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成功学(上)-------4k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08:35
潜能成功学(上) 作者:潜能成功… 文章来源:潜能成功学 点击数: 4696 更新时间:2008-4-5 21:28:15   时整个观众席便发生恐慌,有人开始反胃、有人昏厥、甚至于有的只是经过贩卖机而什么都没买的人都觉得不对劲了。那天救护车飞驰于球场和医院之间忙着载运病人,后来经过证实贩卖机没有问题,奇怪的是先前的病人竟然都不治而愈。

 

由此可以看出信念可以使人在前一刻得病,而后一刻又不药而愈,更有资料显示信念还会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这一切都不要紧,尤其重要的是信念不仅能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相反地也会削弱我们行动的念头。

就在你看这本书的此刻,你的信念或许正在成形,决定要如何按照书中所说的去做、如何去学好书中所教的。有时候我们的信念会使我们在某一方面无力,却又在另一方面得力,比如说这个信念能使我们敢于唱歌、跳舞,但却又不敢开车、演讲,像这种只限于单方面的信念我们可称之为专门性信念,相对于适用在各方面的信念便可称之为普及性信念。

普及性的信念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例如自我的肯定、对别人的看法、工作观、人生观、时间和金钱的使用等等,你可以想见这样的信念其强度及范围着实会影响我们整个的人生。

 
第二节  信念的来源

一  信念来源于环境

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

究竟信念来自何方?为什么有人拥有推向成功的信念,而其他人拥有导致失败的信念,如果我们打算效仿那些导致成功的信念,就得先找出它的来源,首先要从环境找起。

孕育成功的良性循环与孕育失败的恶性循环,皆源自于环境。监禁生活最可怕的不是每日的挫折和剥夺,而是这种环境会孕育失败的信念和使幻想毁灭。

如果你看到的全是失败、全是绝望、要想在内心追求成功的储忆、实在是难如登天。模仿是一件人生一直在做的事。如果你生长在一个富裕且成功的环境,你很容易去模仿富裕和成功;如果你生长在贫穷和绝望,你大半的模仿可能是贫穷和绝望。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很少有人能够不因社会环境的偏差而表达出公正的意见,然而绝大多数的人连公正的想法都没有。”世界顶尖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对此就有深刻体会,他说道:“在讲授模仿的课程到尾声时会有一堂实习课,我们会特别找几位在大都市里的流浪汉做为对象,模仿他们的信念系统和想法。我们不仅给他们吃,并且付出真诚的关怀,希望他们能说一说平日流浪生活的感想,然后我们就拿他们与那些虽曾遭受身体及情感上重大打击,但却能扭转人生的人相比。

“在最近的一堂课里,我们找了一位年约二十八岁,身体强健,看来聪明,并有一张俊美面孔的年轻人,做为了解对象。我们想探讨,以他的条件,为何会如此落魄,流浪街头,而米契尔虽在外表上是一无可取,但却异常快乐的原因。

“米契尔成长于一个能提供他许多克服逆境、再创美好人生的模范环境之中,让他滋生‘我也可能办得到’的信念。相对的,这位年轻人,姑且就叫他约翰吧,却生长在没有模范可学的环境里。他的母亲是个妓女,他的父亲因持枪杀人而入狱。

“在约翰八岁时,他父亲就为他注射海洛因。这样的环境让他相信,若要活下去——其实只能算是苟活于世,唯有流浪街头、偷窃他人、贩卖毒品等。他认为如果自己不当心,别人就会占他的便宜,任何人都不可信。而现在,他改变了他原先所相信的看法。结果,他不再流浪街头,如今结交了许多新朋友,用新的信念过新的生活,开创新的人生。”芝加哥大学的布鲁姆博士曾研究一百位杰出且年轻的运动员、音乐家和学生。他十分惊讶地发现,这些年轻奇葩,大部分都不是自幼即表现头角峥嵘,而是在细心的照顾、指引和帮助下,得以发展才华。这都得归功于他们成名前,即已拥有“我必出人头地”的信念。

由此看来,环境是一个产生信念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幸好,它不是唯一的,如果是的话,我们的世界就是个静止的世界,富家子弟永远只认得钱财,而贫家子弟就永无出头之日了。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孕育信念。

二  信念来源于偶发事件

信念的第二个来源即偶发事件。

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必然发生一些永难磨灭的事件。肯尼迪总统被刺那日,你在做什么?如果当时你不算小,你一定记得这件事。对许多人而言,那天的景象大大地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同样地,另有许多经验使我们永远难以忘怀。它们会影响我们的信念,改变我们的人生。安东尼·罗宾的信念就来源于此。

安东尼·罗宾在13 岁那年,立志要当一名体育记者。有一天,他从报纸中得知胡华·柯赛尔要在当地的百货公司为他的新书签名。当时他想:“如果我打算成为一名体育记者,就得开始访问专家,为何不就先从拔尖的人物开始呢?”主意拿定后,他就借了一台录音机,并由母亲开车将他送到现场。

到达时,柯赛尔先生正起身准备离去,安东尼·罗宾慌了,当时在柯赛尔周围群集了许多记者,争相发问他最后一个问题。罗宾钻进人缝中,挤到柯赛尔先生面前,用连珠炮的速度表明来意,并问他能否接受自己简单的录音访问。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柯赛尔接受了他的个人访问。这个经验改变了安东尼·罗宾的看法,相信凡事皆有可能,没有人不能接近,只要敢开口便能得到。这次不寻常的经验一直鼓励着罗宾,使他后来为一家日报撰文,继而在传播界发展下去。

三  信念来源于知识

信念的第三个来源即知识。

亲身体验是知识的一种,而另外一种可从阅读、看电影等得到别人的看法。知识是打破藩篱最佳的方法之一,不论你的环境是何等的艰难,如果你读了别人的事迹,你便能产生信念,助你成功。卡尔文博士是一位黑人政治学家,曾在纽约时报上提到,当他还是个青少年时,美国棒球联盟第一位黑人球员贾奇罗宝森对他一生的影响很大。他说:“从他那里,我得到鼓舞,他的事迹拓宽了我的眼界。”

四  信念来源于过去的成功经验

信念的第四个来源即过去的成功经验。

要相信自己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际去做一次。如果你那次成功,就很容易建立会再成功的信念。

这是安东尼·罗宾的经验之谈。为了配合出书进度,安东尼·罗宾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激发心灵潜力》的初稿。当时他不敢确定是不是办得到,但后来在一天内,完成一章的内容,才确信截稿前完成那本书是做得到的。由此,他总结道:“一旦你成功一次,你就知道必能再办到。”记者从及时交稿中,也可学到信心。在他们的工作上,很少有别的事情,要比在截稿前一小时内写出一篇完整的故事那样,令他们畏惧不前。这种事对那些新手来说,是工作上最可怕的事了。但当他们成功过一两次,就知道以后也可能成功。他们不会因为是老手,就做得更利落、更快,不过一旦有这种成功经验后,他们就发现能永远在限定时间内办到。同理也可用在演员、生意人以及其他各种人。相信能办得到,就像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家一样,帮助你成功。

五  信念来源于内心的经验

建立信念之道,便是在内心建立一个经验,假想愿望已经实现。

正如先前的经验会改变你内心的看法,因而成真一样,你也可以利用想象,期望未来的结果。当你周围的情况无法让你生气勃勃,你这时只要把状况假想成你想要的,然后把自己溶入其中,就可改变你的心态、信心和行为了。例如,如果你是位业务员,赚一万元容易,还是十万元容易?告诉你,是十万元。为什么呢?如果你的目标只是赚一万元,那么你的打算不过是能糊口便成了。如果这就是你的目标与你工作的原因,请问你工作时会兴奋有劲吗?你会热情洋溢吗?好好想想看。难道工作就只为了糊口而已?不过销售总归是销售,不论你希望做多少业绩,你都得打电话、接洽客户、送货。如果你把目标订为十万元,而不是一万元,出门时一定会更兴奋、更卖力。这时你的心态会鼓舞你发挥出比求糊口更高的潜能来。

很明显的,金钱不会是激励你的唯一之途。不管你的目标如何,如果你在内心里对你所追求的,有个很清晰的轮廓,并且假想已经拥有了,那么你就会进入能帮助你实现愿望的状态。

以上这些就是建立信念之道。然而有许多人不循此途,随意地吸收周围事物,不论好坏。切记:别像随风飘零的落叶,要能控制你的信念,控制你效法他人的方法,执意地引导你的人生,你就必能改变。

 
第三节  信念的真谛

一  什么是信念

信念若能改变其中使你设限的部分,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使你的人生整个改观。请记住,信念一旦被接受,就有如对我们的神经系统下了一道紧箍咒,它可以激发潜能,也可以毁灭潜能,它可能扩展也可能毁掉你的现在和未来。

如果你希望主宰自己的人生,那么就必须好好掌握自己的信念。第一步就是你得知道信念是什么?信念到底是什么?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脱口便能说出一长串的话,其中到底有没有什么意义并不是十分清楚,“信念”这个字眼大家都常用,可是不一定人人都知道它的真正面貌。

安东尼·罗宾曾对信念有过如下定义:“信念乃是对于某件事有把握的一种感觉。比如说当你相信自己很聪明,这时说起话来的口气便十分有力量:‘我认为我很聪明。’当你对自己的聪明很有把握时,就能充分发挥潜力,作出好的成绩来。对于任何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即或不然也能从别人那里问得答案;然而自己若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亦即没有坚定信念或对自己实在是没有把握,那么就很难充分发挥所拥有的各样能力。”要想了解信念并不难,不妨可以从信念的最初形式——念头——来谈起。每个人日常中都有许许多多的念头,不过可不都是深信不疑的。就以你自己为例来作个解说,或许你认为长得挺吸引人的,当你说:“我很吸引人。”这可能只是个突发的念头而已,若要成为一个信念还得看你相信这句话的程度而定。如果你说:“我并不怎么吸引人。”这话意思就犹如:“我没多大信心自认为长得吸引人。”然而你要怎样才能把念头转化为信念呢?在此可以打个比方,假设你把念头想象成是一个没有桌腿的桌面,当一个桌子没有了桌腿就不足称之为桌子。同样地,信念若没有支撑就不足以称之为信念,而只能算是个念头而已。

如果你自认为长得吸引人,请问你何以敢如此有自信?难道你有什么样的“依据”支持你这么说吗?若是有,这就构成你信念的支撑,使你有把握敢这么说。

你到底是有什么样的依据呢?是有人告诉你很吸引人吗?或者是你从镜子中所见并跟周围那些也具有吸引力的人比较过?还是走在街上不时有人向你投以羡慕的一瞥?不管有多少这类似的依据,除非你把它们归之于“你有吸引力”这个念头的名下,那才足以构成这个信念的支撑桌腿。

一旦你明白了人所说的这个比方,不妨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也想想如何可以改变所不喜欢的信念。从上面所说的可以知道,只要有了足够的支撑——足够的依据或参考——差不多没有什么是不能建立成信念的。在此,你相信人性本恶,当与人打交道时常常担心会吃别人的亏,还是你相信人性本善,只要对人好别人也会同样地对你好?从多年的经验中或从别人处得知,相信你的心里已经有数。

问题是这两个信念到底哪个才是对的呢?答案是你别管哪个是对,哪个是错,重要的是哪个能帮助你过得更快活。也许周围的人可以提供你答案,让你对自己的看法更有自信,不过这些是否能使你日常的生活过得更积极呢?不错,个人的经验是最有用的,然而你这些经验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是看书、听录音带、看电影、听别人说的、还是纯粹发自于自己的想象?这些得来的依据必然会激起我们的情绪反应,其程度的强烈自然会影响到支撑我们信念的强度。个人的痛苦或快乐经验会造成情绪上很大的反应,其越强就越能对信念提供坚固的支撑;另外个人类似经验的多寡也深深影响着信念的强弱,不用说支持一个信念的依据越多,所形成的信念就越强固。

这些构成你信念的依据得精确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为你所用呢?其实这没什么关系,不管它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是坚定的还是摇晃的,因为经过个人的认知,就算是再强固的个人,经验也必然会被扭曲的。

由于人类具有这种无中生有的扭曲本领,因而要想寻找构成信念的依据可说是没有穷尽。我们不要管这些依据的出处、不要管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把它当成是真的去接受就能发挥效果。

当然,若是我们的信念是消极的,哪怕是再假的依据也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既然我们有能力运用想象的依据来推动自己向前追逐美梦,那么只要想象得越活灵活现,好象它就是真的一样,就能使我们越容易成功。

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那是因为我们的脑子根本分辨不出何为真实,何为生动的想象,只要我们相信的程度越强烈,并且反复地练习,我们的神经系统便会把它当成真的,即使它是100%想象出来的。几乎每一位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有这种能力,他们能无中生有出可用的依据,因而有充分的把握,做出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来。

凡是使用过电脑的人,相信对“微软”这家公司不会陌生,然而大多数的人只知道它的创始人之一比尔·盖兹是个天才,却不知道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而孤独地走在前无古人的路上。

当时盖兹发现在墨西哥州阿布凯基市有家公司正在研究发展一种称之为“个人电脑”的东西,可是它得用BASIC 程序语言来驱动,于是他便着手开始进行编写这套程序并决心完成这件事,即使他并无前例可循。盖兹有个很大的长处,就是一旦他想做什么事,就必定有把握给自己找出一条路来。在短短的几个星期里盖兹和另外一个搭档竭尽全力,终于写出了一套程序语言,因而也使得个人电脑问世。盖兹的这番成就造成一连串的改变,扩大了电脑的世界,三十岁的时候成为一名家产亿万的富翁。

的确,有把握的信念能够发挥无比的威力。

二  信念能将美梦付诸行动

安东尼·罗宾说的好:“就我而言,信念最真实之处便是让我能充分发挥所长,将美梦付诸行动。”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本身或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设限”的信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过去曾经失败过,因而对于未来也不希望会有成功的一日。

出于这种对失败的恐惧,长久下来他们便开始学得“务实”。有的人经常把“务实一点”这句话挂在嘴边,事实上他乃是害怕,唯恐再一次遭到挫败的打击。长久以来内心的恐惧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当遇到事时便踌躇不前,即使做了也不会尽全力,不用说结果必然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伟大的领导者很少是“务实”的,他们非常聪明,遇事也拿得准,可是就一般人的标准来看可绝对不务实。然而什么叫作务实呢?那可全然没有个准,就甲看来是件务实的事,可是换成了乙就全然不是那回事,毕竟是不是务实,那全得看是以什么样的标准而定。

印度国父甘地坚信采取温和的手段跟英帝国主义抗争,可以使印度获得民族自决的权利,这是前所未有的事,就很多人来看这可是痴人说梦话,不过事实却证明他的看法极为正确。

同样的情形,当年有人放话要在加州橙谷建造一座有特色的游乐园,让世人在其中能重享儿时的欢乐,有好多人都认为那简直是在作梦,可是沃特迪斯尼却像历史中少数那些有远见的人一样,把神话里的世界真的带到这个并不美丽的世上。

如果你打算人生中做出一件错误的事,那么就低估自己的能力吧(当然,那可不能危害到自己的生存),不过这件事可并不容易做,毕竟人类的能力远大于所能想象的程度。事实上根据许多调查,发现悲观的人与乐观的人在学习一样新的技能时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只想做到合乎要求即可,可是后者往往却想做到超过能力所及的地步,就是这种对自己不务实的要求造成后者的成功。

为什么最终前者会失败而后者会成功呢?因为乐观的人心里根本就没有成功或失败的依据,即使有他们也刻意不去注意,从而就不会产生像“我失败了”或“我不会成功”的念头。相反地,他们不断加强自己的信念、不断地发挥想象力,期望后面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好,以至于终于成功。

就是这种特质和不寻常的观点,让他们得以坚持不懈,以期达到所期望的成就。成功之所以让那么多人向往,乃是因为他们在过去并未有过足够的成功经验,可是对于那些乐观的人来说,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过去并不就等于未来”。一切伟大的领导者,不论他们是在人生的哪个领域中有杰出成就,都知道全心追求理想所能发出的力量是无比的,哪怕他们丝毫不知道要怎么去做。如果你能有积极信念,其所衍生的信心必然能使你完成各样的事情,即使是别人认为不可能的。

三  信念强烈能使人有所成就

当一个人拥有这样的信念时,不仅坚信而不动摇,假使有人对其怀疑,还会惹得他因而动怒。这种人对于所持的信念不容有一丝的怀疑,100%地排斥新的依据,其强烈程度到了几乎冥顽不灵的地步。

比如说,历代的宗教狂热分子就只相信他们所信的神才是世上唯一的真神,若有人敢怀疑,他们不惜生命也要维护这个信念。往往这类的狂热信念使得野心分子自认为救世主,在神圣的名义下行其残害他人的意图。这也就是何以十多年前有一个名叫吉姆·琼斯的疯子,在圭亚那用剧烈毒药诱骗其数百名“人民庙堂”的信徒集体自杀,造成举世震惊的大新闻的缘故。

当然,强烈的信念并不只限于狂热分子才有,任何一个对于某种思想、信仰、主义愿意奉献牺牲的人也都具有这样的信念。一个反对地下核试验的人必然是有他的看法,然而若他拿出大多数人不愿参与也不敢投入的行动,在试验现场附近或执行机关前抗争,那么他可算是有强烈的信念的了;有的人不满公共教育的现状,那必然也是有他的看法,可是那人若自愿投入推动扫除文盲的计划,那就非得有强烈的信念不可;一个人成天在想若是有一天能拥有一个冰上曲棍球队有多好,这可能是个游移的信念,可是他若千方百计地买下了一个球队,没有强烈的信念是不会成功的。

你可知道肯定的信念跟强烈的信念不同之处在哪里?不用说是在于是否有行动的意愿,事实上一个有强烈信念的人对于所相信的必然很执着,为了实现这个信念,他们不怕被人三番两次地拒绝,也不怕被人讥笑是个傻瓜。

造成肯定的信念和强烈的信念最大的不同,或许在于后者相信的程度通常较强烈,那是因为其在脑海里形成强烈肯定的结果,这种信念最后很可能就是这个人活着的唯一目的。抱持强烈信念的人最可虑的,就是他根本就不相信这个信念会有错误的可能,因此便一味死抱着不放,结果很可能是一败涂地。由此观之,有时候肯定性的信念或许是比强烈的信念要妥当得多。

不过强烈的信念也有它正面的一面,就因为它确实能激励人心,所以会促使我们拿出实际行动。耶鲁大学心理学及政治学教授罗伯·阿拜生曾说过:“信念乃是一种动力,而强烈的信念乃是更有价值的动力,让一个人持久不懈地努力,以完成跟大众或个人有关的目标、计划、心愿或理想。”安东尼·罗宾指出,若是想在人生中有一番成就,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把信念提升到强烈的地步。因为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会促使我们拿出行动,扫除一切横在前面的障碍。肯定的信念固然在某些时候能发挥一定程度的作用,可是有些事还真需要像达到强烈信念那样的程度才能成功。就像是身体肥胖这件事来说,唯有强烈的信念才能迫使人下决心减肥。没有强烈的信念,真正要减肥也非一件易事。当你强烈相信自己是个有能力掌握人生的聪明人时,这个信念就可帮助你度过人生中各种艰苦的时光。

四  建立一个强烈的信念

现在你要如何来建立一个强烈的信念呢?安东尼·罗宾给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你得先有一个起码的信念。

其次是你得不断吸收新的有力的依据,以强化这个信念。在此让我们假设你打算从此不再吃肉,要想强化这个决心你不妨去请教吃素的朋友,问问他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改变成这样的饮食习惯?这对他的健康及生活方面造成何种影响?除此之外你还得去找资料,了解动物性蛋白质对人体有什么样影响?第二,给自己找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或自创一个,让自己明白若不这么做可能得付出什么代价,并且不断提出质疑以迫使这个信念达到深信不疑的地步。就比如说你决心抗拒吸毒,要想建立这样的信念,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一个对吸毒有强烈痛苦感受的经验,你可以去看这类的影片,甚至更好的作法是亲自去见识受此毒品折磨的人;如果你想戒烟,不妨去拜访医院的加护病房,观察一下患肺气肿而躺在氧气罩里的病人,或者看一看老烟枪肺部的X 光照片。诸如上述的经验相信定然能使你建立真正强烈的信念。

第三,付诸行动,因为每一次的行动必定会强化这个信念,使你有更强的决心持有这个信念。

怀有强烈信念的人,其信念的建立是由于别人的热情所致,他们之所以相信得那么坚定,乃是因为别人也这么相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称呼叫作群体现象。当人们对于某件事没有把握时,常常会看周围的人是什么个做法,然而这并不一定真有帮助,因为他人也可能是错的。

在罗伯·查丁尼博士所著的《影响》一书中曾举出一个例子,那是个很独特的实验,就是由一个女人在大街上向一位不知情的路人大叫:“救命!有人强暴!”而旁边另外再安排两位乔扮的路人,对此呼救声不闻不问而依旧往前走去。这名被当作实验对象的不知情路人在听到呼救声时,所作的反应不是立刻前去搭救,而是转头看看旁边的两个人有何动静,可是当他看到的是一脸的漠然,他也就无动于衷。

像这个跟着大家走的群体现象会妨碍一个人的发展,而影响最大的群体现象就是太过于相信专家,难道专家就永远是对的吗?我们不妨以医生为例,就在不久之前,一些受过最现代化的医生还绝对相信水蛭吸血的医学效果。另外,前不久医生还流行开始给孕妇一种能治早晨精神不振的药,结果后来造成胎儿畸型。为什么医生会开出这样的药呢?还不是因为相信了药厂专家的话,告诉他们这个药是当前最有效的。从这里你便可知道,一味地相信专家还不如没有专家,专家的话固然可信度较高,可是你在相信之前最好先求证一下,这是否有道理呢?有时候你自己的经验也不见得就一定可信,就以造成很大影响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事件为例,当时的人都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在转。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看法呢?因为每个走在屋外的人都会指着天空说:“瞧,太阳从东走到西,由此可见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然而在1543 年,哥白尼率先做出一套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模型,他就跟历史上其他的伟人一样,有勇气向当代专家的“智慧”挑战。虽然他的论点并未被当时的人们接受,不过今天已为举世所公认,成为天文学发展的基石。

 
第四节  改变旧有信念

一  消极信念使人产生无力感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一门重要的学问要学,那就是怎样去面对“失败”,处理得好坏往往就决定了一生的命运。要记住安东尼·罗宾的这句话:“面对人生逆境或困境时所持的信念,远比任何事都来得重要。”有些人在历经了一些挫折失败后便开始消沉,认为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这种消极的信念蔓延开来让他觉得无力、无望、甚至于无用。如果你要想成功、要想追求所期望的美梦,就千万不可有这样的信念,因为他会扼杀你的潜能,毁掉你的希望。

在美国有位值晚班的人,总是在下班后徒步回家,有天晚上月色皎洁,他改走一条穿过墓地的捷径,由于一路平安顺利,他以后就天天走这条路回家。有一天晚上,当他穿过墓地时,没有留意到白天已有人在这条路上挖了一个墓穴,一脚正踩个正着,跌了进去,他费尽所有力气,想要爬出去,却徒劳无功。因此,没过多久,他就决定好好休息,等到天明时有人来救他出去。

当他坐在角落半梦半醒之际,有名醉汉跌跌撞撞走来,一不小心也掉入墓穴,那名醉汉拼命想爬出去,结果吵醒了那位值夜班的人,他伸手碰碰醉汉的脚说:“老兄,你出不去的。”但醉汉后来还是爬出去了。

这就是不同的信念,在一个醉汉和正常人之间所造成的差别。

像值夜班的人这样具有摧毁性的信念在心理学上是这种称呼:无用意识,这是指一个人在某方面失败的次数太多,便自暴自弃地认为是个无用的人,从此便停止任何的尝试。

宾州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就曾对这种现象作过深入的研究,在他所著的那本《乐观意识》一书中就指出,有三种特别模式的信念会造成人们无力感,最终便毁了自己的一生。这三种信念是永远长存、无所不在及问题在我。

(一)永远长存

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无视于横亘在眼前的巨大困难或障碍而做出伟大的成就,乃是他们相信那些困难或障碍不会“永远长存”,不像那些轻易就放弃的人,把即使是小小的困难都看得像永远挥之不去的事。

当一个人相信困难会永远长存时,那就有如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注入了致命的毒药,你别指望他会拿出任何力求改变的行动。同样地,如果你听到别人跟你说这个困难会没完没了的话时,可千万别轻信,最好离他远一点。不管人生中遇到什么不顺的事,你一定要记住:“这件事迟早是会过去的。”只要你能坚持下去,终必会有云散天开见月明的一刻。

(二)无所不在

人生中的赢家与输家、乐观者与悲观者的第二个差别在于是否相信困难的“无所不在”,乐观的人从不相信人生处处都是困难。因而不会单为一个困难便把自己绊住,反而把困难视为是一种挑战。相对于那些悲观的人,只因在某一方面失败,便死心眼地相信在其它方面也会失败,结果就真的如他所想的那样在金钱方面、家庭方面、工作方面、乃至人际关系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他们既无能管好自己的信念,当然对其他的事情也就无能为力。相信困难“永远长存”且“无所不在”是很伤人的,所以当你碰到困难时一定要确信自己能找出解决之道,并且立刻拿出相应的行动,就必然能很快地消除这些消极的信念。

(三)问题在我

塞利格曼教授所指的第三个不当的信念就是“问题在我”,这个意思乃是认为自己才是问题的所在。如果你不幸失败了,不但不把它视为是调整行动的好机会,反认为是自己能力的不足,那么很快地你就会没劲再做下去。

请问你到底要怎么去改变自己的人生?那不是比单单改变行动来得更困难吗?千万别把一切的问题都怪责到自己头上,毕竟一味地打击自己并不能使你振作,不是吗?若你一直死抱着这些不当的信念,那就有如长年累月地服食少量砒霜,你的人生可说已经完了。也许你不会马上完蛋,可是只要不丢掉这些信念,那就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因此你要竭力抛掉它们。请注意,只要你有了某种信念,它就会自动引导你的脑子去过滤掉一切跟它相反的信息,只接纳能跟它相容的信息。

二  如何改变旧有信念

一切个人的突破都始于信念的改变,然而我们要怎样改变旧有的信念呢?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让脑子去想到旧信念所带来的莫大痛苦,你必须打心底认识到这个旧信念不仅在过去及现在都带给你痛苦,并且也确信未来仍然会带给你痛苦;在此同时,你要想到所换成的新信念能带给你无比的快乐和活力。这个训练是最基本的,在日常生活中你要不断反复去练习,日久便自然能看到它的成效。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不是为了避开痛苦,就是为了得到快乐,只要我们把任何信念跟足够的痛苦联想在一起,那么便能很容易地改变这个信念。

我们之所以对某些事会抱持坚贞不渝的信念,唯一的理由只不过是不相信它会带来痛苦。

那么,究竟怎样改变旧有信念呢?本书提供了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怀疑旧有信念

如果你不怕丢脸,请问你是不是似前拼死地相信某些信念,而现在想起来倒觉得可笑?会有这样的改变是不是因为你有了新的依据,还是你终于发现先前的信念其实是行不通的?许多美国人在接触过前苏联人之后发现:他们其实跟自己并没两样,可不像宣传所描述的“邪恶帝国”那样拥有阴险、可怕的嘴脸,今天许多美国人之所以会同情苏联人,乃是了解他们也是和自己一样,在为自己的家人奋斗。

我们在认知上会有这么大的改变,不能否认是因为和苏联人有了直接的接触,真正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其实和他们是完全相近的。当他们有了新的依据,就会对以往所持有的信念产生疑问,进而打乱先前的把握感,用新的依据来建立新的信念。

不过新的依据也不见得必然会使我们改变旧有的信念,往往我们会发现所得到的依据跟旧有的信念相互矛盾,可是我们总会自圆其说地给自己找理由来支持这个信念。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海湾战争中就做过这样的事,他明明看见自己的军队经不起联军一打,同时所在地也被联军飞机炸得稀哩花啦,可是他仍然宣称伊拉克赢了。新的依据要想改变一个人的信念,唯一之途便是要能造成对旧有信念产生怀疑才行,别忘了一个信念的形成必然是我们对它深信不疑。

当我们对信念开始产生质疑,对其不再有充分的把握时,那就有如在撼动我们所认识的那张桌子的桌腿。

你可曾怀疑过自己做某件事的能力吗?你是怎么想的?很可能是你自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行不通怎么办?”或“如果我做不来怎么办?”很明显地,问题问得好象具有很大的力量,如果你把它用来质疑自己的信念,很可能会发现原来是胡里胡涂相信的。

事实上我们有许多信念都是来自于他人,只是当时没有好好探究,如果我们能重新去认识,就会发现有些信念其实根本没有道理,而自己却人云亦云地相信了那么多年。

若你曾使用过英文打字机或电脑,就必然会对前面所举的这个例子恍然大悟。何以你会认为全世界99%的传统键盘其字母键、数字键及符号键都是相同的排列方式?你应该知道Qwerty 这六个英文字母键是在键盘的左上方,它们之所以这么排列是不是因为打起字来最有效率、速度可以最快?大部分的人从来都没想过这个问题,直觉就认为应该是如此,毕竟英文打字机问世已有110 年。

事实上这种排列方式是最没有效率的了。像Qvorak 这种改良型键盘就证明远比传统排列方式的键盘更能减少错误,速度也加快甚多。其实像Qwerty的排列方式只会减慢打字的速度,特别是当打得很快时常常会使字模卡在一起,因而降低了打字的效率。

何以我们会坚持Qwerty 的排列方式长达110 年之久呢?在1882 年时人们打字仍然采用左右食指边找边打的方式,可是当时有位女士发明出敲打键盘的方式,因而便参加打字比赛接受别人的挑战。为了赢得胜利,她雇用了一位专业的打字员,并且要他牢记每个健的相对位置。比赛当天这套方法果然奏效,打败了群雄而赢得第一。从此它便成为追求“打字速度”的标准,没有人质疑它是否真符合效率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你有多少个信念曾好好思考过它的出处?你所认定的一定对吗?很可能在这些信念中就有几个正是阻碍了你更上一层楼的原因,而你根本还不知道呢!如果你对任何事物不断地提出问题,没多久就会开始对它产生怀疑,这包括那些你深信不疑的事物。我们的信念按其相信的程度可分为几个等级,清楚知道它们的等级十分重要,给它们分成的等级是:游移的、肯定的以及强烈的。

游移的信念乃是指其十分不稳定,即使相信也往往只是一时性的,很容易便会倒向。在我们桌子的比喻里,这种信念所构成的桌腿甚不牢靠,常常是摇摇晃晃的。比如说布什总统说话的语气十分温和,因而先前美国人都以为他这任总统可能是个“软脚虾”。然而当人们从电视上看到他居然能取得世界各国领袖的支持,对萨达姆入侵科威特采取强硬立场,民意调查就立刻有了大幅度的改变,他的声望攀升到近代几位美国总统之中的最高峰,然而就在你读到本文时他又是什么下场,便可知人们的这种信念是多么不定。游移的信念有个特性,就是它左右摇摆,全凭当事人一时之念。

至于肯定的信念在哪张桌子的比喻里乃是有更大范围的支撑,特别是对既有的依据有较高程度的相信,因为它使相信的人更有把握。前面我们说过,这些依据可以是各个方面的,近可取自亲身经验,远可取诸其它来源,即使是个人凭空想象出来的也行。具有这样信念的人因为对所相信的都很有把握,所以不太能够接受新的依据。可是你若能赢得他的信任,就有可能改变他排斥新依据的可能。一开始他会对所相信的产生些动摇,当疑惑越来越大时就会松动旧有的信念,而在心里就可能挪出接纳新依据的空间了。

(二)痛苦是改变信念最有效的工具

安东尼·罗宾指出,痛苦的确是改变信念最有力的工具。

在莎莉·拉菲尔最近一次的电视座谈会中便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证明了痛苦确有能使信念改变的力量。在节目现场中有一位女士,勇敢地在观众面前声明脱离三K 党。而在一个月前她也曾出席这个节目,当时插播了一小段影片,是三K 党妇女召开大会的情形,而这位女士亦在其中。在影片里这些妇女激烈抨击所有跟她们没有相同种族观的人,叫嚣着就是因为种族混杂——不管是教育上、经济上或社会上——才造成美国国力与人民素质的低落。为何她的信念会有如此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有二点:第一,是在前一次节目的观众席里有一位少妇站出来,哭着要求那位女士应该学习种族之间的彼此了解,因为她的先生和孩子都是西班牙裔,她不敢相信美国竟然存有对种族如此仇视的群体。

第二,是那位女士在返家的飞机上便数落儿子,因为当天他也一道上了节目,并且提出和他母亲不同的观点,让那位女士觉得在全国观众面前很失面子。由于那位女士骂得太过火,气得儿子半途便下了飞机,并且向他母亲说了永远不再回家的气话。当那位女士到家之后,回想起白天在节目中有位现场观众向她说的这句话:“此刻正有一些皮肤有颜色的美国军人在波斯湾前线作战,他们不仅是为美国,也是为你。”她又想起飞机上和儿子的争执,事实上她真爱这个儿子,只为了种族的肤色,竟然会口不择言地把孩子给骂跑了,这让她觉得十分后悔,为什么自己会有这么激进的想法呢?她得立即改变想法才是。

因而她乃第二次上那个电视讲座,当场向所有观众承认自己对种族的看法极为偏狭,并且宣布从此退出三K 党,日后她会平等地对待各个种族,视他们有如自己的兄弟姐妹。

人生中有件重要的大事,那就是你得不时检讨自己所持的信念,是不是能时时激励你奋发努力,勇敢地面对生命中各种艰难而不懈?如果你想知道哪些信念拥有这样的能力,不妨去请教那些有成就的人,向他们学习成功的奥秘。

(三)效法人生赢家的信念

要想拓展你的人生有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去向那些已经有成就的人学习。这种方法很有效并且很有意思,在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有一本名叫《与成功有约》的书,作者运用了其中的一些法则因而得有今日。这些法则是作者醉心探索每位成功者所独有的价值体系、信念和成功的经验所总结出来的。在本书中所提到的许许多多道理并非某人独创,而是从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那里学到的,他们在人生路上已经留下了成功的脚印,我们只要顺着走便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希望在每天的生活中你要好好注意周围每一个人,向他们学习能使你迈向成功的秘诀。

 

大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一切真理都会经历下面三个阶段才会为世人接受:第一阶段,觉得可笑而不加理会;第二阶段,视为邪说而强烈抗拒;第三阶段,未加思索而欣然接受。

在消费者的心理就有一些错误的观念,结果给美国的企业界造成不小灾难,连带着影响了美国的经济。

在1991 年3 月份的富比士杂志上曾刊出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报导了三菱汽车公司Eclipse 型房车的销售量是克莱斯勒汽车公司Laser 型房车的八倍以上。或许你会说:“那有什么奇怪,日本汽车早已把美国打得落花流水。”可是你知道吗,这两款汽车其实根本就是这两家公司技术合作所生产的车种,所不同的是两家公司在销售上分别用不同的名字。或许你会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根据调查显示,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买日本车乃是因为比较相信日本车的质量,上面这篇文章所说人们买Laser 车型远低于买Eclipse,可见他们的信念偏执得历害,事实上这两种车型的质量根本就是一样。

为什么消费者会这么想呢?很明显是因为日本车早以闯出高品质的好“名声”。从许多例子中便可以证明言之不虚,长久以来消费者已经到了根本用不着怀疑的程度。日本人之所以对品质会做到如此用心的地步,相信各位一定想不到这竟然是一位美国“出口”的品管大师戴明的功劳。

1950 年时,戴明应联军驻日统帅麦克阿瑟的邀请前去协助重振日本的经济,当时他对日本的工业前景没有一点信心,因为战争对日本所造成的破坏,使得连打通完整的电话都不容易。就在日本科学家及工程师联盟的恳请下,戴明开始着手训练日本企业推动“全面品质管制”这套法则,今天日本每一家成功且有规模的跨国企业能有此成就,可以说全是相信这套法则之功。

这套法则共有十四条,其出处是基于这个信念:要想使自己的产品横扫全世界的市场,企业“品质永不休止地改善”的精神融入企业经营的理念之中,一时一刻都不能偏离。他向日本企业保证,如果能执行他所教的这套法则,不出五年就能生产出合乎品质的产品,十到二十年之间便可成为世界一等的经济强国。

当时有不少人认为戴明是在说大话,可是日本人却一一遵从。今天日本能有如此的经济成就,可说全是戴明指导之功,无怪乎被日本人尊之为“日本奇迹之父”。事实上自1950 年以来,日本全国每年便会选出在品质提升上表现杰出的企业,并颁赠“全国戴明奖”,整个颁奖过程都由电视直播,告诉全日本哪些产品、服务、管理和员工教育是最杰出的。

于1983 年,福特汽车公司聘请戴明博士主持一连串的管理研讨会,其中有一位学员是唐纳·彼得森,后来成为福特公司的总裁。他大力在福特公司内推动戴明所教的法则。彼得森深信这套法则能使福特汽车公司的命运起死回生,当时它一年的亏损高达数十亿美元。戴明一踏进福特公司便改变其传统的信念,不要再从“怎样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着手,而应放眼于“如何提高工作的品质,使品质不再是一个成本升高的问题。”福特公司要求全体员工重视品质问题(正如其在企业内部所张贴“品质第一”的标语一样),在推动戴明法则之后不到三年便转亏为赢,一年盈余六十亿美元,成为汽车制造业的佼佼者。

福特汽车公司是怎么做到的呢?在处于最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从日本人那里终于学到了美国人对于品质的观点。例如福特公司为了保持某一车型的经济产量,而把该车型一半数量的变速箱委托给一家日本企业生产,可是在车子销售时福特公司却发现不少顾客指名要买日本制的变速箱,若是缺货他们宁可排队等待或多付点钱也没关系。这种现象让福特公司的主管们颇为不快,心里第一个反应便是认为顾客未免太挑剔了,同是按照品管标准而只不过分由美日两地生产的变速箱会有什么样的差异?然而在戴明所主持对这种变速箱的测试下,发现福特美国工厂所生产的变速箱声音比较大,也常出毛病,比起日本工厂生产的变速箱相差不少,后者几乎没有响声、也不震动、很少出毛病。

戴明教导福特员工的一个观念,就是品质永远不会多花什么成本,这跟大部分人所持的观念相左,因为长久以来大家便认为品质只能达到某一水准,超过这个水准便会使成本失控。当工程专家把福特美国工厂所生产的变速箱拆开,量测了所有零件的尺寸,发现都在品管检验的标准内。这个检验标准也曾送到日本生产变速箱那家工厂去,当专家检验他们所生产的零件时,几乎每个零件的尺寸都分毫不差,甚至于可以这么说,若是不放在显微镜之下测量还真找不出什么瑕疵。

为什么日本工厂就能做出比合约中所订的品管标准为更高的品质呢?没有其它的理由,就是他们深信品质永远不会多花什么成本,只要他们能做出够品质的产品,就必然能赢得顾客,而且是忠诚的顾客,这种顾客可以为他们的产品耐心等待,甚至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就是基于这个信念,日本企业便全心致力于不断改进品质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得以横扫世界市场而鲜逢敌手。这个信念是美国品管大师戴明首创,外销到日本而发扬光大,美国人若是想重振衰退的经济,就必须回过头来好好认识这个信念。

有一个观念对美国的整体经济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就是“数字管理”。

长久以来美国企业便相信利润是由降低成本、增加营收这二项所产生的。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便是受此之害,它发生在黎恩·陶森主持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时候。当时正逢产业界不景气,各家企业的收入都大幅滑落,为了立即提高公司的利润,陶森采取的作法不是提高经营收入而是降低成本。他解雇了2/3 的工程设计人员,就短期看来他是作了一项聪明的决定,因为利润立刻往上窜升,也因此陶森被全公司视为救星。可是没过几年克莱斯勒就又陷入收支的困境,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其中的原因固然不止一个,不过就长期来看,乃是陶森那个解雇工程设计人员的决定不当所致,因为它严重破坏了克莱斯勒素以设计著称的基础。我们经常会发现伤害公司最历害的是那些作出短视决定的人。可是奇怪的是他们却常领高薪,他们所想出的办法固然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可是却种下了更大问题的“因”。相对于克莱斯勒这个例子,福特汽车之能扭转颓势就全仗他的工程设计人员,他们因为设计出Taurus 这种新款的车种,树立了汽车品质的新标准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从上述的例子可知,信念会影响我们所作的一切决定,不管是事业上或生活上,从而主宰我们的未来。我们若希望有个成功且快乐的人生,有一个重要的信念必须接受,那就是得时时不断地改进自己人生的品质,不断成长、不断拓展。

(四)要有持久不懈的改变

日本企业就很明白这个道理,其之所以能有今日的风光,固然得力于戴明的指导,不过他们不断追求品质的决心也功不可没。他们经常把一个词挂在嘴上,那就是“改善”。这个字在日文上即有“没有休止”的意义。他们经常进行改善,不管是业务上、生产上或是人际关系上,务必日日都有进步。

事实上改善有个原则,就是逐步慢慢地改进,哪怕那种改进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因为日本人知道只要每天能有小小的进步,长久累积下来便是惊人的成就。中国人有句俗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很遗憾在英语的词汇中就没有像日语“改善”这样的字眼。

越认识“改善”对日本企业的影响,就越觉得这种观念对人生有重大的意义。

安东尼·罗宾认为他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快乐和成功,全是因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自己对人生的期望。他认为英文中应该有一个字眼,用以时时提醒我们作出“持久不懈地改善”当我们有了这种意义的字,就能够启发我们积极地思考,进而影响我们所作的一切决定。

基于这个用意,有人自创出一个简单但却包含了“持久不懈地改善”意义的字眼,那就是CANI!是Constant and NeverEnding ImProvement 这几个英文单字起首字母的缩写。他相信我们人生成功的程度跟是否致力于CANI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CANI 是一项认真的训练。你不可兴致来时才偶尔为之,而得用行动全力不断地去支持,因为这个字已经包含了逐渐地、持续地改进的意思,唯有如此才能看出长久的成效。如果你曾去过美国“大峡谷”这个地方,便能够了解这话的意思,因为大峡谷的壮丽乃是科罗拉多河及其千百条支流历经千万年对岩石的冲刷和切割才形成的,如今早已被世人誉为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

许多人经常处于惶惶不可终日之中,他们天天不是担心工作没了便是钱亏了,不是担心离婚了便是得病了,简直是没有一件事不担心。事实上,人生要想有真正的保障那就得每天在各方面有所改进才行。我们应该从不担心目前所有的一切,因为每天我们都在改进,而每天也都确实有进步。

CANI 不表示你就不会再遇上挫折,事实上就是因为你犯了错才有机会去改进,也才有机会往上提升。CANI 的目的就是要你未雨绸缪,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掌握问题,以免使问题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要是你想知道自己进行CANI 的成效,不妨在每天的结束时好好问问自己下面的问题:今天我到底学到些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改进?我是否对所做的感到满意?如果你每天都能改进自己的能力并且过得很快乐,你必然能够得到别人想都想不到的丰富人生。

前洛杉矶湖人队的教练派特·雷利是美国职业篮赛赢场纪录最高的保持者,有人说那是他运气好,因为他手下有一批最优秀的球员。

这话固然不假,然而其他的教练也有好的球员,可是就无法能赢那么多场。派特能有此骄人成绩乃是因为他有心做好CANI,据他说在1986 年球季开始之初就曾面临过重大的挑战,在前一年湖人队本来有很好的机会夺得冠军,当时所有的球员都处于巅峰,可是在最后决赛时仍然输给了波士顿的塞尔狄克队,这使得他及所有球员都极为沮丧。

为了让球员们相信他们是有能力夺得冠军,派特计划让每位球员都能努力进步一点点,于是便告诉大家只要能在球技上每人进步1%,那个球季便会有出人意料之外的好成绩。1%的进步似乎是微不足道,可是你想想若是一队十二个球员各个都进步个1%,整个球队便能比以前进步12%,而只要能进步10%以上,湖人队便足以赢得冠军宝座。

这个观念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每一位球员都认为进步1%可以做到,这种把握激起每位球员的潜力,全力追求改进至少1%以上,结果你知道如何吗?大部分的球员进步了不止5%,甚至有的高达50%以上,结果1986年居然是湖人队赢得冠军最容易的一年。的确,只要你真有心做好CANI,没有什么事是你所不能的。

因此,安东尼·罗宾告诫我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对未来有把握,抱着不断突破的信念而拿出必要的行动,就一定能为自己及他人开创企望的人生。

也许今天你对某些事已有充分把握,可是别忘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会面对新的环境,我们得有更有力的信念才行。别一味相信以往曾使你有把握的信念,当你拥有更多的依据后,这些信念便会改变,不过今天你得关心的是,目前所持有的信念是否能帮助你突破和成长,看看它们能带给你什么样的结果?圣经说得好:“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少信念,而这些信念之中有些正是影响我们目前人生的主要因素,请问你是否曾真正去认识呢?现在请你放下一切事情留给自己十分钟,把所拥有的信念彻底从脑子里翻出来并且好好地想一想,不管这些信念对你是有帮助的或是有妨碍的,要尽可能把它们都写下来。

三  不要满足自我

满足我的信念是人生的死海症状。死海是个没有出口的海,因而成为一滩有毒的死水,并且正逐渐消亡。满足自我像死海一样,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态度,终将妨碍我们发挥潜能。

当我们的思绪全放在自己身上时,满足自我便是信念。这种信念会带来麻烦,影响情绪,减低工作效率,破坏美好的未来。在这种态度下,我们的交往会受到限制,长期的关系也难以建立,因为很少有人会愿意和凡事只想满足自我的人做朋友,更别提要和他维持长久的情谊了。

没错,满足自我是条死胡同,而追求个人成长的动机却是条奔流不绝的河流,由这头流到那头,一面灌溉农作物、一面发电。满足自我就像个孜孜不倦的学生,为知识而求取知识、寻求答案;个人成长的动机则有如教师,他得到知识是为了将答案与别人分享。

满足自我是健美先生或小姐,将身材练得凹凸分明,为的是要站在镜子前,期待别人发出赞叹。个人成长宛如运动员,练就一身绝佳体能,既可为团队争光,也可强身,是一种双赢的情境。

1992 年1 月号的《美国预防医学协会会刊》指出:在各种新年新志中,态度的改变(如悲观改为乐观)较饮食或运动习惯的改变更能有效地预防疾病。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琼司在最近某期《科学》杂志中,评论一项有关“期望”的研究。他说:“期望不仅会影响我们对现实的看法,也会影响现实本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每位医学院学生,在受训过程中,都会出现一种或多种所学疾病的症状。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神经外科医生库辛斯,在执业初期曾预测他一定会死于脑瘤。结果真的应验,他的预期变成了事实。

休士顿有位语言治疗师还在学习阶段时,曾和班上同学一起研究口吃,结果大家说话都变得结结巴巴。当人们潜心在某件事情上,仔细研究、日日钻研,心理及情绪就会和它融为一体。库辛斯医师及研究语言治疗的学生正是如此。

卡耐基美伦大学的心理学家席耶发现,乐观者在面对求职遭拒之类的挫折时,多半会拟订行动方案,寻求他人帮忙或忠告。悲观者遇到类似困境,多会试着忘掉一切,或认定事情已无挽回余地。而乐观者通常只有在真正无法挽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态度。

宾州大学的赛利曼博士说:“成功之道,在于几许天分加上屡败屡战的精神。”两者互相结合即为乐观。赛利曼博士还说,较实际情况更能掌握自己生命的人,所获成果会比那些自以为洞悉事理的现实主义者(即悲观主义者)为佳。

四  付诸行动

下面这则故事中的女主角,正是个有理由沮丧的人。她的故事足以昭示你我: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前途光明与否,就看你对未来的想法与计划。

朗特丝已沮丧到不想起床的地步。她精力空空,自从胖了五十磅以来,每天要睡十六到十八小时。就在这时,收音机里的一则广告引起了她的兴趣。

由于朗特丝的治疗师说过她不可能好转,因此实在很难相信她会对健康俱乐部的广告感到有兴趣。更令人惊讶的是,她竟然摇摇晃晃地跑到那里一探究竟。这是她的第一步。若不是这一步,以下的故事也没得发展了。

俱乐部推广人员及会员既友善又生气蓬勃,他们显然很喜欢目前从事的工作。朗特丝加入俱乐部,展开运动课程。经过一段时间,她的感觉及精神大幅度地转变,于是她说服俱乐部给她一份推广的工作。以前她在鞋店卖过鞋,成绩相当不错,后来因家人的坚持,改行当老师。

当老师期间,她非常不快乐,心情很郁闷,又开始拼命吃巧克力蛋糕,结果体重大增,精力大衰。俱乐部的推广工作令她回想起鞋店的快乐时光,但她的情绪仍旧起伏不定,时好时坏,因此她的经理便给她一套励志录音带,要她每天听。没想到她的销售业绩及个人生活竟因此大获改善。

朗特丝向来对广播推销极为神往,有意朝这个方向发展。但她中意的电台没有职缺,也不愿给她面试机会。那时她已领会坚持到底的决窍,便死守在总经理办公室门前,直到他答应让她面试为止。看到她显露出来的信心、决心、毅力及冲劲,经理终于点头,答应雇用她。她才刚开始就表现惊人,没多久便遥遥领先于其他同伴。

接下来是她的人生转折点:她跌断了腿,几个月之内都得上石膏、拄拐杖,但她并没有停下来。十二天后,她又回到电台,并雇了一名司机载她到各指定地点去。由于上下车对她实在很不方便,她开始利用电话进行推销和接订单,结果业绩竟大幅度地上升。

由于朗特丝一人的业绩比其他四名推销员的总和还高,她们于是向她讨教。朗特丝向来不吝与人分享资讯,因此便将自己的方法传授给其他推销员。

没多久,销售部经理辞职,大家便向上级请求,由朗特丝接任经理一职。朗特丝甫获新职,兢兢业业,不仅每天召开销售会议,还保持自己的业绩。虽然电台销售仅占市场的2%,但他们每个月的营业额仍由四万美元上升至十万美元,全年下来,共累积达二十七万美元!广播电台的狄斯耐频道总经理,听说这个电台听众最少,业绩却名列前茅,便邀请朗特丝到其它城市主持研讨会。不管她到哪里,成果都相当显著,因为一旦有了凝聚信心的动机,再配合顾客至上的销售技巧,生意自然蒸蒸日上。

由于研讨会的成果斐然,狄斯耐连锁电台因此聘请朗特丝,担任整个连锁线的销售部副总。“全国广播协会”也邀请她到全国大会中,对二千名听众发表一场演讲。虽然朗特丝从未有过演讲的经验,但她对自己及所学的技巧,都具有无比的信念。

她战战兢兢地准备讲稿,想象自己说话的样子,在心里想着听众对她演讲报以热烈回响的情景。每演练完一次,她就给自己来个起立鼓掌(极有力的意象营造法)。

那一天终于到来。她准备了一大堆演讲稿,一切准备就绪。但是当她踏上讲台,眩目灯光却使她很难看清演讲稿。于是她步下讲台,依照心中的感想发表演说。听众如痴如醉,不断以掌声打断她,并起立为她致敬,景象与她心里所想象的完全一致。演讲完毕后,她立即受邀前往全国十八个城市开办研讨会。

如今,朗特丝已是全国知名的演说家、作家,也是她自己的公司——朗特丝推销与激励公司的董事长。她比以往更快乐、更健康、更富裕,也更稳定。她的朋友增多了、心态平和安宁,家庭关系融洽,对未来更是充满希望。

 

只要踏出第一步,每一扇门都会为你开启。朗特丝从收音机获悉这家健康俱乐部后,便付诸行动,加入他们的行列。当她学习了体能课程后,她的精神状况转佳、态度改变,随后更得到无比的精力、快乐及冲劲。她的个性全然改观,原本潜藏的优点也全数显露于外。因此之故,爱人及机会都自动找上门来。达尼克就是这么被她吸引,而对她展开热烈追求的。及至婚后多年,夫妻俩仍然一往情深,如胶似漆。

朗特丝的故事可说明许多事情,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信念加上训练,可使你大幅度成长,成就非凡。动机主要是指行动,但它就像一把火,需要时时添加燃料。负面思想就像地心引力,会拉着你往下掉,只要人能挣脱,便可不费吹灰之力向前迈进。

信念——听到电台广播中的保证,使朗特丝付诸行动。而她的经理则以其训练方式及整套录音带激励她。我们可以说,动机是促你前进的动力,而习惯才是达到目的地的关键。将动机化为习惯,不仅会缩短迈向成功的旅程,也会使旅途增添无穷的乐趣。

 
第四章  信心——潜能的高效催化剂

心存疑惑,就会失败;相信胜利,必定成功。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会成就事业;认为自己无能的人,一辈子一事无成。

第一节  信心能产生奇迹

一  信心的力量惊人

碰上新情况时,人们往往花过多的时间去设想最糟糕的结局——这等于在预演失败。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头脑里的想象会按事情进行的实际情况,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就像当一个高尔夫球运动员嘱咐自己“不要把球击入水中”时,他脑子里将出现球掉进水中的映象,试想,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打出的球会往哪儿飞呢?一位著名的击剑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输给了一个与自己水平不分伯仲的对手。第二次相遇,由于上次失利阴影的影响,这名运动员又输掉了。尽管他并非技不如人。第三次比赛前,这名运动员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特意录制了一盘磁带,反复强调自己有实力战胜对手,每天他都要将这盘录音听上几遍,心理障碍消除了,他在第三次比赛中轻松击败对手。

我们总能看到在体育比赛中,弱队战胜强队,大爆冷门,或是在商战中,实力弱的公司战胜实力强的公司。为什么呢?因为在诸多因素之中,充满必胜的信心去迎接挑战,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一个美国外科医生,他以善做面部整形手术驰名遐迩。他创造了奇迹,经整形把许多丑陋的人变成漂亮的人。他发现,某些接受手术的人,虽然为他们做的整形手术很成功,但仍找他抱怨,说他们在手术后还是不漂亮,说手术没什么成效,他们自感面貌依旧。

于是,医生悟到这样一个道理:美与丑,并不仅仅在于一个人的本来面貌如何,还在于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一个人如果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美人,同样,如果他不觉得自己聪明,那他就成不了聪明人;他不觉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隐隐地有这种感觉,那他也成不了善良的人。

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么他就能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有这么一件事:心理学家从一班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愚笨、最不招人喜爱的姑娘,并要求她的同学们改变以往对她的看法。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照顾这位姑娘,向她献殷勤,陪送她回家,大家以假作真地打心里认定她是位漂亮聪慧的姑娘。结果怎样呢?不到一年,这位姑娘出落得很漂亮,连她的举止也跟以前判若俩人。她自豪地对人们说:她获得了新生。确实,她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然而在她的身上却展现出每一个人都蕴藏的美,这种美只有在我们相信自己,周围的所有人也都相信我们、爱护我们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

许多人以为,信心的有无是天生的,不变的。其实并非如此。童年时代招人喜爱的孩子,从小就感觉到自己是善良、聪明的,因此才获得别人的喜爱。于是他就尽力使自己的行为名副其实,造就自己成为他相信的那样的人。

而那些不得宠的孩子呢?人们总是训斥他们:“你是个笨蛋、窝囊废、懒鬼,是个游手好闲的东西!”于是他们就真的养成了这些恶劣的品质,因为人的品行基本上是取决于自信的。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各自为人的标准,我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同这个标准进行对照,并据此去指导自己的行动。所以,我们要使某个人变好,应该对他少加斥责,要帮助他提高自信心,修正他心目中的做人标准。如果我们想进行自我改造,进行某方面的修养,我们就应首先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不然,我们自我改造的全部努力便会落空。对于人的改造,只能影响其内心世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人类心理的一条基本规律。

对真善美的自信,于我们至为重要。我们总是本能地竭力保持这种自信所造成的形象。我们也接受别人的批评,但我们接受的只是那些善意的和那些我们认为对自己信任和爱护的人的批评。若是有人伤害我们的自尊心,即以己之见贬低我们,训斥我们,谩骂我们是笨蛋、呆子时,我们便愤然而起,进行反击。我们的心理自发地护卫着自己,护卫着人最宝贵的品格——自信心。假若有人削弱了我们的自信心,那我们真的就会堕落,我们追求真善美的意志就会衰退。

一个人真有性格,就会有信心,就会有勇气。大音乐家华格纳遭受同时代人的批评攻击,但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终于战胜世人。黄热病流传许多世纪,死的人不计其数。但是一小队医药人员相信可以征服它,在古巴埋头研究,终告胜利。达尔文在一个英国小园中工作20 年,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他锲而不舍,因为他自信已经找到线索,结果终得成功。

由此可见,信心的力量惊人,它能改变恶劣的现状,造成令人难以相信的圆满结局。充满信心的人永远击不倒,他们是人生的胜利者。

二  希望和信心同样重要

人人都想发挥潜能,人人都想成功。每一个人都想要获得一些最美好的事物。没有人喜欢巴结别人,过平庸的生活。也没有人喜欢自己被迫进入某种情况。

最实用的激发潜能经验,可在圣经的章节中找到,那就是“坚定不移的信心能够移山。”可是真正相信自己能够移山的人并不多,结果,真正做到“移山”的人也不多。

有时候,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话:“光是像阿里巴巴那样喊‘芝麻,开门!’就想把山真的移开,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说这话的人把“信心”和“希望”等同起来了。不错,你无法用“希望”来移动一座山;也无法靠“希望”实现你的目标。

但是,你要告诉自己,信心和希望同样重要。

在根据一本传奇般的书《无畏的人》改编的电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纳粹德国的军官们正在审问一位年轻姑娘。她是作为二次大战同盟国的间谍被俘的。一个军官试图说服那位姑娘,她绝无逃脱的机会,应该与他们合作,免得受无数不必要的皮肉之苦。他们企图用这样的言辞让她开口:“没别的法子,我们只好用坐老虎凳的办法来‘招待’你。等你下来时,就成了瘸子了。”但那姑娘选择了沉默来保护同伴。她这样做,既为了自己的使命,同时也保留了希望。

一个人若丧失了希望之光,隐入无力自拔的境地,不啻是精神扭曲和残废。你将感到沉重的压抑,如同羁禁于人生的囚笼。这种情形持续的时间越长,带来的消极后果越严重。最终,一切希望都化为乌有时,开始是精神接着肉体都将衰败、恶化。“希望”本来纯粹是精神意义上的,你可以摒弃它,也可以视其为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决定权完全在于你自己。

对自我抱有希望和自信是同等的。两者互为依存、不可缺少。希望意味着相信自己有能力生活得更好,要使希望成为现实,你就得有足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产生于行动中,绝非源于不切实际的幻想或空谈。希望属于精神,自信属于行动。你必须摒弃那种一切都是无望的观念。相反,一切都是有希望的。不要计较客观环境,以希望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将有助于你果断地采取自信的行动。幸存的战俘以亲身经历证明了希望的重要性。威廉·尼荷斯,曾被叛乱者监禁于委内瑞拉的原始丛林中长达三年之久,最后获救。他将自己的生还归结于自始至终不曾放弃生存的希望。

相信自己,绝不放弃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重要的个人具有内在的充实感,希望才能飞临你的身旁。换言之,只有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你才能获得希望。除此,没有它途!这里,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只要你下定决心排除外界的干扰,对可能遇到的困难的风险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你就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在行动中发现自己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你的邻居或许愿意成为一个牧羊人;你的姐姐或许愿意经营自己的书店;你父母或许热衷于旅游;你的弟弟身为辨护律师,因为解决了一个疑难案件而感到内心充实。所有这些或许都不适合于你,但只要你不惮于冒险,不怕失败,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你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害怕失败的心理是你追寻自己生存目的、使命感的最大障碍之一。

三  拥有自信的第一条件

要想获得自信,第一要件,就是必须认清自己周围的人真正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识破他们的原形。一旦你看见了那些人的庐山真面目,你一定会觉得自己真奇怪:为什么过去为了讨好这种狡猾的人,而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

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在内,一个在外。有些时候,这两个自我是截然不同的。例如有些辩才无疑的社交好手,同时也可能是惧人症患者。就因为他惧怕人,所以才不断地提出话题而变得多辩。

比较倾向自我中心的人,在别人面前反而是动作频出的。因此,缺乏自信的人容易将别人看错。那种自我中心意识的人,因为在行动上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所以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然而,丧失自信的人却不能看穿对方的紧张。

固执的人有时在众人面前却非常地柔和。在众人所公认的“温和派”当中,确实有些是自我意识强、情绪激烈、且又固执的人。

有些因为母亲的缘故而导致精神病的孩子,却仍然固执地以为“母亲是我唯一的依靠”。虽然他们之所以发病,是由于母亲无法了解他们内心的痛楚。但是,这些孩子还是错误地主张:只有母亲才能了解自己的一切。

如果你现在正为丧失自己而烦恼;那么请你记住:自己所深以为敌的,很可能是自己的伙伴;而你一直觉得处处在保护你的人,却可能是压抑你的人。此外,在你心目中是自私任性的人,其实可能是感情丰富的;而你觉得热情的人,却也许是冷酷无情的。

这一切说明,你正为丧失自信而烦恼。然而拥有健全人际关系的人,很少会为丧失自信而苦恼。

在我们要看清别人的同时,必须先看清自己。而且,我们也必须明白:一个人的高傲自大,其实是他本身对人际关系的紧张所致。有些怕女人怕得要命的人,却经常能够和素昧平生的年轻女子喝茶聊天,并且怡然自得。他们虽然以风流种子自居,但实际上,在面具背后所存在的真面目,却是一张恐惧女性的脸。

在看清别人,认识自己的同时,还必须正确地看清自己的人际关系。

缺乏自信的人总会为了讨人喜欢,而要求自己必须更好、更优秀才行。

他们甚至主观地认为:实现这些要求,是自己在生存上所不可欠缺的。殊不知:那不过是主观上的需要罢了,在客观的情形下,大可不必如此,别忘了:越是处在歪曲的关系之中,就越不容易自拔。

拥有自信的人就是不费半点力气,也能很自然地看见他人的真面目。不过,那些真正必须看清别人真面目的人,也就是丧失自信的人,却往往看不透别人,甚至也看不清自己的真面目。

“惩羹吹脍”是一句成语。“羹”是一种热的煮食;而“脍”则是把鱼切成薄片再放到醋里浸的食物。缺乏自信的人常把脍当作是羹,而在那儿吹个不停。这句成语是比喻疑惧过甚,而做出阿谀奉承的事。

假如有一个人,拥有自信者只对这人下了个评论:“那人可真狡猾呀!”便不再多说什么。可是,缺乏自信的人可就不同了,他会凑到那人跟前,然后说上一大串奉承恭维的话。于是乎,在不必把脸拉下的时候,却硬是有人把脸给拉下了。

缺乏自信的人,无论在任何人面前,都不能在心理上以安定、对等的立场和对方说话。

缺乏自信的人,动不动就在别人面前表现一副抬头挺胸的样子,好让自己受到别人瞩目。自卑感重的人,尤其在同是自卑感重的人面前,更是把腰杆挺得笔直,这似乎还是想让人把自己看得比实际上好一点。

自卑感重的人,对于眼前有人正为内心的纠葛而痛苦不堪之类的事,是绝对不会察觉的。有一种人,就因为自卑感的驱使,而一直想向人显示自己的重要。然而,一旦这人连这点自信都丧失了,那么显示失败的结果,往往导致自己更加贬低自己,而去讨好别的人。

由此看来,自信,并不因为你想拥有自信的意志和愿望,就能让你拥有;就像有时候你有想睡的意志和愿望,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道理是一样的。

四  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就能干出一番事业

安东尼·罗宾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信心就好比星星之火,而信心激发的潜能则犹如燎原之势。

山姆·拉布德就是由于这星星之火而终于激发出燎原之势的。

山姆·拉布德心想一定得阻止人们捕获鲔鱼,虽然口袋里只有区区八百美元,可是他毅然地驾车进了墨西哥境内,站在恩森纳达的渔船码头边,他暗想机会总是会有的。带着一台可以拍摄沿途风光的摄像机,拉布德假装成是一位很天真的美国观光客,向停泊在码头边每艘渔船的船长打探,是否有他可以打工的机会,不管是做个水手或是个轮机员都可以。

最后他受雇于玛丽亚·露易莎号,担任一名临时水手。等这艘巴拿马籍的鲔鱼船起锚离开墨西哥海岸,拉布德便开始偷偷拍摄水手们的一举一动。

这是件很冒险的事,若被发现很可能会被其他人给杀掉。

想要拍摄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成群被人们称之为“水中良民”的海豚围绕着玛丽亚·露易莎号,又叫又跳地欢迎游者。海豚生性友善,见到船便喜欢跟上面的人打招呼,却未想到这反倒招来杀身之祸。事实上渔民的目标并不是海豚,而是通常游在它们下方的黄鳍鲔鱼,可是当渔民抛下流刺网,那时不分什么鱼都全部一网打尽。

在这捕鱼的五个钟头里,拉布德一一拍下了令人惨不忍睹的画面。一条接一条的海豚被鱼网缠住,若无法脱身并浮出水面吸取氧气,最后便只有气绝而死。

摇摇晃晃的情况下,拉布德奋力地拍下整个杀戳镜头,就在这时,船长大声喊道:“网子里有多少了?”有名水手高声回道:“大概五十!”随之船长便叫收网,当水手把网子拉上来,将鲔鱼跟海豚一一分开,多数海豚早已奄奄一息,了无生机的灰色躯体躺遍了整个溜滑的甲板。最后,这些美妙动物的尸体就像垃圾一般,被水手一一扔回了大海。

拉布德所拍下的镜头,成为多年来人们争执最有力的证据:渔民作业中每天至少有数百条海豚被杀害,而在过去10 年之间,估计被人类杀害的海豚数字高达600 余万条。拉布德所拍的画面虽缩剪成11 分钟,可是却深深震憾了每一位观赏者,不解人类为何要杀害我们星球中如此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生物。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愤怒的消费者一个一个站了起来,拒绝购买鲔鱼,随之便形成全国性的抵制运动。

1991 年,就在拉布德拍摄了那一场悲剧整整4 年之后,世界最大的鲔鱼罐头制造商对外宣布,即刻起不再采用流刺网所捕获的鲔鱼制造罐头,几个小时后,另两家鲔鱼制造商也作了相同的宣布。拉布德在玛丽亚·露易莎号上所拍的画面有如化学中的催化剂,大大地改变了美国的鲔鱼工业,不仅拯救了无数海豚的生命,并且对平衡海洋生物的保育工作贡献甚大。爱默生说得好,人若不生下来,什么都不是。

很多人对于某些社会问题或国际大事感到无能为力,认为自己即使投入再多的心血,最后还是抵不过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他们忧心帮派火拼、暴力犯罪的日益严重,也担心政府赤字的日益恶化,其它存放款危机、无家者及文盲日众、全球温室效应扩大、各类生物灭绝速度加快,这一切的一切都使他们的思维掉进这样的模式里:就算是我和我的家人都过着很好的生活,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只要哪天掌握大权的有一个不对劲,把按钮胡乱一按,就能把我们全炸上天。一有这样的想法,就会使人越发觉得对任何事都使不上力,当无力感产生了就不想去作任何改变,因为每当他兴起一股冲劲,心里就会浮起这句话:“干嘛要去试呢?”当一个人没有信心,就什么样的行动都拿不出来,从而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也不想去帮助其他的人。如果这本书你已经看到这里,就必然知道我心中想要说的话,那就是此刻你已拥有控制自己思想、感受和行为的能力,为什么不拿出积极的作为来呢?以往不明白主宰系统对人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今天的你,然而此刻是你头一次可以掌握住系统,为什么不尝试改变自己的无力感呢?借着本书所教给你的道理和技巧,只要能好好练习,你就必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命运的主导者。

不要眼睛只盯着事情的问题面来看,要去找出它的原因。我们不要忘了,今天所作的任何不起眼的决定,都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命运。此外也请你记住,一切的决定都会有其结果,因此我们若是不自己作主,而任由别人或环境来为我们作主,或者是连想都不想所作决定的后果,便贸然采取行动,那么很可能就会愚蠢地酿成滔天大祸。有时候我们所作的决定是为了避开一时的麻烦,结果却造成了长期的困扰,等到发觉事情不妙了,却跟自己说那个问题已是沉疴难起、病入膏盲、回天乏术。

 

当前我们所面对的许多问题都很棘手,大部分人都认为要想解决恐怕只有“超人”才有办法。这实在是再错误不过的想法了,我们要知道“人生乃是不断的积累”。在我们人生中所碰上的各样结果,事实上都是无数小小决定积累而成,那可能是你个人的决定,也可能是你的家庭、你居住的社区、你生活的社会、乃至于你所属的国家所作的决定。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绝不是因为他作出了石破天惊的大决定(也许它看起来像是如此),而是在于他每天所作的小小决定,以及根据这个决定所拿出来的行动。

同样的道理,我们若是想扭转自己的人生、若是想跟自然界和平地相处,那么人人都得有信心,都得每天作出决定、拿出行动并确实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了造成广大且深远的影响,我们个人得和这个社会形成“命运共同体”,大家一起来推动“持久且不懈地改善”——也就是潜能学家罗宾一直宣扬的CAN 持续不断的改进法则——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形成永远的改变。

五  我们要有自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秘诀。拿破仑曾经说过:“我成功,是因为我志在成功。”如果没有这个目标,拿破仑必定没有毅然的决心与信心,当然成功也就与他无缘。

信心对于立志成功者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说:成功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人一旦拥有了这一欲望并经由自我暗示和潜意识的激发后形成一种信心,这种信心就会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感情”。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巨大的财富与事业上的成就。

所以,有人把“信心”比喻为“一个人心理的建筑工程师。”在现实生活中,信心一旦与思考结合,就能激发潜意识来激励人们表现出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使每个人的欲望转化为物质、金钱、事业等方面的有形价值。

你的某些性格正昏睡不醒,成就的种子如果被唤起而付诸行动,会带给你极高的成就,那可能是你不曾希望获得的。

就像一个音乐家,能够触摸一提琴的弦而发出优美动人的旋律,因此你可能唤起昏睡在大脑里的天才,促使你达到你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亚伯拉罕·林肯到四十岁时还是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出身低微、默默无闻。直到一次伟大的经验投入他的生活,才唤起昏睡在他内心里的天才,给世界送来一位真正的伟人。

那种“经验”是悲伤及爱情所变成的情绪。她是由安·路特雷基所唤起的,她是林肯唯一真正爱恋的女人。

一个为人所知的事实是爱情与信心的心智状态十分近似,这是爱情容易把一个人的思想冲动变成精神同等物的理由。据研究分析,数以百计有辉煌成果的男人,几乎每个人在事业上都深受爱情的影响。

下面的这个故事,就印证了信心的威力。

一个人,他把全部财产投资在一种小型制造业上。由于世界大战爆发,他无法取得他的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因此只好宣告破产。金钱的丧失,使他大为沮丧。于是,他离开妻子儿女,成为一名流浪汉。他对于这些损失无法忘怀,而且越来越难过。到最近,甚至想要跳湖自杀。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名为《自信心》的小书。这本书给他带来勇气和希望,他决定找到这本书的作者,请作者帮助他再度站起来。

当他找到作者,说完他的故事后,那位作者却对他说:“我已经以极大的兴趣听完了你的故事,我希望我能对你有所帮助,但事实上,我却绝无能力帮助你。”他的脸立刻变得苍白。他低下头,喃喃地说道:“这下子完蛋了”。

作者停了几秒种,然后说道:“虽然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但我可以介绍你去见一个人,他可以协助你东山再起。”刚说完这几句话,流浪汉立刻跳了起来,抓住作者的手,说道:“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于是作者把他带到一面高大的镜子面前,用手指着镜子说:“我介绍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除非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否则,你只能跳到密歇根湖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作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他朝着镜子向前走几步,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退几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

几天后,作者在街上碰见了这个人,几乎认不出来了。他的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他从头到脚打扮一新,看来是很成功的样子。“那一天我离开你的办公室时,还只是一个流浪汉。我对着镜子找到了我的自信。现在我找到了一份年薪三千美元的工作。我的老板先预支一部分钱给家人。我现在又走上成功之路了”。他还风趣地对作者说:“我正要前去告诉你,将来有一天,我还要再去拜访你一次。我将带一张支票,签好字,受款人是你,金额是空白的,由你填上数字。因为你介绍我认识了自己,幸好你要我站在那面大镜子前,把真正的我指给我看。”那人说完话后,转身走入芝加哥拥挤的街道,这时,作者终于发现:在从来不曾发现“信心”价值的那些人的意识中,原来也隐藏了巨大的潜能。

世界上,除了信心之外,还有其它的力量能做这样的事吗?

 
第二节  自卑——信心的绊脚石

一  自卑与自卑的产生

如果生命中只剩下一个柠檬了,自卑的人说,我垮了,我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然后他就开始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浸在可怜之中。自信的人说,从这个不幸的事件中,我可以学到什么呢?我怎样才能改善我的情况,怎样才能把这个柠檬做成柠檬水呢?安东尼·罗宾认为,“成功者”与“普通者”的性格区别在于:成功者充满自信、洋溢活力;而普通人即使腰缠万贯、富甲一方,内心却往往灰暗而脆弱。

那么,他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个人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

1951 年,英国有一位名叫弗兰克林的人,从自己拍得极好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X 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 的螺旋结构之后,他就这一发现做了一次演讲。然而由于生性自卑,又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从而放弃了这个假说。1953 年在弗兰克林之后,科学家沃林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 的分子结构,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从而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二人因此而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可想而知,如果弗兰克林不是自卑,而坚信自己的假说,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会以他的名字载入史册。可见,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绪的俘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呢?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A·阿德勒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说,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某人的书法很不错,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触到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都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性评价,那就极有可能导致他对自己书法能力的怀疑,从而产生自卑。阿德勒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他念书时有好几年数学成绩不好,在教师和同学的消极反馈下,强化了他数学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老师的题目,才成功地改变了对自己数学低能的认识。可见,环境对人的自卑产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积极鼓励、扶持宽容的气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从主体角度来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有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童年经历的影响。佛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半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所以,童年经历不幸的人更易产生自卑。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提时,总觉得父母都比我们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赖父母;另一方面,父母也会强化这种感觉,令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我们是弱小的”这种感觉,从而产生了自卑。

良好的个人因素对自卑的克服有重大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础。面面俱到的优秀者、强者肯定与自卑无缘,问题是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面都是一个强者、优秀者,即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从理论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自卑的情形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产生,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以下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当三个孩子初到动物园,当他们站在狮子笼面前时,一个孩子躲在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都依照自己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们各自的感觉。”自卑感表现在哪一方面,表现为何种程度,是因人而异,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存在自卑。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1.孤僻怯懦型由于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成了这类人的座右铭。他们像蜗牛一样潜藏在“贝壳”里,不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即便是遭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或在绝望中过着离群隐居的生活。

2.咄咄逼人型当一个人的自卑感在最强烈的时候,采用屈从怯懦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则转为好争好斗方式: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即便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寻求各种借口挑衅闹事。

3.滑稽幽默型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这也是常见的一种自卑的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而羞怯、孤独自卑,于是运用笑声,尤其是开怀大笑,以掩饰内心的自卑。

4. 否认现实型这种行为模式是自己想看到,但不愿意思考自卑情绪产生的根源,而采取否认现实的行为来摆脱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的暂时解脱。

5.随波逐流型由于自卑而丧失信心,因此竭尽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唯恐有与众不同之处。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放弃自己的见解和信念,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始终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状态。

上述各种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都是对自卑的消极适应方法,也称消极的“自我防卫”。心理学家实验证实,消极的自我防卫,会使精力大量地消耗在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威胁上,因而往往难以用于“创造性的适应”,使自己有所作为。这是自卑的消极方面。

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常人,都会在某一些方面表现出优势,在另一些方面表现出劣势,也会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或得到外部环境的消极反馈。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劣势和挫折都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卑。

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运用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断消极因素的交互作用。

二  创造信心的气氛

几年前圣诞节的前一周的一天,史华兹站在财富公司(亚特兰大最大的百货公司)对面的街角,发现每一分钟都有好几百人进进出出、忙碌异常。

史华兹对站在旁边的一位老人(他正在等人)说:“我怀疑为什么常有那么多人来照顾财富公司的生意呢?”这个人转过身来,交换了一下手中所提着的行李,并且说:“喔!我猜想有那么多人前来照顾财富公司生意的原因,就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前来照顾财富公司的生意。”;史华兹以一种不置可否的表情回答他,“喔!”然后他们就分开了。

对那句话愈加咀嚼,就愈觉得它是一句智慧之语。这位老人所说的话真对。人们都向往人多的地方,往人群聚集的地方集中。

那些忙碌兴旺的生意或人物,都是看起来最被人们迫切需要的生意或人物。这并不是一种取巧的说法,这是最高级的真理。只要你能创造出一种繁荣的、被人迫切需要的气氛,你的知名度就能很快上升。最无力的销售方式,是让人感到贫穷。“我很贫穷,请给我一点生意做吧!”这种请求别人可怜的做法是永远也做不成生意的,只会把到手的生意赶跑。

只要你保持一种“缺钱、困窘”,以及“我做得并不怎么好”的气氛,那么情况就会愈来愈糟。人们都喜欢跟那些事业兴旺、繁荣的人打交道——任何事情都一样。

美国中西部一所州立大学的妇女部训导长,讲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这所大学中有一位二年级学生,虽然这个女孩没有资格被称为“校花”,但是她确是一位聪明、活泼、颇具姿色的女孩,而且,校区内男女的比例是二比一。

这位女大学生对于她的约会过少感到很烦恼。她把这个问题向女学生联谊会的管事提出来。管事仔细倾听她说的话,然后对她说:“我告诉你一个绝招,保证可以改进你的人际关系。但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会见效,但是,如果你肯多花一点时间,效果将会相当惊人。”这位女大学生诚心地问:“请告诉我吧!只要有用,我肯尝试任何事情。”“是这样的,”女管事说,“校区内男生数目远比女生多得多,而约会季节即将开始了。你很快就会接到邀请。当你被邀请的时候,你一定要拒绝。”“为什么啊?”这位女大学生惊诧道。

“拒绝。所有的约会一概拒绝掉。告诉约你的年轻人你已经与别人有约了。”到了月底,这个女孩的约会电话响个不停。她已经学到这个道理;年轻男孩并不想那些别人不想约的女孩,他们个个都想约那个最忙碌的女孩。

医生刚开业时,都会碰到这样的困难——人们不愿意把健康交给一位没有经验的医师。有一位年轻医生给麦克讲述了一个很奇特的经验。

“我到这个城镇开业不到一个月。来找我看病的人很少,而且都是些常见的小毛病。但是在一个星期五晚上的高中足球比赛以后,情况却很快地转变了。”“为什么呢?”麦克问道,“是不是足球队不比赛了呢?”“不是,”他面带微笑地说。“我有一位朋友当晚来到我所住的城镇。

我恰好临时有私事,到别的城市去了,我又忘了告诉我太太。

“我的朋友找不到我,他深知我很喜欢足球,于是他猜测我一定是去看足球比赛了。所以他就在体育场用麦克风广播寻人,以一种很紧急的方式,喊了我三次。

“结果下个星期内,病人的数目一下子增加到前四个星期中病人总数的两倍,你说奇怪不奇怪呢!当人们知道我被人迫切需要的时候,我的医疗业务也跟着兴旺起来了。”

三  补偿心理

自卑感较强的人,常常通过牺牲自己的权力而让旁人来证实自己。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差异,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是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某种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挫折,使自己更加压抑和自责。实际上,你自己就是你自己,不必“象”别人,也无法“象”别人,更没有人需要你“象”。因此,要想不被周围的环境所俘虏,走出自卑,就需要敢于面对挑战,并迎接它、战胜它、超越它。补偿心理就是自卑心理的法宝。

什么是补偿心理呢?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机能)。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了克服这些偏差,于是从心理方面寻找出路,力求得到补偿。自卑感愈强的人,寻求补偿的愿望往往也就愈大。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