所。因都是马队,故俗称马号。青房,在马号东,花园南侧,是扎萨克雇工居住、生活的地方。
  有贝子山(九泉莲花山)屏于府后,大凌河象一条洁白的哈达环于府前,迎面矗立在河南岸的孤子山(朱山)是其影壁,布佑图山护于左,僧机图山拥于右。王府位于全旗的中心,同时也是当时喀喇沁旗的经济及政治中心。只可惜王府于1947年毁于战火,往日辉煌已化为一堆焦土,如能按历史原貌修复,再配以民族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将成为朝阳市旅游的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