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和谐了的鲁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6:39

被和谐了的鲁迅

  最近,鲁迅的名字再次热火起来,但我恐怕这也是“最后一把火”了。

“也许有一天,近现代作家们的作品都要被踢出语文课本了。理由很简单,这些作家不会上网,不晓得“杯具”为何物,不能与时俱进。我说这不是传说。这不,新学期开学后,《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朱德的扁担》等,被踢出了中学语文课本。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编剧刘毅称为“鲁迅大撤退”。至于删除的原因,是“砖家”认为,鲁迅《药》里提到的人血馒头已经过时;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跨过铁路,爬上月台,有可能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影响他人的正常旅行,是一种“违法行为”。[1]

中国人的思想总算乱套了。

     20世纪中国的思想历史进程像是一碗丰富的杂烩面,有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有后来者居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共产主义,也有站起来,富起来后而到20世纪末的文化保守主义。在我看来,这其中,就这个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最为混乱,因为我们不知道它到底要走向何方。一方面,它在中国经济地位提升起来的背景下而信心大增,到底鼓吹中国古典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甚至把中国文化扩大到亚洲文化圈的领军者地位——号称儒家文化,兴冲冲地跑到了100年前的韦伯那里找自信去了,(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及《儒教与道教》及其它一些著作当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并认为亚洲的儒教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不相融合,这让20世纪的中国人郁闷了很长的时间)。我们非常熟悉的所谓的亚洲四小龙、中国奇迹之说不绝于耳,这些经济增长事实除了让中国经济学界一些人士有了拍马屁的机会外,也为那些文化界当中的保守主义者提供了大好的机会,总算找到了儒家文化也能推动经济增长的事例了。所以这些人对中国文化或者说儒家经典文化信心大涨,现在全世界到处在建孔子学院,国内电台到处在搞学汉语节目,仿佛10年20年之内汉语就会成为英语一样的世界性语言一样了 

另一方面,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深深的不自信。我们的口号就是保留精华,祛除糟粕。但精华与糟粕这两样东西都没什么量化标准,他不是一个事实判断,而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多元化的,所以在对精华与糟粕的判定上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些东西,有些人觉得是好的,一些人觉得是坏的;反过来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实际上是没标准,怎么办?总还是要保留与祛除的,最后,我们还是回归到了政治上(这其实是个悲哀)——与时俱进,即:凡是不能“与时俱进”都一概是糟粕,凡是能“与时俱进”就是精华。

鲁迅就是这样被某些人判定为不能“与时俱进”的糟粕了,因为鲁迅的批判性,是与政治上要求的和谐不相融合的,尽管目前还没人敢公开表达这种意思,但事实确实如此。

文学有时候是与政治相关的,我虽然不懂文学,但我还是觉得,如果文学“被政治”的话,那么这种文学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而是标准的御用文学。文学的价值应该是永恒的,而政治却是个阶段性的东西,如果用政治的阶段性去套文学的永恒性,这绝对是文学的悲哀。以此扩大到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东西,从自然到社会,它的价值都不能仅仅用政治的标准去衡量,否则,世间再无永恒的价值。人们从来不因为有了马克思而忘记了黑格尔,尽管他的学说只是个能“自圆其说的胡说八道(罗素);人们也从来不会有了法国大革命而忘记了卢梭,尽管这个家伙又小气又有被害妄想症;美国人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成了老大而忘记了带领他们度过二战那艰难岁月的罗斯福;人们也从来不会因为有了爱因斯坦而忘记了牛顿;也不会因为有了飞机而忘记了曾经发明火车的人。

请问我们,我们为何如此地健忘?如此地急于喜新厌旧?鲁迅的价值仅仅在于与时俱进?如果这样,鲁迅再也不成其为鲁迅!鲁迅的思想当中,在我看来,有几个方面是我们所需要注意的,首先便是它的批判性,再是它对国民性的分析上,最后才是他对时事的讨论。而这后两点无不是从批判的角度去进行的。所以,有些人以为,鲁迅的撤退,仅仅是因为其文章中的某些东西过时,如人血馒头等,而撤退的话,那真是太浮浅了。鲁迅的被撤退,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所代表的批判精神与当代政治所要求的“和谐”是不相融合的,这是典型的用政治的标准去衡量文学的价值,是在用阶段性的标准在衡量永恒的价值。

在一片和谐声中,鲁迅可能会真的默然地走过。我不知道,我是应该希望鲁迅再回来而活在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当中,还是希望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当中,而让鲁迅永远不再来。但如果我有选择,我甚至宁愿选择前者。

 

 

 

 

 

 

 

 

 

 

 

 

 

 

 



[1] 引自:宾语的廉政空间http://blog.qq.com/qzone/622006317/1283984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