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三)_张雄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20:56
                     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密闻(三)

 

                             张雄文

 

                       十五

 

    A老说,1949年10月建国后,粟裕为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主持工作的副司令员兼南京市委书记,其亲兄粟沛与母亲一同前往南京见面。粟沛早年参加农会,抗战期间,因国共合作,曾任国民党会同县某部门主管,但一直与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通信,深受其影响,积极支持抗战,有回一次性动员800人上前线当兵。因此见到粟裕时,提出要直接参加革命工作。粟裕则不容私情,要他先到旧社会公职人员大学学习,里边尽是过去高高在上的老爷们,进来洗脑的。粟沛觉得自己一直为革命做地下工作,不能与他们同等对待,因此很委屈。一气之下,回了会同,做了一个学校的副校长。

    不想一年后,他被人诬告为叛徒,投进监狱,判了四年。粟裕则党性极强,相信组织,竟不能援之以手。牢未坐完,粟沛因病含冤而逝。直至80年代后,才得以平反昭雪。

    其兄弟俩命运之坎坷,如出一辙,令人感慨系之。

 

                       十六

 

    Z老说:华东局一把手饶漱石很赏识粟裕,很支持他的工作。1947年8月华野“七月分兵”失利后,从未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谭震林,却指责负责华野军事的粟裕部署、指挥不利,“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还写了一封信,先给陈毅看,陈毅同意谭的观点。(此事可见《粟裕传》及《粟裕年谱》)

    粟裕当即向中央引咎自责,请求处分。不想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非但没有责备粟裕,反而轻描淡写地说一两仗未打好不要紧,还叫他单独赴鲁西南,去指挥华野主力部队。同一天(8月6日),华东局饶漱石也发来电报,热情安慰粟裕。见此情景,陈毅忙于当天中午向中央及华东局发电报,表扬粟裕,说:“最近粟裕、陈赓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刘并肩前进。”还承认了“对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负责。”但其实电报一开始就提到了谭震林的信,说“对粟有帮助。”(可见《粟裕年谱》)一般的文章只摘录半截,以为陈毅对粟裕推举不遗余力,其实他是见两个主要上级毛泽东和饶漱石都继续看重粟裕,才连忙转弯的。并且有些话还有用意,暗示了华野指挥部的矛盾,意即粟裕军事才能也并非中央想象的那么好。

    粟裕也很尊重饶漱石,一如尊重陈毅一样,但两人纯粹属正常的工作关系,没有很深的私交。即便如此,1954年饶漱石倒台后,还是有人(当然是高层)企图将粟裕往饶漱石身边靠。1955年4月1日,陈毅在北京饭店主持召开华东同志座谈会,就所谓饶漱石与粟裕的关系问题,对粟裕进行了集体“帮助”和“批评”(此事可见《粟裕年谱》)。粟裕在检讨中,只认为自己是对饶“缺乏应有的警惕性”。结果1958年又被重新提及,大加批判。

 

                       十七

 

    C老说:饶漱石当年的问题现在看来根本没什么。

    我问:怎么不平反呢?

    C老说:主要是没有后代,无人提起,自然就没人管了。

我深以为然。不过后来知道饶漱石好像有个女儿,可惜没有机会再同C老谈这个事。

 

                       十八

 

    B老发表《粟裕授衔真相》后,影响很大。但后来又发表《粟裕让司令的真正原因》,说粟裕1948年5月让陈毅当司令,不是谦虚,而是为了指挥上的便利,还说:“陈毅资格老威望高,粟裕又会打仗,毛主席取他俩的长处,把他二人配在一起,绝妙。”结果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造成“粟裕压不住部下”的印象。

    好些精通这段历史的人认为,B老是受到某种压力,才写后面一篇文章的,因为粟裕虽然让了司令,陈毅还是到中原军区去了,在那里说:“东有粟裕指挥,西有刘伯承坐镇,我闲着无事,就去办一所大学吧(《邓小平在中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第275页)。”历史事实证明,粟裕代理司令员,华野的仗倒越打越大,没有什么指挥不顺手的事。另一方面,粟裕1945年还让过张鼎丞当司令,如果不是因为粟裕谦虚,难道也是只有张鼎丞才压得住阵脚?

    Y老说,1948年5月,B老还没有调到粟裕身边做秘书;粟裕授衔时,他倒确实在粟裕身边了。又说:C老是政治秘书,B老只是生活秘书,有些事,前者更清楚一些。

    我就此事请教C老,C老笑而不答。

 

                         十九

 

    E老常应报社要求写些回忆文章。1984年粟裕辞世后,他写了篇《粟裕救新郎》,说的是件真事。

    1940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某科长到某兵站检查工作,听说生得傻大黑粗,又身有残疾的站长王永安竟结婚了。碰巧长相清俊的新娘也进来,见有陌生人在,又听说是“上级派来检查工作的领导”,顿现畏惧之态,慌忙夺门而出,害羞地躲了起来。

    于是,这科长武断地认定:王永安不可能被标致的江南女子相中而自愿成婚;不用问就知道是强迫。那新娘一见王永安,拔腿就跑就是明证!

    科长无心再作了解,立即赶回江南指挥部,将此事向陈毅、粟裕作了紧急汇报:当过白军的王永安,恶习不改,旧病复发,强迫民女与之成婚……

    陈毅一听,大发雷霆,说:“强占民女?这还了得!马上派人去,将王永安捆绑关押起来!”其他人也无不气愤异常。

    在随即召开的讨论处理意见会上,陈毅提出:为了严肃军纪、党纪,挽回政治影响,取信于民,对王必须立即开除党籍、军籍,就地宣判执行枪决。

   粟裕一直沉思不语,在陈毅征询他意见时,他说:党纪军纪必须严肃;但开除和枪毙一个同志,不可匆忙决定。他建议,再次派那位科长前去兵站作深入调查。并郑重要求:务必倾听群众反映和当事人(新娘及其父母)申诉。

    结果,这位科长再作调查之后,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王永安在兵站工作忠于职守,其房东主动把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他,以方便照料他的生活。姑娘本人也欣然接受。由于兵站驻地距上级很远,敌人又封锁很严,结婚时,一直没来得及报告指挥部。

   

    根据这一情况,江南指挥部再次开会,一致认为,不经请示批准而结婚,毕竟是错误的,应该给予批评教育。但此事的发生,又确有其特殊性;尤其重要的是,非但谈不上什么“强迫”,未造成不良影响,反而体现了新四军和老百姓鱼水深情!因此会议决定:解除关押,免予处分。

    E老有些气恼地说,我文章的题目原来叫《粟裕救新郎》,但军报(军队最高级别的报纸)发表时,未经我同意,就改成了《陈毅粟裕救新郎》,还将陈毅说的“枪毙”一类的话,改成了“有人”。王永安明明是粟裕从陈毅那里救出来的么?他们一改,就不大合逻辑了,陈毅从哪里救王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