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9:23
推进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思考]

汪  杰  柯  华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安徽合肥  230001)

 

摘 要:目前,地勘队伍管理体制已发生了重大改革,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开始分体运行。在新的形势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地质工作改革,走市场化道路,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地勘工作新体制的必然。因此,必须加强地质勘查工作。

关键词:地勘单位 改革

 

收稿日期:2007年4月

作者简介:汪杰(1966.9-   ),安徽肥西人,安徽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高级政工师,现任安徽省地质调查院监审科科长,主要从事党务工作。

 

一、国有地勘单位走企业化道路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国有地勘单位转制为企业,是国家地质工作体制不可逆转的方向和不可动摇的目标。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特别是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以后,其变化和影响给地勘单位带来从未有过的阵痛,地勘单位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地质人员的改行、流失,用于可经营性的资产较少、人口、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多,改革的难度大等实际困难,地勘工作困难重重。同时地质勘查市场不发育,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公益性地质工作无论是组织机构、体制和机制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商业性地质工作则处于有价无市状态,大量的地质成果资产不能进入市场交换。地勘行业虽然在推进地质工作企业化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困难依然很多。企业化改革已成必然。

二、地勘单位转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国有地勘单位转企是其改革的目标,而国有地勘单位事转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理由是:第一,国有地勘单位要转制为企业,就必须有必要的货币资本积累。第二,国有地勘单位转制为企业,首先要产权清晰。第三,国有地勘单位转制为企业,必须有发育的地质勘查市场。第四,国有地勘单位转制为企业,目标是建立以地质勘查业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

三、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重点是走好两条路

随着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地质勘查工作面临的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必须走事企分开和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之路。 

一是要实行政(事)企分开。1999年,国务院作出了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其方向是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和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首先,要政事分开。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经营,是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决策。由于政企(事)不分,影响了地勘单位活力的增强,使地勘单位难以成为“四自”的经济实体。其次,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地质勘查工作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地质勘查队伍要逐步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部队”,“野战军”吃中央财政,精兵加现代化设备,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地方部队”要搞多种经营,分流人员,逐步走向企业化。

二是要按照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的模式运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由市场来配置,但这种配置要在宏观调控下进行。国家为实行宏观调控而出钱做的地质工作就是公益性地质工作。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必须分体运行。

(一)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

公益性地勘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数据表明,我国是全球煤炭资源需求量最大的国家,石油需求量仅次于美国,其它矿产资源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全国许多矿山保有储量严重不足,已开发利用的矿区,经济可采储量仅占四分之一,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50多个矿业城市也面临城市经济发展转型的窘境。安徽省矿产资源现状同样不容乐观。“八五”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安徽主要矿产资源的新增储量急剧下降,而同期正是安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也是矿产品消耗量迅速上升期,从而形成了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增长赶不上产量增长,产量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的状况,只能“吃老本”,导致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紧缺的矛盾突出,主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偏低,资源瓶颈制约日益凸现。安徽省虽然是煤炭资源大省,但是煤炭消费量超过产出量。石油基本靠省外和国外供应。铁、铜等重要金属矿资源除少数保持供需平衡外,其它矿种省外购进和国外进口均超过产出量。同时,全省6000多座矿山中,危机矿山比例逐年升高。安徽局加强地质工作,多找矿、找大矿,可以为国家增加资源储量,提供更多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和有效的成矿远景区,提高地质科研和找矿技术水平;可以为安徽工业强省和奋力崛起提供新的后备资源保障,缓解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减少安徽省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工业发展对资源进口的依赖;可以为马钢、铜陵有色、海螺水泥等资源型企业提供矿产资源支撑,为铜陵、马鞍山、淮南、淮北等资源型城市,因资源压力而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足够的缓冲;可以为危机矿山提供接替资源,有效延长危机矿山服务年限,促进矿山企业和矿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公益性地勘工作要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地质服务。随着新经济的逐步兴起,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地质工作的内涵、方向、领域等也随之调整,从传统的资源型向现代的资源与环境并重型转变,从单纯的地质找矿向广泛拓展地勘延伸业转变,从为国家单向需求服务向为各类需求主体提供广阔的地质服务转变。安徽局加强地质工作,提供更多的地质服务,可以全方位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围绕安徽省发展循环经济和和谐安徽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地学信息,改善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标志着地质工作第二个春天的到来。为将《决定》精神落在实处,安徽省出台了贯彻意见,召开了全省地质工作会议,2006年,分管副省长田唯谦同志听取了安徽局工作汇报,出席了安徽局地质工作会议,2007年初,又对安徽局工作做了重要批示,表明了省政府对地矿事业的关心支持。国家和省对地质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安徽局加强地质工作最为有利的宏观形势,也是推进安徽省地矿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为此,安徽省地矿局确立了“地质立局、地质强队”发展战略,力争早日实现“三大突破”。当前,安徽局干部职工加强地质找矿、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呼声和愿望日益高涨,以加强地质勘查为主的战略转移得到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拥护和赞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局上下协作联动,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强大的合力,这是安徽局加强地质工作、实现“三大突破”的不竭动力。

2007年1月,吴玉龙局长在全局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安徽局确定了地质找矿、服务领域、走出去“三大突破”目标,经过全局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006年,安徽省地矿局地质找矿取得了丰硕成果:有望在全省范围内提交特大型规模矿床1处,大型规模矿床4处,中型规模矿床5处,均为铁、铜、钼等重要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初步预测铁资源量累计超过5亿吨,铜资源量累计超过10万吨,钼资源量累计超过6万吨,钒资源量累计超过4万吨,煤资源量累计超过5亿吨,石膏资源量累计超过5亿吨,硬质高岭土矿资源量超千万吨,水泥灰岩、化工灰岩数十亿吨等等。特别是沿江深部找矿取得重要进展,滁州、池州、铜陵等沿江地区深部勘查取得成果。在大别山腹地圈定化探组合异常18个,有望在大别山地区实现找矿新突破。城市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招商引资等地质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基础地质调查阶段性成果在实际运用中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十五”以来取得的成果经验,为今后加强地质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离取得实质性进展尚有一段距离,需要安徽局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理清下步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以现有成果为基石,乘势前进,早日实现“三大突破”。

关于找矿突破。专家论证:安徽地处中东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成矿条件,全国16个重点成矿带之一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横穿安徽省,找矿突破完全可能。要集中力量找准重点,攻克难点,努力在重点区域、重要矿产上创造出有影响的成果。要大力承担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力争骨干矿山接替资源找矿有较大突破。

关于领域突破。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已有领域的巩固和延伸,一个是新地域的拓展和占有。服务领域上要大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承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地质服务,不拘一格运用和拓展地质服务手段,使地质工作覆盖到整个自然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要抓住安徽省大建设、大发展以及铁路、公路、电网等“861”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农业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地质勘察等基础地质服务。

关于“走出去”突破。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党中央的既定方针。我们要为“走出去”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保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适当奖励,促进“走出去”战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目前,部分地勘单位正与境外联系合作勘查事宜,要以此为突破口,积极稳妥向前推进,对此,局将密切关注,及时指导,服务到位。

作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应统一队伍的管理模式,明确政府拨款方式,使公益性地质勘查队伍真正成为国家的“地质精兵”,能够集中精力为国家寻找更多的矿产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二)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

商业性地质工作则是指矿产勘查和为某一特定主体提供服务的水文、工程和环境地质勘察。与公益性地质工作相比,商业性地质工作更具有明显的特征:一、具有“私人物品”属性。二、企业性。三、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一些矿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是矿产勘查)的投资是由企业和民间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而筹集的。

目前,安徽省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主要存在如下几点问题:一是矿业权意识薄弱。二是勘查资金投入不足、周期短。三是勘查的目的与任务不明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作为地质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要使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切实解决和处理好上述问题。

公益性地质工作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因此要提倡创新意识、前瞻意识和指导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意识。基础地质工作要向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和海域、地下空间拓展,要向与环境与地下资源开发关系密切的领域拓展。公益性地质工作要为整个商业性地质工作提供基础,要寻找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结合点,以带动整个商业性地质工作走向市场。国家集中精力建成的公益性地质队伍,就是要发挥他们为商业性地质工作提供基础服务的作用。

商业性地质勘查队伍有多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像石油地质队伍那样完全依附于石油企业集团之中,也可以像云南省地矿局那样,把地质工作及其延伸产业联合组成企业集团,将业务延伸至国外(如老挝等国)进行钾盐地质勘探,也可以组成专门以商业性地质工作为主要任务的经营实体。商业性地质工作要在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要充分和市场结合起来去寻找工作目标。

地勘单位的企业化与地质勘查工作的商业化、市场化是相辅相成的。地质勘查工作的商业化、市场化为地勘单位的企业化创造了条件,使地勘单位在市场上体现自己的核心优势;而地勘单位的企业化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商业化、市场化提供了具有相应技术素质和资质条件的竞争主体。

纵观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率先进行了改革的尝试:从地质项目管理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从开辟多种资金渠道,加强地质工作到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从矿业权流转到两权分离,在地勘单位发展的各个时期和阶段,企业化经营就如影相随。但是地勘单位要真正实现企业化经营目标,就要在过渡期内奠定基础。第一,必须有必要的货币资本积累,中央和省政府要给予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第二,产权要清晰;第三,必须有发育的地质勘查市场;第四,目标是建立以地质勘查业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是转为传统企业;第五,必须彻底解决国有地勘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主导产业定位一定要很清楚。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既不是单指将工程勘察和基础施工转制为企业,也不是单指开展多种经营和服务创收,而主要是指将地勘单位的主导产业,即地质勘查业实行企业化经营。实施企业化经营,必须与地勘企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努力按照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分体运行的管理模式运作,真正实行政企分开,使地质勘查业在企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