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临江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34:16
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赏析
临江仙①
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②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睛。③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④
【作者】
1090-1138,字去非,号简齐,洛阳人。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进士,历任
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宋室南渡后,累官至参知政事。他以诗名世,亦工词。
有《简齐集》。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最初多咏水仙。故名。后用作一般词牌。又名《谢新恩》
《雁后归》、《画屏春》等。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别体甚多,皆用平韵。
②午桥:在洛阳城南。据《新唐书·裴度传》载,裴度曾建别墅于午桥,号绿
野堂,用作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宴饮吟唱之所。 ③新晴:指雨后初晴时
的月色。 ④渔唱:即渔歌。
【品评】
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这作。上片“忆昔”领起,所展现的是当年
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这正是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而画面的中心
视点则是约会饮于“午桥”之上的“豪英”。“坐中尽是豪英”,表明同游者
无不英气逼人,豪气干云,为一时后杰。不难想象,欢饮之际,他们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是何等兴会淋漓。“长沟流月”三句刻画这群“豪英”欢会的环境,
而着力凸现其静谧与幽美,以烘托与会者的雅趣和逸兴。“沟”前着一“长”
字,使空间得以拓展;“天明”前着一“到”字,又使时间得以延伸,见出作
者等人欢饮达旦。同时,不说月光映水,而说“长沟流月”,造语即更为生动、
奇巧,又平添出几分幽约与朦胧;而“去无声”,则隐然若有华年盛事悄然而
逝的象征意味。“杏花”句巧妙在不着浓墨重彩,而致力于对“杏花疏影”的
淡勾轻勒,以切合午桥的地域特征和月夜的时域特征。涉笔至此,桥中豪英,
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上明月,已构成一幅动静制宜、形神兼备的雅人高士
夜饮图,而彻夜競吹的笛声则是它的余韵悠远的画外音。下片折回现实,对靖
康之变所造成的旧交零落盛会难再的局面深致慨叹。融入其中不只是作者个人
身世的感伤,更有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二十余年”,点明下片所追
记的已是二十年多年前的往事。“如一梦”,则喻示了作者身经浩动、如历恶
梦的真实心境。“此身虽在堪惊”,传达出恶梦初醒时的魂悸魄动、胆颤心惊
之感,暗示他曾屡涉险境。“闲登小阁”句看似荡开笔墨,实则是以雨后新睛
时的月色绾合今昔,抒写月色虽好而欢会已矣的伤悼之情。“古今”二句写古
往今来多少兴与亡之事尽付诸渔唱樵歌,托出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使全词的
意蕴更趋深广与厚重。
...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浣溪沙 赏析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谢逸《江城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谢逸名无逸。关于他这首词,据《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复斋漫录》云:“无逸尝于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题《江城子》词,过者每索笔于馆卒,卒颇以为苦,因以泥涂之。”据此可知此词作于黄州馆驿。人们经过这里,看到这首词都纷纷向馆卒索笔抄录。
词的主题是怀人。于忆旧中抒写相思之情。首先从空间着笔,展开一个立体空间境界。杏花村馆的酒旗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清清的流水,静静地淌着。花,已经谢了,春风吹过,卷起阵阵残红,。这是暮春村野,也是作者所处的具体环境。这一切都显示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在作者的心态上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惆怅色彩。杏花村与酒连在一起,出自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来酒店多以杏花村为名。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野渡”句用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野渡舟横”显出了环境的凄幽荒凉。而一见到“杨柳绿阴浓”,又不免给词人增添了一丝丝离愁。杨柳往往与离愁别恨联在一起,杨柳成为了离别的象征物。“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绿阴浓”,也含有绿暗之意。清幽荒寂的野渡,象征离愁别恨的杨柳,与上文所形成的淡淡的惆怅色彩是和谐一致的。这一切又为下文“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的怀人怅别作了铺垫,渲染了环境氛围。经过上文渲染、铺垫之后,“人不见”的“人”就不是凭空出现的了。“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谢逸是江西临川人,也是江南人了。他一生虽工诗能文,却科场不利,屡试不第,以布衣终老。这样一位落拓文人,身在异乡,心情凄苦,自不待言,远望江南,青山隐隐,连绵无际,相思离别之情,油然而生。意中人远在江南,可望而不可见,可见的惟有无穷无尽的春草,与天相接,延伸到无限遥远的远方。而春草又是容易引起离别相思的物象。《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词人用了一个远镜头,远望春草连天,伊人何处?心驰神往,离恨倍增。
过片紧接上片,由望断江南而人不见的相思之苦,自然转入到回忆往事。“夕阳……画屏中”五句全是回忆往事,由上片的从空间着笔转入到下片的时间追忆。五句都是“记得”的内容,都应由“记得”领起。但“文似看山不喜平,”词尤忌全用平铺直叙,所以作者从回忆开始,马上描绘形象,而不从叙事入手。在一个夕阳西下的美好时刻,楼外晚烟轻笼,在这漫馨旖旎的环境里,一位绝色佳人出现了。融融脂粉,香气宜人,淡淡眉峰,远山凝翠。词人不多作铺叙笔法写她的面容、体态,而采用以部分代整体的借代修辞法,让读者通过审美联想去想象她的美丽,只写她的眉峰、粉香,其他就可想而知了。较之尽情铺叙,一览无余,更令人神往。这是多么鲜明的形象!在词人记忆的荧光屏上永远不会消失。然后再用补写办法,补叙往事:“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这说明上面的一切都发生在楼上的画屏中。至于相见以后,是很快就离别了呢,还是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作者不再作任何说明。填词也如绘画,绘画不能把整个纸面全部画满,什么都画尽,而应该留下适当的空白,笔尽而意不尽。填词也要留有空白,留有让读者想象的余地。
回忆至此,一笔顿住,将时间拉回到眼前,“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回忆的风帆驶过之后,词人不得不面对现实。关山迢递,春草连天,远望佳人,无由再见。词人心想:只有今夜天上的一轮明月照着他乡作客的我,也照着远隔千里的她,我们只有共同向明月倾诉相思,让我们通过明月交流心曲吧!“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谢庄《月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词人此时的心境也许与此相似。谢逸著《溪堂词》。毛子晋云:“溪堂小令,皆轻倩可人。”《词苑丛谈》称其词“标致隽永。”此词亦颇近之。 (王俨思)

谢逸《千秋岁·楝花飘砌》
夏景
楝花飘砌,簌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山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这是一首夏季避暑词。上片写夏日景色,下片写消夏生活。
楝花备细,纷纷下落;梅雨落过,水草邃起,点明时序风物。情随湘水,梦绕吴峰,屏风上所绘山水,使人遥想名胜景色。琴书倦、鹧鸪唤醒,南窗倦卧,写日常午睡之情。于是,耽情歌舞,玩月晚凉。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夏日图景,描绘出浓郁的生活情趣。
这首词,写景抒情,用事运典,无不思致缜密。“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用程晓诗意:“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写伏暑天气,人们在家中歇息,很少来往。“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典用骆宾王《竞渡诗序》:“便娟舞袖,向绿水以全低,飘飏歌声,得清风而更远。”全词笔调纤灵,语句凝炼,对仗工整。是宋词艺苑中的一株桂花!
背景音乐:绿野仙踪 《(箫与钢琴)天碟》 聆听 下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