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的故事和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7:31
 鲤鱼的故事和传说 

黄河鲤鱼同松江鲈鱼、兴凯湖白鱼、松花江鲑被共誉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俗名鲤拐子。黄河鲤,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向为食之上品。黄河鲤还以其肉质细嫩鲜美,金鳞赤尾、体型梭长的优美形态,驰名中外,是中国的宝贵鱼类资源。 

鲤鱼是淡水鱼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技术最成熟、产量最高的鱼类。我国是鲤鱼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展养殖的国家。

据史料查证,远在纪元前十二世纪的殷商时代,便开始池塘养鲤,《诗经》中记载,周文王凿池养鲤。至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越国大夫范蠡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鲤经》。至汉代(2200多年前),池塘养鲤非常盛行,上至皇室,下至地主,均将养鲤作为商品生产的主业。

鲤鱼的地位在唐代一度登峰造极。唐王朝为李家天下,仅仅因为”“同音,鲤鱼就真个是跳上龙门了,它成了皇族象征,皇室之中以鲤为佩,兵符也改用鲤符,皇帝把佩鲤赏给大臣,用以显示尊贵。而且,朝廷公然明令民间禁养、禁捕、禁卖、禁食鲤鱼。老百姓为避讳,不得不改称鲤鱼为我鲜公了,如此荒唐的事情,历史上还有不少。鲤鱼有知,也会哭笑不得的吧。

此禁忌长达300年之久。此间,养鱼业主另觅对象,逐渐转向家养草、青、鲢、鳙,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四大家鱼。至明代,百姓又恢复了养鲤业,但因其发展缓慢,不得不屈居于四大家鱼之后。

目前,鲤鱼已遍布世界各地。在元代,波斯人通过丝绸之路将鲤鱼带往中亚国饲养;1150年,欧洲十字军东征,将鲤鱼又带往奥地利;1367移入匈牙利;1496年移入英国;1560年进入普鲁士,后移入瑞典;1729年移入俄罗斯的欧洲地区;1830年传入美国。如今,鲤鱼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养殖鱼类。

在我国,鲤鱼的地位非常特殊。首先是其美味广受赞誉,因之鲤鱼成了食之上品。周宣王征战敌国庆功宴中,特以烹鳖脍鲤宴请诸侯;《诗经》中也称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梁代陶宏景称:鲤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到北魏《洛阳伽蓝记》里,夸洛鲤伊鲂,贵于牛羊。” 民间向有无鲤不成席的说法。;鲤鱼在宴席上一直充当着重要的乃至压轴的角色。

 美味之外,鲤鱼算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之一了。中国人爱鲤崇鲤的习俗,覆盖了诸多生活领域。鲤鱼象征着勤劳、善良、坚贞、吉祥。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年年有余(鱼),吉庆有余(鱼)的年画更是久传不衰。孔子生子时鲁昭公赐之鲤鱼,为此,孔子为子取名,字伯鱼。孔子之所以为儿子取名鲤,就因为收到鲤鱼,嘉以为瑞,也就是说,讨了个吉利。 

两千多年来,关于鲤鱼的诗词、故事更是无数:

眼似真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沈。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这是唐代章孝标写的一首咏《鲤鱼》的诗歌。前两句很生动,把鲤鱼的形象写活了,后两句,借鲤鱼而抒发人生感慨,或者说,而抒发人生志向,虽然功利化的倾向很明显,但确是很典型地反映出古人对鲤鱼带有图腾性质的崇拜心理。                                                            

自古相传的二十四孝中,就有一则卧冰求鲤”的故事。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妇孺皆知。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演变成龙。据《埤雅·释 鱼》记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团,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的,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这个故事。喻示着人们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一股精神。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个故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后人也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的意外之喜。

在鲤鱼所负载的一系列人类情感中,最浪漫的无疑是古人借它传递自己的爱情。相传古时用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传给对方,后来也许是觉得无法保鲜,而改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装书信,于是,我们今天有幸可以读到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撼人心魄的绝唱: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明明是一封鲤鱼形状的信笺,却有呼儿烹鲤鱼这样细致真切的刻画,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造语实在生动离奇。平平常常的几句诗,因为鲤鱼的意象飞动,更增添了一份非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量。此后,在古典诗词的长河中,鲤鱼真的如鱼得水,始终传递着有情人浪漫的情思。像晏几道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像宋琬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只可叹,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古典情怀,如今怕没什么人在意了。

 “双鲤鱼” ,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中间夹着书信。汉以前,就常用两块鱼形的木板做成古代的信封。这种信封和现在用纸糊成口袋形的信封不同,这种鲤鱼形信封沿袭很久,一直到唐代还有仿制

在首度出现八仙一词的元杂剧《八仙庆寿》中,八仙过海时,鲤鱼化为美女,曾倾倒了吕洞宾;在著名越剧演员王文娟主演的越剧《追鱼》中,化为美女的鲤鱼,有情有义,深受群众的喜爱。可见,鲤鱼作为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像征,早已渗透到民间文化当中。民间剪纸有鲤鱼,民间年画有鲤鱼,民间还一直流传着一个谜语:

金刚轱辘锤,有眼没有眉,无腿行千里,有翅不能飞——谜底正是鲤鱼

眼下正是秋天,因为秋季里鲤鱼最为肥美,所以秋风又被称作鲤鱼风。蒲松龄有过这样的感叹:桂花谢,鲤鱼风起,老却玉芙蓉。如此苍凉的人生况味,今天又有几人可以领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