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文与汉字(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44:24

西文与汉字(转)



    文字是一个文明的表征符号,任何一个文明如果缺少了文字这样一个鲜明特征,那它就不佩称其为文明。诸如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以及玛雅文明,其无不是拥有自己的文字体系。今天的世界拥有两大文字体系,一个是以西方文明为实体的字母文字,另一个是以华夏文明为载体的汉字。两种文字体系各自显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思想内涵。

    纵观字母文字及其词汇,在欧洲大多数语言里,尽管都有希腊语、拉丁语、日耳曼语词根出现,但是它们还是极其不同的。在欧洲历史中,仍多次出现某种语言成为知识精英中的主要交流手段,如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语,中世纪的拉丁语,18世纪的法语,甚至包括现在的英语。

    文字是从中东传到欧洲那里的--字母是公元前14世纪时由腓尼基人引进的--这在今天已成为既定的事实。但是,欧洲各种语言确切的根源仍然不明确。这些语言似乎都和古梵语(源于印欧语系)有连带关系,古梵语是印度婆罗门使用的语言,与希腊语和拉丁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出自共同根源的语言,在欧洲发展演变,因地而异,从而产生各种语言的差异。

    在欧洲,在不同程度上大约讲43种语言。使用的文字有三种,都出自同一来源,都是根据辅音体系建立的,而不是表意文字,希腊字母是由腓尼基文字演变而来的,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则来源于希腊字母。坦率地说,使用字母文字的文化有一个严重的内在缺陷,那就是缺乏稳定性。大多数善感易变的民族都居住在字母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这样的故事在西方大地上屡见不鲜。希腊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这些使用字母文字的人种,其文化无一不由盛极而衰。古代闪米特人和含米特人也是使用字母文字,他们的文明也同希腊和罗马的一样缺乏坚固持久性。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自然是字母语言的过分流动性,因而不能保存具体确切的思想观点。这些人的知识内容如奔涌的瀑布而非浩瀚的海洋。其思想之丰富无他人能比,而放弃有价值的观念速度之快也令他人望尘莫及……

    另一方面,字母语言无疑加剧了欧洲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在宗教改革时期,把《圣经》译成本地语言,促成了各国民族化的发展,如波希米亚的克拉里斯《圣经》译本,路德的德文译本,或英国的所谓“钦定译本”。这些《圣经》译本表明新的民族主义的形成,其表现形式就是各地区有更多的人使用更加大众化的语言。各国彼此的差异在不断地拉大。在天主教国家里,也出现文化民族主义的高潮,不过更多是通过世俗文化形成的,例如16世纪时的意大利作家和法国诗人。

    各国统治者总是极力使用各自的语言作为加强统治的手段。因此,尤其在19世纪时,在凯尔特地区如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就强制规定使用英语。法语的使用自旧制度结束、特别是从大革命时起,逐渐扩展到整个地区。在西班牙则强制规定使用卡斯蒂利亚语,在弗里斯规定使用荷兰语。在哈布斯堡家庭统治下的奥地利帝国内,政府官员必须使用德语,在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帝国军队内,也必须讲德语。各地语言单词的拼写,往往是根据各自发音而组合,长此以往,在使用字母文字的欧洲也就强化了各地区的文化差异,这就给欧洲的统一带来了一种巨大的障碍,因此也给欧洲不同民族、种族的人的融合少了一个由共同文字延伸出来的文化基础。

    欧洲各地区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成立了许多国家,字母文字的不确定性使各国文化的差异有增无减,不同民族、种族又固执地坚持各自的语言文化,而由不同语言与文化带来的相互歧视,经常导致欧洲民族、种族冲突不断,有时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点。自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解体后,欧洲大陆便分为三大文化领域。在东南部,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巴尔干领域因拜占廷帝国而繁荣发展起来;自15~19世纪,又经历了伊斯兰教的影响。东部是斯拉夫领域,曾受到亚洲、拜占廷、伊斯兰教和西方的广泛影响。在西部,西方领域把北欧和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希腊、罗马遗产密切结合起来。

    现在如果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有些文化差异非常明显。一个巴黎人有他自己的文化,因为他的特点与一个布拉格人、佛罗伦萨人、或是柏林人完全不同。科西嘉人、威尔士人、加泰罗尼亚人、巴伐利亚人、萨瓦人......人人都声称自己属于某种特有的文化,与别人不同。意大利人、德国人、英国人、丹麦人......都是民族国家的后继人,他们都自认为有一种自己倍加珍惜的特点。

    强调文化特性的表现,无疑在地区和国家范围内最为强烈。有时甚至采取互相对抗的方式。加泰罗尼亚或巴斯克特性在比利牛斯山内外都有所表现。在欧洲范围内,这种文化对立的例子不胜枚举。欧洲文化的多样性即使不是产生得更早,肯定也是在青铜时代便出现了。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集合起来的每个群体,都要保留自己的特征,这种愿望最终导致了欧洲纠争不断。在西方,从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开始的欧洲一体化,屡屡遭到坚持民族特性的人的反对。文字与文化的缺少统一性就是一大障碍。欧洲民族之所以会比北美洲人或中国人缺乏内聚力,这无疑是个大原因。

    而且,欧洲科学家一向把语言看作是一大堆发音的集合,而非什么比发音器官更内在更深层的东西。语言——符号对人们的思维定势日积月累的影响虽还是未曾发掘的领域,如若以此为标准划分现今人类的世界文化,可以看到一类人使用字母文字的同时,另一类人正使用象形文字(汉字),两种文字有着根本的不同。

    从任何意义上讲,汉语与字母文字都是对立的。它没有字母文字的种种便利之处,但是它所体现的简朴和终极真理却牢不可破,不受狂风暴雨和艰难时日的侵袭,保护了中国文化达五千年之久。它坚固、方正而优美,恰如它所代表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产生了这种文字,而这种文字反过来升华了这种精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汉字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青春常在,经久不衰。所以文化史家认为:“汉字、汉语以其独特形式,风格千古流传。”古代像汉字这样古老的文字,曾经还有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和玛雅人的图形文字。但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同波斯王国一起灭亡了。埃及古文字也在公元前5世纪灭绝了。玛雅文字也只在历史上存在了1000多年。世界上唯独中国的汉字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一样,至今仍通行于10多亿人口中。

    中国的汉字,不仅是中国人使用的文字,而且影响于东方其他很多国家。大约自我国汉朝以后,朝鲜人曾长期把汉语和汉字当作自己的书面语。3世纪以后,日本也使用中国的汉字,1979年日本规定的《常用汉字表》中尚保留了1926个汉字。中国南方的邻邦越南,也曾较长期地使用过汉字。至今,新加坡等地华裔尚用汉字。这都说明中国汉字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现在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语言中,汉语是其中一种。

    中国的汉字还有很多长处和优点。比如,它是“超方言”的文字,可以使用于我国许多不同语言地区。汉字又是世界最主要的成为书法艺术品的文字,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美感。汉字每字代表一个音节,可以自由配合,构成优美的对偶和韵文,还可以构成一种特殊修辞方法,形成析字和字谜等。此外,汉字所包含的信息容量最大,有利于口译和计算机处理。总之,中国的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伟大表现。

    一些西方人曾指责中国汉字:第一臃肿、复杂,学习、书写不便;第二没有字母顺序,因此字典、目录等都无法排序,更无法用于电脑操作。然而,拼音的介入,完全弥补了这些不足:“五笔输入法”的发明,使电脑不再成为字母文字的专利。而这一切,都使汉字趋于完美化。试问,普天之下,还有哪一种文字比汉字更优越,更有可用价值呢?

    汉字的产生固然是华夏文明的博大所塑造,然而其统一使用,我们却不能不将其归功于秦王朝的始皇帝--赢政,正是他的雄才大略,完成了天下大统,继而又衽“书同文”这样一个极有远见的举措,给生活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的民族融化铺下了便于交流的文化底基。

    文字的发展在华夏历史上是一脉相承的。尽管中原曾数度落入外族之手,但外族为了在中华大地上建立统治,又无不屈服于华夏文明的浩大,历史上的蒙元、满清就是成功地在中原建立了王朝,虽然这些王朝建立之后,总是强行整肃各地的服饰使其与本族人一致,但他们却无法改变华夏文明的优越性,在文字使用上,他们虽然也千方百计地在改变,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们不得不承认汉字的通用性及优越性,他们为了维护统治,也不得不用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