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鲁迅先生的思想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20:23

鲁迅先生的作品应不应该选入教科书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而围绕这个话题的讨论,人们一般都是从作品表面去探讨的,很少涉及鲁迅的思想渊源。那鲁迅的思想渊源又在哪里呢?

鲁迅《自嘲》诗曰:“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众多学子所熟悉的一首诗,笔者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念高中时学到的,当老师是这样解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即:“心甘情愿地为人民服务,就象一头勤恳的老黄牛那样低着头弓着背,不知疲倦地梨地干活。”对这个解释,笔者当时就有一种意境不协调的感觉,并且这个疑问一直在心中存在了几十年,做另种解释却有没有依据,找来资料看也是这样解释的。进入网络时代后,也查找了答案,竟也是这样说的,民政部门还设了“孺子牛”奖,看来对这种解释只得是毋容置疑了。

近两三年笔者在闲暇之时也读读《庄子》,当读到《外篇·天道十三》中的一个故事时,多年的疑惑好像顿然解开。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而余蔬,而弃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老子漠然不应。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卻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到这里鲁迅先生诗中“孺子牛”的“牛”有了答案,继而联系《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啮缺问道于被衣这个故事就可以知道“孺子”的真正含义了。故事说:“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 不可与谋。彼何人哉!’”至此,笔者以为“孺子牛”说的是道家的悟道境界。

这样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又是什么呢?意境是否能形成一个整体?尝试着说一说:“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说的是一个人如果处在与自己不适应的环境中,不要有盲目的行为,与其盲目行动不如以自己去适应环境。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内篇·人间世第四》),庄子还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内篇·德充符第五》)。“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是鲁迅总结自己的处世。道家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鲁迅以此比于己,说自己的“闹市”之“隐”做得不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的是《庄子》中“无名”的思想,不管别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叫“我”什么。表现了鲁迅先生甘做一头无知无识的初生牛犊,一心向“道”,追求真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是鲁迅先生表示今后的去向,即“小隐”,以便一心向“道”,追求真理。总之,鲁迅先生以短短的八句诗道出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和归宿属于道家。

这样理解鲁迅先生《自嘲》这首诗,一定会有人质疑,或者说是巧合,或者说是牵强附会。如有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不妨再来读一下《自题小像》这首诗,诗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尤其要注意“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一句,“轩辕”即黄帝,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学派上还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鲁迅先生还说过“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先生推崇道家文化的一个真实宣示,这句诗的内涵绝不亚于孔子推崇“仁”的“一以贯之”。

就笔者所及的文献看,鲁迅先生的作品与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以道家文化为基础的,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中的孙休,他们都是离道立德的悲剧性人物。又如《一件小事》与《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中“庄子贷粟”故事,其共同点都是为了说明人的处世之根本在于先道而后德。还如鲁迅先生著名诗句“于无声处听惊雷”,而在《庄子》中则有“渊默而雷声”。笔者这样将鲁迅与庄子联系起来也不是空穴来风,鲁迅先生是这样评价《庄子》的:“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之。”有言说“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无论是文学内容还是文学形式鲁迅先生的作品都与庄子是一脉相承的。

笔者读书不多,不能从广泛的方面进行探讨,但直觉到鲁迅先生的是千百年来道家文化出色的继承者,是将这一文化应用于当代社会的先驱,并是这一成果的集大成者。愚见以为,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教科书中承担了传承道家这一中华民族的最原始文化的重任,将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教科书中删除必将是一个错误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