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传统理论“六书”真的山穷水尽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14:12

                                                                             感       慨                   

         世界上学习、使用汉字的人大概有一、二十亿吧!研究汉字的人恐怕也不少于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但是,他们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究竟如何呢?有没有人站在这个非常重要、非常根本的战略高度上来考虑这个问题呢?我想应该是很少很少、或者是没有的,要不,怎么会到目前为止,汉字理论方面还是如此地混乱!如此地落后!汉字传统理论——“六书”莫非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  六   书  ” 简    史 

        让我们先来对“六书”的研究历史作一下简要的回顾吧!“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又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其所述取自刘歆的《七略》。后来郑众注《周礼·地官·保氏》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形声也。”再后来许慎在《说文·序》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后代学者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第,从此拉开了“六书”大探讨、大争论的序幕。

        南唐徐锴把许慎“六书”分析为“六书三耦”,著有《说文解字系传》。宋代徐铉的“六书”思想体现在由他领衔校订的《说文解字》里,他们兄弟二人于《说文解字》用功非浅,其主要思想与许慎一致,属于证许派。到了南宋,郑樵开始向许慎发难,说许慎“犹不达六书之义”,著有《六书证篇》(今已亡佚)。虽然明朝杨慎说郑樵于“六书”“考论假借,极有发明”,但实际上郑樵的“六书”体系也很混乱,并不被后人所认可。宋元间,戴侗著《六书故》,主张“以六书明字义”,谓“字义明,则贯通群籍无不明”。其有一定的进步,但并无太大的突破。元代周伯琦著《六书正讹》,元明间赵伪谦著《六书本义》,明代杨慎著《六书索引》、朱谋玮著《六书本源》、吴元满著《六书正义》和《六书总要》,清代江声著《六书说》、王筠著《说文例释》、洪亮吉著《六书转注录》,近代章太炎著《转注、假借说》。

        徐锴的“六书三耦”咋讲呢?首先得明白“耦”的意思,“耦”在此相当于“偶”,成双成对的意思,就是把“六书”分成三对:象形与指事、会意与形声、转注与假借,也就是把“六书”划分成三个层次或类属。清代戴震则提出了“四体二用”说,只承认前四书为造字法,而后“二书”即转注与假借只是用字法,清代王筠也持这种观点。今人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六书”是商周时期(或许更早)在当时所使用汉字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汉字条例,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针对的是单个汉字,后二书(转注、假借)针对的是多个汉字,这些条例并不能涵盖当时汉字使用的所有情况,如羡符、合文.、奇字等文字现象,它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种相对科学的汉字条例的总结而已。但是,有人是不满于此的,敬请关注后续文章《传统“六书”缩水成现代“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